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粤人版 七上地理 第三章 单元测试卷·提升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粤教粤人版 七上地理 第三章 单元测试卷·提升卷

资源简介

粤教粤人版(2024) 七上地理 第三章 单元测试卷·提升卷
一、选择题
(2025七上·潮南期末)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冬季综合性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届,1994年起与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相间举行。读近六届冬奥会举办城市位置和时间表,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  )
A.举办城市都位于北半球
B.位于西半球的城市比位于东半球的城市多
C.北京在温哥华的东南方
D.温哥华位于高纬度地区
2.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2022年2月4日至2月20日)(  )
A.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B.太阳直射赤道
C.北京白昼逐渐变长 D.北京黑夜逐渐变长
3.北京冬奥会举行了17天,地球自转了17圈,下图不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A. B.
C. D.
(2025八上·泸县期末)中国空间站(又称天宫号空间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成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它的柔性太阳翼面积巨大,在太空中犹如“鲲鹏展翅”高速飞行,90分钟就可绕地球一圈。读中国空间站太空位置图和飞行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在中国空间站,一天可以看到日出的次数是(  )
A.16次 B.1次 C.12次 D.10次
5.中国空间站的“翅膀”源源不断地为空间站提供能量,这种能量来源于(  )
A.地球 B.月球 C.太阳 D.蓄电池
(2025七上·恩平期末)小明常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于6月21日这一天进行了“立竿见影”的探究活动。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6.读图四个城市钟表图,造成四个城市时间差异的原因是(  )
A.地球自转,四地经度不同 B.地球自转,四地纬度不同
C.地球公转,四地经度不同 D.地球公转,四地纬度不同
7.小明进行“立竿见影”探究活动这一天,从日出到日落,竹竿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是(  )
A.逐渐变短 B.逐渐变长
C.先变短再变长 D.先变长再变短
(2025九下·泸州月考)“智能光伏太阳花”是一种昼开夜合、自动调整角度跟踪太阳的新型太阳能发电设备,比传统固定式光伏发电设备的发电效率提升40%。我国乌鲁木齐率先安装该设备,并成功并网发电。图为乌鲁木齐某处的“智能光伏太阳花”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从早到晚,“花盘”转动的总体方向大致是(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北向南 D.自南向北
9.“花盘”展开工作时间最长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025·内江)图1为河南登封(31.5°N)横梁式圭表,古代用来测量日影的方向和长度,M为表在圭面的正午日影(朝向正北)。图2为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阴影表示黑夜)。完成下面小题。
10.圭的走向是(  )
A.南—北走向 B.东北—西南走向
C.东—西走向 D.西北—东南走向
11.一年中M最长时,地球位于绕日公转示意图的(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2.一年中M最短时,太阳直射(  )
A.31.5°N B.23.5°N C.0°纬线 D.23.5°S
(2025·东莞模拟)白菜原产于我国华北一带,“立秋种,处暑栽,立冬前后收白菜”。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相邻节气间隔约15天。下图为地球公转与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北半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地球的运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
13.假如立秋时节种白菜,立冬当天收获,由种到收大约经历了(  )
A.60天 B.90天 C.130天 D.150天
14.白菜的生长期大约在8月初至11月初,说明白菜具有____的生长习性。(  )
A.喜光热、耐高温 B.喜低温、耐酷寒
C.喜温凉、耐寒 D.喜干旱、耐盐碱
(2025·岳塘模拟)北京时间2025年3月21日,神舟十九号乘组三名航天员经过约7小时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第三次出舱任务。下图为航天员出舱活动图及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航天员看到的地球形状与古人认为的“天圆地方”不同,其原因是观察时(  )
A.天气不同 B.高度不同 C.季节不同 D.时间不同
16.出舱当天,湖南省昼夜长短状况及未来一个月的变化趋势是(  )
A.昼长夜短且昼渐长 B.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C.昼夜等长且昼渐短 D.昼夜等长且昼渐长
17.空间站每隔1.5小时绕地球一圈,在空间站的宇航员一天看到日出、日落的次数为(  )
A.4次 B.8次 C.16次 D.32次
(2025·柳州模拟)“北斗七星”是指大熊座的七颗亮星,因形状如古人盛酒的器皿“斗”而得名。斗转星移的本义是北斗星转动,星辰移动,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星自东向西转动。古书《鹖冠子》中有这样的记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下图为北极星与北斗七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地球公转时,地轴指向(  )
A.北极星附近 B.天枢星附近 C.天璇星附近 D.天权星附近
19.《鹖冠子》中的记述反映了地球的(  )
A.自转运动 B.形状大小 C.公转运动 D.昼夜变化
20.上图位置时,我国四时正处于(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025·湘乡市模拟)飞檐是指屋檐的檐部向上翘起,是一种考虑室内光照和建筑美观的中国传统建筑特色,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下图分别为飞檐景观图和飞檐光照原理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同一建筑,夏季和冬季正午时分,室内光照面积不同是由(  )产生的
A.地球的自转 B.地球的公转 C.屋檐的形状 D.建筑的朝向
22.从室内光照的角度考虑,“飞檐”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夏季遮阳的面积 B.扩大冬季采光的面积
C.缩小夏季遮阳的面积 D.缩小冬季采光的面积
23.某建筑师在郑州采用了“飞檐”的设计。若屋顶高度不变,与北京相比,应做的调整是(  )
①飞檐长度不变,加大飞檐翘起角度②飞檐翘起角度不变,缩短飞檐
③飞檐长度不变,缩小飞檐翘起角度④飞檐翘起角度不变,加长飞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024七上·宝安期中)冠县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观察了校园车棚中太阳照射面积的变化。下图中箭头①②③代表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线。结合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4.同学们发现,一天中车棚中阳光照射的位置和面积是在不断变化的,与此变化同时发生的现象是(  )
①太阳高度变化 ②昼夜长短变化 ③季节变化 ④气温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5.一年中,正午车位上阳光照射的面积最小的时段(  )
A.正午太阳高度最高
B.冠县正热烈举办梨花节
C.街道上路灯亮得最早
D.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中位置丁附近
(2024七上·钦南月考)2024年4月19日迎来谷雨节气,降水明显增加,该日后谷物茁壮成长,民谚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作为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意味着春天将远,气温回升。下图示意24节气和采茶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清明至谷雨这段时间,广州市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昼长夜短,昼渐长 B.昼短夜长,昼渐短
C.昼长夜短,昼渐短 D.昼短夜长,昼渐长
27.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时,我国处于(  )
A.立夏 B.冬至 C.夏至 D.立冬
二、图文材料题
28.(2024七上·北流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其背后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图1为地球公转与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图2为中国二十四节气农事图(部分)。
(1)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与地球的   运动密切相关。
(2)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   线之间移动,玉林市(21°38'11"N~23°07'40"N)   (“有”或“无”)阳光直射现象。
(3)“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诗中描述的是图1中   节气(A或B),此时,玉林市昼夜长短情况是   ,南极圈以南的地区出现   现象。
(4)读图2,任选其中一幅图描述节气对人们农业生产的影响。
29.(2024七上·广州期中)看升旗,2024年10月1日,我们的祖国迎来了第75个生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东城区某校初一学生观看了升旗仪式。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主题一:国庆节与地球公转
(1)在图中的横线处,补全二分二至日的名称,A   ,B   。
(2)李华同学在观看升旗仪式后,结合刚学过的地理知识设计了一道填空题。请你帮忙填写完整。
2022年10月1日,地球大致运行在图中   (序号)位置,此时太阳直射   半球,正值北京的   (季节),北京的昼夜长短状况为   。
主题二:升旗时间与日出时间
天安门广场每天日出升旗,日落降旗,象征五星红旗与太阳同升同落。下表为北京9月部分日期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时间(北京时间)。
日期 18日 19日 20日 21日 22日 23日 24日 25日
升旗时间 5:58 5:59 6:00 6:01 6:02 6:03 6:03 6:04
