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湘教版 七上地理 第三章 单元测试卷·提升卷一、选择题(2024七上·渌口期末)图为竖版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甲地的地理坐标为( )A.(0°,105°W) B.(0°,105°E)C.(0°,75°W) D.(0°,75°E)2.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地球上大约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B.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C.地球上四大洋之间彼此相连D.南半球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3.赤道没有经过的大洋是( )A.大西洋 B.太平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4.图中A、B两大洲的分界线是( )A.巴拿马运河 B.白令海峡 C.苏伊士运河 D.土耳其海峡(2024七上·钦州月考)世界的大洲中,有的“肩并肩”连在一起,有的“冬季海峡铺冰桥”,成为相互连接的捷径,有的“手拉手有运河连”……读世界大洲大洋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图中有的大洲“肩并肩”,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它们的分界线包括有( )①乌拉尔山和乌拉尔河②里海和大高加索山③黑海和土耳其海峡④直布罗陀海峡和地中海⑤苏伊士运河和红海⑥白令海峡和巴拿马运河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6.在西半球中,“手拉手有运河连”指的是哪两个大洲( )A.亚洲和非洲 B.亚洲和欧洲C.北美洲和南美洲 D.南美洲和南极洲7.“冬季海峡铺冰桥”,海峡连接的大洲是亚洲和北美洲,请问这一海峡是( )A.白令海峡 B.土耳其海峡C.直布罗陀海峡 D.台湾海峡(2025·大兴)小华和小明在探讨“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变化”时,产生了分歧。下图为两大洲的古老地层及动、植物化石相似性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8.图中甲、乙两大洲分别是( )A.北美洲、南美洲 B.非洲、南极洲C.非洲、北美洲 D.南美洲、非洲9.小华若想证明自己的观点,还需补充的证据有( )①两大洲居民使用的语言和信仰的宗教相同②甲大洲东部和乙大洲西部古老地层的顺序大致相同③在两个大洲南部发现的古生物化石相似④两大洲气候类型和分布特征完全相同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2025·端州模拟)广州二沙岛属于河道中的江心洲,位于珠江扩张段,由于水流缓慢,该岛由泥沙淤积而成。某中学组织学生到二沙岛开展研学之前,先利用我国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进行理论学习。下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研学+地图应用主题】10.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叙述,与实际相符的是( )A.甲地位于山谷 B.乙山峰海拔在700~800米C.丙地地处鞍部 D.丁地处于山脊,是分水岭11.假设甲地和江心洲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其实地距离是( )A.20米 B.200米 C.60米 D.600米12.读图可知,江心洲所延伸的方向大致是( )A.东—西方向 B.南—北方向C.东南—西南方向 D.西北—东南方向(2025·泸州)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为村庄。为了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实现乡村振兴,甲乙两河段分别开发了漂流项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图中村庄自然条件最优越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4.相对甲河段,乙河段吸引更多年轻人漂流的主要理由是( )A.速度快 B.线路长 C.水量大 D.河床宽15.图中两山峰的最大相对高度接近( )A.132米 B.207米 C.282米 D.357米(2025·武威会考)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我国东南某地开展研学考察,下图是考察地等高线地形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16.在观景台遥看湖泊,应面朝( )A.东南 B.西北 C.东北 D.西南17.地理兴趣小组沿图中廊道箭头指示方向步行考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廊道①处海拔为650米 B.廊道②处为盆地C.廊道③路段为下坡路 D.廊道④路段坡度陡(2025七上·四会期中)下图为南阳市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8.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一山脊一为图中河流干流的源头B.②一山谷一因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C.③一鞍部一是两山峰间最高的地方D.④一陡崖一常年可见壮观的瀑布景观19.某校同学利用暑假到此地区进行登山、露营活动。同学们从甲地出发,在a、b两条路线中任选其一开始登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00-150米B.沿b线路登顶费时更长,因相对高度更大C.登山途中如遇暴雨泥石流,应迅速逃回甲地D.沿a线路登顶较省力,因它比b线路和缓(2024七上·福田期中)读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0.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坡度比丙地坡度缓 B.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400米C.山峰的海拔高度约为760米 D.丁地所处的位置为山脊21.图中较容易发育为河流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22.图示区域若用分层设色地形图来表示,深绿色表示的地形为( )A.盆地 B.平原 C.山地 D.高原(2025七上·朝阳期末)同陆地地形一样,海洋底部也是高低起伏,形态多样。读下方海底地形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23.由大陆向海洋深处延伸,依次出现的地形类型为( )A.大陆架—海盆—大陆坡 B.大陆坡—海盆—大陆架C.海盆—大陆架—洋中脊 D.大陆架—大陆坡—海盆24.大陆架与人类活动关系最为密切。以下关于大陆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表面起伏明显、坡度大 B.深度一般在200米以上C.水深较浅,渔业资源丰富 D.可以随意往大陆架排放废弃物(2025·汇川模拟)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5年3月28日14时20分在缅甸实皆市发生7.9级地震,震源深度30公里,震中位于北纬21.85度,东经95.95度,下图示意六大板块。完成下面小题。25.这次地震是由哪两大板块挤压形成的( )A.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B.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 D.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26.这次地震发生后,在救援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 )A.居民信教,拒绝救援 B.余震不断,难度增加C.降雪量大,交通受阻 D.纬度较高,气温太低27.实皆市在应对地震灾害时,可以采取的减灾措施有( )①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②提高建筑物的高度,便于地震藏身③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④加强对公众的地震知识宣传和应急演练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二、图文材料题28.(2025七上·潮南期末)世界真奇妙。30°N纬线是一条神奇的纬线,附近分布着许多奇特的地理景观。读30°N纬线附近区域图,回答问题。(1)图1中⑤地是 运河;②山脉南侧的甲地 被称为世界的“雨极”,②山脉南北侧降水差异显著,北侧降水稀少的原因是 。(2)图2所示的是③地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该气候有利于水稻种植的有利条件是 。(3)④地居民通用 语,属于 人种。(4)运用板块知识分析丙海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 。29.(2024七上·高州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下图是荷兰围海造陆效果图。材料二美国阿拉斯加州(美洲西北部)及其附近海域多次发生7级以上的大地震。下图是世界六大板块及阿拉斯加地区7级以上地震发生地分布图。(1)说明材料一中的海陆变迁是由什么造成的。(2)全球有六大板块,其中上图中有一板块未标注出来,它是什么板块?几乎全部由海洋组成的板块是?最小的大陆在哪一板块上?(3)请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美国阿拉斯加地区多地震的原因。(4)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原理,推断地中海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并说明理由。(5)如果发生地震时我们正在教室上课,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将伤害降低到最小。30.(2025·烟台会考)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到我国浙闽沿海某地开展研学活动。读研学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1)说出该区域河流干流的流向。(2)同学们发现该区域北部村落更多,请你推测其主要原因。