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5—2026学年上高二历史月考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商朝建立了内外服制,西周实行了分封制。由下图可推知,西周分封制(  )
A.标志着周天子世袭特权的确立 B.实现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 D.是对商朝内外服制的继承与发展
2.西周至春秋初期,“士”的身份由血缘决定,以军事职能为主,遵循世袭贵族身份,依附于卿大夫。春秋战国时期,庶民可通过学习、军功或游说获得“士”的身份,其职能逐渐转向以知识、谋略和治国能力为核心。这一变化说明此时(  )
A.宗法制失去存在的意义 B.社会阶层流动频繁
C.百家争鸣推动社会变革 D.政权基础发生变动
3.国家博物馆藏“秦始皇廿六年诏铜量”,外壁铸40字诏书,要求“法度量则不一歉(嫌)疑者,皆明一之”。考古发现,陕西地区与山东、广东等地出土的秦权、秦量误差不超过±0.5%。这反映了秦代(  )
A.文书行政体系严密 B.北方商业经济发展繁荣
C.铜器冶炼技术发达 D.中央集权制度有效推行
4.图2为两个时期浙江与福建境内所设县数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
图2
A.源于北方持续动荡分裂 B.带来世家大族迅速崛起
C.增强区域赋税承担潜力 D.造成中央集权不断削弱
5.史载,宋太祖在后花园挟弓弹雀,不满意臣僚奏事坏了他的兴致,遂以钺柄撞落大臣的两个牙齿,大臣将牙齿拾起并揣入怀中。宋太祖说:“汝将此齿去讼我也?”大臣回答说:“臣岂敢讼陛下,自有史官书之。”于是宋太祖怒气全消,赏赐慰劳大臣一番,让他离去了。这表明宋初(  )
A.皇帝权力受到严重束缚 B.监察体系功能强大
C.重史传统影响君主行为 D.治国思想礼法结合
6.明初,状元策侧重于敬天保民,完善礼乐制度建设,养成醇厚民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状元策多着眼于学校教育、乡党守令的教化职责。正德(1506—1521年)嘉靖(1522—1566年)以降,状元策则关注如何行政才有移风易俗的实效。关注点的变化( )
A.彰显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B.折射国家选才标准趋向多元
C.体现经世济民的士人情怀 D.反映政府决策导向注重实际
7.有学者指出,皇帝亲自下发公文的情况历代均有,唐宋时期,不经中书、门下程序的制敕(称为墨敕或中旨)是不合法的;皇帝的秘密谕旨不经正常程序发布,在明代开始较多使用,但是到了清代才开始制度化。这说明(  )
A.三省体制有利于公文正规化 B.权力集中促进公文制度演化
C. 明代公文体系缺乏制度建设 D.中央集权加强改变公文发布
8.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9.1941年3月,晋察冀边区政府公布了《修正晋察冀边区减租减息单行条例》,规定:地租不得超过耕地收获总额的37.5%,取消一切额外附加及高利贷:“保障土地所有权,保障土地使用权”,现种户与耕地所有者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订立新契约。该规定旨在(  )
A.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保障抗日战争的胜利
C.促进根据地经济的发展 D.打击不法地主的盘剥
10.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决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但沿用原宪法草案,遭到中共、民盟和一些社会贤达的坚决反对,并提出将“中华民国国体为三民主义共和国”改为“中华民国基于三民主义,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这场争论的实质是(  )
A.国民党仍坚持一党专制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
C.是否以三民主义为指导 D.民主与专制独裁的较量
11.有苏北民歌唱道:“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烧香点纸马”“区里登记走一下”“要问我家陪什么?不用箱柜来陪嫁,陪了一头小花牛,给姐耕地种庄稼”。歌中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A.1912—1927年 B.1927—1937年
C.1949—1956年 D.1978—1992年
12.在雅典,由公民中抽选的官员来确定每年戏剧节所上演的剧目,并指定富有的雅典公民担任戏剧制作人。而且,表演的内容常常同城邦及其公民群体的利益密切相关。如阿里斯托芬的《阿卡奈人》就体现了公民对雅典同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的战争的态度。雅典的这些做法(  )
A.奠定了公民政治的基础 B.体现了轮番而治的特征
C.增强了城邦的公民意识 D.拓展了民众的文化空间
13.9—11世纪,西欧的权力中心不在国王或国家手中,而在地方封建领主之手。以城堡为中心的最基层行政单位已经出现,地方主义和普世主义情结泛滥。人们以地方名称称呼自己的出身,同时教会也借机宣扬“民族与国家没有区别,人只有基督徒和异教徒的区分”。这种状况反映了当时的西欧(  )
A.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B.民族国家形成面临重重障碍
C.教权和王权势不两立 D.封建君主的权力由实转为虚
14.有学者认为:“尽管地理和文化背景不同,但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制度以及近代英国的分权制度,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发展。”这些不同的政治制度都体现了(  )
