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质量守恒定律 课件(15张PPT)+说课课件(19张PPT)+教学设计(表格式)+导学案-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质量守恒定律 课件(15张PPT)+说课课件(19张PPT)+教学设计(表格式)+导学案-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CLICK HERE TO ADD A TITLE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第五单元
CLICK HERE TO ADD A TITLE
目录
CONTENTS
说内容
01
说学情
02
说模式
03
说设计
04
说板书
05
说评价
06
说反思
07
一、说内容
4.2.2 知道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
4.4 学习化学家的创新精神。
(1)能选取实验证据说明质量守恒定律,并阐释其微观本质。
(2)能基于守恒关系推断化学反应的相关信息。
2.课标中的学业要求
(一)课标要求
1.课标中的内容要求
一、说内容
(1)能依据质量守恒定律结合真实情境中物质的转化进行简单计算。
(2)能依据物质变化特征、元素守恒预测判断物质转化的产物。
3.课标中的学业质量要求
(一)课标要求
一、说内容
人教版将质量守恒定律编排在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这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书写和计算构建了理论铺垫,由此看来,本节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它为今后化学的学习提供了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验理论依据。本课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层层深入,通过比较、分析、建模,不断揭示矛盾、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二)教材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九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本节课我确定以下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从宏观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并认识化学反应。
3.通过“氢气燃烧”实验微观模型,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4.形成严谨探索的科学态度,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三)学习目标的确定
化学观念
科学思维
科学探究与实践
科学态度与责任
一、说内容
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的认识是一个较长的认知过程,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也有必要随着化学活动经验的加深而逐步得到发展,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运用。难点为怎样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重难点
二、说学情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才能有的放矢。
已有基础: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元素符号、化学式的意义和分子、原子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
障碍点:学生已尝试过探究实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但实验思维不够严谨,缺乏对于探究实验的整体规划能力。
发展需求:对物质的性质、结构、转化、应用进行有效关联。通过合作实验收集证据,基于事实分析论证和假设的关系,形成正确结论,并能与他人交流和评价探究过程及结果。
三、说模式
模式
本课题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初步认识化学反应中的定量关系。教学时,学生学习以化学实验的定量研究方法为过程性体验,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为学习方式。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以及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和解释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关系为评价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基于原子、分子层面的微观模型,通过宏观、微观双重表征手段,分析化学变化,阐释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思路设计
本课例基于 “宏微结合 ”的思维视角 ,设计环环相扣的一系列活动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基于证据进行推理 ,实现知识的构建 。从环节 、活动 、知识 、素养四条线为发展学生 “宏微结合 ”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载体 ,具体教学设计思路见图 。
四、说设计
(二)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01
实验探究
02
质疑释疑
03
用微释著
04
课堂小结
达标检测
05
四、说设计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实验探究
质疑释疑
用微释著
课堂小结
达标检测