(3)有同学还发现,该区域村落主要分布在坡地,河流干流沿岸却没有村落分布。请你推测河流干流沿岸没有村落分布的主要原因。(4)同学们得知,甲村计划在图中①或②处附近河段开发漂流项目。如果你参与规划,你会选择哪一处,请说明理由。(5)当地政府计划在该区域修建水库,大坝选址有A、B两处,请说出两处选址的各自优势。31.(2025八下·新乡)近年来,洛阳文旅发展势头迅猛,频频出圈。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老君山是洛阳的著名景点,该景区鼓励员工通过短视频网站等自媒体平台进行景区宣传,并先后打造金顶灯光秀、玻璃观景台等网红打卡点,同时推出夜爬、旅拍、露营等新玩法,还给予旅行社特殊政策优惠。下图为老君山景区附近等高线地形图。(1)说出中灵索道穿越的地形部位,并说明理由。(2)概括老君山为促进旅游发展所采取的措施。(3)洛阳不仅有白云山、龙潭大峡谷、鸡冠洞等自然景观,还有龙门石窟、白马寺、洛阳博物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等人文景观。为进一步促进洛阳旅游业的发展,请你从下列图片中任选一个景点设计一条宣传语,并说明宣传理由。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D2.B3.D4.C【知识点】经纬网判断方向、定位;四大洋;世界的海陆分布;大洲分界线【解析】【点评】苏伊士运河的作用:苏伊士运河是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重要海上通道,它的建成,大大缩短了从亚洲各港口到欧洲的航程。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运河,是东西方相互往来的交通要道。1.判读南纬、北纬的方法: ①有赤道,赤道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 ②无赤道,北增北纬,南增南纬。 判读东经、西经的方法: ①有0°经线,则0°经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②有180°经线,则180°经线以东为西经,以西为东经。 判读东经、西经的方法:西增西经,东增东经。由图可知,甲地的经纬度位置为(0°,75°W)。故答案为:D。2.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陆地构成,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集中在北半球,海洋集中在南半球,无论将地球如何划分为任意相等的两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故答案为:B。3.由图可知,赤道没有经过的大洋是北冰洋,位于北极点附近。故答案为:D。4.由图可知,A大洲为非洲,B大洲为亚洲,非洲和亚洲的分界线为苏伊士运河。故答案为:C。【答案】5.A6.C7.A【知识点】七大洲;大洲分界线【解析】【点评】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共分为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七个大洲。七大洲之间有的相连,有的被运河或海峡分割。5.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由亚洲和欧洲组成。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包括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①②③正确,直布罗陀海峡和地中海是欧洲与非洲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和红海是亚洲与非洲分界线,白令海峡为亚洲与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为北美洲与南美洲分界线,④⑤⑥错误。故答案为:A。6.在西半球中,北美洲和南美洲 “手拉手”,它们之间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有运河相连,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7.白令海峡连接亚洲和北美洲,冬季气温低,海峡会结冰,出现 “冬季海峡铺冰桥” 的景象,A正确;土耳其海峡为亚洲与欧洲分界线之一,直布罗陀海峡为欧洲与非洲分界线,台湾海峡位于中国,BCD错误。故答案为:A。【答案】8.D9.B【知识点】七大洲;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例证【解析】【点评】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最先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猜想依据是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西岸与南美大陆东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8.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大洲是南美洲,东临大西洋,乙大洲是非洲,西临大西洋,两个大洲大陆轮廓十分相似,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9.①语言和宗教是人文现象,受后期人类活动影响大,不能证明大陆远古分离;②甲大洲东部和乙大洲西部古老地层的顺序大致相同,说明两个大洲曾经是连在一块的大陆,后期分裂飘逸成现在位置,视为有效证据;③两个大洲古生物化石相似,表明两大洲曾拥有相同的生物群落,支持它们曾为同一陆地的说法,视为有效证据;④气候完全相同不符合现实,非洲和南美洲气候差异显著,且气候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能直接证明地质变化,不能作为有效证据。故答案为:B。【答案】10.C11.D12.A【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解析】【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闭合且海拔由中部向四周递减的部位为山峰;等高线重叠在一起的部位为陡崖;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的部位为山谷;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的部位为山脊;两个山峰之间的低洼之处为鞍部。10.A、读图可知,甲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A错误;B、图中等高距是100米,根据乙山附近等高线标注可知,乙山海拔在800-900米之间,B错误;C、丙地位于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C正确;D、丁地等高线凸向高处,是山谷(集水线),不是山脊(分水岭),D错误。故答案为: C。11.根据比例尺的公式来计算实地距离。图中比例尺为1:20000,即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0000厘米=200米。若甲地和江心洲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则实地距离为3×200=600米,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 D。12.带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来判断方向,箭头指的方向为北方。可判断江心洲所延伸的方向大致是东-西方向,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 A。【答案】13.D14.A15.B【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海拔和相对高度;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解析】【点评】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海拔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地面某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地的高度差。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时,海拔由外向内增高的为山顶;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时,海拔由内向外增高的为盆地;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的为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的为山脊;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两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13.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图中村庄中,④村庄所在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开阔;且靠近河流,水源充足,自然条件最优越。①处等高线密集,地形坡度大;②处位于山脊且附近有等高线重合的陡崖,交通不便;③处位于山谷,易发生洪水等自然灾害。以上都不利于村庄建设和发展。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4.读图分析可知,乙河段等高线比甲河段密集,坡度陡,河流速度快,漂流更刺激,因此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故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5.相对高度是指两个地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之差。读图分析可知,图中等高距为75米。根据图中指向标分析可知,北侧山峰海拔为 657米,南侧山峰海拔在450 米-525 米之间。因此两山峰的相对高度在132-207米之间。 即两山峰的最大相对高度接近207米。故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答案】16.A17.C【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图上的方向判读【解析】【点评】等高线地形图是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地面坡度平缓。16.