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三年级考试2024年4月,北美大陆出现日全食现象,日全食带自西南向东北延伸,宽度约200km。图2示意此次日全食带分布。据此完成4一5题地理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n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一第一章至第三章,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第三章、图2第四章。4.本次北美日全食带向东北移动的主要原因是A.黄赤交角B.月球自转C.地球公转D.地球自转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5.本次日全食发生当月合题目要求的。科学家在广西红层盆地发育的岩层剖面里发现了恐龙足迹,这揭示了该地曾是大型爬行动A.地球公转速度加快B.上海正午物影变长物繁盛的“乐园”。通过对足迹形态、序列和沉积环境的综合研究,可以重建当时的古地理环境C.西安日出东北方向D.天津昼长短于夜长和生态系统。图1示意岩层剖面中的恐龙足迹。据此完成1一3题。位于太平洋中心莫纳罗亚山海拔3400m处的全球大气观测站,从1958年起持续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展开监测,由此形成了著名的“基林曲线”。图3示意1958一2023年夏威夷莫纳罗亚观测站测量的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长期变化趋势。据此完成6一7题。4404304204104003703403303MX1114444441i144图13201.该恐龙足迹形成的地质时期最可能是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2020A新生代B中生代C.古生代年份D.元古代图32.该恐龙足迹形成的地质时期典型的环境特征是A.蕨类植物绝迹,被子植物兴起B.联合古陆解体,现代海陆初定6.图示“基林曲线”反映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直接促使C.哺乳动物繁盛,成为优势物种D.全球海面下降,多次冰期来临A.太阳直射辐射增强B.大气逆辐射增强3.恐龙足迹的形成,本质上是地球外部圈层能量迁移与转换的结果,最能体现该过程的能量传C.地面反射辐射减少D.大气散射作用减弱递路径是7.该观测站选址主要考虑的是其所处位置能有效避免A.太阳辐射一生物圈一岩石圈B.地球内能一岩石圈一生物圈A.近地面的局地污染物干扰B.平流层中复杂的化学反应C.重力势能一水圈-一岩石圈D.生物能一大气圈一水圈C,对流层强烈的紫外线辐射D.中高层大气剧烈垂直运动仅供发货使用【高三地理第1页(共6页)】【高三地理第2页(共6页)】高三年级考试地理参考答案1.B【解析】本题考查该恐龙足迹形成的地质时期,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新生代是哺乳动物繁盛的时期,恐龙已灭绝;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空前繁盛的时期,被称为“恐龙时代”;古生代主要为海洋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繁盛的时期;元古代生命形式主要为简单生物。故B选项正确。2.B【解析】本题考查该恐龙足迹形成的地质时期典型的环境特征,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中生代是裸子植物繁盛的时期,蕨类植物绝迹的说法错误;中生代最重大的地质事件是联合古陆的解体,各大陆板块漂移,莫定了现代海陆分布的轮廓;哺乳动物繁盛并成为优势物种是新生代的环境特征;中生代全球气候总体温暖,海平面较高,并无大规模冰期。故B选项正确。3.A【解析】本题考查恐龙足迹形成过程的能量传递路径,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恐龙生存繁衍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通过食物链进入生物圈,恐龙(生物圈)再利用该能量进行生命活动,将足迹留在地表(岩石圈),该路径完整体现了能量的传递过程;地球内能是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而非生物活动的能量来源:重力势能驱动水圈对岩石圈产生的作用,属于外力作用,与恐龙留下足迹这一生命活动无关;生物能一大气圈一水圈的能量传递路径与恐龙在岩石圈留下足迹的过程无关。故A选项正确。4,D【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黄赤交角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季节变化,与日全食带短时方向和运动无直接关联:日全食带移动主要源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相对运动影响,而非月球自转导致:地球公转影响日全食发生频率和长期位置,但对单次日全食带几小时的动态方向无直接作用:月球遮挡太阳形成的有限阴影,在球形的地球表面随地球自转和月球公转向东北方向移动,最终形成狭长的可观测日全食的区域,即日全食带。故D选项正确。5.C【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4月,地球已过近日点(1月初),正向远日点(7月初)运行,公转速度逐渐减慢:4月,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上海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日增大,正午物影相应变短:4月,太阳直射北半球,西安日出东北方,日落西北方;4月,北半球各地昼长随直射点北移而增长,天津昼长长于夜长。故C选项正确。6.B【解析】本题考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影响,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太阳直射辐射的强度主要由太阳活动和日地距离决定,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无关;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其浓度增加会使大气吸收更多的地面长波辐射,从而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地面反射辐射的多少取决于地表性质(反射率),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没有直接关系:大气散射作用主要针对太阳短波辐射,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地面长【高三地理·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山西省、陕西省金太阳2026届高三9月联考(26-33C)地理.pdf 山西省、陕西省金太阳2026届高三9月联考(26-33C)地理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