利用化学实验收集证据形成结论 ,通过课本实验方案一、方案二两个化学反应,学生通过真实数据得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学生自己看见的“著”,即宏观辨识),进而引出质量守恒定律。这一任务,培养学生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了引导学生能用科学语言合理表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所以我在导学单中设计了表格让学生的思维有序。问题、猜想、方案设计、分组实验、汇报等活动。其中初步学会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试剂和仪器,也是课标中提到的基本化学实验技能之一。
学生能够具备基本实验技能,认识亲身实验验证猜想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过程设计
四、说设计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实验探究
质疑释疑
用微释著
课堂小结
达标检测
1.根据事实,提出质疑:根据同学们亲身实验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那么为什么波义耳的实验结论和我的实验结论不同?难道是并非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继续通过演示改进装置实验(改进密闭实验5-1)结论,完成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再认识。通过对比实验体系的不同解释为什么有些实验结果会不同,引发学生对实验装置、物质体系一系列反思,能够解释不同实验结论的原因。领会密闭体系的作用,引导改进和创新实验意识,多角度思考问题,深化对质量守恒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设计
四、说设计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质疑释疑
用微释著
课堂小结
达标检测
1.回顾复习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并以氢气的燃烧为例叙说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指导学生从微观视角模拟演示化学反应过程,进而提问为什么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学生有微观探析来解释宏观现象能力,理解原子重新组合过程,用来突破难点。形成宏观、微观相结合探究物质世界观念的形成。
(二)教学过程设计
四、说设计
实验探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质疑释疑
用微释著
课堂小结
达标检测
课堂小结: 启发引导,进行总结归纳。
达标检测:检测当堂学习效果,在达标检测试题中设计了基础巩固和拓展提高两部分,习题旨在检验和完成学习目标。
作业:在作业设计方面我分了两个层级:
1.基础巩固、预习思考作业。
2.通过这样的设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
(二)教学过程设计
四、说设计
实验探究
五、说板书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板书内容依附情境线解决重难点
学习环节 评价方式(合格) 评价方式(优秀)
活动一 实验探究 初定结论 1.完成学习目标1,合作完成实验,得出结论。 1. 具备基本实验技能。
2. 认识亲身实验验证猜想的意义和价值。
活动二 各“著”不同 质疑释疑 1. 完成目标1和4,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真实意义。 2. 能够解释不同实验结论的原因。 3. 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1. 领会密闭体系的作用,有改进和创新实验的意识。
2. 多角度思考问题,深化对质量守恒的理解。
活动三 半程总结 宏观见著 1.完成目标4,从定性到定量研究化学变化的学习进阶。 1.从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进阶。
活动四 见著知微 用微释著 1.完成目标2和3,学生理解原子重新组合过程,突破难点。 2.有微观探析解释宏观现象能力。 1.形成宏观、微观相结合探究物质世界观念形成。
六、说评价
七、说反思
感谢聆听,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给予宝贵意见!(共15张PPT)
—质量守恒定律
见著知微,见微知著
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一个敞口的容器中加热一种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质量增加了,他认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增加的。
波义耳
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加热一种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的质量没有改变。他认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不变的。
罗蒙诺索夫
化学家们见“著”不同
化学家们见“著”不同,我该支持谁?
【问题】:支持波义耳/罗蒙诺索夫/我?
【预测】:
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时,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等于?(罗蒙诺索夫)
大于?(波义耳)
小于?(我)
大家见“著”不同,你该支持谁?
任务一:合作完成实验
方案一:铁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结论: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填“大于”、“小于”、“等于”)
等于
实验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实验原理
实验现象
反应前总质量
反应后总质量
方案二:铜与氧气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铁+硫酸铜 铜+硫酸亚铁
铜+氧气 氧化铜
加热
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红色粉末逐渐变黑,玻璃导管上端的小气球先鼓起后变瘪
实验探究,初定结论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作质量守恒定律。
见“著”不同,质疑释疑
见“著”不同,质疑释疑
用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应该选择怎样的实验装置呢?