在没有指向标和经纬网的地图上,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从图中可以看出,湖泊位于观景台的东南方向,所以在观景台遥看湖泊,应面朝东南方向,A正确;排除BCD。故答案为:A。17.A、图中等高距为 100 米,廊道①处海拔在500-600米之间,A错误;B、廊道②处两个山峰之间的低洼地带,是鞍部,B错误;C、廊道③路段,等高线数值由高到低,是下坡路,C正确;D、廊道④路段等高线稀疏,坡度缓;等高线密集才坡度陡,D错误。故答案为:C。【答案】18.B19.D【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海拔和相对高度【解析】【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部分是鞍部;等高线重合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等高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凸出是山脊;等高线数值内大外小的是山顶;等高线数值内小外大的是盆地。等高线越稠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根据指向标可以确定相对位置。根据等高距和等高线数值的递变规律可以确定两地的海拔高度范围,采取交叉相减的方法计算相对高度。18.A、读图可知,①处是山脊,不是河流发源地,A错误;B、②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是山谷,B正确;C、③处是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是鞍部,C错误;D、④处是陡崖,但河流不在此处,不会形成瀑布,D错误。故答案为:B。19.A、读图可知,图中等高距是50米,①地海拔为400-450米之间,③处海拔为250米-300米之间,故①③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00-200米,A错误;B、b路线与a路线登顶的相对高度一致,B错误;C、甲地位于山谷,遇暴雨泥石流,不能返回甲地(山谷是泥石流汇集处),应向高处逃生,C错误;D、a 线路等高线比 b 线路稀疏,坡度更缓,登顶更省力,D正确。故答案为:D。【答案】20.B21.D22.B【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分层设色地形图【解析】【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部分是鞍部;等高线重合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等高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凸出是山脊;等高线数值内大外小的是山顶;等高线数值内小外大的是盆地。等高线越稠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根据等高距和等高线数值的递变规律可以确定两地的海拔高度范围,采取交叉相减的方法计算相对高度。20.A、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甲地等高线比丙地密集,所以甲地坡度比丙地陡,A错误;B、相对高度是两地海拔之差,甲海拔为500米,乙海拔为100米,两地的相对高度为400米,B正确;C、该图的等高距是100米,山峰的海拔高度在600~700米之间,C错误;D、丁地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是山谷,不是山脊,D错误。故答案为:B。21.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地带。山谷的等高线特征是向海拔高处凸出。丁地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是山谷,所以丁地较容易发育为河流。故答案为:D。22.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深绿色通常表示平原。平原海拔较低,地势平坦,一般用深绿色来表示。故答案为:B。【答案】23.D24.C【知识点】海底的主要地形【解析】【点评】现代探测技术揭开了海底地形的神秘面纱,海底地形有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等。陆地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坡度较缓,为大陆架;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为大陆坡;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为海沟;大洋中新海底诞生的地方,为大洋中脊。23.海底地形中,由大陆向海洋深处延伸,首先是大陆架,它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接着是大陆坡,它是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再往外就是海盆等更深的海底地形,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24.A、大陆架表面起伏较小、坡度较缓,A错误;B、大陆架的深度一般在 200 米以内,B错误;C、大陆架水深较浅,阳光可以照射到海底,光合作用强,营养物质丰富,渔业资源丰富,C正确;D、不可以随意往大陆架排放废弃物,因为这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D错误。故答案为:C。【答案】25.C26.B27.D【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解析】【点评】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区的活跃地带,90%以上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多位于沿海地带。25.缅甸实皆市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这次地震是由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形成的,C正确,排除ABD。故答案为:C。26.缅甸实皆市位于东南亚地区,地处低纬度地区气温高,余震不断,难度增加,B正确;材料未提及居民信教拒绝救援,且一般地震救援是积极配合的,A错误;地震发生在3月,缅甸实皆市此时降水少(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雨季在6-10月),且纬度低,多为降雨,不会因降雪量大受阻,C错误;缅甸实皆市纬度低(北纬21.85度),气温较高,D错误。故答案为:B。27.实皆市在应对地震灾害时,可以采取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对公众的地震知识宣传和应急演练等减灾措施,①③④正确;提高建筑物的高度不利于地震时的安全,不是应对地震灾害的有效减灾措施,②错误。故答案为:D。28.【答案】(1)苏伊士;乞拉朋齐;山地背风坡,降水少(2)雨热同期(3)阿拉伯;白色(4)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张裂拉伸,面积扩大【知识点】大洲分界线;板块构造学说;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人种及其分布【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⑤地为苏伊士运河,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沟通了红海和地中海,;②为喜马拉雅山脉,甲地为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被称为世界的“雨极”;而北侧位于山地的背风坡,降水稀少。(2)读图2分析可知,该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有利于水稻的生长。(3)读图分析可知,④地位于非洲北部,当地居民通用阿拉伯语,属于白色人种,信仰伊斯兰教。(4)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丙是红海, 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张裂拉伸,因此面积逐渐扩大。故答案为:(1)苏伊士;乞拉朋齐;山地背风坡,降水少;(2)雨热同期;(3)阿拉伯;白色;(4) 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张裂拉伸,面积扩大 。【点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洋流因素、地形因素、地球的运动、人类活动等。受纬度位置影响,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受海陆位置影响,陆地冬冷夏热,海洋冬暖夏凉;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受地形影响,同纬度地区,海拔高处气温低;受洋流影响,暖流经过的地区气温高,降水多;寒流经过的地区气温低,降水少。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于黄色人种;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联合国有六大工作语言: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汉语主要分布在中国及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语言,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俄语主要是俄罗斯和东欧各国使用;法语主要分布在法国、非洲的一些国家及加拿大部分地区;西班牙语主要是西班牙人和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使用;阿拉伯语主要流行于西亚和北非。各大板块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板块张裂地带(生长边界),容易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板块张烈形成的;板块挤压地带(消亡)常形成山脉。(1)读图可知,⑤为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沟通红海和地中海,为苏伊士运河;②为喜马拉雅山脉,南北侧降水差异显著,南坡乞拉朋齐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作用,降水丰富,被称为世界的“雨极”,北侧降水稀少的原因是位于山地的背风坡,水汽较少。