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第一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卷(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第一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卷(无答案)

资源简介

座位号
(
班级
姓名
) 2025-2026学年上学期
第一次质量监测七年级 历史试卷
(时间: 50 分钟 满分:70 分)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
1.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果要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下列史料最可信的是( )
A.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灰烬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和玉璧 D.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的传说
2.文物是历史的活化石,是传承文化的物质载体,下图出土的文物可共同印证( )
A.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B.中华龙文化已定型
C.玉器制作方法成熟 D.中原地区文明领先
3.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它们的共同之处不包括( )
A.都处于新石器时代 B.都使用磨制石器
C.都种植水稻 D.都过着定居生活
4.在夏令营活动中,小明建议大家动手模仿北京人制造一些工具,体验北京人的生活。于是,各位同学纷纷动手,制造了各种用途的(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彩陶 D.青铜器
5.如下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 )
A.齐、楚、秦、燕 B.秦、楚、齐、燕
C.燕、齐、秦、楚 D.燕、齐、楚、秦
6.下图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该图解读最准确的( )
A.分封制已经瓦解 B.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C.社会动荡不安 D.周王室地位下降
7.下图为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是北京人( )
A.制作和使用工具 B.使用火烧烤食物
C.学会了种植水稻 D.处于新石器时代
8.某历史学习小组同学利用AI(人工智能)搜索古人类资料时,输入了“距今约6000年”、“种植粟”、“人面鱼纹彩陶盆”三个关键词。据此,AI可能展示给他们的古人类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9.约公元前1600年,商人的首领汤建立起新的奴隶制王朝一一商朝。此奴隶制王朝建立时间表示正确的是( )
A.约公元前15世纪 B.约公元前16世纪
C.约公元前17世纪 D.约公元17世纪
10.下图反映的是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其中①处应填写的是( )
炎黄联盟 B.武王伐纣
C.楚汉之争 D.百家争鸣
11.我们之所以了解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主要是通过(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考古发掘 D.学者推断
12.习近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观念,体现了中国社会追求的自由民主的执政原则。中国最早的能够体现民主的选举制度应该追溯到下列哪一段历史时期( )
A.远古北京人生活的时期 B.山顶洞人生活的时期
C.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的时期 D.尧舜禹部落联盟时期
13.史料中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时所产生的。下列可作为研究北京人情况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B.《北京人生活状况》纪录片
C.知名历史学家的著述 D.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14.下图是骨针和装饰品,反映了山顶洞人( )
注意防寒 B.知道定居生活
C.懂得爱美 D.开始种植
15.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依据中国方案,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 )
A.磨制石器 B.水稻、粟等粮食作物的种植
C.制作陶器 D.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
16.下列哪一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的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
A.河姆渡遗址 B.良渚古城遗址
C.陶寺古城遗址 D.大汶口遗址
17.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华夏文明的福篮与发祥地。曾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先民有( )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山顶洞人 ④半坡人 ⑤河姆渡人
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③④⑤
18.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
A.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9.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每年,满怀虔诚与崇敬的中华儿女会以多种形式祭祀炎帝和黄帝。其原因是( )
他们创造了使用至今的汉字 B.他们带领人们根治了水患
C.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他们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20.下图是炎帝、黄帝、蚩尤三个部落发展演变的历程,其中③、④位置应该分别填写的内容是( )

A.炎黄联盟、华夏族 B.炎帝、黄帝
C.黄帝、炎帝 D.华夏族、汉族
二、综合题
21.(10分)某兴趣小组以“王朝更替制度创新”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活动一 王朝更替】
(1)请你完成表格,记住夏、商、西周三代的更迭。(3分)
朝代 建立时间 开国君主 都城 亡国君主
夏 ① 禹 阳城 桀
商 约公元前1600年 汤 亳(后迁殷) ②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③ 周幽王
【活动二 制度创新】
材料一 (周)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封尚父于营丘,日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日鲁……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2)材料一反映的是西周什么制度?实施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3分)
材料 二
(3)材料二中的诸侯有哪些权利?诸侯还要尽哪些义务?(2分)
【活动三 反思历史】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从夏朝、商朝和西周灭亡中我们会得到
什么启示?(2分)
22.(14分)中国广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类。下面是七年级同学以“遗址·考古·进化”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学习内容。
【追踪先民分布】
材料一 《中国史前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
(1)请将图中分布在A、B、C、D四处的原始人群补充完整。(2分)
A: ;B:元谋人;C:河姆渡人;D:
材料二 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
(2)这两种房屋样式的名称分别叫做什么?原始居民建造不同结构房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探究先民遗址】
材料三 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的部分考古发现
①陶寺遗址的墓葬89%的小型墓几乎没有随葬品,8座大型墓发现随葬品200多件。 ②良渚古城北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 ③良渚城内权贵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普通墓葬随葬品较少。 ④陶寺古城的内城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良渚古城的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
(3)请用材料三中的史实证明下面的观点。(只填写序号)(4分)
A.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和组织能力。
B.当时社会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相当明显。
材料四 【解读史料——传承人物精神】
材料一 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吕氏春秋》 材料二 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肯入。 ——《史记》
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体现了主人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材料五: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记·五帝本纪》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礼记·礼运》
(5)根据材料五,尧为了“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把天下“授舜”,这一以德才为评判标准的首领更替方式被称为什么制度?“天下为家”又是指哪一制度?(2分)
23.(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三幅图。
材料二: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本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大提高,他也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
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1)结合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1分)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他称霸打出的政治口号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治秦"具有什么特点?(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