(3)表中,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时间逐渐变   (早/晚),说明日出时间也逐渐变   (早/晚)。影响日出时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单项选择)。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地球大小 D.地球形状
30.(2025七上·朝阳期末)阅读下面两幅“地球运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地球自转,日本的北海道和中国的北京,更早看到日出的是   。
(2)左图所示地球光照情况对应的节气是北半球的   ,此时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是一年中最少的时候,在   极圈以内的区域出现了极夜现象。
(3)左图中甲区域和乙区域相比,白昼更长的是   区域。已知甲、乙两区域所跨纬度和经度一致,结合纬线和经线的长度特点可知,甲、乙两区域中实际面积更大的是   区域。
(4)右图是地球公转示意图,这种运动会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2025年1月4日,我们将迎来期待已久的寒假,此时地球运行的位置位于字母   之间,寒假将持续到2月23日,整个寒假期间,长春市黑夜时长将会变   。
31.(2024七上·桂林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之后,江西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观察物影变化规律的实践活动。下表为同学们在冬至日不同时间测量并记录的竹竿影长,下图为同学们在活动期间绘制的竹竿影长示意图。
时间 8时 10时 12时 14时 16时
竹竿影子长度/米 8.6 3.2 2.4 3.2 8.6
活动一:影长的日变化
(1)据表可知,一天中竹竿影长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推测此现象与地球的________(运动方式)有关。
(2)冬季,同学们经常在室外玩踩影子游戏,如果仅考虑影子长短因素,下列时间最容易被对方踩到影子的是____(单项选择)。
A. 8:00 B. 10:00 C. 12:00 D. 14:00
活动二:影长的年变化
(3)某组同学分别在夏至日和冬至日进行观察并测绘了图1,但忘记了标注观测时间和方向,推测A图测绘的时间应该是________(节气)日;A、B两图中的影子均朝向________方。
活动三:影长的地区差异
(4)冬至日这一天,家住南昌市的小明邀请家住北京市的表弟一起测量高度相同的两栋楼的正午影长,并绘制出图2。图中C、D两图影子长短不同,主要是因为两地的________(经度/纬度)不同。由此推断,为了更好地采光,与南昌市相比,北京市的楼间距应该更________(大/小)一些。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C
3.A
【知识点】东西半球的划分;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高中低纬度地区的划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解析】【点评】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划分为南北半球,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中高低纬度划分:低纬度地区:指30°N-30°S以内地区;中纬度是指南北纬30度-60度之间的纬度带;高纬度是指南北纬60度-90度之间的纬度带。由于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发生变化。以北半球为例,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昼,南极圈以内是极夜,白昼由北向南逐渐变短;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夜,南极圈以内是极昼,白昼由南向北逐渐变短。而赤道则是全年昼夜平分。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天(24小时),方向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现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时差。
1.A.图中六个城市都位于赤道以北,因此都位于北半球,A符合题意;
B. 位于西半球的城市(2个)比位于东半球的城市(4个)少,B不符合题意;
C.北京在温哥华西南部,C不符合题意;
D.温哥华位于30°-60°之间,位于中纬度地区,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根据题意可知, 北京冬奥会在2月4日至2月20日举办。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此时位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到春分日(3月21日前后)之间,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北京位于北半球,白昼逐渐变长, 黑夜逐渐变长短。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读图分析可知,只有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答案】4.A
5.C
【知识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解析】【点评】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天,约24小时。
4.已知中国空间站 90 分钟可绕地球一圈,一天有 24 小时,1 小时 = 60 分钟,那么一天的分钟数为 24×60 = 1440 分钟。每 90 分钟绕地球一圈就能看到一次日出,所以一天看到日出的次数为 1440÷90 = 16 次,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5.中国空间站的柔性太阳翼面积巨大,其作用就是收集太阳能并将其转化为电能,为空间站提供能量,所以这种能量来源于太阳,C正确;这种能量并不来源于地球、月球和蓄电池,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6.A
7.C
【知识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时差
【解析】【点评】地球自转是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自转一周是一天,方向为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等。
6.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经度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时刻,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要早。所以四个城市出现时间差异的原因是地球自转以及它们的经度不同,与纬度和地球公转无关。
故答案为:A。
7.6 月 21 日这一天,太阳直射点接近北回归线,对于大部分地区来说,从日出到中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竹竿影子长度逐渐变短;从中午到日落,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竹竿影子长度逐渐变长。所以从日出到日落,竹竿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是先变短再变长。
故答案为:C。
【答案】8.B
9.B
【知识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评】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的,自转绕地轴运动,公转绕太阳运动,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有昼夜交替、太阳的东升西落、地方时的差异等。
8.受地球自转影响,太阳东升西落,所以花盘转动方向应是自东向西,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9.“花盘”展开工作时间最长的季节是夏季,白天最长,B正确;春季、 秋季和冬季的白天均比夏季短,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0.A
11.C
12.B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由于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发生变化。以北半球为例,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昼,南极圈以内是极夜,白昼由北向南逐渐变短;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夜,南极圈以内是极昼,白昼由南向北逐渐变短。而赤道则是全年昼夜平分。影子的长短和太阳高度角有关,太阳高度角越大,物体的影子越短;太阳高度角越小,物体的影子越长。因此一天中早晚影子长,中午影子短; 一年中冬季影子长,夏季影子短。
10.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可知,M为表在圭面的正午日影,朝向正北。 圭表是用来测量日影的,日影朝向正北,因此正午时太阳在正南方向,因此圭为是南北走问,这样才能准确测量正午日影的长度和方问。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河南登封位于 31.5°N,位于北半球,一年中M(正午日影)最长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应该是冬至日。根据图2分析可知,当地球公转到丙处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2.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河南登封位于 31.5°N,位于北半球,一年中M(正午日影)最短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应该是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即 23.5°N纬线。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答案】13.B
14.C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四季更替
【解析】【点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根据气候对一年进行的节令划分。即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白菜原产中国华北,是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韩国、日本广泛栽培的一种蔬菜作物 。在中国是东北及华北冬、春季的主要蔬菜 。白菜较耐寒,喜好冷凉气候,适合在冷凉季节生长,适于栽植在保肥、保水并富含有机质的壤土与砂壤土及黑黄土 。白菜的鲜叶和根可入药,中药名为黄芽白菜,主治通利肠胃、养胃和中、利小便等 。白菜生食、炒食、盐醃、酱渍均可。白菜外层脱落的叶可作饲料
13.根据题意可知,相邻节气间隔约15天。读图分析可知,立秋和立冬相隔6个节气,因此大约经历了90天。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4.根据题意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白菜的生长期大约在8月初至11月初,该时段太阳直射点一直南移,气温逐渐降低,但没有没有酷寒,因此说明白菜具有喜温凉、耐寒的生长习性。但无法推测盐碱度。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答案】15.B
16.D
17.C
