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宁市勤建学校2025-2026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九年级语文自测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普宁市勤建学校2025-2026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九年级语文自测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
2025—2026学年广东省普宁市勤建学校上学期自测卷
九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2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做选择题时,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做非选择题时,请把答案填在答题卡的括号里,或者横线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运用(24分)
请你参与“山水情·家国志”古诗文品读活动,完成下面小题。
【活动一:赏诗文悟古人情】
同学们分类整理了九上第三单元及经典古文中寄寓情感的句子,制成下面表格。
组别 内容
第一组 山水含闲趣。(1)“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勾勒出天地苍茫的雪景;(2)“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行路难(其一)》)以美酒佳肴反衬诗人的愁绪;(3)“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自然景象传递豁达心境。
第二组 亭台藏忧乐。它表现为欧阳修(4)“ ,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与民同乐的情怀,表现为范仲淹(5)“ , ”(《岳阳楼记》)忧国忧民的担当,表现为苏轼(6)“但愿人长久,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对亲人的美好祝愿,表现为刘长卿(7)“ ,湘水无情吊岂知?”(《长沙过贾谊宅》)的千古文人的悲哀。
第三组 家国显壮志。读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们会想到韩愈(8)“ ,肯将衰朽惜残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以身许国的决心;读李清照的“九万里风鹏正举”,我们会想到李白(9)“ ,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永不言弃的壮志。
【小结】品古诗文,我们应怀( )情,传千年志。
1. 将表格中的三组诗文补充完整。(10分)
2.下列词语适合填在【小结】括号内的一项是( )。(1分)
A. 俗气 B. 真挚 C. 自私 D. 虚假
【活动二: 】
同学们参与了“九上经典诗文品读”活动,下面是活动资料。
导读:
同学们,当我们吟诵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千古名句,或品味艾青那饱含“虔诚”的对土地的热爱时,我们不应只停留在文字表面。这些诗文,是前辈们在人生起伏中的深刻思考。学习它们,正是为了hán yǎng我们的精神,让我们在面对现实的“困厄”时,能从中jí qǔ力量,学会以更豁达的胸襟与更坚定的姿态,走好我们自己的青春之路。
3.请根据导读部分的两处拼音写出相应词语。(2分)
(1)hán yǎng ( ) (2)jí qǔ ( )
4.请结合经典诗文资料,仿照【活动一】的句式,为【活动二】拟写名称。(2分)
【活动三:写演讲树少年志】
同学们参与了“青春与担当”主题演讲活动,下面是某同学演讲稿选段。
新时代的少年,当以担当为笔,描绘青春答卷。“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扎根大漠数十年,用心守护莫高窟的文物瑰宝;“时代楷模”黄文秀放弃城市优渥条件,回到家乡助力脱贫攻坚;中学生王源积极参与公益活动,通过自身影响力呼吁关注儿童教育问题……他们用行动诠释了青春的意义。
5.选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6.本次演讲以“青春与担当”为主题,以初三同学为听众。选段中的人物事迹是否适合作为演讲素材?请判断并说明理由。(3分)
7.有同学在演讲稿中提出:“真正的成长,是在磨砺中坚守信念,在行动中践行初心。”请你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名著内容,简要论述这一观点。(4分)
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艾青(《艾青诗选》)
二、阅读(46分)
(一)(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节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丙】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8.下列对【乙】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居”,居住,与《小石潭记》中“不可久居”的“居”意思不同。
B.“开”,打开,与《岳阳楼记》中“连月不开”的“开”意思相同。
C.“方”,才,与《愚公移山》“方七百里”中“方”意思不同。
D.“就”,拜访,与《活版》“瞬息可就”的“就”意思不同。
9. 乙】文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需断句,正确的两处是( )(2分)
吾本乘兴而行A兴尽而返B何必C见戴
10. 请将【甲】【乙】两文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造门不前而返。
11.【甲】【乙】两文都描写了“雪夜”,分别烘托了人物怎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3分)
12.【甲】【乙】【丙】三篇诗文中人物的共同点让人联想到这些词语:孤寂、率性……请围绕其中一个词语,结合三篇诗文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
(二)(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读书,连“梗”都接不住
李 娜
  你有多久没读过一整本书了?是否沉迷于短视频、微短剧不能自拔?调查显示,202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9本,而人均每天数字化媒介接触时长却超过3小时。
  今天,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曾经,我们捧起纸质书,一行行阅读油墨文字;现在,我们动动手指,就可以遨游信息的海洋:15分钟就能听主播“讲完”一本书;3分钟就能通过短视频“看完”一部电影;利用AI工具,几十秒就能提炼出一本书的主要内容。
  那么,身处“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花费几个小时、几天甚至几个月完整读完一部经典著作,是否还有意义?
