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思南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PDF版 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思南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PDF版 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思南中学 2025-2026 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 9 月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共 60 分。
1.1984年,邓小平说:“中国现在属于第三世界,将来发展富强起来,仍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和所有第
三世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会欺侮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邓小平旨
在说明( )
A.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任务的艰巨 B.发展中国家发展道路的趋同
C.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2.有学者指出:当民族主义同强大的政治、外交、军事领袖结合起来后,它在动员、集合民族感情膨胀的
民众方面便具备了无限潜力。下列能说明此观点的史实是()①意大利的统一 ②德国的统一 ③法国大革
命 ④俄国农奴制改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在宗法制度下,西周的政治体制其实就是一种由天下到诸侯国,由诸侯国到家的政治体系。这反映出当
时的国家治理特点是( )
A.君主专制 B.政教合一 C.家国同构 D.垂直管理
4.秦国曾长期被视为戎狄,传到襄公时,以护送平王东迁有功而受封被戎狄所侵周之故土而为诸侯,到秦
缪公与戎王使者由余对话时,俨然“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的中国自许。这反映出( )
A.秦国试图取周而代之 B.戎狄对秦政权的认可
C.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 D.儒家正统思想的确立
5.《汉书 主父偃传》记载:“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材料中颂扬的历史人物是(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光武帝 D.汉武帝
6.如图反映的是中国早期某政治制度的重要信息,空白处应为(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7.公元前 111年正月,汉武帝振司马迁为钦差负责新开拓地区的郡县设置。随之,汉朝廷不仅在河西设立
郡县、移民屯垦,而且在西南夷和两越地区设郡置县。《史记 平淮书》记载:“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
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毋赋税。”这些举措( )
第 1页,共 12页
A.表明国家行政效率显著提高 B.印证了经济交流导致政治制度的变化
C.说明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D.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8.如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皇帝信玺 右丞相印 御史丞印 南郡侯印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
一观点的是( )
①完善科举程序
②创立行省制度
③文官体制
④活字印刷术出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以下有关我国古代各时期“市”的描述,不确切的是( )
A.秦朝: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B.汉代:“市”的中央设置亭楼,四面建有门、墙。
C.唐代:“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D.宋代:市不再被封闭,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有的街道上店铺鳞次栉比,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
11.明朝永乐、宣德年间的青花瓷作品中,出现了很多新的具有浓郁伊斯兰地区风格的式样造型,如抱月瓶、
长颈方口折壶、天球瓶等,这些瓷器在阿拉伯地区受到上层社会的普遍欢迎。据此可知( )
A.明朝的朝贡贸易范围扩大 B.市场需求影响产品设计
C.青花瓷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D.瓷器成为外贸主要商品
第 2页,共 12页
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取得巨大成就,但仍然面临多种多样
的问题,包括()
①劳动力资源缺乏不利于吸引外国资本
②过分依赖国际市场承受风险能力较差
③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制约其发展
④殖民主义遗留的各种旧矛盾限制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北魏时期洛阳城内佛寺众多,有一些对公众开放,百姓蜂拥而至,听说佛法并参加集会。一些寺庙的俗
家弟子成立的一些小团体表明了新的自发结社形式的出现。据此可知( )
A.市民阶层热心宗教活动 B.宗教场所为公共生活提供空间
C.寺庙是我国最早的公共集会场所 D.坊市隔离在北魏已经破除
14.在 1859—1905年间,印度社会出现的对未来发展影响最大的变化是( )
A.印度沦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B.英王成为印度女皇,对印度直接统治
C.英国实际上加强了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D.印度资产阶级政党成立并领导反英斗争
15.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用《决狱法》“治契丹及诸夷”,该法对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不同习惯法作了调整,保
留了不少草原传统法律条文;对汉人则沿用唐朝律法断案。辽太祖的做法( )
A.消除了契丹与汉族的矛盾 B.推动辽朝法律体系最终形成
C.基本沿用唐宋的政治制度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策略
16.如图为我国古代某文物图片,图中文字( )
A.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B.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C.是最早的全国统一标准字体 D.是我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典范
第 3页,共 12页
17.下列是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的地图,其共同主题最恰当的表述是( )
A.海上交通的繁盛 B.中外交流的发展 C.亚欧大陆的桥梁 D.丝织技术的进步
18.草市是一种定期集市。在唐代,草市遍布全国,不仅在黄河流域、江淮流域密布,在岭南、湖南的一些
偏远地区,也有草市。当时粮食、布帛、柴草、竹木等农产品和渔产品与农、渔具及日用百货、手工业产
品属于常年交换的货物,如蜀地的蚕市、菜市,荆川的橘市等。这反映了当时( )