【知识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评】二分二至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合称,它是反映太阳直射点周年运动的节气。每年3月21前后,当太阳直射在赤道并向北回归线移动时为春分;每年6月21前后,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为夏至;每年9月23前后,当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南回归线移动时为秋分;每年12月22前后,当太阳到直射南回归线时为冬至。
15.古人在地面(高度低)凭直观感觉认为“天圆地方”,航天员在太空(高度高)能看到地球是球体,是观察高度不同导致认知差异,B正确;天气不同主要影响在地面的能见度等,对看到地球整体形状影响不大,A错误;季节不同和时间不同与看到地球的形状并无直接关联,CD错误。
故答案为:B。
16.3 月 21 日是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湖南省位于北半球,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昼会逐渐变长,所以出舱当天昼夜等长且未来一个月昼渐长,D正确;昼长夜短不符合春分日情况,A错误;昼短夜长不符合春分日及之后一个月的情况,B错误;昼渐短不符合春分日之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导致北半球昼渐长的规律,C错误。
故答案为:D。
17.一天按 24 小时算,空间站每隔 1.5 小时绕地球一圈,那么一天绕地球的圈数为24÷1.5=16圈 。每绕地球一圈就会看到一次日出和一次日落,所以一天看到日出、日落的次数是 16 次,C正确,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答案】18.A
19.C
20.A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解析】【点评】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的,自转绕地轴运动,公转绕太阳运动,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有昼夜交替、太阳的东升西落、地方时的差异等。
18.地球运动中,地轴倾斜不变且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9.A、四季划分与地球自转无关,A错误;
B、四季划分与形状大小无关,B错误;
C、《鹖冠子》中记述了北斗七星一年四季指向的不同,反映了地球公转运动的影响,C正确;
D、四季划分与与昼夜变化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C。
20.A、图中斗柄指向东方,对应的是春季,A正确;
BCD、与夏季、秋季、冬季无关,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21.B
22.B
23.A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地球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自转是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自转一周是一天,方向为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等。公转是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公转一周是一年,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
21.同一建筑夏季和冬季正午时分室内光照面积不同,是因为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从而使正午太阳高度角发生变化。夏季太阳直射点位置偏北,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室内光照面积小;冬季太阳直射点位置偏南,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室内光照面积大,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2.从室内光照的角度考虑,“飞檐” 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扩大冬季采光的面积。冬季太阳高度角小,飞檐的设计可以使阳光更充分地进入室内,增加室内的光照,B正确,D错误;夏季飞檐屋顶与普通屋顶遮阳面积基本相同,AC错误。
故答案为:B。
23.郑州的纬度比北京低,正午太阳高度角比北京大。若屋顶高度不变,与北京相比,在郑州采用 “飞檐” 设计,飞檐长度不变,加大飞檐翘起角度,或者飞檐翘起角度不变,缩短飞檐,都可以保证冬季有足够的采光面积,同时避免夏季过多的阳光进入室内,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24.D
25.A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评】由于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发生变化。以北半球为例,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昼,南极圈以内是极夜,白昼由北向南逐渐变短;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夜,南极圈以内是极昼,白昼由南向北逐渐变短。而赤道则是全年昼夜平分。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天(24小时),方向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现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时差;地球还不停地自西向东绕着太阳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365天),方向也是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
24.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一天中车位上阳光照射的位置和面积变化是因为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天中太阳高度在变化,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气温最高;日出与日落时太阳高度最小,气温最低。②昼夜长短变化和 ③季节变化是太阳公转导致的。故D①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5.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冠县属于山东省,位于北半球,一年中正午车位上阳光照射面积最小时,正处于夏至日当天。
A.此时冠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A符合题意;
当天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到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路灯照明时间最短,故A正确。
B.此时处于夏季, 冠县热烈举办梨花节是春季,B不符合题意;
C.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因此街道上路灯亮得最晚,C不符合题意;
D.夏至日北极圈以内有极昼现象,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中位置乙附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答案】26.A
27.C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评】由于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发生变化。以北半球为例,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昼,南极圈以内是极夜,白昼由北向南逐渐变短;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夜,南极圈以内是极昼,白昼由南向北逐渐变短。而赤道则是全年昼夜平分。
26.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清明至谷雨这段时间,处于北半球的春分日至夏至日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广州位于北半球,此时昼长夜短,且昼渐长。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7.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当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我国位于北半球,因此此时处于夏至,时间为为6月22日前后。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8.【答案】(1)公转
(2)回归(或南北回归);有
(3)A;昼长夜短;极夜
(4)节气指导农事活动,如春分嫩芽勃发,生机盎然,茶农采春茶;立秋,降水减少,禾谷瓜果成熟,采莲摘果农事忙;芒种时节气温升高、雨水充沛,南方适合作物栽培,北方收获麦子;谷雨降雨增多,适合秧苗初插,作物新种。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四季更替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根据太阳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制定的。即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与地球的公转运动密切相关。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总是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根据题中信息可知,玉林市的纬度在21°38'11"N~23°07'40"N之间,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因此有阳光直射现象。
(3)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图中A是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B是冬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因此“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中描述的是图1中的A节气,玉林市位于北半球,此时昼长夜短,南极圈以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4) 读图2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 节气对人们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如: 如春分嫩芽勃发,生机盎然,茶农采春茶;立秋,降水减少,禾谷瓜果成熟,采莲摘果农事忙;芒种时节气温升高、雨水充沛,南方适合作物栽培,北方收获麦子;谷雨降雨增多,适合秧苗初插,作物新种。
故答案为:(1)公转;(2)回归(或南北回归);有;(3)A;昼长夜短;极夜;(4) 节气指导农事活动,如春分嫩芽勃发,生机盎然,茶农采春茶;立秋,降水减少,禾谷瓜果成熟,采莲摘果农事忙;芒种时节气温升高、雨水充沛,南方适合作物栽培,北方收获麦子;谷雨降雨增多,适合秧苗初插,作物新种。
