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八年级单元三四合并测试(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部编八年级单元三四合并测试(含答案)

资源简介

单元二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C D B C A B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B D B B A C C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C D C D B A D B D
二、非选择题
31.【答案】
(1)③④;②⑥;①。
(2)A:制度;B:思想;C:⑤;D:④⑥。
(3)②湖北军政府旧址见证了辛亥革命时期武昌起义的胜利,清政府统治逐渐走向瓦
解的历史。
④《青年杂志》一卷一号目录见证了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科学思想,促进思想解放的历史。
⑤“明定国是”诏书见证了戊戌变法推行改革,变法图存的历史。
⑥北京大学红楼旧址见证了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主阵地,掀起思想解放潮流
的历史。
32.【答案】
(1)特点: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任答两点)
核心内涵:爱国主义。
(2)中国共产党诞生。
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3)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33.【答案】
(1)变化:从帝王年号纪年变为民国纪年;增加了西历纪年。
原因: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民国政府使用民国纪年,宣布改用阳历。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加深。
(2)《青年杂志》;鲁迅。
影响:促进思想解放,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3)因素:文化教育环境的转变;新思想的传播;电报、电话等新传播技术的推广与使用。(任答两点)
关系:近代报刊业促进社会进步。
第1页单元二
(三、四)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
1.1894年6月,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国家不应片面追求坚船利炮,而要大力发展经济,变法自强。同年11月他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这一变化反映了孙中山(  )
A.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B.致力于实业救国
C.三民主义思想已经成熟 D.对国情认识加深
2.“痛只痛,甲午年,打下败阵。痛只痛,庚子岁,惨遭杀伤。痛只痛,割去地,万古不返。痛只痛,所赔款,永世难偿……雪仇耻,驱外族,复我冠裳。到那时,齐叫道,中华万岁。”这份资料出自(  )
A.太平天国的告民书 B.维新派的变法宣言
C.革命党人的宣传册 D.北洋政府改革方案
3.1903年,邹容的著作《革命军》问世后迅速风行海内外,至辛亥革命前夕共翻印20多版,印数超过110万册,为清末革命书刊发行数之首。这说明当时(  )
A.护国运动风起云涌 B.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C.革命思潮广泛传播 D.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4.本来,兴中会的会员95%是广东人,华兴会常自称“湖南团体”,光复会的成员大多是浙江人。同盟会打破了这种浓厚的地域色彩,是一个重大进步。这段话反映同盟会成立(  )
A.传播了革命思想 B.拓宽了革命道路
C.凝练了革命纲领 D.团结了革命力量
5.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说到,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这表明孙中山(  )
A.提倡发展社会主义 B.关注民生问题
C.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D.主张绝对平均
6.秋瑾在安庆起义失败后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从容就义;林觉民在黄花岗起义前写下《与妻书》的绝笔信,表示要“为天下人谋永福”。这些事迹体现了(  )
A.改良主义者彻底失败 B.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C.革命党人的牺牲精神 D.列强侵略不断加剧
7.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安徽、江苏、贵州、浙江、广西、福建、广东、山东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这种现象反映了(  )
A.清政府瓦解是大势所趋 B.人民群众主导革命进程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军阀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8.孙中山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法令,严禁人口买卖并废除“贱籍”制度,颁布《临时约法》规定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权利。这些举措体现了南京临时政府(  )
A.移风易俗 B.倡导平等
C.改善民生 D.扶助农工
9.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B.具有明显的限袁倾向
C.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D.充满强烈的排满色彩
10.下图内容反映的是(  )
A.清朝皇帝在历史上的消失 B.践行三民主义,创建中华民国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D.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
11.“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鲁迅《阿Q正传》的这段描写说明辛亥革命具有(  )
A.彻底性 B.局限性 C.进步性 D.残酷性
12.有学者认为:“袁世凯明明是独夫民贼,却自我标榜为‘国民’‘公仆’,皇帝的产生,却采用‘国民投票’的形式。”“如果把它完全归结为袁世凯个人的阴谋、权术等,那是片面的。”这反映了辛亥革命以来(  )
A.民主学说真正把人民武装起来 B.民主共和思想已有一定的影响
C.近代反专制斗争走向彻底失败 D.民主制度已经真正在中国扎根
13.经学家周予同在《僵尸的出祟》一文中,谈到民国四年政事堂在教育纲要中增加读儒家经典的事,指出它是为恢复旧礼教造势,民国民主政治随后出现巨大倒退。“民国民主政治”的“巨大倒退”是指(  )
A.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B.袁世凯废除共和实行帝制