(2)读图可知,图2所示的是③地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该地降水量最多的月份是8月,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的气候有利于水稻的生长。(3)读图可知,④地位于非洲北部,该地居民通用阿拉伯语,属于白色人种,信仰伊斯兰教。(4)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运动对板块内部的影响较小,而在板块交界处,两个板块会发生张裂或碰撞挤压,所以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读图可知,丙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拉伸处,其面积逐渐扩大。29.【答案】(1)人类活动(2)太平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3)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4)变化:面积变小。理由: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处,处于消亡边界,两大板块相向运动。(5)不要向教室外面跑,要躲在课桌下,用书包顶在头上,保护头部不受伤害,待地震过后,在老师的指挥下向教室外面转移,在撤离时,应选择楼梯撤离,避免使用电梯。【知识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例证;板块构造学说;防灾减灾【解析】【分析】(1)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的活动也会造成海陆的变化,例如填海造陆。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知,欧洲的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平面。由材料“荷兰围海造陆”可知,造成荷兰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2)全球六大板块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图中未标注的是太平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基本是海洋,所以是太平洋板块。最小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印度洋板块,所以是印度洋板块。(3)板块构造理论认为,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阿拉斯加地区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地壳不稳定,所以多地震。(4)板块运动有张裂拉伸和碰撞挤压两种形式。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处,属于消亡边界,两大板块相向运动,会使地中海的面积不断变小。(5)当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如果地震发生时你在教室里,应迅速躲在课桌下,用书包或书本护住头部,防止被掉落的物品砸伤 。当地震停止后,应在老师的指挥下,有序撤离教室。撤离时要注意保持安静,避免拥挤和摔倒 。在撤离时,应选择楼梯撤离,避免使用电梯,以防电梯故障被困 。【点评】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停地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1)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的活动也会造成海陆的变化,例如填海造陆。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知,欧洲的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平面。由材料“荷兰围海造陆”可知,造成荷兰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读图可知,图中未标注出来的为太平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由海洋组成;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印度洋板块。(3)读图可知,美国阿拉斯加州地区多地震,主要是因为地处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4)读图可知,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处,处于消亡边界,两大板块相向运动,根据板块运动的方向推测,地中海会不断缩小。(5)当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如果地震发生时你在教室里,应迅速躲在课桌下,用书包或书本护住头部,防止被掉落的物品砸伤 。当地震停止后,应在老师的指挥下,有序撤离教室。撤离时要注意保持安静,避免拥挤和摔倒 。在撤离时,应选择楼梯撤离,避免使用电梯,以防电梯故障被困 。30.【答案】(1)大致自东北流向西南。(2)北部地区等高线相对稀疏,地形较平坦,便于聚落建设。(3)该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河流沿岸易泛滥成灾;(4)(4)答案不唯一。选①处:①处等高线密集,坡度陡,河流流速快,漂流刺激性强,体验好。选②处:②处等高线相对稀疏,坡度缓,河流流速较缓,适合大众参与,安全性高。(5)A处优势:A处上游为口袋形洼地,蓄水量大;B处优势:B处为峡谷地形,工程量小;淹没区面积小,对周边生态、居民影响小。【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地图上的方向判读【解析】【分析】(1)图中没有经纬网,也没有指向标,应该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方向。河流由海拔高处流向低处,因此该区域河流干流大致自东北流向西南。(2)北部地区等高线相对稀疏,地形较平坦,便于聚落建设;南部等高线相对密集,坡度较大,不适宜聚落建设。因此该区域北部村落更多。(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位于浙闽沿海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河流干流沿岸地势低平,容易受到洪水威胁。因此该地区村落主要分布在相对平缓的坡地, 河流干流沿岸却没有村落分布 。(4)甲村计划在图中①或②处附近河段开发漂流项目 。其中①处等高线密集,坡度陡,河流流速快,漂流刺激性强,体验好;而②处等高线相对稀疏坡度缓,河流流速较缓,适合大众参与,安全性高。(5)当地政府计划在该区域修建水库,大坝选址有AB两处。其中A处优势是:上游为口袋形洼地,蓄水面积大,蓄水量大。B处优势是:B处为峡谷地形,工程量小;淹没区面积小,对周边生态、居民影响小。故答案为:(1)自东北流向西南:(2)北部地区等高线相对稀疏,地形较平坦,便于聚落建设;(3)该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河流沿岸易泛滥成灾;(4)答案不唯一。选①处:①处等高线密集,坡度陡,河流流速快,漂流刺激性强,体验好。选②处:②处等高线相对稀疏,坡度缓,河流流速较缓,适合大众参与,安全性高。(5)A处优势:A处上游为口袋形洼地,蓄水量大;B处优势:B处为峡谷地形,工程量小;淹没区面积小,对周边生态、居民影响小。【点评】在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定方向。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指向标判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指向正北方。在经纬网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水库,一般是指拦洪蓄水和调节水流的水利工程建筑物,可以利用来灌溉、发电、防洪和养鱼。它是在山沟或河流的狭口处建造拦河坝形成的人工湖泊。水库建成后,可起防洪、蓄水灌溉、供水、发电、养鱼等作用。有时天然湖泊也称为水库(天然水库)。水库规模通常按库容大小划分,分为小型、中型、大型等。31.【答案】(1)山脊,等高线向低海拔凸出(2)通过短视频网站等自媒体平台进行景区宣传;打造金顶灯光秀、玻璃景观台等网红打卡点;推出夜爬、旅拍、露营等新玩法;给予旅行社特殊政策优惠。(3)白马寺:一寺阅千年,白马渡众生。白马寺为中国第一古刹,见证佛教东传的起点。龙门石窟:石语大唐,窟藏乾坤。龙门石窟在唐代达到造像巅峰,是世界级石刻奇迹。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一河通古今,千帆载文明。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经济命脉,是南北文化交融的纽带,从隋唐开凿一直延续至今。【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河南【解析】【分析】(1)地形部位:山脊。理由:从图中的等高线地形图可以看到,中灵索道所经区域等高线向海拔低值方向凸出,所以其穿越的地形部位是山脊。(2)根据材料可知,该景点鼓励员工通过短视频网站等自媒体平台进行景区宣传,提高景区知名度。打造金顶灯光秀、玻璃观景台等网红打卡点,吸引游客前来拍照打卡。推出夜爬、旅拍、露营等新玩法,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给予旅行社特殊政策优惠,借助旅行社的渠道优势,吸引更多游客。(3)白马寺,一寺阅千年,白马渡众生。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见证佛教东传的起点,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龙门石窟:石语大唐,窟藏乾坤。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其造像精美,艺术水平极高,是世界级石刻奇迹。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一河通古今,千帆载文明。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经济命脉,是南北文化交融的纽带,从隋唐开凿一直延续至今,目前仍然承担着水路运输的重任。【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部分是鞍部;等高线重合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等高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凸出是山脊;等高线数值内大外小的是山顶;等高线数值内小外大的是盆地。