【点评】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是太阳,周期是一年,方向是自西向东,带来的地理现象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的变化、五带的形成等。由于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发生变化。以北半球为例,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昼,南极圈以内是极夜,白昼由北向南逐渐变短;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夜,南极圈以内是极昼,白昼由南向北逐渐变短。而赤道则是全年昼夜平分。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北极圈以北为北寒带,南极圈以南为南寒带,寒带有极夜和极昼现象;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温带既没有极夜和极昼现象,也没有阳光直射现象。
(1)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是公转,公转的周期是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与地球的公转运动密切相关。
(2)由图可知,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题中信息可知,玉林市的纬度范围是(21°38'11"N~23°07'40"N),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因此玉林市有阳光直射现象。
(3)读图可知,图中的A是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所以选A;在夏至日的时候,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因为在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所以,此时,玉林市昼夜长短的情况是昼长夜短;因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此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而南极圈以南则出现极夜现象。
(4)1.春分昼夜平分,白天逐渐变长,充足的热量和光照有利于作物的生长。例如,小麦在春分时节进入拔节期,需要大量的肥料和水分来满足生长需求。 春分时节气候逐渐温和,雨水增多,这为农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然而,春分时节也常伴有倒春寒等极端天气,这对农业生产构成一定威胁。例如,春分后的强冷空气入侵可能导致低温阴雨天气,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2.谷雨节气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雨水丰沛、农事繁忙、谷类农作物旺盛成长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作物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3.芒种气候的到来,气温逐渐升高,这对于很多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芒种时节,降雨量逐渐增多,多雨的气候为农田灌溉和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均衡的水分资源。4.立秋气温下降,逐步转入秋季气候。立秋后气温会明显降低,夜间温差加大,标志着步入秋季。 光照时间减少,辐射减弱。立秋后白天变短,光照不足会影响些光依赖性强的作物的生长。 水热条件变化,不利于一些高温作物。如水稻、绿竹笋等对高温的需求减弱,生长方式和节奏会发生调整。 促进部分秋作物进入生产高峰。如棉花的开花结果、甜菜的糖分积累都进入旺盛时期。 果树进入结果积累时期。立秋后,苹果、梨等果树会显著增加果实的积累量。
29.【答案】夏至;秋分;④;南;秋;昼短夜长;晚;晚;A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解析】【分析】(1)地球公转轨道上,根据太阳直射点位置及节气顺序,A位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对应夏至日;B位置太阳直射赤道,且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对应秋分日。
(2)2022年10月1日, 地球大致运行在图中④位置即北半球的秋分日与冬至日位置之间,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并且继续向南移动,正值北京的秋季(9、10、11月),北京昼短夜长。
(3)据表可知,18日-25日天安门升旗时间越来越晚,说明日出时间逐渐变晚。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导致昼夜长短变化,进而影响日出时间,所以影响日出时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地球公转,故选A。
【点评】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1日前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
30.【答案】(1)北海道(日本北海道)
(2)夏至;南
(3)乙;甲
(4)DA;短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解析】【分析】(1)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更早看到日出。日本的北海道位于中国北京的东边,所以更早看到日出的是北海道。
(2)左图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对应的节气是北半球的夏至。当北半球是夏至时,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是一年中最少的时候,南极圈以内的区域会出现极夜现象。
(3)左图是北半球夏至日,此日越往北的地方昼长越长,越往南的地方昼长越短,甲位于低纬度地区,乙位于中纬度地区,乙区域的昼长更长。纬线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已知甲、乙两区域所跨纬度和经度一致,故靠近赤道地区的甲实际面积更大。
(4)右图中 D 点是冬至(12 月 22 日左右),A 点是春分(3 月 21 日左右),2025 年 1 月 4 日地球运行的位置位于 DA 之间。从 1 月 4 日到 2 月 23 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逐渐变长,黑夜逐渐变短,所以整个寒假期间,长春市黑夜时长将会变短。
【点评】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1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
(1)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的地方比西边的更早日出,日本的北海道比中国的北京偏东,所以更早看到日出的是北海道。
(2)该日北极圈以内出现了极昼现象,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此时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是一年中最少的时候,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
(3)左图是北半球夏至日,此日越往北的地方昼长越长,越往南的地方昼长越短,甲位于低纬度地区,乙位于中纬度地区,乙区域的昼长更长。纬线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已知甲、乙两区域所跨纬度和经度一致,故靠近赤道地区的甲实际面积更大。
(4)A春分日为3月21日前后,B夏至日为6月21日前后,C秋分日为9月23日前后,D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2025年1月4日,我们将迎来期待已久的寒假,此时地球运行至冬至日与春分日之间,即DA之间,整个寒假期间,太阳直射点不断向赤道北移,地处北半球的长春黑夜会变短。
31.【答案】(1) 先变短、后变长 自转
(2) A
(3) 冬至 北
(4) 纬度 大
【知识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中信息分析可知,早晨影子长,中午影子短,下午影子变长。即一天中竹竿影长的变化规律是先变短后变长。这是因为随着地球的自转运动,一天中太阳高度发生变化,由低-高-低。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影子最长的时候,最容易被对方踩到影子。四选项时间点中,早晨8点是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小、影子较长的时候,因此最容易被对方踩到影子。故A符合题意。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夏至日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时候,也是一年中正午影子最短的时间;冬至日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时间,也是一年中正午影子最长的时间。读图分析可知,A图影子最长,因此绘制时间是冬至日前后。根据题意可知,测绘地点位于江西,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在南面,因此影子始终朝向北方。
(4)读图分析可知,图中C、D两图影子长短不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C北京市纬度较高,正午太阳高度较小,因此影子长;D南昌市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小,因此影子短。即C、D两地影子长短不同是因为两地纬度不同。由此可以判断,与南昌市相比,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较小,正午相同高度的物体影子长度较长,为了更好地采光,北京市的楼间距应该更大一些。
故答案为: (1) 先变短、后变长;自转;(2) A;(3) 冬至 ;北;(4) 纬度;大。
【点评】由于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发生变化。以北半球为例,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昼,南极圈以内是极夜,白昼由北向南逐渐变短;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夜,南极圈以内是极昼,白昼由南向北逐渐变短。而赤道则是全年昼夜平分。影子的长短和太阳高度角有关,太阳高度角越大,物体的影子越短;太阳高度角越小,物体的影子越长。因此一天中早晚影子长,中午影子短; 一年中冬季影子长,夏季影子短。
1 / 1粤教粤人版(2024) 七上地理 第三章 单元测试卷·提升卷
一、选择题
(2025七上·潮南期末)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冬季综合性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届,1994年起与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相间举行。读近六届冬奥会举办城市位置和时间表,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  )
A.举办城市都位于北半球
B.位于西半球的城市比位于东半球的城市多
C.北京在温哥华的东南方
D.温哥华位于高纬度地区
2.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2022年2月4日至2月20日)(  )
A.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B.太阳直射赤道
C.北京白昼逐渐变长 D.北京黑夜逐渐变长
3.北京冬奥会举行了17天,地球自转了17圈,下图不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A. B.