A.对权力制衡的探索 B.对民主和人权的追求
C.对君主专制的维护 D.对共和制政体的实践
15.表1为1782年英国下院通过的法案。这些法案(  )
表1
法案 内容
《伯克法》 废除了政府和王室对闲职的任命,更加严密地监督王室使用经费。
《克鲁克法》 禁止由王室提名的财政官员担任议员。
《克拉克法》 禁止政府承包商担任议员。
A.标志着文官制度的建立 B.实现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诉求
C.说明内阁掌握政府实权 D.进一步发展了英国政治制度
1843年,黄河特大洪水造成河南中牟县大堤决口,23州县被洪水浸淹;1933年,河南、河北等地的黄河堤防因特大洪水决口数十处,30县遭受洪灾;1958年发生的特大洪水安全入海。上述三次特大洪水的结果截然不同,其根本原因是(  )
A.治理能力的强弱B.社会制度的差异C.经济水平的高低D.自然因素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0分,18题16分,19题14分,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与距离斗争》
秦和隋都是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国家治理上都面临着距离带来的新问题。
图5 秦朝分郡示意图
图6 隋朝分郡示意图
——据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等编绘
根据图5图6说明:距离给秦朝和隋朝带来的相同问题以及它们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汉代的察举制,实为乡举里选之遗意。其法由郡国守相察举属吏及地方士人,以孝廉、茂才等科荐于朝廷,经考核后授官。此制之精神,在于使地方贤能得以上达,政教得以相通。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隋唐创立的科举制度,以“怀牒自进”突破门第限制,用考试衡才取代品评授官。虽考试内容囿于经义,然其“公开竞争、平等择优”之原则,实为人类文官制度之先声。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科举制造就的社会垂直流动,使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可能。这种人才选拔机制,不仅维系了中华帝国千年的政治稳定,更塑造了独特的士人文化传统。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察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三,比较科举制与察举制的不同。(6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历史意义。(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政党政治的有序运行有赖于国民丰富的法治观念和发达的契约精神。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内涵主要是人伦政治思想。民初政党组合也“往往以个人之感情,强为牵合,而未尝以一定之党纲相号召,党员之中知所谓本党政纲者百无一个焉”。各政党的经费不像西方政党主要来自企业界和私人的捐助,而主要源自行政拨款。政党得到的行政拨款十分有限,许多政党不得不接受袁世凯的资助,在政治上也就不得不迎合袁世凯。
——摘编自邓亦武《论民初政党政治的畸形化》
材料二 英国是现代政党的发源地之一、先有现代政党,然后才形成了现代政党制度。英国政党政治由一个从王权至上之下的党派议政,到议会权力至上之下的政党参政,再向现代大众型政党转型的发展过程。
——刘红凛《政党政治发展与政党制度变迁:以英国为例》
(1)据材料一、概述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畸形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8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与中国近代政党政治相比,英国近代政党政治的进步之处。从中你可以得到怎样的认识?(6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
时期 政权形式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在十多个省建立起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并在各根据地建立起各级苏维埃政权。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了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19个根据地,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同时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在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实行“三三制”原则。
解放战争时期 在东北、华北、中南、西北等解放区设置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摘编自《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提取材料信息,以“使命”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