等高线越稠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1 / 1湘教版 七上地理 第三章 单元测试卷·提升卷一、选择题(2024七上·渌口期末)图为竖版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甲地的地理坐标为( )A.(0°,105°W) B.(0°,105°E)C.(0°,75°W) D.(0°,75°E)2.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地球上大约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B.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C.地球上四大洋之间彼此相连D.南半球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3.赤道没有经过的大洋是( )A.大西洋 B.太平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4.图中A、B两大洲的分界线是( )A.巴拿马运河 B.白令海峡 C.苏伊士运河 D.土耳其海峡【答案】1.D2.B3.D4.C【知识点】经纬网判断方向、定位;四大洋;世界的海陆分布;大洲分界线【解析】【点评】苏伊士运河的作用:苏伊士运河是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重要海上通道,它的建成,大大缩短了从亚洲各港口到欧洲的航程。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运河,是东西方相互往来的交通要道。1.判读南纬、北纬的方法: ①有赤道,赤道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 ②无赤道,北增北纬,南增南纬。 判读东经、西经的方法: ①有0°经线,则0°经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②有180°经线,则180°经线以东为西经,以西为东经。 判读东经、西经的方法:西增西经,东增东经。由图可知,甲地的经纬度位置为(0°,75°W)。故答案为:D。2.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陆地构成,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集中在北半球,海洋集中在南半球,无论将地球如何划分为任意相等的两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故答案为:B。3.由图可知,赤道没有经过的大洋是北冰洋,位于北极点附近。故答案为:D。4.由图可知,A大洲为非洲,B大洲为亚洲,非洲和亚洲的分界线为苏伊士运河。故答案为:C。(2024七上·钦州月考)世界的大洲中,有的“肩并肩”连在一起,有的“冬季海峡铺冰桥”,成为相互连接的捷径,有的“手拉手有运河连”……读世界大洲大洋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图中有的大洲“肩并肩”,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它们的分界线包括有( )①乌拉尔山和乌拉尔河②里海和大高加索山③黑海和土耳其海峡④直布罗陀海峡和地中海⑤苏伊士运河和红海⑥白令海峡和巴拿马运河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6.在西半球中,“手拉手有运河连”指的是哪两个大洲( )A.亚洲和非洲 B.亚洲和欧洲C.北美洲和南美洲 D.南美洲和南极洲7.“冬季海峡铺冰桥”,海峡连接的大洲是亚洲和北美洲,请问这一海峡是( )A.白令海峡 B.土耳其海峡C.直布罗陀海峡 D.台湾海峡【答案】5.A6.C7.A【知识点】七大洲;大洲分界线【解析】【点评】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共分为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七个大洲。七大洲之间有的相连,有的被运河或海峡分割。5.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由亚洲和欧洲组成。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包括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①②③正确,直布罗陀海峡和地中海是欧洲与非洲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和红海是亚洲与非洲分界线,白令海峡为亚洲与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为北美洲与南美洲分界线,④⑤⑥错误。故答案为:A。6.在西半球中,北美洲和南美洲 “手拉手”,它们之间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有运河相连,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7.白令海峡连接亚洲和北美洲,冬季气温低,海峡会结冰,出现 “冬季海峡铺冰桥” 的景象,A正确;土耳其海峡为亚洲与欧洲分界线之一,直布罗陀海峡为欧洲与非洲分界线,台湾海峡位于中国,BCD错误。故答案为:A。(2025·大兴)小华和小明在探讨“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变化”时,产生了分歧。下图为两大洲的古老地层及动、植物化石相似性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8.图中甲、乙两大洲分别是( )A.北美洲、南美洲 B.非洲、南极洲C.非洲、北美洲 D.南美洲、非洲9.小华若想证明自己的观点,还需补充的证据有( )①两大洲居民使用的语言和信仰的宗教相同②甲大洲东部和乙大洲西部古老地层的顺序大致相同③在两个大洲南部发现的古生物化石相似④两大洲气候类型和分布特征完全相同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8.D9.B【知识点】七大洲;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例证【解析】【点评】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最先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猜想依据是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西岸与南美大陆东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8.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大洲是南美洲,东临大西洋,乙大洲是非洲,西临大西洋,两个大洲大陆轮廓十分相似,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9.①语言和宗教是人文现象,受后期人类活动影响大,不能证明大陆远古分离;②甲大洲东部和乙大洲西部古老地层的顺序大致相同,说明两个大洲曾经是连在一块的大陆,后期分裂飘逸成现在位置,视为有效证据;③两个大洲古生物化石相似,表明两大洲曾拥有相同的生物群落,支持它们曾为同一陆地的说法,视为有效证据;④气候完全相同不符合现实,非洲和南美洲气候差异显著,且气候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能直接证明地质变化,不能作为有效证据。故答案为:B。(2025·端州模拟)广州二沙岛属于河道中的江心洲,位于珠江扩张段,由于水流缓慢,该岛由泥沙淤积而成。某中学组织学生到二沙岛开展研学之前,先利用我国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进行理论学习。下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研学+地图应用主题】10.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叙述,与实际相符的是( )A.甲地位于山谷 B.乙山峰海拔在700~800米C.丙地地处鞍部 D.丁地处于山脊,是分水岭11.假设甲地和江心洲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其实地距离是( )A.20米 B.200米 C.60米 D.600米12.读图可知,江心洲所延伸的方向大致是( )A.东—西方向 B.南—北方向C.东南—西南方向 D.西北—东南方向【答案】10.C11.D12.A【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解析】【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闭合且海拔由中部向四周递减的部位为山峰;等高线重叠在一起的部位为陡崖;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的部位为山谷;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的部位为山脊;两个山峰之间的低洼之处为鞍部。10.A、读图可知,甲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A错误;B、图中等高距是100米,根据乙山附近等高线标注可知,乙山海拔在800-900米之间,B错误;C、丙地位于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C正确;D、丁地等高线凸向高处,是山谷(集水线),不是山脊(分水岭),D错误。故答案为: C。11.根据比例尺的公式来计算实地距离。图中比例尺为1:20000,即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0000厘米=200米。若甲地和江心洲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则实地距离为3×200=600米,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 D。12.带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来判断方向,箭头指的方向为北方。可判断江心洲所延伸的方向大致是东-西方向,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 A。(2025·泸州)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为村庄。为了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实现乡村振兴,甲乙两河段分别开发了漂流项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图中村庄自然条件最优越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4.