C. D.
【答案】1.A
2.C
3.A
【知识点】东西半球的划分;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高中低纬度地区的划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解析】【点评】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划分为南北半球,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中高低纬度划分:低纬度地区:指30°N-30°S以内地区;中纬度是指南北纬30度-60度之间的纬度带;高纬度是指南北纬60度-90度之间的纬度带。由于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发生变化。以北半球为例,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昼,南极圈以内是极夜,白昼由北向南逐渐变短;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夜,南极圈以内是极昼,白昼由南向北逐渐变短。而赤道则是全年昼夜平分。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天(24小时),方向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现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时差。
1.A.图中六个城市都位于赤道以北,因此都位于北半球,A符合题意;
B. 位于西半球的城市(2个)比位于东半球的城市(4个)少,B不符合题意;
C.北京在温哥华西南部,C不符合题意;
D.温哥华位于30°-60°之间,位于中纬度地区,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根据题意可知, 北京冬奥会在2月4日至2月20日举办。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此时位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到春分日(3月21日前后)之间,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北京位于北半球,白昼逐渐变长, 黑夜逐渐变长短。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读图分析可知,只有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025八上·泸县期末)中国空间站(又称天宫号空间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成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它的柔性太阳翼面积巨大,在太空中犹如“鲲鹏展翅”高速飞行,90分钟就可绕地球一圈。读中国空间站太空位置图和飞行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在中国空间站,一天可以看到日出的次数是(  )
A.16次 B.1次 C.12次 D.10次
5.中国空间站的“翅膀”源源不断地为空间站提供能量,这种能量来源于(  )
A.地球 B.月球 C.太阳 D.蓄电池
【答案】4.A
5.C
【知识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解析】【点评】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天,约24小时。
4.已知中国空间站 90 分钟可绕地球一圈,一天有 24 小时,1 小时 = 60 分钟,那么一天的分钟数为 24×60 = 1440 分钟。每 90 分钟绕地球一圈就能看到一次日出,所以一天看到日出的次数为 1440÷90 = 16 次,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5.中国空间站的柔性太阳翼面积巨大,其作用就是收集太阳能并将其转化为电能,为空间站提供能量,所以这种能量来源于太阳,C正确;这种能量并不来源于地球、月球和蓄电池,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5七上·恩平期末)小明常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于6月21日这一天进行了“立竿见影”的探究活动。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6.读图四个城市钟表图,造成四个城市时间差异的原因是(  )
A.地球自转,四地经度不同 B.地球自转,四地纬度不同
C.地球公转,四地经度不同 D.地球公转,四地纬度不同
7.小明进行“立竿见影”探究活动这一天,从日出到日落,竹竿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是(  )
A.逐渐变短 B.逐渐变长
C.先变短再变长 D.先变长再变短
【答案】6.A
7.C
【知识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时差
【解析】【点评】地球自转是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自转一周是一天,方向为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等。
6.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经度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时刻,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要早。所以四个城市出现时间差异的原因是地球自转以及它们的经度不同,与纬度和地球公转无关。
故答案为:A。
7.6 月 21 日这一天,太阳直射点接近北回归线,对于大部分地区来说,从日出到中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竹竿影子长度逐渐变短;从中午到日落,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竹竿影子长度逐渐变长。所以从日出到日落,竹竿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是先变短再变长。
故答案为:C。
(2025九下·泸州月考)“智能光伏太阳花”是一种昼开夜合、自动调整角度跟踪太阳的新型太阳能发电设备,比传统固定式光伏发电设备的发电效率提升40%。我国乌鲁木齐率先安装该设备,并成功并网发电。图为乌鲁木齐某处的“智能光伏太阳花”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从早到晚,“花盘”转动的总体方向大致是(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北向南 D.自南向北
9.“花盘”展开工作时间最长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8.B
9.B
【知识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评】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的,自转绕地轴运动,公转绕太阳运动,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有昼夜交替、太阳的东升西落、地方时的差异等。
8.受地球自转影响,太阳东升西落,所以花盘转动方向应是自东向西,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9.“花盘”展开工作时间最长的季节是夏季,白天最长,B正确;春季、 秋季和冬季的白天均比夏季短,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5·内江)图1为河南登封(31.5°N)横梁式圭表,古代用来测量日影的方向和长度,M为表在圭面的正午日影(朝向正北)。图2为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阴影表示黑夜)。完成下面小题。
10.圭的走向是(  )
A.南—北走向 B.东北—西南走向
C.东—西走向 D.西北—东南走向
11.一年中M最长时,地球位于绕日公转示意图的(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2.一年中M最短时,太阳直射(  )
A.31.5°N B.23.5°N C.0°纬线 D.23.5°S
【答案】10.A
11.C
12.B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由于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发生变化。以北半球为例,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昼,南极圈以内是极夜,白昼由北向南逐渐变短;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夜,南极圈以内是极昼,白昼由南向北逐渐变短。而赤道则是全年昼夜平分。影子的长短和太阳高度角有关,太阳高度角越大,物体的影子越短;太阳高度角越小,物体的影子越长。因此一天中早晚影子长,中午影子短; 一年中冬季影子长,夏季影子短。
10.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可知,M为表在圭面的正午日影,朝向正北。 圭表是用来测量日影的,日影朝向正北,因此正午时太阳在正南方向,因此圭为是南北走问,这样才能准确测量正午日影的长度和方问。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河南登封位于 31.5°N,位于北半球,一年中M(正午日影)最长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应该是冬至日。根据图2分析可知,当地球公转到丙处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2.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河南登封位于 31.5°N,位于北半球,一年中M(正午日影)最短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应该是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即 23.5°N纬线。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025·东莞模拟)白菜原产于我国华北一带,“立秋种,处暑栽,立冬前后收白菜”。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相邻节气间隔约15天。下图为地球公转与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北半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地球的运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
13.假如立秋时节种白菜,立冬当天收获,由种到收大约经历了(  )
A.60天 B.90天 C.130天 D.150天
14.白菜的生长期大约在8月初至11月初,说明白菜具有____的生长习性。(  )
A.喜光热、耐高温 B.喜低温、耐酷寒
C.喜温凉、耐寒 D.喜干旱、耐盐碱
【答案】13.B
