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台商区张坂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单元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泉州台商区张坂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单元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秋台商区张坂中学八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质量检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号数:___________
一、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同学们分享着自己的积累和感悟,请你根据提示填写诗词。
小莱:诗歌可以绘山水。(1)“乱花渐欲迷人眼, ”是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的西湖早春之景;(2)“ ,长河落日圆”是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绘的塞外壮阔风光。
小语:诗歌可以蕴情怀。(3)“相顾无相识, ”是王绩在《野望》中流露出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4)“ ?但感别经时”是《庭中有奇树》中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表达。
小思:诗歌也可以诉衷情。(5)“ ?松柏有本性”是刘桢在《赠从弟》中对堂弟的深切期望;(6)曹操在《龟虽寿》中对神龟的看法,体现了他对客观规律的清醒认识: , 。
小文:文言文,犹如古老的画卷,呈现着古代智慧与文明。《三峡》一文中引用渔歌(7)“ , ”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而《与朱元思书》中(8)“ ,猿则百叫无绝”以蝉和猿的叫声来衬托山林宁静。
二、名著阅读
2.阅读了《红星照耀中国》,你有什么感想?请从下面词云图中任选一个或多个词语,结合书中具体内容,谈谈你的感受。(100个字左右)(6分)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6分)
【甲】黄鹤楼 【乙】登岳阳楼
崔颢〔唐代〕 杜甫〔唐代〕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小文同学在阅读这首诗时,读到“凭轩涕泗流”一句,觉得情感丰富,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涕泗流”的原因有哪些?(2分)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联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请就其中的“景”与“情”作简要赏析。(4分)
四、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19分)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文集》,中华书局出版社,2016年版)
(乙)
游白水①书付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②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③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俛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出版社,2022年版)
(丙)
东坡④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⑤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选自《宋诗鉴赏词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注]①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苏轼及官惠州时所游。②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③缒:用绳头系着石头向下。④东坡,在长州东门外,又效白居易忠州东坡之名,诗人以之作为自己的别号。⑤荦确:指险峻不平的山石。