相对甲河段,乙河段吸引更多年轻人漂流的主要理由是( )A.速度快 B.线路长 C.水量大 D.河床宽15.图中两山峰的最大相对高度接近( )A.132米 B.207米 C.282米 D.357米【答案】13.D14.A15.B【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海拔和相对高度;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解析】【点评】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海拔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地面某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地的高度差。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时,海拔由外向内增高的为山顶;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时,海拔由内向外增高的为盆地;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的为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的为山脊;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两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13.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图中村庄中,④村庄所在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开阔;且靠近河流,水源充足,自然条件最优越。①处等高线密集,地形坡度大;②处位于山脊且附近有等高线重合的陡崖,交通不便;③处位于山谷,易发生洪水等自然灾害。以上都不利于村庄建设和发展。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4.读图分析可知,乙河段等高线比甲河段密集,坡度陡,河流速度快,漂流更刺激,因此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故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5.相对高度是指两个地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之差。读图分析可知,图中等高距为75米。根据图中指向标分析可知,北侧山峰海拔为 657米,南侧山峰海拔在450 米-525 米之间。因此两山峰的相对高度在132-207米之间。 即两山峰的最大相对高度接近207米。故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2025·武威会考)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我国东南某地开展研学考察,下图是考察地等高线地形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16.在观景台遥看湖泊,应面朝( )A.东南 B.西北 C.东北 D.西南17.地理兴趣小组沿图中廊道箭头指示方向步行考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廊道①处海拔为650米 B.廊道②处为盆地C.廊道③路段为下坡路 D.廊道④路段坡度陡【答案】16.A17.C【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图上的方向判读【解析】【点评】等高线地形图是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地面坡度平缓。16.在没有指向标和经纬网的地图上,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从图中可以看出,湖泊位于观景台的东南方向,所以在观景台遥看湖泊,应面朝东南方向,A正确;排除BCD。故答案为:A。17.A、图中等高距为 100 米,廊道①处海拔在500-600米之间,A错误;B、廊道②处两个山峰之间的低洼地带,是鞍部,B错误;C、廊道③路段,等高线数值由高到低,是下坡路,C正确;D、廊道④路段等高线稀疏,坡度缓;等高线密集才坡度陡,D错误。故答案为:C。(2025七上·四会期中)下图为南阳市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8.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一山脊一为图中河流干流的源头B.②一山谷一因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C.③一鞍部一是两山峰间最高的地方D.④一陡崖一常年可见壮观的瀑布景观19.某校同学利用暑假到此地区进行登山、露营活动。同学们从甲地出发,在a、b两条路线中任选其一开始登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00-150米B.沿b线路登顶费时更长,因相对高度更大C.登山途中如遇暴雨泥石流,应迅速逃回甲地D.沿a线路登顶较省力,因它比b线路和缓【答案】18.B19.D【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海拔和相对高度【解析】【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部分是鞍部;等高线重合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等高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凸出是山脊;等高线数值内大外小的是山顶;等高线数值内小外大的是盆地。等高线越稠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根据指向标可以确定相对位置。根据等高距和等高线数值的递变规律可以确定两地的海拔高度范围,采取交叉相减的方法计算相对高度。18.A、读图可知,①处是山脊,不是河流发源地,A错误;B、②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是山谷,B正确;C、③处是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是鞍部,C错误;D、④处是陡崖,但河流不在此处,不会形成瀑布,D错误。故答案为:B。19.A、读图可知,图中等高距是50米,①地海拔为400-450米之间,③处海拔为250米-300米之间,故①③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00-200米,A错误;B、b路线与a路线登顶的相对高度一致,B错误;C、甲地位于山谷,遇暴雨泥石流,不能返回甲地(山谷是泥石流汇集处),应向高处逃生,C错误;D、a 线路等高线比 b 线路稀疏,坡度更缓,登顶更省力,D正确。故答案为:D。(2024七上·福田期中)读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0.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坡度比丙地坡度缓 B.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400米C.山峰的海拔高度约为760米 D.丁地所处的位置为山脊21.图中较容易发育为河流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22.图示区域若用分层设色地形图来表示,深绿色表示的地形为( )A.盆地 B.平原 C.山地 D.高原【答案】20.B21.D22.B【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分层设色地形图【解析】【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部分是鞍部;等高线重合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等高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凸出是山脊;等高线数值内大外小的是山顶;等高线数值内小外大的是盆地。等高线越稠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根据等高距和等高线数值的递变规律可以确定两地的海拔高度范围,采取交叉相减的方法计算相对高度。20.A、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甲地等高线比丙地密集,所以甲地坡度比丙地陡,A错误;B、相对高度是两地海拔之差,甲海拔为500米,乙海拔为100米,两地的相对高度为400米,B正确;C、该图的等高距是100米,山峰的海拔高度在600~700米之间,C错误;D、丁地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是山谷,不是山脊,D错误。故答案为:B。21.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地带。山谷的等高线特征是向海拔高处凸出。丁地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是山谷,所以丁地较容易发育为河流。故答案为:D。22.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深绿色通常表示平原。平原海拔较低,地势平坦,一般用深绿色来表示。故答案为:B。(2025七上·朝阳期末)同陆地地形一样,海洋底部也是高低起伏,形态多样。读下方海底地形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23.由大陆向海洋深处延伸,依次出现的地形类型为( )A.大陆架—海盆—大陆坡 B.大陆坡—海盆—大陆架C.海盆—大陆架—洋中脊 D.大陆架—大陆坡—海盆24.大陆架与人类活动关系最为密切。以下关于大陆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表面起伏明显、坡度大 B.深度一般在200米以上C.水深较浅,渔业资源丰富 D.可以随意往大陆架排放废弃物【答案】23.D24.C【知识点】海底的主要地形【解析】【点评】现代探测技术揭开了海底地形的神秘面纱,海底地形有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等。陆地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坡度较缓,为大陆架;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为大陆坡;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为海沟;大洋中新海底诞生的地方,为大洋中脊。23.