  阅读的方式更加丰富了,但阅读的本质没有改变。一本书的梗概或许可以通过网络快速了解,但通过读书才能锻炼的思维能力、达到的思想境界、创造的精神世界,是不读书无法获得的。
  如果不读书,可能连短视频、公众号的“梗”都接不住。比如,电影《长安三万里》热映后,“轻舟已过万重山”成为短视频热门文案。“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写的是李白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畅快。理解不到这层含义的话,仅仅用来形容交通工具速度之快,意思上就差了一些。
  又如,网上一句爆火的文案“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如果没读过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就很难理解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月亮”指的是精神追求,“六便士”指的是物质财富,我们为了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努力,但也别忘了心中的热爱和理想。
  爱读书的人,不论是发一条朋友圈,还是制作一则短视频,都会字斟句酌,用最贴切的文字、最恰当的方式表达心中所想。而不爱学习的人,则难免语言贫乏,词不达意,甚至有时会闹出笑话。
  比如,初春时,常有网友发梨花盛开的照片,并配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但细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会知道,这两句写的是“胡天八月即飞雪”的景象,并非实写梨花,也不是形容冬末初春。
  还有网友在短视频平台用“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来形容自己即使身处逆境也不放弃的决心。虽然这种精神值得赞扬,但用这两句话形容逆境是不合适的。这两句词出自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其中,“逆旅”并不是“逆行的旅程”,而是“客栈”“旅馆”的意思。这两句词说的是,我们存在的世界就如同一个“逆旅”,而我们每个人都如“行人”,似“过客”,展现了旷达的人生胸怀。
  爱读书的人比不读书的人,额外多出一个丰盈的精神世界。爱读书的人,不只讨论柴米油盐酱醋茶,还可以谈论琴棋书画诗酒花。爱读书的人,看到飞鸟掠过江水,会想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只能说“好多鸟”;爱读书的人,登上山顶会感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不是只能说“山可真高”。
  读书,世界就在眼前;不读书,眼前就是世界。一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总是受困于时间和空间,只能看到眼前的鸡毛蒜皮,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受困于算法和大数据推送的片面信息。而一个爱读书的人,拥有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超能力”,可以走进无数个不同的世界,与千百年前的先贤哲人对谈。因此,爱读书的人,往往从容通达,不偏执、不固执。
  作家王蒙曾说:“阅读包括浏览,但浏览不等于阅读,更不等于苦读、攻读、精读。信息不等于学问,更不等于见识、智慧与品质。被传播不等于真正接受与收获。”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依旧需要读书,而且比以往更需要多读书、读好书。