5.下面对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B.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C.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D.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6.请根据表中提示方法解释加点字。(4分)
文言字词 方法 示例 释义
月色入户 查找字源 《说文解字》: (1)
怀民亦未寝 成语推断 寝食难安。 (2)
循山而东 查阅字典 ①沿着,顺看;②缠绕,坏绝;③遵循,遵守;④子,求;⑤查看,省察。(填序号) (3)
顾影颓然 关联课内 元方入门不顾。 (4)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8.甲文体现了作者怎样复杂而微妙的“闲人”心境?乙文和丙诗又体现了怎样更深层次的“闲人”心境?(6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15分)
予所居先人之敝庐,西为小圃,有池焉,老屋数椽①在其北。余宦游三十馀年无长物,唯书数千卷庋②置其中,辄取乐天池北书库之名名之。池上有亭,形类画舫曰石帆者,予暇日与客坐其中,竹树飒然池水清澈可见毛发③,顾而乐之,则相与论文章流别,晰经史疑义,至于国家之典故,名臣大儒之嘉言懿行。儿辈从旁记录,日月既多,遂成卷轴。一日,乃出鼠蠹④之馀,尽付儿辈,总次第为一书,凡二十六卷。藏之家塾,示吾子孙,大之可以畜⑤德,小亦可以多识。
(王士禛《池北偶谈·序》,有删节)
【注】①椽:古代房屋间数的代称。②庋(guǐ):放置,收藏。③毛发:(水下)植物生长的丝状物。④蠹(dù):蛀蚀器物的虫子。⑤畜:培养。
9.用斜线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竹树飒然池水清澈可见毛发
10.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只写词义。(4分)
文言语句 方法借鉴 释义
辄取乐天池北书库之名名之 【词类活用法】不蔓不枝 (周敦颐《爱莲说》) 名:
予暇日与客坐其中 【成语推断法】目不暇接 暇:
名臣大儒之嘉言懿行 【语境推断法】此句是说名臣大儒们的言行。 嘉:
凡二十六卷 【查阅字典法】①概要,大略;②平常,平庸;③尘世,世俗;④总共,共。 凡: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儿辈从旁记录,日月既多,遂成卷轴。
12.王士禛与刘禹锡虽身居“敝庐”“陋室”,但都表现出高贵的精神品质。请概括两者精神品质的共同点,并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作简要分析。(6分)
【链接材料】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5分)
抱瓮亭记
[明]袁宏道
伯修①寓近西长安门,有小亭曰抱瓮,伯修所自名也。亭外多花木,正西有大柏六株,五六月时,凉荫满阶,暑气不得入。每夕阳佳月,透光如水,风枝摇曳,有若浪纹,衣裳床几之类皆动。梨花二株甚繁盛,开时香雪满一庭。隙地皆种蔬,瓜棚藤架,菘路韭畦,宛似山庄。小奴青泉负瓮,白石注水,日夜浇灌不休,面貌若铁。稍暇,则相与宴息树下,观其意,殊乐之,无所苦。凡客之至斯亭者,睹夫枝叶之蓊郁,乳雀之哺子,野蛾之变化,胥蝶之遗粉,未尝不以为真老圃也。
而是时伯修方在讲筵②,先鸡而入,每下直之时,眼中芒生。稍一假寐,而中书催讲章者又已在门。头胶枕上,欲起不得,儿童以热水拭面,乃得醒。看书尚在雾中,尝自笑以为不若青泉、白石者之能有此圃也。余初入亭甚适,既见兄劳顿,心窃苦,已而愀然曰:此余师焦先生③之旧居也。当余初第时,摄衣屏息,伛偻门屏下,与诸弟子问业于此者,不知其几。屐齿之迹,犹在门限。卷朱未燥,而先生已为迁客,羊肠路险,吾末如何?盖余返覆于此,而知伯修名之抱瓮,其寄意深词旨远也。伯修殆将归矣。
(选自《袁宏道集》,有改动)
【注释】①伯修:袁宗道,袁宏道之兄。②讲筵:讲经学的处所;特指天子的经筵。③焦先生:焦竑,明代官员、学者。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伯修所自名也 名:命名 B.小奴青泉负瓮 负:依靠
C.每下直之时 直:同“值”,值班 D.余初入亭甚适 适:舒适
1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稍暇,则相与宴息树下,观其意,殊乐之,无所苦。
(2)伛偻门屏下,与诸弟子问业于此者,不知其几。
15.文中伯修将亭取名为“抱瓮亭”的原因有哪些?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分)
游武彝山日记