14.C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四季更替
【解析】【点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根据气候对一年进行的节令划分。即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白菜原产中国华北,是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韩国、日本广泛栽培的一种蔬菜作物 。在中国是东北及华北冬、春季的主要蔬菜 。白菜较耐寒,喜好冷凉气候,适合在冷凉季节生长,适于栽植在保肥、保水并富含有机质的壤土与砂壤土及黑黄土 。白菜的鲜叶和根可入药,中药名为黄芽白菜,主治通利肠胃、养胃和中、利小便等 。白菜生食、炒食、盐醃、酱渍均可。白菜外层脱落的叶可作饲料
13.根据题意可知,相邻节气间隔约15天。读图分析可知,立秋和立冬相隔6个节气,因此大约经历了90天。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4.根据题意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白菜的生长期大约在8月初至11月初,该时段太阳直射点一直南移,气温逐渐降低,但没有没有酷寒,因此说明白菜具有喜温凉、耐寒的生长习性。但无法推测盐碱度。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025·岳塘模拟)北京时间2025年3月21日,神舟十九号乘组三名航天员经过约7小时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第三次出舱任务。下图为航天员出舱活动图及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航天员看到的地球形状与古人认为的“天圆地方”不同,其原因是观察时(  )
A.天气不同 B.高度不同 C.季节不同 D.时间不同
16.出舱当天,湖南省昼夜长短状况及未来一个月的变化趋势是(  )
A.昼长夜短且昼渐长 B.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C.昼夜等长且昼渐短 D.昼夜等长且昼渐长
17.空间站每隔1.5小时绕地球一圈,在空间站的宇航员一天看到日出、日落的次数为(  )
A.4次 B.8次 C.16次 D.32次
【答案】15.B
16.D
17.C
【知识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评】二分二至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合称,它是反映太阳直射点周年运动的节气。每年3月21前后,当太阳直射在赤道并向北回归线移动时为春分;每年6月21前后,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为夏至;每年9月23前后,当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南回归线移动时为秋分;每年12月22前后,当太阳到直射南回归线时为冬至。
15.古人在地面(高度低)凭直观感觉认为“天圆地方”,航天员在太空(高度高)能看到地球是球体,是观察高度不同导致认知差异,B正确;天气不同主要影响在地面的能见度等,对看到地球整体形状影响不大,A错误;季节不同和时间不同与看到地球的形状并无直接关联,CD错误。
故答案为:B。
16.3 月 21 日是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湖南省位于北半球,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昼会逐渐变长,所以出舱当天昼夜等长且未来一个月昼渐长,D正确;昼长夜短不符合春分日情况,A错误;昼短夜长不符合春分日及之后一个月的情况,B错误;昼渐短不符合春分日之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导致北半球昼渐长的规律,C错误。
故答案为:D。
17.一天按 24 小时算,空间站每隔 1.5 小时绕地球一圈,那么一天绕地球的圈数为24÷1.5=16圈 。每绕地球一圈就会看到一次日出和一次日落,所以一天看到日出、日落的次数是 16 次,C正确,排除ABD。
故答案为:C。
(2025·柳州模拟)“北斗七星”是指大熊座的七颗亮星,因形状如古人盛酒的器皿“斗”而得名。斗转星移的本义是北斗星转动,星辰移动,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星自东向西转动。古书《鹖冠子》中有这样的记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下图为北极星与北斗七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地球公转时,地轴指向(  )
A.北极星附近 B.天枢星附近 C.天璇星附近 D.天权星附近
19.《鹖冠子》中的记述反映了地球的(  )
A.自转运动 B.形状大小 C.公转运动 D.昼夜变化
20.上图位置时,我国四时正处于(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18.A
19.C
20.A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解析】【点评】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的,自转绕地轴运动,公转绕太阳运动,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有昼夜交替、太阳的东升西落、地方时的差异等。
18.地球运动中,地轴倾斜不变且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9.A、四季划分与地球自转无关,A错误;
B、四季划分与形状大小无关,B错误;
C、《鹖冠子》中记述了北斗七星一年四季指向的不同,反映了地球公转运动的影响,C正确;
D、四季划分与与昼夜变化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C。
20.A、图中斗柄指向东方,对应的是春季,A正确;
BCD、与夏季、秋季、冬季无关,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5·湘乡市模拟)飞檐是指屋檐的檐部向上翘起,是一种考虑室内光照和建筑美观的中国传统建筑特色,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下图分别为飞檐景观图和飞檐光照原理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同一建筑,夏季和冬季正午时分,室内光照面积不同是由(  )产生的
A.地球的自转 B.地球的公转 C.屋檐的形状 D.建筑的朝向
22.从室内光照的角度考虑,“飞檐”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夏季遮阳的面积 B.扩大冬季采光的面积
C.缩小夏季遮阳的面积 D.缩小冬季采光的面积
23.某建筑师在郑州采用了“飞檐”的设计。若屋顶高度不变,与北京相比,应做的调整是(  )
①飞檐长度不变,加大飞檐翘起角度②飞檐翘起角度不变,缩短飞檐
③飞檐长度不变,缩小飞檐翘起角度④飞檐翘起角度不变,加长飞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21.B
22.B
23.A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地球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自转是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自转一周是一天,方向为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等。公转是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公转一周是一年,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
21.同一建筑夏季和冬季正午时分室内光照面积不同,是因为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从而使正午太阳高度角发生变化。夏季太阳直射点位置偏北,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室内光照面积小;冬季太阳直射点位置偏南,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室内光照面积大,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2.从室内光照的角度考虑,“飞檐” 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扩大冬季采光的面积。冬季太阳高度角小,飞檐的设计可以使阳光更充分地进入室内,增加室内的光照,B正确,D错误;夏季飞檐屋顶与普通屋顶遮阳面积基本相同,AC错误。
故答案为:B。
23.郑州的纬度比北京低,正午太阳高度角比北京大。若屋顶高度不变,与北京相比,在郑州采用 “飞檐” 设计,飞檐长度不变,加大飞檐翘起角度,或者飞檐翘起角度不变,缩短飞檐,都可以保证冬季有足够的采光面积,同时避免夏季过多的阳光进入室内,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故答案为:A。
(2024七上·宝安期中)冠县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观察了校园车棚中太阳照射面积的变化。下图中箭头①②③代表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线。结合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4.同学们发现,一天中车棚中阳光照射的位置和面积是在不断变化的,与此变化同时发生的现象是(  )
①太阳高度变化 ②昼夜长短变化 ③季节变化 ④气温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5.一年中,正午车位上阳光照射的面积最小的时段(  )
A.正午太阳高度最高
B.冠县正热烈举办梨花节
C.街道上路灯亮得最早
D.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中位置丁附近
【答案】24.D
25.A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评】由于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发生变化。以北半球为例,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昼,南极圈以内是极夜,白昼由北向南逐渐变短;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夜,南极圈以内是极昼,白昼由南向北逐渐变短。而赤道则是全年昼夜平分。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天(24小时),方向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现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时差;地球还不停地自西向东绕着太阳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365天),方向也是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