C.袁世凯接受日本“二十一条” D.北洋军阀开始了割据混战
14.《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今之时局,恰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5.下图是北洋军阀混战时期的漫画,此漫画主要反映的是(  )
A.各派军阀都依附于帝国主义 B.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C.军阀混战意图抢夺北京政权 D.各派军阀不惜出卖国家利益
16.1920年初,郑振铎等温籍学生返乡创办《新学报》,刊发了一系列文章(见表)这可以印证(  )
期号 主要文章
第1期 《破除社会阶级》《学校为什么不应该设读经科》
第2期 《达自由的路》《中国妇女的解放问题》
第3期 《社会化的教育》《可造的世界》
A.洋务运动影响温籍学生 B.新文化新思想得到传播
C.早期党组织在浙南成立 D.俄国道路成为青年共识
17.下面是1920年4月28日《申报》刊发的一则《新青年》广告。这(  )
《新青年》杂志第七卷第六号是世界劳动节纪念号。报道图片比平时增加5倍以上,大部分的材料是欧美、日本劳动界的史料,及本国各省劳动状况。上海一埠劳动状况就有八十多面,插画二十张。准予五月一日出版。
A.有利于工人阶级的觉醒 B.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
C.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传播 D.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
18.“五四运动”时期李大钊先后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真正的解放》等文章,提出:“离开众庶,则无英雄”,“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而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打出一道光明来”。这一思想(  )
A.揭示了列强侵华本质 B.批判了封建的英雄观
C.指明了工人运动方向 D.倡导了民众自我解放
19.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陈独秀曾被人们称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他把“启蒙之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这里的“启蒙之水”是指(  )
A.自强求富 B.民主共和 C.民主科学 D.实业救国
20.胡适创作的现代诗《兰花草》: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响流泉。”他用口语化的语言呈现诗歌内容,得益于新文化运动(  )
A.提倡民主思想 B.抨击旧道德 C.主张男女平等 D.倡导白话文
21.五四运动时,在较为宽松的社会氛围下,产生了“三多”:社团多、主义多、期刊多。这说明(  )
A.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 B.社会思想比较活跃
C.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D.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22.下面是马星驰先生所画的漫画《民气一致之效果》,它揭示了五四运动初步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采取了武装斗争的方式 B.学生一起进行罢课斗争
C.社会各界群众合力斗争 D.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3.傅斯年在关于五四运动的反思中写道:从前人们说中国民众是“一盘散沙”,没有组织,没有活力。五四运动勃兴,各种群众团体如雨后春笋,到处涌现。他们开展社会调查,讨论国内外大事,办平民教育,办宣讲团等活动。材料说明五四运动(  )
A.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B.形成了革命统一战线
C.开启了近代民主革命运动 D.激发了民众的责任感
24.青年,特别是青年学生,总是用他们满腔热血与辛勤汗水书写着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1919年就是这样一群青年揭开了一个时代的序幕。“一个时代”是指(  )
A.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 B.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C.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D.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25.1920年,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推动下,上海机器工会成立,并创办刊物《机器工人》,用通俗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这反映了(  )
A.中国共产党斗争策略转变
B.全国工人运动进入第一次高潮
C.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D.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26.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红船精神”,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头,矢志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红船精神”的内涵是(  )
A.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
B.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C.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
D.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27.从中共一大提出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直接搞社会主义革命,到中共二大提出首先进行民主革命,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战略方针的一次重大转变。这一转变是基于(  )
A.对中国国情的客观分析 B.中国的社会矛盾开始变化
C.共产国际的命令与指示 D.农民阶级显示出强大力量
28.在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中,按照党的章程和革命需要,党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推动了中国从昨天走向今天、从今天走向未来的光明前程。中共二大最杰出的贡献在于(  )