反思与评价:
凡是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需在 体系中进行。
密闭
任务二:改进实验
实验5-1 改进前 改进后
反应前总质量
反应后总质量
反应原理 实验现象
碳酸钠+盐酸 氯化钠+水+二氧化碳
产生大量气泡
产生大量气泡,气球鼓起
107.1g
106.6g
43.7g
43.7g
根据证据,科学推理
反应前总质量 反应后总质量
参加反应的铜粉 反应生成的氧化铜
实验结论:参加反应的铜和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氧化铜质量
氧气(参加反应的氧气
锥形瓶、橡胶塞、气球
锥形瓶、橡胶塞、气球
未参加反应的铜粉
未参加反应的铜粉
+未参加反应的氧气
+未参加反应的氧气
其他气体
其他气体
1.适用于 “一切化学反应”,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2.仅是指“质量”守恒,而不指其它物理量。
3.指反应或生成的“各种物质”,包括固体(沉淀)、 液体、气体都要考虑。
4.指“参加”反应的物质,未反应完的物质、杂质和催化剂都不计算在内。
温馨提示:
质量守恒定律被验证的坎坷之路
—站在巨人肩膀接力
波义耳
1673年,波义耳开始对化学反应进行定量研究,但遗憾与质量守恒定律擦肩而过
罗蒙诺索夫
1756年,罗蒙诺索夫进行定量研究,提出物质不灭定律
拉瓦锡
1777年,拉瓦锡通过精确定量研究,使得质量守恒定律得以公认
+
氢原子
氧原子
氢分子
氧分子
化学反应的实质:
分子
分裂
原子
重新
组合
新分子
聚集
新物质
质量守恒的原因: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均不变。
水分子
任务三:见著知微,用微释著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收获到了什么?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2024-2025(上)
课题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组号
学习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从宏观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并认识化学反应。 通过“氢气燃烧”实验微观模型,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形成严谨探索的科学态度,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相等
实验提示 用电子天平称量反应前质量,然后小心将小试管中硫酸铜溶液倒入装有打磨好的铁丝的锥形瓶中,观察现象,待实验结束称量反应后质量。
实验原理
实验现象 铁丝表面有 产生,溶液由 色变为 色。
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关系 反应前 反应后
结论
【学习任务一】铜与氧气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相等 实验提示将装有铜粉的锥形瓶放在酒精灯上加热(需垫陶土网),观察现象,待实验结束,冷却后称量反应后质量。实验原理实验现象气球先 后 ,红色粉末逐渐 。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关系反应前 反应后结论想一想?该实验中小气球的作用是什么?
【学习任务二】改进【5-1】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相等 反应原理实验现象 产生 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关系反应前 反应后结论注意事项 凡是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反应,需在 体系中进行。
小结:参加 的 质量总和 反应后生成的 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作质量守恒定律。 【学习任务三】 根据“氢气燃烧”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 不变,原子 不变,原子 不变。
【课堂总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达标检测】:
基础巩固:
1.下列变化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因为质量守恒,所以煤燃烧后产生煤渣的质量一定与所用煤的质量相等
B.10g冰融化后得到10g水
C.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后,试管内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氧气的质量
D.50mL水和50mL乙醇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铁丝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物的质量( )
A. 一定大于铁丝的质量 B. 一定小于铁丝的质量
C. 一定等于铁丝的质量 D. 不能确定
已知反应A+B→C+D,且A与B参加反应的质量之比为4:3,若反应后生成C和D共2.8g,则消耗的反应物 B的质量为( )
A 1.6g B 1.2g C 0.3g D 0.9g
4.镁带在耐高温的容器中(内含氧气)密封加热,下图能正确表示容器里所盛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是( )
A B C D
5.如图是过氧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C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
(2)此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 (填名称),
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填名称)。
拓展提高:
1.质量守恒定律对化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三个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如图A为通过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用红热的玻璃管引燃红磷,实验现象是:红磷燃烧,产生白烟,放热。实验中气球的变化为 ,气球除了使装置密闭之外,还可以防 ,实验时若取用红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的结果 (选填“有”或“没有”影响)。
在A、B、C三个实验中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有 (填字母,下同),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有 ,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

【课后巩固】:
1.基础巩固作业:完成教材P116页练习与应用3、4、5题。