24.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一天中车位上阳光照射的位置和面积变化是因为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天中太阳高度在变化,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气温最高;日出与日落时太阳高度最小,气温最低。②昼夜长短变化和 ③季节变化是太阳公转导致的。故D①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5.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冠县属于山东省,位于北半球,一年中正午车位上阳光照射面积最小时,正处于夏至日当天。
A.此时冠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A符合题意;
当天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到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路灯照明时间最短,故A正确。
B.此时处于夏季, 冠县热烈举办梨花节是春季,B不符合题意;
C.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因此街道上路灯亮得最晚,C不符合题意;
D.夏至日北极圈以内有极昼现象,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中位置乙附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024七上·钦南月考)2024年4月19日迎来谷雨节气,降水明显增加,该日后谷物茁壮成长,民谚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作为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意味着春天将远,气温回升。下图示意24节气和采茶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清明至谷雨这段时间,广州市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昼长夜短,昼渐长 B.昼短夜长,昼渐短
C.昼长夜短,昼渐短 D.昼短夜长,昼渐长
27.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时,我国处于(  )
A.立夏 B.冬至 C.夏至 D.立冬
【答案】26.A
27.C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评】由于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发生变化。以北半球为例,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昼,南极圈以内是极夜,白昼由北向南逐渐变短;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夜,南极圈以内是极昼,白昼由南向北逐渐变短。而赤道则是全年昼夜平分。
26.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清明至谷雨这段时间,处于北半球的春分日至夏至日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广州位于北半球,此时昼长夜短,且昼渐长。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7.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当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我国位于北半球,因此此时处于夏至,时间为为6月22日前后。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二、图文材料题
28.(2024七上·北流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其背后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图1为地球公转与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图2为中国二十四节气农事图(部分)。
(1)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与地球的   运动密切相关。
(2)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   线之间移动,玉林市(21°38'11"N~23°07'40"N)   (“有”或“无”)阳光直射现象。
(3)“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诗中描述的是图1中   节气(A或B),此时,玉林市昼夜长短情况是   ,南极圈以南的地区出现   现象。
(4)读图2,任选其中一幅图描述节气对人们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案】(1)公转
(2)回归(或南北回归);有
(3)A;昼长夜短;极夜
(4)节气指导农事活动,如春分嫩芽勃发,生机盎然,茶农采春茶;立秋,降水减少,禾谷瓜果成熟,采莲摘果农事忙;芒种时节气温升高、雨水充沛,南方适合作物栽培,北方收获麦子;谷雨降雨增多,适合秧苗初插,作物新种。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四季更替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根据太阳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制定的。即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与地球的公转运动密切相关。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总是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根据题中信息可知,玉林市的纬度在21°38'11"N~23°07'40"N之间,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因此有阳光直射现象。
(3)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图中A是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B是冬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因此“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中描述的是图1中的A节气,玉林市位于北半球,此时昼长夜短,南极圈以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4) 读图2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 节气对人们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如: 如春分嫩芽勃发,生机盎然,茶农采春茶;立秋,降水减少,禾谷瓜果成熟,采莲摘果农事忙;芒种时节气温升高、雨水充沛,南方适合作物栽培,北方收获麦子;谷雨降雨增多,适合秧苗初插,作物新种。
故答案为:(1)公转;(2)回归(或南北回归);有;(3)A;昼长夜短;极夜;(4) 节气指导农事活动,如春分嫩芽勃发,生机盎然,茶农采春茶;立秋,降水减少,禾谷瓜果成熟,采莲摘果农事忙;芒种时节气温升高、雨水充沛,南方适合作物栽培,北方收获麦子;谷雨降雨增多,适合秧苗初插,作物新种。
【点评】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是太阳,周期是一年,方向是自西向东,带来的地理现象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的变化、五带的形成等。由于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发生变化。以北半球为例,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昼,南极圈以内是极夜,白昼由北向南逐渐变短;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夜,南极圈以内是极昼,白昼由南向北逐渐变短。而赤道则是全年昼夜平分。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北极圈以北为北寒带,南极圈以南为南寒带,寒带有极夜和极昼现象;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温带既没有极夜和极昼现象,也没有阳光直射现象。
(1)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是公转,公转的周期是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与地球的公转运动密切相关。
(2)由图可知,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题中信息可知,玉林市的纬度范围是(21°38'11"N~23°07'40"N),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因此玉林市有阳光直射现象。
(3)读图可知,图中的A是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所以选A;在夏至日的时候,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因为在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所以,此时,玉林市昼夜长短的情况是昼长夜短;因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此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而南极圈以南则出现极夜现象。
(4)1.春分昼夜平分,白天逐渐变长,充足的热量和光照有利于作物的生长。例如,小麦在春分时节进入拔节期,需要大量的肥料和水分来满足生长需求。 春分时节气候逐渐温和,雨水增多,这为农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然而,春分时节也常伴有倒春寒等极端天气,这对农业生产构成一定威胁。例如,春分后的强冷空气入侵可能导致低温阴雨天气,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2.谷雨节气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雨水丰沛、农事繁忙、谷类农作物旺盛成长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作物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3.芒种气候的到来,气温逐渐升高,这对于很多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芒种时节,降雨量逐渐增多,多雨的气候为农田灌溉和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均衡的水分资源。4.立秋气温下降,逐步转入秋季气候。立秋后气温会明显降低,夜间温差加大,标志着步入秋季。 光照时间减少,辐射减弱。立秋后白天变短,光照不足会影响些光依赖性强的作物的生长。 水热条件变化,不利于一些高温作物。如水稻、绿竹笋等对高温的需求减弱,生长方式和节奏会发生调整。 促进部分秋作物进入生产高峰。如棉花的开花结果、甜菜的糖分积累都进入旺盛时期。 果树进入结果积累时期。立秋后,苹果、梨等果树会显著增加果实的积累量。