A.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B.区域经济的专业化 C.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D.小农经济遭
到破坏
19.有学者提出,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为欧洲历史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
济、文化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18世纪中后期分水岭才真正出现。该结论主要是基于( )
A.欧洲社会的转型 B.近代科学的兴起 C.资本主义的确立 D.启蒙运动的兴起
20.《唐六典卷三 尚书户部》载:“辨天下之四人,使各专其业。凡习学文武者为士,肆力耕桑者为农,
工作贸易者为工,屠沽兴贩者为商。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食禄之人不得夺下人之利。”材料反映了唐朝
( )
A.按出身门第划分四个等级 B.开始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C.强化对工商业者经济限制 D.明确禁止官员从事工商业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40 分。
21.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乡里组织,是王朝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以达到直接或间接控制基层社会的目的,
是“下县的皇权”。广泛存在于基层社会的宗族组织(族权)与地方势力(绅权),以及各类民间社会组
织,填补了传统国家因受政治资源限制而留下的权力空白,在构建地方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
社会权力网络实际运作中,政权、族权、绅权相互联结、互相交融、彼此配合,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不
断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机制,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稳固而难以瓦解。
——摘编自杨国安《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
第 4页,共 12页
材料二民国时期县下设区进行管理,区逐渐成为县下常设的政区,区下设置的类型不一的组织则类似于以
前的保甲管理制度。乡族与近代社团等社会力量并存,华南地区的农民协会、上海的工会以及各地的商会
(团)、城镇的自治会(社),使多数人参与协调和解决纠纷、矛盾和冲突,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民国时期各种类型的法律更加细化,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也开始出现配套的法律。
——摘编自温建钦《近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中国古代相比,简析民国时期基层治理变化的原因。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 60年代,为进一步围堵社会主义国家、争夺第三世界国家,美国致力于向印度、菲律宾、
巴基斯坦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推行“绿色革命”,输出杂交种子、化肥、生物技术,以提高玉米、小麦、
大米等作物的产量,这使得受援国(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粮食自足。但是,由于大量化肥、杀虫剂
的使用,也产生了土壤肥力下降、地下水消耗过度及土地板结、盐碱化等问题,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成本,
加剧了社会不平等程度,进而威胁到上述国家(地区)的粮食安全。
——摘编自于沛等主编《世界现代史》(下册)等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倡科学种田,通过兴修水利,培育和推广
良种等措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与此同时,我国致力于主要粮食作
物水稻的科学研究工作,培育出一批成熟期不同的水稻良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水稻高产途径,积累了许
多成功经验。1964年,袁隆平率先开始水稻优势利用的研究。1973年,他成功自主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
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有效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至 1989年,中国已向
世界上 20多个国家(地区)转让了这一技术。
——摘编自许嘉璐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向外推行“绿色革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印度等受援国(地区)与中国实现粮食增
产的主要途径,并说明各自效果。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粮食增产道路的历史启示。
第 5页,共 12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无论中国经济发展如何,中国都属于第三世界,永远不称霸,永远不会欺侮别人,
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说明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C正确;
材料没有强调改革开放任务艰巨,排除 A;
B“趋同”的说法错误,排除;
D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强调时代主题,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新中国外交,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新中国外交,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A
【解析】材料中强调了民族主义要和强大的政治,外交和军事领袖相结合因而使得民族情感膨胀的人民被
激发了潜力。强调了杰出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领导作用,其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就是俾斯麦的铁血政
策,激发了民族的热血促使了德国统一。而意大利统一的类似人物是加里波第,法国大革命在拿破仑的领
导下到达巅峰,因此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④项错在俄国农奴制改革是在沙皇主持下进行,不符合
材料中的政治、外交、军事领袖,故排除 B、C、D项。故选 A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西周的政治体制其实就是一种由天下到诸侯国,由诸侯国到家的政治体系”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互为表里,体现了家国同构,C项正确;
A项出现在秦朝之后,不能说是“君主专制”,排除 A项;
材料没有涉及政教合一,排除 B项;
材料没有体现垂直管理,排除 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宗法制,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宗法制,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国身份认知从戎狄转变为“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的中国自许,说明华夏作为
