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楚雄州民族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测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楚雄州民族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测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新大众文艺主动拥抱新媒介和新技术,在创作过程中积极践行“技术赋能”。借助短视频
楚雄州民族中学高三年级9月月考
平台、文学网站以及最新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工具和烘介载体,人民大众均可参与不同文
语文试题
艺类型的创作实践,实现审美表达的自由。因此,新大众文艺的交互性特征使创作者与受众界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限消弭,形成“创作即参与”的新型关系。这种新型的关系,改变了传统大众文艺由专业人员创
注意事项:
作、普通大众接受的“单一”局面,呈现出各阶层人群共同创作、传播与欣赏的状况。依托跨媒
1.答题前,先将自已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
介互动和数字化手段,新大众文艺的创作者不仅能够即时实现身份转换,也可以在数字界面完
成生产与消费的互动。
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
新大众文艺在推动文艺创作职业界限消融的过程中,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文化主体语语权
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的再分配。它更新了人们关于文艺经典化的认知,网络文学、微短剧等新大众文艺形态开始进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
入主流文学史、艺术史:一些文艺短视频注重传统主旋律内容与新表达方式的融合,注重传统艺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术手法与新审美形式的融合。这些转变共同构成新大众文艺的人民性特征一一坚持以人民为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中心的价值导向,以此丰富符合新时代人民大众欣赏口味的审美话语。
一、阅读(72分)
从主题构建来看,新大众文艺倾向于提炼筒洁且极具冲击力的审美主题,以此张扬杨和凸显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新时代人民的新生活、新风尚和新思考。与传统文艺作品经常追求思想主旨的恢宏磅礴、立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多元和蕴藉深厚有所不同,新大众文艺更侧重于直击当下社会的热点、痛点与焦点,而这些恰恰
材料一:
都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所要面对的生存现实。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从文本生产的角度来看,全民参与创作让新大众文艺为不同文化水平、情感诉求和消费品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位的受众提供了怡情暖心的“精神食粮”。在网络综艺、诗词大会、达人秀、互动社区等新文艺
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
生产空间中,那些来自民间的才艺展示、自创说唱歌曲、脱口秀表演等新文艺现象虽然与文艺经
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
典相比还存在差距,但它们十分接地气且富有生活情调,其根底蕴含着质朴无华、实事求是的品
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
质。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内在需求,彰显了文艺
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
创作的新风尚。例如,近年来,《我在北京送快递》《我的母亲做保洁》《我在上海开出租》《在莱
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场,在人间》等“素人写作”的非虚构作品热度不断攀升,它们与传统现实主义文艺遥相呼应,聚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
焦普通人生活日常、喜怒哀乐,展现新时代平凡个体的奋斗与坚守,已然成为新大众文艺的重要
的躯壳。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
代表。
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摘编自鲍远福《新大众文艺:构建人民文艺新范式》)】
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
A.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是人民性,文艺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鉴赏和评判作为作品
求和人民心声。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
检验标准。
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
B.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创作源泉,文艺创作者一旦脱离了人民,其作品就会失去活
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
力,丧失灵魂。
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曹雪芹如果没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做过全
C.新大众文艺通过全媒体渠道传播,借助技术工具和媒介载体,为人民大众参与文艺创作实
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就不可能完成《红楼梦》这种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写作。鲁迅如
践提供了可能。
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就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
D.传统文艺创作追求宏大深刻,而新大众文艺仅关注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现实,忽
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
略艺术深度
(摘编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材料二
A.人民既创造历史,也见证历史,可见,文艺创作应以人民为表现主体展现时代风貌。
新大众文艺是通过全媒体渠道普遍流行的新文艺形态,它影响广泛,不断流变。其最显著
B.文艺的一切创新或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人民,所以在校读书者无法获得文艺灵感。
的特征是,它打破了传统文艺创作的专业壁垒,使创作主体从精英群体转向全民参与,创造出一
C.新大众文艺消融文艺创作职业界限,融合传统与创新,以实现文化主体话语权再分配。
大批能够让接受者普遍共情的精神文化产品。剑作主体的全民化,让新大众文艺的主题表达从
D.一部文艺作品越是坚持质朴真实的创作原则,其作品就越能接地气且富有生活情调。
作者端转移到受众端,这让其能够在内容层面直面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
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
高三语文第2页(共8页)楚雄州民族中学高三年级9月月考
语文

1.能力要求:
I.识记Ⅱ.理解Ⅲ.分析综合
V.表达应用V,鉴赏评价
I.探究
2.学科素养:
①语言建构与运用②思维发展与提升
③审美鉴赏与创造④文化传承与理解
知识点
能力要求
学科素养
预估难度
题号
题型


(主要内容)




档次
系数
信息类文本阅读·对
选择题
3
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

0.70
和分析
信息类文本阅读·对
2
选择题
3
0.65
文本观点的理解

信息类文本阅读·分
3
选择题
3

0.70
析论点、论据
信息类文本阅读·分
非选择题
析论证效果
N

0.65
非选择题
6
信息类文本阅读·结

0.65
合材料回答问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对
6
选择题
3
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

0.70
特色的分析鉴赏
文学类文本阅读·对
7
选择题
3
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