2.预习思考作业:教材P113页镁条敞开体系燃烧实验,依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的氧化镁质量应该大于参加反应镁条质量,为什么结果却相反,思考。(提示:下节课注意观察镁条燃烧过程)学段:九年级 学科:化学 备课教师:
章节名称 课题1 见著知微,见微知著 -质量守恒定律 学时 1
课标要求 学业要求内容要求学业质量1.能选取实验证据说明质量守恒定律,并阐释其微观本质。 2.能基于守恒关系推断化学反应的相关信息。1.知道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 3.学习化学家的创新精神。1.能依据质量守恒定律结合真实情境中物质的转化进行简单计算。 2.能依据物质变化特征、元素守恒预测判断物质转化的产物。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概述 《质量守恒定律》是2024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的内容。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是学生首次进行定量的化学探究活动。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变化的特征及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与质量守恒定律,认识化学反应的思路与方法、化学反应的应用价值及合理调控。教材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用定量的科学方法对化学现象进行研究和描述,并得出化学反应所遵循的一项基本规律。本课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层层深入,通过比较、分析、建模,不断揭示矛盾、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2.知识点的划分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通过化学反应物质间的转化给出反应前后质量关系问题,借助实验数据得到结论。它为今后化学的学习提供了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验理论依据。从微观角度解释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是对三、四单元“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相关知识的具体应用,体现了认识化学反应规律的思维方式。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书写和计算构建了理论铺垫。
学习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和守恒观的建立。
学习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学情分析 ①知识储备: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元素符号、化学式的意义和分子、原子的初步知识。这些内容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 ②实验能力: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尝试过探究实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但实验思维不够严谨,缺乏对于探究实验的整体规划能力。 ③心理特点:九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化学实验现象的“质变”有浓厚的兴趣,但还不能从“量变”的角度分析化学实验现象。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从宏观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并认识化学反应。 3.通过“氢气燃烧”实验微观模型,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4.形成严谨探索的科学态度,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1.定性了解化学反应实质是物质间的转化。 2.掌握一定化学实验基本技能。 3.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学习策略 情境引领 合作实验 启发式学习
学习 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自主学习、小组活动、课堂展示) 评价方式
合格 优秀
化学家们见“著”不同 注解我国古代哲学见著知微,见微知著哲学思想与化学中宏观、微观的联系。展示近代两位化学家波义耳、罗蒙诺索夫对于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变化产生分歧,加之老师通过实验(敞开体系下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提出第三种不同观点(见著),同学们应该支持谁?以此情境引入。 学生思考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怎样变化的?应该如何验证三种观点的宏观呈现? 做出三种猜想,谁看见的“著”是正确的? ①反应后各物质总质量大于反应前各物质总质量。(支持波义尔) ②反应后各物质总质量等于反应前各物质总质量。(支持罗蒙诺索夫) ③反应后各物质总质量小于反应前各物质总质量。(支持老师) 知道化学反应有新物质产生,还有质量的变化。 知道用科学实验的思维进行科学事实的探究。
活动一 实验探究 初定结论 教师活动一 1.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中科学事实的产生都是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数据的处理,得到科学结论。
2.合作实验,分组完成课本P110-112页方案一、方案二实验。考虑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不成熟,在导学单中给予实验步骤指导。
板书:质量守恒定律。 学生活动一 亲身见“著”
1.利用化学实验收集证据形成结论 。
2.通过课本实验方案一、方案二两个化学反应,学生通过真实数据得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学生自己看见的“著”),进而引出质量守恒定律。 1.完成学习目标1,合作完成实验,得出结论。 具备基本实验技能。 认识亲身实验验证猜想的意义和价值。
活动二 见“著”不同 质疑释疑 教师活动二 根据事实,提出质疑:根据同学们亲身实验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那么为什么波义耳的实验结论和我的实验结论不同?难道是并非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继续通过演示模仿波义耳实验(实验5-1)和演示改进装置实验(改进密闭实验5-2)结论,完成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再认识。 通过对比实验体系的不同解释为什么有些实验结果会不同,引发学生对实验装置、物质体系一系列反思。 板书:质量守恒定律内容。 学生活动二