文化、政治实体,在这一时期为秦所认同,即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C项正确;
第 6页,共 12页
材料中护送平王东迁有功而受封反映了这一时期周秦相对和平的关系,排除 A项;
材料中仅涉及中原诸侯国与秦国自身对秦国身份的认知,无法得出戎狄对秦政权的认可,排除 B项;
儒家正统思想的确立在汉武帝时期,时间不符,排除 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
本题考查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材料“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指的是结束春秋战国的纷争,实现国家统一的秦始皇,A
正确,排除 BC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始皇的历史功绩,要求学生结合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始皇的历史功绩,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
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
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它的最大特点。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坐断和特
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B项正确;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晚期的权力传承方式,排除 A项;
材料未体现建立诸侯国,排除 C项;
郡县制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 D项。
故选:B。
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宗法制,重点掌握宗法制的目的、内涵和影响。
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宗法制,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司马迁为钦差负责新开拓地区的郡县设置”“河西设立郡县、移民屯垦,而且在西南
夷和两越地区设郡置县”“不收赋税,注重发展经济”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在地方设立郡县,并积极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这有利于把边疆地区纳入大一统的汉代中央体系之下,D项
正确;
材料不涉及办事效率状况,排除 A项;
材料与经济交流和政治制度变化无关,排除 B项;
第 7页,共 12页
汉武帝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严格奉行,排除 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元朝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本题考查元朝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8.【答案】C
【解析】由“皇帝信玺”可知,秦朝创立皇帝制度;由“右丞相印”“御史丞印”等得出,秦朝实行三公
九卿制度;由“南郡侯印”可知,秦朝推行了郡县制;由四个印章的文字可知,秦朝统一了文字;秦朝废
除了分封制。由此可知,①②④正确,C项正确,排除 AB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的统治,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秦朝的统治措施。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的统治,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
度中等。
9.【答案】C
【解析】①项,科举制自隋代创立,至宋代已形成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并实行糊名法防止舞弊,极大
的完善了科举制度,故①正确。
②项,行省制是元朝创立的,与题意不符,故②错误。
③项,宋太祖赵匡胤为防止自己的部下也被“黄袍加身”,有宋一代(指宋朝)极力削弱武官地位,采用
文人治国的策略,故③正确。
④项,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故该项正确。
故①③④正确,选 C,排除 ABD。
故选:C。
本题考查宋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发展,解答本题需要扎实掌握宋代的所学知识。
本题考查宋代的政治和科技,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属于基础题。
10.【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状况的掌握,旨在考查知识迁移、准确判断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
可知,C项错误,“草市”属于民间集市,在唐代的时候,还不具备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AB两项均体现
出政府对商业的严格管理,符合史实,正确;D项揭示的是宋代商业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取得了较大
发展,符合史实,正确。故选 C。
11.【答案】B
第 8页,共 12页
【解析】朝贡贸易是官方贸易,材料中看不出是官方还是民间,排除 A项;
明朝时期的青花瓷中,出现了很多具有伊斯兰风格的产品,在阿拉伯地区深受欢迎可知,为了迎合阿拉伯
地区的需求实行专门的产品设计,B项正确;
这个时期青花瓷设计的是具有伊斯兰风格的产品,没涉及传统文化,排除 C项;
材料没对比,无法看出是不是主要商品,排除 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明朝手工业的发展,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材料主旨明朝为了迎合阿拉伯地区的需求实行专门的
产品设计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明朝手工业的发展,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2.【答案】D
【解析】二战后,发展中国家有充足的劳动力,但是过分依赖国际市场承受风险能力较差,以发达国家主
导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制约其发展,同时殖民主义遗留的各种旧矛盾限制发展,①错误,②③④正
确,D项正确,排除 A、B、C项。
故选 D项。
13.【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佛寺向公众开放,……听说佛法并参加机会”“自发结社形式的出现”可以看出,北
魏时期宗教活动为北宋人民生活提供了新的场所和形式,故 B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市民阶层热心宗教活动,排除 A;
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坊市隔离出现于宋朝,排除 D。
故选:B。
本题考查北魏的社会生活,主要考查北魏时期宗教活动的影响。
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时期宗教活动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
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4.【答案】D
