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王愿坚作者简介立志写尽革命长征故事他深入革命根据地,几次重走长征路,访问当地群众和红军老战士、老赤卫队员;他采访了100多位第一次授衔的老将军和9位元帅,并在其中的几位元帅身边生活了一段时间;他每到一处,凡有革命历史博物馆,必去参观,并把他认为有用的资料仔细地记录下来;只要是有关红军题材的资料,他都要借来抄写成册,那时没有复印机,他都是在业余时间、工作间隙用钢笔抄写。他就是被人称为“故事篓子”的王愿坚。作者简介王愿坚(1929-1991),山东诸城人,中国电影编剧、作家。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时,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妈妈》《灯光》等,1974年与陆柱国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其小说《支队政委》入选2022年全国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善于反映革命战争年代红军的战斗生活,是他文学创作的一大特色。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转移,北上长征。国民党调遣重兵进攻“围剿”闽粤赣苏区。军事上,采用“驻剿”和分进合击的战术;政治上,实行移民并村,断绝群众与红军的联系,欲置红军于死地。党留下一支部队在闽粤赣边区领导群众坚持敌后斗争,一边寻找机会打击敌人,一边通过一条条看不见的“交通线”,和各地地下党组织保持着联系,领导着斗争。当各地组织因敌人“移民并村”被打乱后,党组织又马上派人下山把“并村”后的地下党组织联络起来,沟通各村党支部和中心县委——游击队的联系。《党费》的故事便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小说背景《党费》故事情节引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第1段:由“我”缴党费引出回忆第2-5段:交代斗争环境,引出主要事件。第6-29段:“我”与黄新接头,黄新要缴党费第30-55段:“我”再见黄新遭搜捕,黄新舍命搭救第56-60段:“我”代黄新缴上“党费”本文的线索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观点1:小说以“我”缴党费引出回忆,以“我”的见闻展开小说的情节,从“我”的角度叙述故事。“我”是连缀小说材料的线索。观点2:“咸菜”在小说中起到了线索作用:开头写黄新整理腌好的咸菜,中间她托付“我”将咸菜带上山,最后“我”将咸菜交给魏政委。第19段:倒像个三十开外的中年妇人了。头发往上拢着,挽了个髻子,只是头发嫌短了点;当年“剪了头发当红军”的痕迹还多少可以看得出来。脸不怎么丰满,可是两只眼睛却忽悠忽悠有神,看去是那么和善、安详又机警。有红军的影子,成熟、和善、安详又机警外貌描写小说的主人公——黄新20段:“一跟党断了联系,就跟断了线的风筝似的,真不是味儿啊。”对党组织思念,联系上之后的高兴与激动20段:“有我们在,有你们在,咱们想法儿把红旗再打起来!”渴望战斗的迫切心情,坚强乐观、自信24段:“是有困难哪,可咱是什么人!十八年上刚出头干的时候,几次反‘围剿’的时候,咱都坚持了,现在的任务也能完成!”豪迈的英雄气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语言描写22段:她蓦地像想起什么似的,说:“你看,见了你我喜欢得什么都忘了,该弄点东西给你吃。”她揭开砂罐,拿出两个红薯丝子拌和菜叶做的窝窝,又拉出一个破坛子,在里面掏了半天,摸出一块咸萝卜,递到我脸前说:“自从并了村,离山远了,白鬼看得又严,什么东西也送不上去,你们可受了苦了;好的没有,凑合着吃点吧!”自己已穷得揭不开锅,但仍倾其所有地招待同志,体现了她热情质朴的特点。无论何时,在她心里,首先想到的是党,是红军,充分表现出了黄新的无私与赤诚。语言、动作描写26段:打开党证,里面夹着两块银洋。她把银洋拿在手里掂了掂。对丈夫的深情和思念,不舍得用而是交给党43段:她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把孩子放在地铺上,又霍地转过身来。镇定从容、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动作描写她揭起衣裳,把衣裳里子撕开,掏出了一个纸包。纸包里面是一张党证,已经磨损得很旧了,可那上面印的镰刀斧头和县委的印章都还鲜红鲜红的。形成对比,表现出她郑重的态度,体现出她对革命事业的热忧和对党的忠诚。动作描写、细节描写黄新形象特点①热爱党、忠于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在极端困难的环境里,她用咸菜来代替银元缴党费,将一颗滚烫的心与党紧紧贴在一起。 ②聪明机智、坚决果敢、坚毅乐观:当白匪闯进门后,她用话语与敌人巧妙周旋,保护了革命同志。③临危不惧、不怕牺牲:敌人知道了她的身份,但她毫无畏惧,沉着冷静,义无反顾。④热情质朴、无私赤诚:“你们可受了苦了;好的没有,凑合着吃点儿吧!”体现革命同志之间的真挚情谊。在《党费》中,“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我”是故事的亲历者、见证者,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便于情感的抒发,真实可信。“我”是故事情节的推动者,故事情节以“我”的所见所闻展开,黄新因救“我”而献出生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情节集中紧凑。“我”是故事的感受者,通过“我”与黄新两次见面的情况,有力地突出了黄新一心向党、忠诚坚贞、勇于牺牲的崇高革命精神,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形象,同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小说中的“党费”含义有什么变化?“党费”本义是指党员按期向所造的党的基层组织缴纳的钱,它在文中的含义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发生了多次变化:最初指黄新上缴的两块银洋;后来指黄新千方百计组织群众腌制的一筐咸菜;最后指黄新为保护同志和党组织而献出的宝贵生命,这位女地下共产党员与敌人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就是最宝贵的党费。小说在叙述上有什么特点?人称上: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着重描写“我”和黄新的两次会面。叙述顺序:采用倒叙的手法。叙述方式:主要采用回忆的方式,围绕缴党费事件。主旨思想小说描写了一位年轻女共产党员在敌后艰苦环境里的斗争,为了缴纳党费和掩护游击队的同志,献出自己生命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信仰坚定、斗争顽强、勇于牺牲的共产党员形象,赞美了她对党的忠诚,讴歌了她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黄新从女儿手中夺下一根腌豆角这一细节描写,有人认为真实生动,使黄新这一人物形象更加感人;有人则认为不够真实,影响了黄新形象的丰满性。你赞成哪一种观点 简要说说理由。观点一:赞成第一种观点。①在革命战争的特殊年代,这类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行为屡见不鲜。为了让山上的队伍能多吃一口咸菜,黄新从女儿手里夺下一根腌豆角的细节,充分展示出她为了党、为了革命作出的无私牺牲,使人物形象更加感人。②咸莱是在敌后坚持斗争的诸多革命群众和共产党员千方百计凑集的,黄新作为一名思想觉悟很高的党员,不让自己的女儿吃集体凑集的咸菜,是理所当然的,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性。观点二:赞成第二种观点。①塑造一个光辉的形象,要想达到感人的目的,就要让人物形象丰满生动,而不能是“高大全”式的扁平化的形象。从“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的女儿手里夺下一根腌豆角,固然可以表现黄新一心为了党、为了革命的崇高品质,但让她失去了一个年轻母亲应有的慈爱和柔美的一面,影响了人物形象的丰满,使人物趋于扁平化。②具有人性美的形象更能感人。然而,黄新的这一动作,显然是置幼小、病弱女儿的健康和生命于不顾,虽然让她身上的革命性和崇高感得到了强化,却失去了人性美的一面,让人物失去了感人的血肉,显得不够真实,给人以虚假的感觉。身为一个妻子,她勤俭持家,劝夫从军;身为一位母亲,她引人向善,大义为先;身为一名党员,她忠诚忘我,不怕牺牲。她就是黄新,众多地下党员中普通的一员。红军被困山中,她千方百计找来盐腌菜,和同志们上交咸菜这一珍贵而特殊的党费。好久没尝过盐味的女儿抓了一根腌豆角解馋,她却坚决阻止了女儿。因为她知道,自己或许不是一位称职的母亲,但她必须当一名称职的党员!面对前来搜捕的白匪,她毅然牺牲,保护交通员小程,让白匪的搜捕计划落了空。八角坳虽地僻阴沉,但人们心中仍埋藏着星星点点的火种,只要燃烧起来,就可以燎原。黄新,她就是点燃这燎原大火的火种,身躯虽亡,精神永存!正所谓“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任其冻毙于风雪;为自由开路者,不可令其困顿于荆棘”,这样的革命英烈、人世楷模,将万世流芳,被千百万人景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