1.通过对实验结果的交流,同一实验原理,却有不同结果。不同实验原理却有相似结果。引发学生思考,物质体系和实验装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对多组的数据对比和分析,更使学生认识到教材中的“无数实验证明…”这句话背后所隐含的科学精神。 通过实验过程的亲密接触,对数据的反思,观察到实验中有的反应物有剩余,进而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反应”、“质量”、“总和”“参加反应的”这四个关键词,完成实验承载的任务。 完成目标1和4,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真实意义。 能够解释不同实验结论的原因。 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领会密闭体系的作用,有改进和创新实验的意识。 多角度思考问题,深化对质量守恒的理解。
活动三 质量守恒定律被验证的坎坷之路 教师活动三 阅读课本科学史话部分,讲解任何科学事实的产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虽然波义耳与质量守恒定律失之交臂,但科学世界的新知往往开始是极其艰难,所以我们关注点应该更多在于探索精神,后人在前人成果中不断修正完善,今天我们所学习被广泛认可的质量守恒定律,皆是科学家们不懈接力努力的成果。 学生活动三
学生感受: 在漫长而又充满挑战的科研征程中,科学家们以对未知的强烈好奇为驱动力,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全身心投入其中。从最初对某一科学现象敏锐的洞察,到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再到反复进行严谨的操作、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对海量数据的精准分析,每一个环节无不凝聚着科学家们无数的心血与智慧,正是这一路的执着奋进,方才催生出意义非凡的科学事实。 学生从定量看化学反应视角转向定性研究化学反应。 1.完成目标4,从定性到 定量研究化学变化的学习进阶。 1.从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进阶。
活动四 见著知微 用微释著 教师活动4 回顾复习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并以氢气的燃烧为例叙说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 指导学生从微观视角模拟演示化学反应过程,进而提问为什么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学生活动4
1.回忆化学反应微观本质。 2.学生代表原子,模拟氢分子分裂成氢原子,氧分子分裂成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构成水分子过程,原子种类、数目、质量都未发生改变,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质量守恒(用微释著) 1.完成目标2和3,学生理解原子重新组合过程,突破难点。 2.有微观探析解释宏观现象能力。 1.形成宏观、微观相结合探究物质世界观念形成。
活动五 课堂总结 著微结合 教师活动5 本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适当给与提示: 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适用范围是什么?什么化学反应需要密闭体系完成?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是什么? 学生活动5 学生根据提示回答总结。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内涵。 微观阐述质量守恒原因。 1.质量守恒定律对定量研究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达标 检测 基础巩固: 1.下列变化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因为质量守恒,所以煤燃烧后产生煤渣的质量一定与所用煤的质量相等 B.10g冰融化后得到10g水 C.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后,试管内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氧气的质量 D.50mL水和50mL乙醇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铁丝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物的质量( ) A. 一定大于铁丝的质量 B. 一定小于铁丝的质量 C. 一定等于铁丝的质量 D. 不能确定 已知反应A+B→C+D,且A与B参加反应的质量之比为4:3,若反应后生成C和D共2.8g,则消耗的反应物 B的质量为( ) A 1.6g B 1.2g C 0.3g D 0.9g 4.镁带在耐高温的容器中(内含氧气)密封加热,下图能正确表示容器里所盛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是( ) A B C D 5.如图是过氧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C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
(2)此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 (填名称),
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填名称)。
拓展提高: 1.质量守恒定律对化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四个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如图A为通过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用红热的玻璃管引燃红磷,实验现象是:产生大量白烟,放热。实验中气球的变化为 ,气球除了使装置密闭之外,还可以防止 ,实验时若取用红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的结果 (选填“有”或“没有”影响)。 在A、B、C三个实验中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有 (填字母,下同),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有 ,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 。
板书 设计
作业 设计 1.基础巩固作业:完成教材P116页练习与应用3、4、5题。 2.预习思考作业:教材P113页镁条敞开体系燃烧实验,依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的氧化镁质量应该大于参加反应镁条质量,为什么结果却相反,思考。(提示:下节课注意观察镁条燃烧过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