【解析】1885年,印度资产阶级政党国民大会党成立,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联合人民群众的力量进
行一切形式的斗争,故选 D项;
A、B、C三项均在 1859年以前,故排除。
故选:D。
第 9页,共 12页
本题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859—1905年”“对未来发
展影响最大”。
15.【答案】D
【解析】“消除了”说法绝对,排除 A项;
材料未体现辽太祖的做法推动辽朝法律体系最终形成,排除 B项;
材料未体现辽太祖沿用唐宋的政治制度,排除 C项;
根据材料可知,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用《决狱法》“治契丹及诸夷”,对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不同习惯法作了
调整,保留了不少草原传统法律条文;对汉人则沿用唐朝律法断案。这体现了辽太祖因俗而治的治国策略,
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解答本题需结合辽朝的政治特征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C
【解析】依据图示文字可知,这是秦朝的小篆,是最早的全国统一标准字体,故 C项正确。
最早的成熟汉字是甲骨文,故 A项错误。
隶书是从小篆发展而来的,故 B项错误。
是我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典范是王羲之的作品,故 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需要掌握小篆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示字体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小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示、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交流的通道,玄奘西行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元朝交通
路线图体现了当时的中外交流,所以反映的共同主题应该是中外交流的发展,B项正确;
玄奘西行和海上交通无关,排除 A项;
亚欧大陆的桥梁与玄奘西行无关,排除 C项;
玄奘西行与丝织技术无关,排除 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古代中外文化交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本题考查古代中外文化交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答案】A
第 10页,共 12页
【解析】根据题意内容可知,唐朝时期,草市遍布全国,而且出现了很多专业性集市,这些都体现了当时
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集市的发展,并不是区域经济的专业化,排除 B项;草市多分
布在城市区域之外,并不能说明城市化进程加快,排除 C项;唐朝时期小农经济继续发展,没有遭到破坏,
排除 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隋唐商业,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答案】A
【解析】该学者以 18世纪中后期作为分水岭,是因为当时政治上开展资产阶级革命,经济上开展工业革命,
思想上进行启蒙运动,推动欧洲社会转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A正确;
BCD都比较片面,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0.【答案】D
【解析】A、材料的主要意思是:天下四人,应当使其各专注自己的事业,而不是按出身划分为四个等级,
故错误;
B、材料中未涉及科举考试的有关信息资料,故错误;
C、对工商业者的经济限制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D、材料中指出将天下之人划分为四类,并且使其各自专注自己的事业,并且规定了食禄之人不能从事工商
业,故正确;
故选:D。
本题以《唐六典》关于天下四人的有关记载为考查背景材料,考查通过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对
隋唐时期商业政策知识点的有效掌握。
本题考查对题干材料的重点理解,材料中指出“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食禄之人不能夺天下之利益”这就
指明了食禄之人不能从事工商业。
21.【答案】【小题 1】特点:由乡里组织行使国家权力(维护皇权的社会秩序);政府与民间力量相结合;
基层多种力量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基层治理具有自我修复功能,长期延续。
【小题 2】原因:救亡图存运动的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思想的影响;近代社团的推动。
【解析】1.
第 11页,共 12页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第一问要结合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民国
时期基层治理变化的原因来解答。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第二问要结合民国时期基层治理变化的原因来解答。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2.【答案】(1)美苏冷战;遏制中国;受援国(地区)无法实现粮食自足。
(2)途径:受援国(地区)全盘接受美国“绿色革命”。
中国:调整生产关系;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效果:受援国(地区)一定时间内实现粮食自足,但也带来一系列负面后果。
中国:独立自主地保障了粮食安全,也为世界粮食增产作出贡献。
(3)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科技运用;强化粮食安全意识。
【解析】(1)根据“为进一步围堵社会主义国家、争夺世界先进农业技术”等得出美苏冷战;遏制中国;
根据“使得受援国(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粮食自足”得出受援国(地区)无法实现粮食自足。
(2)途径:根据“输出杂交种子、化肥、生物技术,以提高玉米、小麦、大米等作物的产量”得出受援国
(地区)全盘接受美国“绿色革命”。根据“党和政府提倡科学种田,通过兴修水利,培育和推广良种等
措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出中国调整生产关系;探索运用现代科
学技术。效果根据“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粮食自足。但是,由于大量化肥、杀虫剂的使用,也产生了土壤
肥力下降、地下水消耗过度及土地板结、盐碱化等问题”得出受援国(地区)一定时间内实现粮食自足,
但也带来一系列负面后果。根据“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有效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得出中国独立自
主地保障了粮食安全,也为世界粮食增产作出贡献。
(3)综合材料二内容和所学可知,我国粮食增产道路的启示主要是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坚持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坚持科技运用;强化粮食安全意识。
第 12页,共 1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