海底地形中,由大陆向海洋深处延伸,首先是大陆架,它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接着是大陆坡,它是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再往外就是海盆等更深的海底地形,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24.A、大陆架表面起伏较小、坡度较缓,A错误;B、大陆架的深度一般在 200 米以内,B错误;C、大陆架水深较浅,阳光可以照射到海底,光合作用强,营养物质丰富,渔业资源丰富,C正确;D、不可以随意往大陆架排放废弃物,因为这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D错误。故答案为:C。(2025·汇川模拟)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5年3月28日14时20分在缅甸实皆市发生7.9级地震,震源深度30公里,震中位于北纬21.85度,东经95.95度,下图示意六大板块。完成下面小题。25.这次地震是由哪两大板块挤压形成的( )A.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B.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 D.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26.这次地震发生后,在救援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 )A.居民信教,拒绝救援 B.余震不断,难度增加C.降雪量大,交通受阻 D.纬度较高,气温太低27.实皆市在应对地震灾害时,可以采取的减灾措施有( )①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②提高建筑物的高度,便于地震藏身③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④加强对公众的地震知识宣传和应急演练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25.C26.B27.D【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解析】【点评】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区的活跃地带,90%以上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多位于沿海地带。25.缅甸实皆市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这次地震是由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形成的,C正确,排除ABD。故答案为:C。26.缅甸实皆市位于东南亚地区,地处低纬度地区气温高,余震不断,难度增加,B正确;材料未提及居民信教拒绝救援,且一般地震救援是积极配合的,A错误;地震发生在3月,缅甸实皆市此时降水少(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雨季在6-10月),且纬度低,多为降雨,不会因降雪量大受阻,C错误;缅甸实皆市纬度低(北纬21.85度),气温较高,D错误。故答案为:B。27.实皆市在应对地震灾害时,可以采取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对公众的地震知识宣传和应急演练等减灾措施,①③④正确;提高建筑物的高度不利于地震时的安全,不是应对地震灾害的有效减灾措施,②错误。故答案为:D。二、图文材料题28.(2025七上·潮南期末)世界真奇妙。30°N纬线是一条神奇的纬线,附近分布着许多奇特的地理景观。读30°N纬线附近区域图,回答问题。(1)图1中⑤地是 运河;②山脉南侧的甲地 被称为世界的“雨极”,②山脉南北侧降水差异显著,北侧降水稀少的原因是 。(2)图2所示的是③地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该气候有利于水稻种植的有利条件是 。(3)④地居民通用 语,属于 人种。(4)运用板块知识分析丙海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 。【答案】(1)苏伊士;乞拉朋齐;山地背风坡,降水少(2)雨热同期(3)阿拉伯;白色(4)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张裂拉伸,面积扩大【知识点】大洲分界线;板块构造学说;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人种及其分布【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⑤地为苏伊士运河,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沟通了红海和地中海,;②为喜马拉雅山脉,甲地为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被称为世界的“雨极”;而北侧位于山地的背风坡,降水稀少。(2)读图2分析可知,该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有利于水稻的生长。(3)读图分析可知,④地位于非洲北部,当地居民通用阿拉伯语,属于白色人种,信仰伊斯兰教。(4)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丙是红海, 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张裂拉伸,因此面积逐渐扩大。故答案为:(1)苏伊士;乞拉朋齐;山地背风坡,降水少;(2)雨热同期;(3)阿拉伯;白色;(4) 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张裂拉伸,面积扩大 。【点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洋流因素、地形因素、地球的运动、人类活动等。受纬度位置影响,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受海陆位置影响,陆地冬冷夏热,海洋冬暖夏凉;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受地形影响,同纬度地区,海拔高处气温低;受洋流影响,暖流经过的地区气温高,降水多;寒流经过的地区气温低,降水少。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于黄色人种;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联合国有六大工作语言: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汉语主要分布在中国及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语言,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俄语主要是俄罗斯和东欧各国使用;法语主要分布在法国、非洲的一些国家及加拿大部分地区;西班牙语主要是西班牙人和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使用;阿拉伯语主要流行于西亚和北非。各大板块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板块张裂地带(生长边界),容易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板块张烈形成的;板块挤压地带(消亡)常形成山脉。(1)读图可知,⑤为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沟通红海和地中海,为苏伊士运河;②为喜马拉雅山脉,南北侧降水差异显著,南坡乞拉朋齐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作用,降水丰富,被称为世界的“雨极”,北侧降水稀少的原因是位于山地的背风坡,水汽较少。(2)读图可知,图2所示的是③地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该地降水量最多的月份是8月,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的气候有利于水稻的生长。(3)读图可知,④地位于非洲北部,该地居民通用阿拉伯语,属于白色人种,信仰伊斯兰教。(4)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运动对板块内部的影响较小,而在板块交界处,两个板块会发生张裂或碰撞挤压,所以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读图可知,丙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拉伸处,其面积逐渐扩大。29.(2024七上·高州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下图是荷兰围海造陆效果图。材料二美国阿拉斯加州(美洲西北部)及其附近海域多次发生7级以上的大地震。下图是世界六大板块及阿拉斯加地区7级以上地震发生地分布图。(1)说明材料一中的海陆变迁是由什么造成的。(2)全球有六大板块,其中上图中有一板块未标注出来,它是什么板块?几乎全部由海洋组成的板块是?最小的大陆在哪一板块上?(3)请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美国阿拉斯加地区多地震的原因。(4)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原理,推断地中海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并说明理由。(5)如果发生地震时我们正在教室上课,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将伤害降低到最小。【答案】(1)人类活动(2)太平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3)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4)变化:面积变小。理由: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处,处于消亡边界,两大板块相向运动。(5)不要向教室外面跑,要躲在课桌下,用书包顶在头上,保护头部不受伤害,待地震过后,在老师的指挥下向教室外面转移,在撤离时,应选择楼梯撤离,避免使用电梯。【知识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例证;板块构造学说;防灾减灾【解析】【分析】(1)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的活动也会造成海陆的变化,例如填海造陆。