新技术让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但经典著作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历久弥新。技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而读书,让我们的生命更加辽阔。
(选自2025年08月15日的《人民日报》)
13.【信息辨析】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数字化阅读方式便捷,但仅靠浏览无法替代读书对思维与精神的塑造。
B.不读书的人语言贫乏,容易误解古诗文原意,如误用“人生如逆旅”表达逆境奋斗。
C.引用王蒙的话,强调浏览也是一种深度的阅读方式,值得大力提倡。
D.读书让我们的生命更加辽阔,经典著作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历久弥新。
14.【思路梳理】请将文章的行文思路补充完整。(3分)
首先通过调查数据引出(1)________的问题,接着对比古今阅读方式,指出(2) 并未改变;然后通过多个事例强调(3) ;最后引用王蒙的话总结读书在当代的必要性。
15.【内容理解】作者认为“爱读书的人,世界就在眼前;不读书的人,眼前就是世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解释这句话的含义。(4分)
16.【学以致用】请说明链接材料中艾青笔下的“太阳”有何特点,并结合文章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一个原因。(4分)
【链接材料】
《艾青诗选》选段:
太阳
从远古的墓茔
从黑暗的年代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震惊沉睡的山脉
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太阳向我滚来……
——节选自《太阳》
(三)(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铃响处
□邵文杰
  北京的初秋,天色澄净如一方新砚,蓄着极淡的玉色。风自西北来,掠过鼓楼檐角,铁马轻撞,缺一拍,恍若母亲信末的省略号。什刹海北岸,我执竹丝胎油纸伞,伞面柿漆书“无远弗届”,行楷温厚,墨中掺了夜合花汁,甜意极轻,似一句未出口的低唤。伞柄虽藏发热丝,却未撑开,今日无晴无雨,只任初秋的光斜照,将人影叠作新裱绢本,旧墨未干,又染微凉。
  母亲不在身边。癸卯年腊月廿六,河南淮阳老宅的七株桂花落尽最后一粒金屑,她便在那阵香中安详阖眼,无疾而终,享寿九十二。临终前日,犹伏案誊抄《古文观止》,笔驻《归去来兮辞》“聊乘化以归尽”之“尽”字末捺,轻轻挑出,似为我留下半瓣未写完的花。那日薄暮,我独自拭净她的书案,砚中墨痕未干,如一泓不肯结冰的湖水。将狼毫插回笔筒,笔杆上浅浅牙印,是她年少时咬下的痕。
  暮色垂落,鼓楼如埋藏七百载的花雕,坛身覆满尘灰,却掩不住内里愈醇的香。我拾级而上,指尖掠过砖缝间一茎紫花地丁,花瓣微卷,沾露,犹含旧年雨意。母亲生于淮阳龙湖之滨,一生未远行。壬申年初秋,我初携她来京。此后三十一年,她随我居于东城小院,将故园桂香糅入京华秋风。去年忽念淮阳,言金桂丹桂候她点香,执意南归。我留下小院一撮土,替她守着皇城的风。
  风又从西北来,掠过钟楼檐角,铁马轻撞,缺一拍。屏息,以指腹轻触栏杆,恍若触及母亲腕上旧表罗马字盘,缺了秒针,是我初领薪俸为她所购。表盘映出鼓楼脊兽的剪影,似将三十一年折叠入一滴水。我低哼《忆故人》,缺的那一拍,由记忆悄然补全。楼檐下,一只迟归的灰鸽敛翅,栖于鼓沿,如一枚迟到的音符,振羽掠过耳廓,衔走了那声未响的鼓点。
  故宫西北角楼在夕照中浮起铜绿,檐角悬一枚银杏,叶未全黄,边沿已透一线赭金,如旧时宫绢上裁下的残卷。我欲伸手,忽记母亲言:“让它在风里再飞一回。”她少时在淮阳老宅,每至深秋,总携布囊拾银杏,焙干研末,和以龙湖初雪,封坛三载,方得“秋酿”。启封之日,香透四邻。去岁此时,她信中说:“坛已空,树还在,你替我拾一枚,埋于什刹海老柳根下。”