29.(2024七上·广州期中)看升旗,2024年10月1日,我们的祖国迎来了第75个生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东城区某校初一学生观看了升旗仪式。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主题一:国庆节与地球公转
(1)在图中的横线处,补全二分二至日的名称,A   ,B   。
(2)李华同学在观看升旗仪式后,结合刚学过的地理知识设计了一道填空题。请你帮忙填写完整。
2022年10月1日,地球大致运行在图中   (序号)位置,此时太阳直射   半球,正值北京的   (季节),北京的昼夜长短状况为   。
主题二:升旗时间与日出时间
天安门广场每天日出升旗,日落降旗,象征五星红旗与太阳同升同落。下表为北京9月部分日期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时间(北京时间)。
日期 18日 19日 20日 21日 22日 23日 24日 25日
升旗时间 5:58 5:59 6:00 6:01 6:02 6:03 6:03 6:04
(3)表中,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时间逐渐变   (早/晚),说明日出时间也逐渐变   (早/晚)。影响日出时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单项选择)。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地球大小 D.地球形状
【答案】夏至;秋分;④;南;秋;昼短夜长;晚;晚;A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解析】【分析】(1)地球公转轨道上,根据太阳直射点位置及节气顺序,A位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对应夏至日;B位置太阳直射赤道,且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对应秋分日。
(2)2022年10月1日, 地球大致运行在图中④位置即北半球的秋分日与冬至日位置之间,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并且继续向南移动,正值北京的秋季(9、10、11月),北京昼短夜长。
(3)据表可知,18日-25日天安门升旗时间越来越晚,说明日出时间逐渐变晚。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导致昼夜长短变化,进而影响日出时间,所以影响日出时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地球公转,故选A。
【点评】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1日前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
30.(2025七上·朝阳期末)阅读下面两幅“地球运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地球自转,日本的北海道和中国的北京,更早看到日出的是   。
(2)左图所示地球光照情况对应的节气是北半球的   ,此时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是一年中最少的时候,在   极圈以内的区域出现了极夜现象。
(3)左图中甲区域和乙区域相比,白昼更长的是   区域。已知甲、乙两区域所跨纬度和经度一致,结合纬线和经线的长度特点可知,甲、乙两区域中实际面积更大的是   区域。
(4)右图是地球公转示意图,这种运动会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2025年1月4日,我们将迎来期待已久的寒假,此时地球运行的位置位于字母   之间,寒假将持续到2月23日,整个寒假期间,长春市黑夜时长将会变   。
【答案】(1)北海道(日本北海道)
(2)夏至;南
(3)乙;甲
(4)DA;短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解析】【分析】(1)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更早看到日出。日本的北海道位于中国北京的东边,所以更早看到日出的是北海道。
(2)左图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对应的节气是北半球的夏至。当北半球是夏至时,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是一年中最少的时候,南极圈以内的区域会出现极夜现象。
(3)左图是北半球夏至日,此日越往北的地方昼长越长,越往南的地方昼长越短,甲位于低纬度地区,乙位于中纬度地区,乙区域的昼长更长。纬线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已知甲、乙两区域所跨纬度和经度一致,故靠近赤道地区的甲实际面积更大。
(4)右图中 D 点是冬至(12 月 22 日左右),A 点是春分(3 月 21 日左右),2025 年 1 月 4 日地球运行的位置位于 DA 之间。从 1 月 4 日到 2 月 23 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逐渐变长,黑夜逐渐变短,所以整个寒假期间,长春市黑夜时长将会变短。
【点评】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1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
(1)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的地方比西边的更早日出,日本的北海道比中国的北京偏东,所以更早看到日出的是北海道。
(2)该日北极圈以内出现了极昼现象,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此时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是一年中最少的时候,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
(3)左图是北半球夏至日,此日越往北的地方昼长越长,越往南的地方昼长越短,甲位于低纬度地区,乙位于中纬度地区,乙区域的昼长更长。纬线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已知甲、乙两区域所跨纬度和经度一致,故靠近赤道地区的甲实际面积更大。
(4)A春分日为3月21日前后,B夏至日为6月21日前后,C秋分日为9月23日前后,D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2025年1月4日,我们将迎来期待已久的寒假,此时地球运行至冬至日与春分日之间,即DA之间,整个寒假期间,太阳直射点不断向赤道北移,地处北半球的长春黑夜会变短。
31.(2024七上·桂林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之后,江西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观察物影变化规律的实践活动。下表为同学们在冬至日不同时间测量并记录的竹竿影长,下图为同学们在活动期间绘制的竹竿影长示意图。
时间 8时 10时 12时 14时 16时
竹竿影子长度/米 8.6 3.2 2.4 3.2 8.6
活动一:影长的日变化
(1)据表可知,一天中竹竿影长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推测此现象与地球的________(运动方式)有关。
(2)冬季,同学们经常在室外玩踩影子游戏,如果仅考虑影子长短因素,下列时间最容易被对方踩到影子的是____(单项选择)。
A. 8:00 B. 10:00 C. 12:00 D. 14:00
活动二:影长的年变化
(3)某组同学分别在夏至日和冬至日进行观察并测绘了图1,但忘记了标注观测时间和方向,推测A图测绘的时间应该是________(节气)日;A、B两图中的影子均朝向________方。
活动三:影长的地区差异
(4)冬至日这一天,家住南昌市的小明邀请家住北京市的表弟一起测量高度相同的两栋楼的正午影长,并绘制出图2。图中C、D两图影子长短不同,主要是因为两地的________(经度/纬度)不同。由此推断,为了更好地采光,与南昌市相比,北京市的楼间距应该更________(大/小)一些。
【答案】(1) 先变短、后变长 自转
(2) A
(3) 冬至 北
(4) 纬度 大
【知识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中信息分析可知,早晨影子长,中午影子短,下午影子变长。即一天中竹竿影长的变化规律是先变短后变长。这是因为随着地球的自转运动,一天中太阳高度发生变化,由低-高-低。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影子最长的时候,最容易被对方踩到影子。四选项时间点中,早晨8点是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小、影子较长的时候,因此最容易被对方踩到影子。故A符合题意。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夏至日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时候,也是一年中正午影子最短的时间;冬至日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时间,也是一年中正午影子最长的时间。读图分析可知,A图影子最长,因此绘制时间是冬至日前后。根据题意可知,测绘地点位于江西,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在南面,因此影子始终朝向北方。
(4)读图分析可知,图中C、D两图影子长短不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C北京市纬度较高,正午太阳高度较小,因此影子长;D南昌市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小,因此影子短。即C、D两地影子长短不同是因为两地纬度不同。由此可以判断,与南昌市相比,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较小,正午相同高度的物体影子长度较长,为了更好地采光,北京市的楼间距应该更大一些。
故答案为: (1) 先变短、后变长;自转;(2) A;(3) 冬至 ;北;(4) 纬度;大。
【点评】由于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发生变化。以北半球为例,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昼,南极圈以内是极夜,白昼由北向南逐渐变短;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夜,南极圈以内是极昼,白昼由南向北逐渐变短。而赤道则是全年昼夜平分。影子的长短和太阳高度角有关,太阳高度角越大,物体的影子越短;太阳高度角越小,物体的影子越长。因此一天中早晚影子长,中午影子短; 一年中冬季影子长,夏季影子短。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