登陆入云窝①,排云穿石,俱从乱崖中宛转得路。窝后即接笋峰。峰骈并列附于大隐屏,其腰横两截痕,故曰“接笋”。循其侧石隘,跻磴数层,四山环翠,中留隙地如掌者,为茶洞。洞口由西入,口南为接笋峰,口北为仙掌岩。仙掌之东为天游,天游之南为大隐屏。诸峰上皆峭绝,而下复攒凑②,外无磴道,独西通一罅③,比天台之明岩更为奇矫也。从其中攀跻登隐屏至绝壁处悬大木为梯贴壁直竖云间。梯凡三接,级共八十一。级尽,有铁索横系山腰,下凿坎受足。攀索转峰而西,夹壁中有冈④介其间,若垂尾,凿磴以登,即隐屏顶也。有亭有竹,四面悬崖,凭空下眺,真仙凡夐⑤远隔。仍悬梯下,至茶洞。仰视所登之处,崭然在云汉。
(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释】①云窝:在接笋峰西壁岩下,地处武夷山风景区。②攒(cuán)凑:聚集;拼凑。③罅(xià):裂缝,缝隙。④冈:山脊。⑤敻(xiòng):远,深远。
16.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三处)(3分)
从 其 中 攀 跻 登 隐 屏 至 绝 壁 处 悬 大 木 为 梯 贴 壁 直 竖 云 间。
17.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俱从乱崖中宛转得路 俱: (2)循其侧石隘 循:
(3)独西通一罅 独: (4)级尽,有铁索横系山腰 尽:
18.翻译划线句子。(6分)
(1)峰骈并列附于大隐屏,其腰横两截痕,故曰“接笋”。
(2)攀索转峰而西,夹壁中有冈介其间,若垂尾,凿蹬以登,即隐屏顶也。
19.祖国山河何其壮美。请你根据徐霞客的记载,结合文章相关语句,试分析武彝山美在何处?(6分)
20.作文(60分)
风轻云淡,天高地远。秋季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更是一个美丽的季节。远山绵延层林尽染,近郊田园谷稻蹁跹。无论流连湖光山色,还是驻足住所校园,总有一处美景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请根据“学习描写景物”的习作实践所得,以“我喜欢这里的秋天”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②抓住景物特点细致刻画,力求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③600字左右。
④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第1页,共2页2025-2026学年秋台商区张坂中学八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质量检测参考答案
1. 浅草才能没马蹄 大漠孤烟直 长歌怀采薇 此物何足贵 岂不罹凝寒 神龟虽寿 犹有竟时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蝉则千转不穷
2.示例一:我会想到“信仰”。《红星照耀中国》里提到长征是一场举国大迁移,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在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创造了一个个军事奇迹。取得这样的奇迹,毛泽东认为是源于坚定的信仰,这样的回答让我感受到信仰是有力量的。
示例二:我会想到“坚韧不拔”。红军在长征路上的经历是千难万险的,身后有追兵,头上有敌人的飞机,还要空着肚子,光着脚走过没有路的“路”……这些在寻常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他们却胜利完成了。支撑他们走完漫漫长征路靠的是什么?就是坚韧不拔的意志。
示例三:我会想到“成长”。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平凡人通过革命的洗礼,比如勇敢机智的红小鬼们,逐渐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他们不仅在思想上得到了升华,更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人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只有在困难中不断磨练自己,才能够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
【详解】本题考查拓展阅读。开放类试题,从词云图中任选一个,结合自己对《红星照耀中国》内容与主旨的理解拟写即可。
示例一:我会想到“梦想”。《红星照耀中国》中,红军战士怀揣改变中国的梦想,跋山涉水、无畏牺牲。斯诺笔下的“红小鬼”们虽年幼,却坚信革命能带来新世界。这种纯粹的理想主义令人动容,正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梦想汇聚,才点亮了中国的未来。