  风过,那叶在铜色檐角轻轻一颤,似敛羽的蝶。遂俯身拾起阶前一叶,叶柄犹存余温,若母亲掌心最后一点暖。我将它纳入袖中,如藏一封未启的信。角楼下御河水缓流,水面浮着几片碎金,似谁失手打翻了旧妆奁。蹲身,指尖探入水中,凉意顺指而上,如母亲为我系扣时,冰凉的指尖轻触颈窝。
  后海的夜色掺了桂香,却非真桂,是母亲旧年寄来的干花——淮阳丹桂与金桂,三蒸三晒,蜜渍封于白瓷罐。罐身题“花酿”二字,行楷温厚,乃母亲手迹。循香至银锭桥畔,见一舟自横。舟尾立一少女,月白立领衫,腰束绛绡,手执青篙,篙尖点水,如蜻蜓剪浪。舟首乌篷小炉煨着砂铫,粥香如雾。少女隔舟轻唤:“邵先生?老夫人前年嘱我温粥,三分苦,七分甘。”声清婉,带晨起磨豆浆的微哑。我颔首,未取粥,只道:“替我谢过厨下,老齿畏甜,留一分龙湖水便好。”粥香袅袅,与后海夜色交融,竟似母亲当年手植的老桂,在风中轻轻翻动枝叶。少女听罢,垂篙一点,小舟离岸尺许。背影渐融于灯影,如一幅被水洇湿的工笔,唯余那点绛绡,在雾中晃成朱砂。
  胡同老柳的枝条似内嵌温感丝,遇寒自绿,遇暖转黄。折下一缕,绕指成环,忆母亲语:“柳可再绿,人难再少。远行带着它,就当带着淮阳。”旧居院门半掩,铜环已绿。推门,海棠犹在,花期已过,枝头悬几粒红果,如未写完的诗行。触那果实,指尖沾一层薄霜粉,凉意极轻。母亲旧居窗下,曾有一口花砖小井,沿生青苔。她在京的三十一年里,常临井梳辫,辫梢桂瓣随水波轻漾。今井已封,苔痕愈厚。将柳环轻置井盖上,似替母亲将最后一缕青丝归还尘土。苔痕间,一只蜗牛缓缓爬行,留下银亮的迹,如母亲少时银簪划过发间的光。蹲身看它一寸寸爬过“花酿”罐底,似在替我丈量淮阳至京华的路。
  北海的月色是旧的,像母亲腕上旧表的玻璃,凝着一弯月痕。立于琼华岛下,看白塔倒影被风揉碎,复又聚拢。母亲曾说,北京的月华比别处亮,因皇城根下的尘土重,月光落下,便沾了金粉。仰首,果见月色中浮游着极细的尘,如壬申年我初携她夜游北海时,窗棂上闪烁的金箔,明明灭灭,不肯沉坠。取出母亲旧年寄来的芦管,掐去顶端,中空如笛,却吹不成调。只嘘出一缕白絮,随风飘向白塔,若一封无字的信。信中写着:母亲,我替你拾了银杏,埋在老柳根下;替你听了角楼风铃,缺的那一拍,用记忆补全;替你尝了桂花粥,苦中带甘,正如此刻;替你折了柳环,带着它,就如带着淮阳。塔顶铜铃忽轻响一声,似替我签收。
夜深,归东城小舍。窗台上,白瓷“花酿”罐仍满,封蜡完好。母亲去后,我再不忍启封。将银杏叶夹入《古文观止》扉页,柳环悬于书架显眼处,芦管插入青瓷瓶,瓶底铺着淮阳旧土。熄灯时,芦管竟透出一点微绿,似母亲当年夹入书中的最后一瓣桂。风过窗隙,携来远方的钟声,非鼓楼,非角楼,是淮阳龙湖太昊陵古柏间,母亲将最后一笔化作了风。风过淮阳,风过北京,风过三十一年的光阴,终落于耳畔,轻轻一句:“我在呢,别怕。”抚过瓷罐,蜡封沁凉,指尖却留一缕隐约的暖。那是母亲用九十一个秋天淬炼的一瓣香魂,如今在我掌心,无声地醒成了春。
(选自2025年08月26日 的《羊城晚报》)
17.【梳理内容】 请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图,使物品与其蕴含的情感或象征意义对应(只填序号)。(4分)
物品 情感或象征意义
油纸伞 ①
旧表 ②
银杏叶 ③
柳环 ④
A. 对故乡淮阳的牵挂与思念 B.母亲安详离世,生命归于自然
C.母亲虽逝,但爱与时日永存 D.跨越时空的母爱与远行者的慰藉
18.【品味语言】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临终前日,犹伏案誊抄《古文观止》,笔驻《归去来兮辞》“聊乘化以归尽”之“尽”字末捺,轻轻挑出,似为我留下半瓣未写完的花。
19.【赏析写法】 文中多次写到“风铃”(铁马)声,请分析这一细节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20.【文化参与】 学校朗诵社计划将《风铃响处》改编为配乐散文进行展演。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和知识卡片,为朗诵者写一段文本演绎建议。(4分)
知识卡片
朗诵演绎建议,旨在帮助朗诵者准确把握文本基调、情感脉络和重点细节,通过声音技巧的运用,将文字蕴含的情感有效地传递给听众。