0.70
分析
非选择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分
6

0.65
析人物心理
文学类文本阅读·分
9
非选择题

0.65
析人物形象
文言文阅读·文言
10
选择题
3

0.70
断句
11
选择题
文言文阅读·结合具
3

0.70
体语境理解文言字词
文言文阅读·筛选文
12
选择题
3
中信息、归纳内容

0.65
要点
13
非选择题
文言文阅读·文言句
8
0.65
子的理解与翻译
(语文)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
14
非选择题
3

0.65
文意的理解概括
15
选择题
古代诗歌阅读·对诗
3

0.70
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
古代诗歌阅读·赏析
16
非选择题
6
V

0.65
诗歌的情感
17
非选择题
6
古诗文情景默写
V
V

0.65
18
选择题
3
分析词语的感彩
V

0.70
19
非选择题
3
填写虚词
V

0.65
20
非选择题
2
辨析错别字
V

0.70
21
非选择题
6
赏析歇后语
v

0.65
22
非选择题
病句辨析与修改
V
V

0.65
23
非选择题
60
写作
V

0.65
2
参考答案及解析
·高三语文·
高三语文
1.D【解析】“而新大众文艺仅关注人民群众在日常
富符合新时代人民大众欣赏口味的审美话语。(每点
生活中的生存现实,忽路艺术深度”错误,材料二中
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
提到“与传统文艺作品经常追求思想主旨的恢宏磅
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礴、立体多元和蕴藉深厚有所不同,新大众文艺更侧
6.C【解析】“后怕和庆幸”错误,老人“搓着手”的动
重于直击当下社会的热点、痛点与焦点”,但不能由
作并非表现“后怕和庆幸”,而是体现他从容淡定的
此得出新大众文艺“仅关注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
态度。文中老人多次搓手时“笑若”讲述经历,强调
的生存现实,忽略艺术深度”的结论,这种说法过于
“皱皱眉就不算练过功夫”,凸显其临危不惧的硬气,
绝对。
而非恐惧。
2.A【解析】B.“所以在校读书者无法获得文艺灵感”7.B【解析】“白光的出现则预示反抗力量的蓬勃发
错误,材料一只是说文艺创新来源于人民生活,但不
展”错误,结合文中语境可知,白刃般的探海灯散发出
能据此得出在校读书者无法获得文艺灵感的结论,在
的一道道“白光”其实是白色恐怖势力的象征,象征
校读书者也生活在人民之中,也能从生活中获得灵
敌人的暴力镇压,渲染恐怖氛围,而非“反抗力量的蓬
感。C.“以实现文化主体话语权再分配”错误,材料
勃发展”。原文“冷森森”“白亮亮”的描写突出压
二说“新大众文艺在推动文艺创作职业界限消融的
迫感
过程中,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文化主休话语权的再分
8.①第一次点头,表示他对父亲在敌人面前毫不示弱行
配”,“文化主体话语权的再分配”是新大众文艺消融
为的惊讶。②第二次点头,表示他对父亲威武不能屈
职业界限带来的结果,而非目的。D.“越是…越
特神的认可。③第三次点头,表示他对父亲保特民族
能…”错误,“十分接地气且富有生活情调”,“质朴
气节、不怕柄牲信念的赞赏。(每点2分,意思对即
无华、实事求是”是脱口秀表演等新文艺现象的内外
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特征,两者之间并无正向关系。
9.①通过老人对待敌人的态度展示爱国情怀。根据“似
3.C【解析】材料二画线句强调的是新大众文艺的交
乎是从心里憎恶那些王八羔子们”“那个汉奸奉了圣
互性特征使创作者与受众界限消弭。“手写批注”是
旨似的教我跪下”可知,老人十分爱国,对敌人持嫉恶
单向、非数字化的互动行为,无法实时共享或影响作
如仇的态度。②通过老人的语言描写表现视死如归
品生产。
的民族气节。老人爽快的语言,句句体现了民族大
4.①突出了条件的重要性。第二段使用该句式,强调了
义。“你们要得了我的命,可要不了我的心气”等句
文艺要想“发挥最大正能量”,就必须树立马克思主
子正气凛然,可见老人顽强抗争、视死如归的精神。
义义艺观,以人民为中心:第四段使用该句式.强调了
③通过老人的行为表现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被捕
文艺要想“发展繁荣”“充满活力”,就必须反映时代
后不肯下脆,不畏恐吓,总想反抗等行为可见誓死抵
要求和人民心声。②增强了逻辑性。通过构建文艺
抗的决心。(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
创作与人民之间的清晰关系,加强了论证的严密性,
只要言之有理,亦可的情给分)
使论证更具说服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10.BD
H(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给分)
5.①创作主体方面,通过“技术赋能”,创作主体呈现出
【解析】句意:虽然语言直白,所述之事不加虚饰,也
全民化特点。②主题构建方面,直击当下社会的热
是由于把孔子当作父亲一样来看待,门人们日益互
点、痛点与焦点,简洁而极具冲击力。③文本生成方
相亲近。
面,直面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聚焦他们的生活日常、
11.A【解析】A.错误,用法不同。“善”,形容词活用
喜怒哀乐。④价值导向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丰
为名词,有德行的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善于、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