示例二:我会想到“力量”。书中展现的红军力量不仅源于武器,更在于精神。战士们吃树皮、穿草鞋,却以顽强意志突破围剿。毛泽东、周恩来等领袖的坚定信念感染了全军,这种团结一心的集体力量,成为革命胜利的关键。
示例三:我会想到“艰苦卓绝”。长征是“艰苦卓绝”的缩影:雪山沼泽中,红军以皮带充饥,用生命开辟道路。斯诺记录的细节,如士兵冻僵的手指仍紧握步枪,彰显了人类极限下的坚韧。这种精神超越了时代,成为永恒的震撼。
3.亲人离散,漂泊无依的孤独;年老多病,无助凄苦;对国家多难、战乱频仍的忧虑;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无奈。(任写其中两点即可) 4.这一联写天色已晚,暮霭沉沉,诗人看到江上水波浩渺、水气弥漫的景象,不由思念起远方的家乡,深感远离家乡漂泊的孤独,心中涌上愁苦之情。
【解析】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句意是是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 我年老多病, 乘孤舟四处漂流。 这写出了诗人与亲人别离,四处漂泊,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助之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句意是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诗人生动地描绘了倚窗远眺时所想。 “涕泗流”暗示了诗人面对国家动荡、长安危急,人民遭难,战争频繁的担忧,以及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尾联意为: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此时日暮,乡愁渐生。诗人登高远眺,想要看一看自己的家乡,只是家乡路远,江上又云雾弥漫,哪里能看见呢?尾联先是以“乡关”一词点染出自己的乡愁,又以“烟波江上”把这种乡愁意渲染,景中有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5.C 6. 门; 睡觉; ①; 回头看 7.①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的藻、荇纵横交错,大概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②(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惊又喜。或:(瀑布泻入潭里溅起的水花)像雪在飞,(水声)像雷鸣,令人既喜又惊。 8.甲文中“闲人”包含着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乙文展现了他们探险的兴致和对自然奇观的赞叹。这种在艰险中寻求乐趣的精神及乐观豁达的态度正是甲文中“闲人”心境的延续。丙诗显示了诗人幽独高洁的心性和履险如夷的人生态度。这种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积极面对人生的精神风貌,正是甲文中“闲人”心境的进一步深化。(意思对即可)
【导语】(甲)文以“闲人”二字点睛,月色竹柏的清寂之景,藏着苏轼贬谪中的旷达,寥寥数语,景、情、理交融,余味悠长。(乙)文记与子游山玩水,温泉、飞瀑、佛迹皆鲜活,暮归赏月饮酒的闲适与颓然交织,尽显生活意趣与心境。(丙)诗雨洗月色、野路曳杖,“自爱”二字见真性情,险峻山路与铿然杖声,道尽苏轼安贫乐道的豁达。
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句意:在汤池里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浴于汤池”明确了动作和地点,句意完整,可断开;“热甚”单独成句能突出池水温度很高的特点;“其源殆可熟物”则说明温泉源头的热度(大概能煮熟东西)。三层意思层层递进,分别描述“沐浴的地点、池水的温度、源头的热力”。据此断句为: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故选C。
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户”在《说文解字》中本义为单扇的门,结合“月色入户”的语境,指月光照进门里,故释义为“门”。
(2)寝食难安:形容放心不下眼前的事,焦急到了极点,睡也睡不着,吃也吃不好。寝:睡觉。据此可推测出“怀民亦未寝”的意思: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寝:睡觉。
(3)循山而东:沿着山向东走,循:沿着,顺着。故选①。
(4)元方入门不顾:元方头也不回地进了家门。顾:回头看。据此可推测出“顾影颓然”的意思:看着自己的影子,我神情颓丧。顾:回头看。