三、作文(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艾青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
大地将孕育
金色的颗粒。
(艾青《复活的土地》)
“辛勤地劳作”“金色的颗粒”彰显自然的法则,藏着成长的密码,蕴含辩证的关系……上面诗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事件,可以抒发感受,也可以发表见解……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三.作文(50分) 题目:
600
700
760
第3页,共4页 第4页,共4页九年级语文评分标准
1.(1)雾凇沆砀 (2)玉盘珍羞直万钱 (3)沉舟侧畔千帆过 (4)醉翁之意不在酒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千里共婵娟 (7)汉文有道恩犹薄 (8)欲为圣明除弊事 (9)长风破浪会有时(10分)
2.B 。(1分)
3. (1)涵养 (2)汲取(2分)
4.品经典悟人文情,或读诗文明少年心,或赏佳作树家国志。(2分)
5.把“描绘”改为“书写”,才搭配。(2分)
6.适合。(1分)理由:选段中樊锦诗守护文物、黄文秀助力脱贫、王源参与公益,均体现了不同身份人物的担当精神;以这些真实鲜活的事例为素材,能具体阐释“青春与担当”的主题,对初三同学有很强的启发和激励作用。(2分)
7.示例一:选保尔。(1)保尔在革命战争中历经重伤、失明、瘫痪等重重磨难,却始终坚守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信念。(1.5分)他在病榻上仍坚持创作,用文字延续革命理想,以行动践行了为理想献身的初心,完美诠释了“在磨砺中坚守,在行动中践行”的成长内涵。(1.5分)
示例二:选艾青。(1分)艾青在动荡年代中,始终以诗歌为武器,坚守对民族命运的关怀。(1.5分)他的《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作品,饱含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即便身处困境,也从未停止用文字唤醒民众、歌颂希望,用行动践行了文人的初心与担当。(1.5分)
8.B.打开,放晴,两者意思不同。(3分)
9.A B 。(2分)
10.(1)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2分)
(2)(他)到了戴安道家门前却不进去就返回(2分)
11.【甲】文通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等雪景,烘托了作者孤高自赏、超脱尘俗的心境,也暗含一丝知音难觅的惆怅。(1.5分)
【乙】文以“夜大雪,四望皎然”营造清冷空寂的氛围,烘托了王子猷率性洒脱、不拘形迹的名士风度。(1.5分)
12.示例:我选择“孤寂”。(1分)
【甲】文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舟子叹其“痴”,体现了他不与俗世同流的孤寂;(1分)
【乙】文王子猷雪夜访戴却“造门不前”,独来独往,展现了精神世界的孤寂;(1分)
【丙】诗柳宗元以“孤舟”“独钓”描绘寒江独钓的渔翁,寄托了诗人清高孤傲、处境孤寂的心境。(1分)
【乙】文翻译:
王子猷住在山阴时,一天夜里下大雪,他从睡梦中醒来,打开房门,命仆人斟酒。环顾四周一片洁白,于是起身徘徊,吟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戴安道(戴逵)。当时戴安道在剡县,王子猷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门前却不进去就返回。有人问他原因,他说:“我本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尽了就返回,何必一定要见戴安道呢?”
