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初中化学9年级上的第3单元课题1创新实验:分子的特征说课一、教材及学情分析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的特征》,该内容来自: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 元课题 1《分子和原子》。该课题内容的素养发展功能在于引导学生初步构建有关物质 组成的大概念,初步形成认识物质成分的微观视角,并建立认识物质成分宏观与微观视 角之间的关联。本节课的学习,对学生今后理解物质的结构及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有很大 帮助。学生已完成了前两个单元的学习,进行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的学生分组实 验,好奇心强,积极性高,对化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但实验能力不强,安全意识和小 组合作意识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加强示范和引领。此时,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实 验探究,培养科学、严谨的实验精神的良好时机。二、实验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对提供资料的分析和课堂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获得分子的相关特征。2.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常见的生活和实验现象,初步形成认识物质成分的微观视角、 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3.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和改进,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 的兴趣。在实验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促进学生化学 思维能力的形成。4.在实验过程中逐步形成严谨求实、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初步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的健康生活方式。三、实验改进及器材(一)教材实验的不足之处及改进(1)(如图 1 所示)向小烧杯中倾倒浓氨水时,有较多氨气会逸散到空气中,出现明显现象需要的时间长,浓氨水会大量挥发,且实验结束后小烧杯中的浓氨水不能倒回原瓶, 不仅引起空气污染,还会造成药品浪费。(2)出现如图所示的明显现象需要等待较长时间。(3)没有探究其他因素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4)分子间有间隔这一特征,课本中只有文字描述,对于学生来说没有直观的体验,不能深刻理解。图 1 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图 3 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改进(步骤 2)图 2 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改进(步骤 1)图 4 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改进现象图 5 分子间有间隔实验改进 图 6 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改进:(1)用双面胶将编号为①②③且滴有酚酞的滤纸条粘在大烧杯内壁,将打开瓶塞的浓氨水 直接放入大烧杯中(如图 2 所示)。滤纸条变色后,将编号为①的滤纸条直接放在空气 中,编号为②的放在热水瓶上,编号为③的用电吹风的冷风对着它吹(如图 3 所示), 很快会出现现象(如图 4 所示)。(2)原来版本的教材中,证明分子间有间隔,用 50mL 的酒精和 50mL 的水混合,但这样很 浪费药品。我的改进为(如图 5 所示):取一根长约 30cm 的玻璃管,用一小块橡胶塞塞 住其中一端,再用热的蜡油密封。在玻璃管的中间位置贴上一小圈标签纸,做标记。向 长玻璃管中依次倒入各一半蒸馏水和无水乙醇。然后用右手食指堵住玻璃管口,上下颠 倒几次。(3)还增加了学生的分组实验(如图 6 所示):用去掉针头的注射器,分别吸取蒸馏水和空 气进行压缩。(二)实验器材仪器:25mL 的小烧杯两个、100mL 的小烧杯两个、4 支 10mL 的注射器、约 30cm 的长玻璃管、双面胶、表面皿、试剂瓶、1000mL 的大烧杯、镊子 试剂:蒸馏水、乙醇、浓氨水、酚酞、热水、剪成长条形的滤纸条四、实验方法观察法、对比法、科学推理法五、实验教学过程【引入】播放视频《蜘蛛丝里面的世界》 【活动一】归纳大比拼图片展示: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出的酒精分子和苯分子的图片学生自主阅读水分子的自述,归纳出分子的第一个特征: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视频、图片、文字的观看、阅读, 归纳出分子的第 一个特征,培养学生的理解、归纳能力。【活动二】探究实验 -- 分子运动现象演示课本的探究实验 1、2,师生一起归纳出分子的特征: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思考:浓氨水与酚酞接触会变色,如果它们不接触,还会变色吗?设计意图:在问题情境中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 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和学习激情。播放教材演示实验视频归纳出分子的特征二: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提问:为什么酚酞变色了,氨水却没有变色?学生思考后教师给出信息:如果实验时间足够长,烧杯中的氨水也会变色。学生分析得出:构成氨水的微粒运动快,进入烧杯 A 中,而构成酚酞的微粒运动慢, 在实验的时间内,还没有运动到烧杯 B 中。结论:微粒的种类不同,运动快慢不同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思考:微粒的运动快慢还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设计意图:问题不断深入,促使学生不断进行思考,让他们的大脑迅速活跃 起来,感悟思考的快乐。回忆生活中的情景:湿衣服在什么情况下干得快?设计意图:展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他们迅速理清思考的方向。于是学生会作出猜想:(1)温度(2)空气流动的快慢。设计意图:让他们学习根据已知情景,做出正确猜想的思路。让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验证提出的猜想,并进行展示,师生一起进行评价。设计意图:培养他们根据已知信息,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和 表达交流的能力,初步学习对实验进行评价。演示改进实验,学生观察并在表格中记录现象(如表 1 所示)10 秒后的现象 结 论①放置在室温的滤纸条②放在热水瓶上的滤纸 条③吹风的滤纸条表 1 三条滤纸条的变化情况通过对比,归纳出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为:分子的种类、温度、空气的流动快慢。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的能力。【活动三】分子特征的再探究思考:水银温度计工作的原理是什么?设计意图: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引发学生思考。演示分子间有间隔的改进实验学生观察后分析得出结论:分子间有间隔。 思考:分子间的间隔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意图: 问题深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并感悟需要探究什么问题。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展示微观角度看物质状态变化的模拟动画让学生知道:物质的“三态”变化,实际上就是微粒之间的间隔发生改变的过程。 总结得出结论:与温度和压强有关。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自进行实验, 分析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感受化学的魅力,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课堂小结设计意图:利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将本堂课的内容串联起来,让 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本堂课的知识,也锻炼了他们的实验探究能 力、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化学思维能力,并体会到化学实验的魅力,认识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六、反思与评价(一)优点:(1)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由实验现 象分析、归纳、推理得出结论,为学生以后的科学创造提供了方法。(2)通过实验的改进,便于学生理解微观粒子的特征,顺利建立起宏观与微观之间的桥梁。(3)实验的改进:装置简单、操作方便、节约药品、减少污染,且出现明显现象的时间短, 可以节省课堂时间。(4) 实验的成功率高,基本达到 100%,且需要的仪器简单,所有学校的化学实验室里都能找到,该改进实验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二)不足:分子间有间隔的实验中,液体没有染色,是为了使实验更严谨,避免染色物质 的干扰。但实验现象确实不如染了色的明显,这点还要再思考进行改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