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①庭下:庭院中;空明:清澈透明;交横:纵横交错;盖:大概;竹柏影: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②溅:飞溅;怒:轰响;畏:害怕。
8.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由【甲】文“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作者见月色便欣然起身,沉醉于庭中澄澈月色与竹柏疏影,尽显赏月的欣喜与漫步的悠闲;而“闲人”二字又暗藏被贬后无所事事的悲凉,暗含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心境复杂微妙。
由【乙】文“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悬水百仞,山八九折……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可知,作者与子共游白水,在热泉沐浴、观飞瀑轰鸣、于江心戏月,即便山路曲折,仍能在自然奇观中寻得乐趣;文末“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微叹后,仍以文字记录此行,可见其在贬谪困境中,以探险寻趣的方式消解愁绪,是甲文“闲人”豁达心境的延续。
由【丙】诗中“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可知,雨后东坡月色清幽,诗人独行于无人野径,虽山路险峻,却偏爱杖击山石的铿然之声;“莫嫌”“自爱”二词直抒胸臆,展现出诗人不避困境、于清贫闲居中自得其乐的幽独高洁,将甲文“闲人”的豁达升华为履险如夷、积极安处的人生态度,心境更显深沉。
【点睛】参考译文:
((乙)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和小儿子苏过游览白水山佛迹院,在温泉里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稍微向北转,有一处百仞高的瀑布,山路曲折了八九次,每个曲折的地方就有一个水潭,最深的水潭用绳子系着石头往下探五丈,还没探到底。瀑布像雪花飞溅、像雷声轰鸣,既让人欢喜又让人畏惧。水边的山崖上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傍晚回来时我们倒着走,观赏山间的野火,(火势)忽高忽低,走过几个山谷,到了江边,月亮出来了,我们在江心划船,用手捧起水中像珍珠美玉一样的月影玩耍。回到家时已经二更天了,我又和苏过喝了酒,吃了用余甘子煮的菜。看着自己的影子,我神情颓丧,再也难以入睡。就写下这篇文章交给苏过。东坡翁记。
9.竹树飒然/池水清澈/可见毛发 10. 名:命名。 暇:空闲。 嘉:美,美好。 凡:④总共,共。 11.儿辈们就跟在旁边记录,时间已经很久了,就(逐渐)形成卷轴。 12.安贫乐道(志趣高雅)。王士禛为官多年,却仍居“敝庐”,家无余财,只有几千卷书;闲暇时与友人赏景论文,乐在其中。刘禹锡虽身居“陋室”,却没有放弃自身的品德修养:淡泊名利,结交鸿儒,抚琴读经,怡然自得。
【分析】这篇文言文展现了王士镇淡泊名利、以书为乐的高雅志趣。通过描绘“池北书库”的清幽环境,作者营造出文人雅集的意境,与刘禹锡《陋室铭》异曲同工。两文都体现了“室陋德馨”的精神内核:虽居陋室,却以读书论道为乐,追求精神世界的丰盈。王士镇将日常谈笑编撰成书的行为,更彰显了文人以文化传承为己任的担当。文字简练典雅,意境清远,是典型的文人小品风格。
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为:竹子和树木随风沙沙作响,池水清澈,可以看见(水下)植物生长的丝状物。结合“竹树飒然池水清澈可见毛发”分析,“竹树飒然”是主谓短语,故在“然”后断句;“池水清澈”是主谓短语,故在“澈”后断句;
故正确断句为:竹树飒然/池水清澈/可见毛发。
1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①句意:就用乐天池北书库的名称命名它。结合【词类活用法】可知,“不蔓不枝”中的“蔓”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横生枝节;故“名”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命名;
②句意:我闲暇的时候和客人坐在里面。目不暇接:眼睛已经没有空闲时间看别的了。结合【成语推断法】可知,“暇”是空闲之意;
③句意:有名的臣子和大学者好的言语和美好的行为。结合【语境推断法】可知,此句是说名臣大儒们的言行,故“嘉”意为美,美好;
④句意:总共二十六卷。结合【查阅字典法】可知,“凡”的释义有“①概要,大略;②平常,平庸;③尘世,世俗;④总共,共”,故“凡二十六卷”中的“凡”是第④种释义,“总共,共”之意。
1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重点词语:
从,跟随;日月,时间;既,已经;遂,于是。
1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予所居先人之敞庐”“余宦游三十馀年无长物,唯书数千卷庋置其中”“予暇日与客坐其中,顾而乐之,则相与论文章流别,晰经史疑义,至于国家之典故,名臣大儒之嘉言懿行,大之可以畜德,小亦可以多识”可知,作者为官三十多年,却仍居在“先人之敝庐”,家无余财,只有几千卷书;闲暇的时候和客人坐在小亭里,看着感到很快乐,(和客人)共同讨论文章的流派、派别,分析经书史籍存在的争议,以及国家典籍和旧的事物,历代因袭和变革,有名的臣子和大学者好的言语和美好的行为,从大的方面可以培养德行,小的方面可以增长见识。由此可知,作者志趣高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节操;
结合【链接材料】“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知,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结合“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知,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平时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据此概括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我所居住的是父辈简陋的房子,西边是一个小的种植蔬菜瓜果花木的园子,还有池塘,几间老屋子在池塘的北面。我当官三十多年没有多余的东西,只有几千卷书放置在屋子中,就用乐天池北书库的名称命名它。池塘上有亭子,形状像画舫叫石帆,我闲暇的时候和客人坐在里面,竹子和树木随风沙沙作响,池水清澈,可以看见头发,看着感到很快乐,(和客人)共同讨论文章的流派、派别,分析经书史籍存在的争议,以及国家典籍和旧的事物,历代因袭和变革,有名的臣子和大学者好的言语和美好的行为。儿子辈的跟在旁边记录,时间已经很长了,就成了卷轴。一天,(我)就把鼠咬虫蛀后剩下的书稿拿出,(把卷轴)全交付(给)孩子们,(让他们)都按照次序制作一本书,总共二十六卷。藏在私塾里,(用来)给子孙看,从大的方面可以培养德行,小的方面可以增长见识。
13.B 14.(1)稍微有空闲时间,(伯修)就和大家一起在树下闲居休息,看他的神情,很快乐,没有什么苦恼的事情。
(2)(我)弯腰曲背地恭候在师门,和各位弟子一起在这里请问学业,(这种情况)不知道有过多少次。 15.①应小奴们时常负瓮浇灌庭院花木的场景;②寄寓对闲适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向往;③表达对官场束缚身心自由、路途险恶的厌倦。
【导语】这篇《抱瓮亭记》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世外桃源般的园亭景致,却暗含深刻的仕隐之思。袁宏道通过对比手法展现双重意境:一方面描绘抱瓮亭“凉荫满阶”“香雪满庭”的隐逸之乐,青泉负瓮的田园意象;另一方面又揭示兄长“眼中芒生”“头胶枕上”的宦海劳顿。结尾追忆焦竑旧事,将个人际遇与师门变迁相绾合,使“抱瓮”之名超越物理空间,成为精神归隐的象征。全文在明净的景物描写中渗透着对官场束缚的倦怠,体现晚明文人特有的“吏隐”心态。
13.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B.句意:小奴清泉背着水罐。负:背着; 故选B。
1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宴息,闲居休息;意,神情;殊,很;
(2)伛偻,弯腰曲背;问业,请问学业。
1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第一段“小奴青泉负瓮,白石注水,日夜浇灌不休,面貌若铁”可知:“抱瓮”指的是小奴青泉“负瓮浇灌”“白石注水”的日常场景,这是小奴们时常负瓮浇灌庭院花木的场景,体现道家“抱瓮灌园”的隐逸思想,暗喻返璞归真。
结合第一段“梨花二株甚繁盛,开时香雪满一庭。隙地皆种蔬,瓜棚藤架,菘路韭畦”,第二段“先鸡而入,每下直之时,眼中芒生”“头胶枕上,欲起不得,儿童以热水拭面,乃得醒。看书尚在雾中,尝自笑以为不若青泉、白石者之能有此圃也”可知:作者描述了“抱瓮亭”里风景优美,充满田园色彩,这与下文的描写大哥官场劳顿形成对比,伯修将亭取名为“抱瓮亭”,寄托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结合第二段“已而愀然曰:此余师焦先生之旧居也”“屐齿之迹,犹在门限。卷朱未燥,而先生已为迁客,羊肠路险,吾末如何”“而知伯修名之抱瓮,其寄意深词旨远也。伯修殆将归矣”可知:这里原来是伯修的老师焦先生的旧居,可是先生现在因为被贬,不知何时才能回来。伯修将亭取名为“抱瓮亭”,表现他认为官场就如“羊肠路险” ,对官场束缚自由的不满,对其路途险恶的厌倦。通过“抱瓮”意象表达对辞官归隐的生命期待。
