资源简介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标要求】1.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2.认识社会各阶层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子目1:太平天国运动:关注“学习聚焦”问题1:阅读教材96页、97页;结合学案下图;了解运动发生的背景?(课本标注)问题2:阅读教材97页、98页;结合学案下图;理解两份纲领的内容、评价和异同?(课本标注);为什么这两份纲领都难以实施?(写在书上)问题3:阅读教材98页;结合学案【拓展1】;理解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自主理解)问题4:阅读教材98页;结合【拓展2】;深度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自主理解、重点知识)【拓展1】: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①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的小生产者,目光短浅。②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例如: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都存在致命的缺陷。③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例如:太平天国运动的拜上帝教④从组织上看,农民阶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例如: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义和团的分散斗争。【拓展2】引起中央权力下移为例进行讲解一、太平天国前的清朝权力结构1. 中央:清朝前期高度中央集权,地方官员(如总督、巡抚)由皇帝直接任命,权力集中于中央。2. 地方:财政需上缴中央,军事依靠八旗、绿营,中央对地方有绝对控制。二、太平天国运动如何打破原有结构1. 清廷困境 :八旗、绿营腐败无能,无力镇压太平天国(如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中央军队失效,清廷只能依赖地方力量。2. 地方势力崛起:湘军与曾国藩 :曾国藩以湖南团练为基础组建湘军,自筹军饷(如厘金税)、自选将领,形成独立于中央的军事集团。淮军与李鸿章:李鸿章在安徽组建淮军,同样脱离中央直接控制,成为地方武装代表。三、权力下移的表现①. 军事权下放:湘军、淮军成为实际国防主力,将领(如左宗棠、李鸿章)兼任总督、巡抚,掌握地方兵权。②. 财政权分散:例如厘金制度,地方自设关卡征税,截留财政收入(如曾国藩在长江流域征收厘金),中央失去对地方财政的控制。③. 人事权弱化:地方督抚推荐下属官员(如“保举制”),中央被迫承认,形成地方派系网络。④. 外交权旁落:李鸿章等地方大员主导洋务运动和对外交涉(如《马关条约》谈判,《辛丑条约》签订),中央权威进一步削弱。总结:地方掌握了“兵、钱、人、事”四大权力,形成“内轻外重”局面。四、权力下移的后果①. 短期影响:清廷暂时度过统治危机,但丧失了对地方的实际控制。②. 长期影响:清末形成“督抚专政”(如张之洞在湖广、袁世凯在直隶),中央政令难以推行,如(东南互保)。为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埋下伏笔(如北洋军阀源自淮军系统)。子目2:洋务运动:关注“学习聚焦”问题1:阅读教材98页;结合学案下图;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时间、代表人物、企业的分布与性质、内容。(课本标注)问题2:结合学案下图和概念2,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有何不同?(自主理解)问题3:结合学案概念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如何客观评价这一思想?(自主理解)问题4:阅读教材99页;结合学案【拓展3】;深度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的表现(多角度)?与及理解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性?(课本标注和课本补充)概念1、中体西用:“中学”:指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体”即治国之“本”;“西学”:指先进的实用技术等;“用”即治国的手段。影响:冲击了华夷之辩的正统意识形态和保守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未消除“中学”与“西用”的矛盾,成为反对维新思想的武器;维新运动后“中体西用”论仍然流行。概念2、官督商办:洋务时创办民用企业主要方式。1870年政府财力不足,而由商人出资认股,政府委任官员督办。享有减税、免税、贷款、专利等特权。内部实权掌握在官府委派的总办、会办、帮办、提调手中。【拓展3】洋务运动的评价:●●●●(1)性质:清朝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2)进步性: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①经济上: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②政治上:促进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使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长起来。③教育上: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加快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④军事上: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⑤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总理衙门)。⑥思想上:洋务运动有力地冲击了“天朝上国”“夷夏之辨”等思想观念,推动了国人思想的早期近代化。(3)局限性:①从目的上: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②从内容上: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不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失败是必然的;③从管理上:采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管理制度混乱;④从事环境上:内部:在中央缺乏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与洋务派对立的顽固派盲目排外,极力阻挠洋务运动;外部: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洋匠挟技居奇、唯利是图。⑤结局: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洋务派未能达到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4)特点:①以外部压力为启动力;②以兴办军事工业为开端;③以移植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要途径;④以内外结合、新旧结合为基本方针;⑤以土洋并举、以洋带土、以土养洋为模式。子目3: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关注“学习聚焦”问题1:阅读教材99页,结合学案右图;熟悉边疆危机的表现、中国应对措施、和结果。(课本标注)问题2:洋务运动的自强求富与边疆危机之间存在何种关系?(课堂探究)问题3:阅读99页“历史纵横”;了解宗藩关系确立的原因、表现和瓦解的时间。(课本标注)问题1:阅读教材99-100页;结合学案右图、【拓展4】;①了解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过程、败因。②《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课本标注、课本补充)问题2:阅读学案概念3,理解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的区别。(自主理解)问题3:阅读教材101页;结合学案【拓展5】;深度理解甲午战争的影响。(自主阅读、重点知识)【拓展4】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①外因: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大陆政策、明治维新);②内因:清朝统治腐败(根本);避战求和政策(重要);清军防务松弛;官兵临阵脱逃;武器装备落后;③战略:依靠外国调停;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概念3、资本输出:进入帝国主阶段后,主要采取开设工厂、银行贷款、开采矿山、修筑铁路等更高级的方式对亚非拉地区掠夺,称谓资本输出。在近代中国甲午战争以前,西方列强主要采取商品输出,也有资本输出,甲午战争后主要采取资本输出,也没放弃商品输出。反映西方列强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的不同的经济掠夺方式。【拓展5】甲午战争成为促成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性事件(1)侵华方式: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2)民族危机:民族危机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经济结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4)阶级关系: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5)学习西方: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6)政策调整:清政府被迫调整政策,推行新政,客观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来;(7)民族意识: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因此,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子目4:瓜分中国的狂潮:关注“学习聚焦”问题1:阅读教材101页;简要写出瓜分中国狂潮的时间、表现。(写在书上)问题2:阅读101页地图;知晓各列强的势力范围、租借地的地理分布。问题3:为什么美国势力范围这么少?结合学案【拓展5】;客观认识美国的“门户开放”(自主思考)概念4势力范围与租借地:势力范围: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领土或部分领土,宣称自己享有独占的权利,不允许其他国家染指。租借地:指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他国强行取得的供其在一定时期使用和管理的地区,租借地在租借期内主权仍属于出租国。【拓展5】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⑴背景: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严重损害了的美国商业利益;②美国忙于美西战争未能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2)主要内容:①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享有均等贸易的机会;②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3)影响:①得到列强不同程度的赞同,缓解了列强在华争夺的矛盾,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②美国不再追随欧洲列强,积极谋求侵略中国的霸主地位,标志着美国对华侵略的新阶段;③随着日本侵略东北建立满洲傀儡政权,该政策不复存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