A.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确定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C.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D.第一次提出了明确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9.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爆发的罢工斗争达100多次,参加人数达30万以上。此时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原因是(  )
A.五四运动的爆发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国民革命的兴起 D.国共对峙的需要
30.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遭到北洋军阀的残酷镇压,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对此,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表文告称:“劳动者能有武器,岂能任他们如此杀戮?”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  )
A.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B.打击封建军阀的紧迫性
C.实行战略转移的可能性 D.发起武装斗争的必要性
二、非选择题
31.某历史社团围绕“中国近代化探索”开展研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①江南制造总局炮厂照片 ②湖北军政府旧址 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青年杂志》一卷一号目录 ⑤“明定国是”诏书 ⑥北京大学红楼旧址
(1)史料按表现形式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和图像史料等。将上述史料进行分类。(5分,只填序号)
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遗址) 图像史料
⑤    
(2)请你帮助历史杜团整理上述史料,将表格中A.B.C.D处补充完整。(5分,C.D处只用填序号。)
研究主题 史料 相关史实
中国近代化探索“器物”篇 ① 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化探索“A     ”篇 C    戊戌变法
②③ 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化探索“B     ”篇 D    新文化运动
(3)从上述史料中任选一项,说明其与研究主题、相关史实的关系。(2分,仿照示例完成,不得选用示例中的史料)
示例:①江南制造总局炮厂照片见证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一定程度地发展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五四运动(与以往的爱国运动)就大不相同,它所牵动的社会面非常之广,不仅有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士兵,还有乡镇的农民群众等,斗争于北京发生,蔓延到全国各地……表现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推动了救亡,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救亡又是启蒙的有机延伸和继续,并最终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精神的核心内涵。(6分)
材料二
红船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航道,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前进方向,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路明灯,“红船精神”由此诞生。
——摘自李永胜《“红船精神”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红船精神"源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并分析该事件的历史意义。(6分)
(3)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何联系?(2分)
33.某校历史社团开展“探寻报刊中的历史”主题实践活动。(14分)
材料一
社团学生依据《申报》相关材料绘制了下图:
报头出版日期表针标准 帝王年号:大清同治 日期:壬申三月二十五日(中式历法) 报头出版日期表针标准 帝王年号:大清同治 日期:甲戊十一月廿四日(小学标准西式历法) 西历一千八百七十五年正月初一日即礼拜五 报头出版日期表针标准 帝王年号消失 日期:辛亥九月十五日(对称标注西式历法) 西历一千五百十一年十一月五号礼拜日 报头出版日期表针标准 帝王年号:中华民国 日期:元月二日阴历辛亥十一月十四日 《对称标注西式历法》西历一千九百十二年一月二号星期二
(1)依据材料一,概括《申报》报头出版日期标注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1911—1912年《申报》报头出版日期标注变化的原因。(4分)
材料二
社团学生搜集整理的部分刊物信息
刊物 相关信息
① 1915年9月,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1917年1月,刊登胡适撰写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
1918年5月,刊登②撰写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新潮》 1919年2月,刊登傅斯年撰写的《怎样做白话文》一文
《少年中国》 1920年5月,刊登向警予撰写的《女子解放与改造的商榷》一文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将①②处填写完整。说出这些文章发表产生的影响。(4分)
材料三
社团学生依据近代报刊事业相关资料进行研讨近代中国报刊事业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具体表现为文化教育环境的转变以及新思想的传播,电报、电话等新传播技术的推广与使用。近代报刊的发展展示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先进思想观念的启蒙。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了促进社会进步而大量投身报刊事业,国人也逐渐意识到大众传播媒介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并以实际行动参与到社会发展之中。
——摘编自刘景泰《近代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演变探析》
(3)依据材料三,概括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因素。写出近代报刊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6分)
第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