【点睛】参考译文:
袁伯修的家位于西长安门边上,家里有座小亭子叫抱翁亭,是伯修自己取的名字。抱翁亭外边有很多花草树木,亭的正西方向种有六株大柏树,等到五六月份时,满地的台阶都变得荫凉,暑天的热气也进不来了。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皓月当空,月光透落下来,如同缓缓流动的清水,晚风吹拂,树枝摇曳,像鳞鳞的波纹,房间的衣裙床铺几案等物均随之舞动。有两株梨花特别繁盛,开花时满庭如白雪一般香气飘满整个庭院。周围的空地种上了蔬菜,支起了瓜棚藤架,土埂整齐地围着一片片白菜地和韭菜地,宛如一座小山庄。小奴清泉背着水罐,白石给他灌水,日日夜夜不停浇灌,面貌像铁铸似的。稍微有空闲时间,(伯修)就和大家一起在树下闲居休息,看他的神情,很快乐,没有什么苦恼的事情。。凡是来到此亭的人,看到草木茂盛、幼雀喂养,野蛾化为成虫,很快蝴蝶留下花粉,没有人不以为是真的老菜园。
而这时,正逢袁伯修讲论经史,他每天鸡鸣前入朝,每当宫中当值结束时,眼睛已迷迷糊糊了。稍稍打个盹,中书催促编写五经、四书的讲义的人又已经上门。头就像被胶水粘在枕头上,想起来也起不来,小仆用热水擦面后,才又醒来,此时看书就如云里雾里,曾取笑自己还不如清泉、白石能有这样一个菜园。我第一次来到抱翁亭感到很舒适,看到了大哥劳累疲倦,心中暗自觉得他很辛苦,后来他万般惆怅地说:这是我的老师焦先生的故居。在我刚取得功名时,提着衣襟屏住呼吸,(我)弯腰曲背地恭候在师门,和各位弟子一起在这里请问学业,(这种情况)不知道有过多少次。鞋齿的痕迹,仿佛还在门槛那儿。书卷笔迹未干,先生已成了贬谪到边远的人。道路狭窄曲折,充满凶险,我不知道怎么办?大概也是我不断到这里,而了解到袁伯修把它命名为抱瓮,寄托着他深深的心意,言辞的意旨幽远吧。伯修大概也将回来了。
16.从其中攀跻登隐屏/至绝壁处/悬大木为梯/贴壁直竖云间。 17. 全,都 顺着 只 尽头 18.(1)接笋峰一起依附在大隐屏上,它的峰腰显出横向两截的痕迹,所以叫“接笋峰”。
(2)抓着铁索链往上爬向西顺着山峰转,两边岩壁中有山脊在它们中间,像下垂的尾巴,凿石阶来登高,就是大隐屏的峰顶了。 19.高耸之美:“排云穿石”;环翠之美:“四山环翠”;奇矫之美:“比天台之明岩更为奇矫也”;险峻之美:“四面悬崖,凭空下眺,真仙凡敻远隔”
【解析】16.本题考查断句。
这句话翻译为:从山峰中间攀登,登上大隐屏,到极陡峭的山崖处,悬架大木作梯子,紧贴着岩壁直竖云彩之间。
“从其中攀跻登隐屏”中谓语是“登”,宾语是“隐屏”,可以单独成句;“至绝壁处”中“至”是谓语,“绝壁处”是宾语,因此可以单独成句;“悬大木为梯”中“悬”是谓语,“大木”为宾语,“为梯”补充说明,可以单独成句;“贴壁直竖云间”中“竖”是谓语,“云间”是宾语,单独成句; 可以断句为:从其中攀跻登隐屏/至绝壁处/悬大木为梯/贴壁直竖云间。
17.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句意:都从散乱的岩崖中间辗转才找到路。俱,全,都。
(2)句意:顺着它侧面的石岩隘口。循,沿着,顺着。
(3)句意:只西方通了一道缝隙。独,只。
(4)句意:梯子的尽头,有一根铁索横系在山腰处。尽,尽头。
18.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骈,并列。附,依附。于,在。其,它的。故,所以。(2)而,表顺承。西,向西。介,介于。若,好像。以,来。即,就是。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登陆入云窝,排云穿石”可得:高耸之美。
根据“跻磴数层,四山环翠”可得:环翠之美。
根据“比天台之明岩更为奇矫也”可得:奇矫之美。
根据“四面悬崖,凭空下眺,真仙凡夐远隔”可得:险峻之美。
【点睛】参考译文:
渡过河水进入云窝,推开云彩穿过石都从散乱的岩崖中间辗转才找到路。云窝的后面就是接笋峰。接笋峰一起依附在大隐屏上,它的峰腰显出横向两截的痕迹,所以叫“接笋峰”。顺着它侧面的石岩隘口,登上好几级石阶,(远远望去)四面被翠绿的山峦环绕,中间留有一块像手掌的空地,是茶洞。洞口从西面进入,洞口的南面是接笋峰,洞口的北面是仙掌岩。仙掌岩的东面是天游峰,天游峰的南面是大隐屏。各座山峰的上面都极其陡峭,但是下面又很聚集,外面没有登山的路,只西方通了一道缝隙,比天台山的明岩更加奇特雄伟从山峰中间登上大隐屏,到极高的山崖处,悬挂的大木头作为梯子,紧贴着岩壁直竖到云彩上。木梯用三根大木头接起来,共有八十一级。梯子的尽头,有一根铁索横系在山腰处,下面凿有石坎供脚踩踏抓着铁索链往上爬向西顺着山峰转,两边岩壁中有山脊在它们中间,像下垂的尾巴,凿石阶来登高,就是大隐屏的峰顶了。(峰顶)有亭子和翠竹,四面都是悬崖峭壁,凭空向下望,真是(像)仙境和凡界(一样)相隔甚远啊。依然从悬挂的木梯下来,到达茶洞。仰望(刚才)攀登上去的地方,突出得似乎在天河之中。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