13.C . 。(3分)解析:王蒙的话强调的是“浏览不等于苦读、攻读、精读”,并未说浏览是深度阅读方式,C项理解错误。
14.(1)国民阅读量低而数字化媒介接触时间长;
(2)阅读的本质;
(3)读书对理解语言、表达思想、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意义。(一点1分)
15.爱读书的人通过阅读可以跨越时空,与古今中外的人物对话,见识更广阔的世界,精神世界丰盈;(2分)而不读书的人视野狭窄,容易被眼前琐事和算法推送的信息所困,缺乏深度的认知与思考。(2分)
16.“太阳”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历史厚重感与新生力量:诗中太阳“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而来,象征历经苦难后的新生,带有打破沉寂、唤醒沉睡的震撼力。
(2)充满动感与冲击力:如“火轮飞旋”“太阳向我滚来”,以强烈的动态意象表现太阳不可阻挡的气势。(2分)
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示例一:深度阅读赋予意象多层内涵,正如艾青的“太阳”若缺乏对历史与苦难的认知,则难以理解其从“死亡之流”中升腾的象征意义。(2分)
示例二:读书拓展精神境界与联想能力,如艾青将太阳视为震撼旧世界、带来希望的形象,使意象超越自然现象,承载精神重生之力。(2分)
17.①C(油纸伞上“无远弗届”四字,象征着母亲的爱与教诲能到达任何遥远的地方,与“我”同在,寓意着母爱与时日永存。)
②B(缺了秒针的旧表,象征着时间的停滞,对应着母亲的离世,生命“归于尽”,安详地回归自然。)
③A(“拾一枚银杏,埋于什刹海老柳根下”是母亲的嘱托,这枚银杏叶承载着母亲及“我”对故乡淮阳的深深眷恋。)
④D(“柳可再绿,人难再少。远行带着它,就当带着淮阳”,柳环是故乡的化身,是母亲给远行游子的慰藉。)
18.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母亲未写完的笔画比作“半瓣未写完的花”(1分)。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临终前书写姿态的轻柔与安详,仿佛将未尽的生命与爱意凝聚其中(1分),表达了“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以及对她生命如此诗意终结的复杂感受(1分)。
19.文中多次出现的“风铃”(铁马)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1分)。它第一次出现时“缺一拍”,营造出母亲离去后世界的残缺感与“我”内心的失落(1分);后文提到“缺的那一拍,由记忆悄然补全”,则象征着“我”通过回忆与母亲在精神上重聚,情感得到慰藉(1分)。结尾处风铃声化作母亲的低语,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深化了母子情深、跨越生死的主题(1分)。
20.(1)朗诵本文时,建议把握“深情追忆、宁静哀婉”的总体基调(1分)。
(2)语音语调:整体宜舒缓、深沉,在回忆母亲临终、旧日时光等片段时,可略带颤音以显深情;读到母亲的话语时,语调应模仿长辈的温和(1分)。
(3)重音与停顿:关键意象如“油纸伞”“旧表”“银杏叶”等需重读强调;在“缺一拍”“轻轻一句”等处作适当停顿,营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1分)。
(4)情感表达:前半部分侧重抒发母亲离世后的怀念与物是人非的感伤,后半部分随着“记忆补全”铃声、收到“花酿”等,应逐渐流露出被母爱包围的温暖与释然(1分)。
(5)最后一句“无声地醒成了春”应读得轻柔而充满希望,为全文画上一个温暖的句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得满分)
21.例文:
耕耘与收获
艾青的诗句“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大地将孕育/金色的颗粒”,道出了生命最朴素的真理。这让我想起老家那片金黄的麦田,每当夏风吹过,沉甸甸的麦穗便如波浪般起伏,那是大地对农人一年辛劳最慷慨的回馈。
记得去年暑假,我跟随爷爷下地除草。七月的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汗水顺着脸颊不断滑落。我蹲在田垄间,手指被杂草划出道道红痕,腰背酸痛得几乎直不起来。爷爷却说:“庄稼就像孩子,你用心照料它,它才会长得壮实。”果然,秋收时节,那些被我们精心照料的麦田,穗子格外饱满,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子般的光芒。
这种耕耘与收获的关系,在学业上同样适用。初三那年,我的数学成绩一度跌入谷底。但我没有放弃,而是像农人照料庄稼一样,每天坚持做习题,整理错题本。有时为了弄懂一个知识点,我会反复琢磨到深夜。渐渐地,那些曾经令我头疼的公式定理变得清晰起来。期末考试,我的数学成绩提高了二十多分,这何尝不是知识田野里结出的“金色颗粒”?
大自然是最公正的法官,它从不会辜负真诚的付出。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历经千年依然绚丽,正是因为古代画工们在昏暗的洞窟中一笔一画地精心描绘;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得益于李冰父子带领民众开山凿石的艰辛劳作。这些人类文明的瑰宝,都是时间给予辛勤耕耘者最好的礼物。
站在人生的田野上,我深深懂得:想要收获金色的果实,就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这不仅是大自然的法则,更是成长的密码。当我们以虔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份付出,生命终将以最美好的方式给予回馈。就像艾青诗中描述的那样,只要我们肯弯腰耕耘,大地自会报以丰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