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知,欧洲的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平面。由材料“荷兰围海造陆”可知,造成荷兰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2)全球六大板块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图中未标注的是太平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基本是海洋,所以是太平洋板块。最小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印度洋板块,所以是印度洋板块。(3)板块构造理论认为,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阿拉斯加地区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地壳不稳定,所以多地震。(4)板块运动有张裂拉伸和碰撞挤压两种形式。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处,属于消亡边界,两大板块相向运动,会使地中海的面积不断变小。(5)当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如果地震发生时你在教室里,应迅速躲在课桌下,用书包或书本护住头部,防止被掉落的物品砸伤 。当地震停止后,应在老师的指挥下,有序撤离教室。撤离时要注意保持安静,避免拥挤和摔倒 。在撤离时,应选择楼梯撤离,避免使用电梯,以防电梯故障被困 。【点评】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停地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1)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的活动也会造成海陆的变化,例如填海造陆。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知,欧洲的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平面。由材料“荷兰围海造陆”可知,造成荷兰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读图可知,图中未标注出来的为太平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由海洋组成;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印度洋板块。(3)读图可知,美国阿拉斯加州地区多地震,主要是因为地处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4)读图可知,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处,处于消亡边界,两大板块相向运动,根据板块运动的方向推测,地中海会不断缩小。(5)当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如果地震发生时你在教室里,应迅速躲在课桌下,用书包或书本护住头部,防止被掉落的物品砸伤 。当地震停止后,应在老师的指挥下,有序撤离教室。撤离时要注意保持安静,避免拥挤和摔倒 。在撤离时,应选择楼梯撤离,避免使用电梯,以防电梯故障被困 。30.(2025·烟台会考)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到我国浙闽沿海某地开展研学活动。读研学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1)说出该区域河流干流的流向。(2)同学们发现该区域北部村落更多,请你推测其主要原因。(3)有同学还发现,该区域村落主要分布在坡地,河流干流沿岸却没有村落分布。请你推测河流干流沿岸没有村落分布的主要原因。(4)同学们得知,甲村计划在图中①或②处附近河段开发漂流项目。如果你参与规划,你会选择哪一处,请说明理由。(5)当地政府计划在该区域修建水库,大坝选址有A、B两处,请说出两处选址的各自优势。【答案】(1)大致自东北流向西南。(2)北部地区等高线相对稀疏,地形较平坦,便于聚落建设。(3)该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河流沿岸易泛滥成灾;(4)(4)答案不唯一。选①处:①处等高线密集,坡度陡,河流流速快,漂流刺激性强,体验好。选②处:②处等高线相对稀疏,坡度缓,河流流速较缓,适合大众参与,安全性高。(5)A处优势:A处上游为口袋形洼地,蓄水量大;B处优势:B处为峡谷地形,工程量小;淹没区面积小,对周边生态、居民影响小。【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地图上的方向判读【解析】【分析】(1)图中没有经纬网,也没有指向标,应该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方向。河流由海拔高处流向低处,因此该区域河流干流大致自东北流向西南。(2)北部地区等高线相对稀疏,地形较平坦,便于聚落建设;南部等高线相对密集,坡度较大,不适宜聚落建设。因此该区域北部村落更多。(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位于浙闽沿海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河流干流沿岸地势低平,容易受到洪水威胁。因此该地区村落主要分布在相对平缓的坡地, 河流干流沿岸却没有村落分布 。(4)甲村计划在图中①或②处附近河段开发漂流项目 。其中①处等高线密集,坡度陡,河流流速快,漂流刺激性强,体验好;而②处等高线相对稀疏坡度缓,河流流速较缓,适合大众参与,安全性高。(5)当地政府计划在该区域修建水库,大坝选址有AB两处。其中A处优势是:上游为口袋形洼地,蓄水面积大,蓄水量大。B处优势是:B处为峡谷地形,工程量小;淹没区面积小,对周边生态、居民影响小。故答案为:(1)自东北流向西南:(2)北部地区等高线相对稀疏,地形较平坦,便于聚落建设;(3)该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河流沿岸易泛滥成灾;(4)答案不唯一。选①处:①处等高线密集,坡度陡,河流流速快,漂流刺激性强,体验好。选②处:②处等高线相对稀疏,坡度缓,河流流速较缓,适合大众参与,安全性高。(5)A处优势:A处上游为口袋形洼地,蓄水量大;B处优势:B处为峡谷地形,工程量小;淹没区面积小,对周边生态、居民影响小。【点评】在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定方向。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指向标判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指向正北方。在经纬网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水库,一般是指拦洪蓄水和调节水流的水利工程建筑物,可以利用来灌溉、发电、防洪和养鱼。它是在山沟或河流的狭口处建造拦河坝形成的人工湖泊。水库建成后,可起防洪、蓄水灌溉、供水、发电、养鱼等作用。有时天然湖泊也称为水库(天然水库)。水库规模通常按库容大小划分,分为小型、中型、大型等。31.(2025八下·新乡)近年来,洛阳文旅发展势头迅猛,频频出圈。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老君山是洛阳的著名景点,该景区鼓励员工通过短视频网站等自媒体平台进行景区宣传,并先后打造金顶灯光秀、玻璃观景台等网红打卡点,同时推出夜爬、旅拍、露营等新玩法,还给予旅行社特殊政策优惠。下图为老君山景区附近等高线地形图。(1)说出中灵索道穿越的地形部位,并说明理由。(2)概括老君山为促进旅游发展所采取的措施。(3)洛阳不仅有白云山、龙潭大峡谷、鸡冠洞等自然景观,还有龙门石窟、白马寺、洛阳博物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等人文景观。为进一步促进洛阳旅游业的发展,请你从下列图片中任选一个景点设计一条宣传语,并说明宣传理由。【答案】(1)山脊,等高线向低海拔凸出(2)通过短视频网站等自媒体平台进行景区宣传;打造金顶灯光秀、玻璃景观台等网红打卡点;推出夜爬、旅拍、露营等新玩法;给予旅行社特殊政策优惠。(3)白马寺:一寺阅千年,白马渡众生。白马寺为中国第一古刹,见证佛教东传的起点。龙门石窟:石语大唐,窟藏乾坤。龙门石窟在唐代达到造像巅峰,是世界级石刻奇迹。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一河通古今,千帆载文明。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经济命脉,是南北文化交融的纽带,从隋唐开凿一直延续至今。【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河南【解析】【分析】(1)地形部位:山脊。理由:从图中的等高线地形图可以看到,中灵索道所经区域等高线向海拔低值方向凸出,所以其穿越的地形部位是山脊。(2)根据材料可知,该景点鼓励员工通过短视频网站等自媒体平台进行景区宣传,提高景区知名度。打造金顶灯光秀、玻璃观景台等网红打卡点,吸引游客前来拍照打卡。推出夜爬、旅拍、露营等新玩法,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给予旅行社特殊政策优惠,借助旅行社的渠道优势,吸引更多游客。(3)白马寺,一寺阅千年,白马渡众生。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见证佛教东传的起点,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龙门石窟:石语大唐,窟藏乾坤。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其造像精美,艺术水平极高,是世界级石刻奇迹。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一河通古今,千帆载文明。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经济命脉,是南北文化交融的纽带,从隋唐开凿一直延续至今,目前仍然承担着水路运输的重任。【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部分是鞍部;等高线重合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等高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凸出是山脊;等高线数值内大外小的是山顶;等高线数值内小外大的是盆地。等高线越稠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湘教版 七上地理 第三章 单元测试卷·提升卷(学生版).docx 湘教版 七上地理 第三章 单元测试卷·提升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