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期中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C C D B C C D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B C C C D D D A C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D C A A A B A A B C二、非选择题31.【答案】(1)历史事件:图一:虎门销烟; 图二:黄花岗起义。(2)人物简介:邓世昌:广东番禺人,清末北洋水师名将。甲午中日战争时为致远舰管带,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康有为:广东佛山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与梁启超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推动戊戌变法的开展,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孙中山:广东中山人,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先后创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1911年,在他领导和影响下,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选其一即可)(3)途径:阅读史书,查看历史照片,参观博物馆和历史遗迹等。32.【答案】(1)变化:由主要研究诗文转而更多地学习西方地理、历史等书籍。时代变迁: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西方寻求救亡图存之道。(2)方式: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并撰写文章;翻译西方书籍;创办学堂并在校任教。影响:推动维新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民众思想解放;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推动戊戌变法的兴起;推动近代教育的发展。(3)内涵:主权独立、人民民主、民族自决等。说明(示例):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为追求民族独立而不懈斗争的爱国精神。33.【答案】(1)历史事件:辛亥革命。原因:脱离人民群众;未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知识分子力量的薄弱。(2)特点: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各族各界群众参与的广泛性。核心精神:爱国主义。(3)原因: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人民的不断抗争。第1页期中卷一、选择题1.下列文物共同见证的时代主题是( )A.崇洋逐新 B.实业救国 C.抗击侵略 D.武装反清2.1843—1853年,广州港生丝出口量从1430担增加到3662担,而上海生丝出口量则从零增加到46655担。这缘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望厦条约》 D.《天津条约》3.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反思道:“该夷所到之处,必先扬言专与官兵打仗,与民无涉”“该夷之假仁假义,要结民心。”“我之官员兵役……事事与民为难,何异为丛(草木)驱爵(通‘雀’,比喻把百姓赶到敌人方面去)?”这表明,他认为清政府战败的原因是( )A.英军武器装备精良 B.清政府统治腐败C.清政府丧失民心 D.清朝经济落后4.19世纪中后期,江浙地区“男耕女织”的传统家庭模式逐渐减少,大量农民进入上海、汉口等通商口岸的缫丝厂、纺织厂做工。这一现象表明( )A.近代农民有崇洋风气 B.列强扩大对华资本输出C.自然经济正逐渐解体 D.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5.法国政府在《给葛罗男爵先生的训令》中说:“从今以后,我们的商人得沿大江河航行,在大的消费中心开行设业,并自由出入所有的港口”。法国商船实现了在长江自由航行是在哪一条约签订后(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天津条约》6.某校历史社团搜集了部分流失海外的文物资料(如下图文),它们共同见证的历史事件是( )A.浴血虎门 B.火烧圆明园 C.收复新疆 D.镇南关大捷7.太平天国方面描述洪秀全的形象“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清廷则指出洪秀全“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这一差异主要是因为( )A.占有史料的多少 B.观察角度的不同C.所持立场的不同 D.记录载体的区别8.1860年,太平军兵临上海近郊。聚集在上海的官僚和地主非常惊恐,他们雇佣美国人华尔组织洋枪队,抗拒太平军。不久,英法侵略军也撕下“中立”伪装,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这表明( )A.洋务运动遭到战争阻断 B.清朝政府沦为洋人朝廷C.农民运动面临联合绞杀 D.西方列强掀起瓜分狂潮9.“洋务”是近代中国大变局下的特定产物。嘉庆以前无所谓洋务,后“夷务”与“洋务”并用,至清末“洋务论又变而为时务论”。这反映了晚清( )A.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B.制度变革成为共识C.洋务运动彻底失败 D.对外认识不断深化10.1860年恭亲王奕 处理议和时收到英国参赞巴夏礼的亲笔中文信,信上有英文数行,但朝廷中无人认识,后于天津找到广东人黄惠廉辨识,才知英文只不过是巴夏礼的签名及年月日,一去一来,延误多日,影响了战和大局。由此可见,当时急需( )A.培养新式人才 B.实现自强求富 C.进行政治变革 D.推动思想解放11.19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支持浩罕国首领阿古柏入侵新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法国控制越南,中法战争爆发。1874年日本侵台;1884年法国进攻台湾。据此构建的合适主题是( )A.救亡图存 B.瓜分狂潮 C.边疆危机 D.开眼看世界12.“冯将军,英名天下闻……十荡十决无当前,一日横驰三百里……闪闪龙旗天上翻,道(光)、咸(丰)以来无此捷。”这首《冯将军歌》作于1885年,作者为清代文学家黄遵宪。诗中的“捷”发生于( )A.鸦片战争期间 B.中法战争期间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13.在《中华帝国的衰落》一书中,有这样的评论:被文明与中国迥异的欧洲国家打败已经够糟的了,但眼见昔日模仿中国的“倭寇”击败大清帝国,无疑重重地打击了这个国家的自尊。“打击了这个国家的自尊”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抗日战争14.张謇认为中国要振兴,必须以棉、铁两种工业为中心,1910年,他正式提出“棉铁政策”。认为“至柔唯棉,至刚唯铁”。这表明他主张( )A.平均地权 B.君主立宪 C.实业救国 D.民主共和15.戊戌政变后,因支持维新变法而被革职充军新疆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张荫桓,在路过直隶省城保定时,“两市观者万数,咸呼曰:‘看大奸臣!’”或有甚其词者,曰:“……何如杀却,岂不省事?”舆论纷纭异口同声。此现象说明( )A.变法危害了广大百姓利益 B.总理衙门出卖了国家利益C.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D.当时广大百姓痛恨变法者16.如下图为1900年美国媒体刊载的漫画《西方列强眼中的“问题”》,描绘了山姆大叔和约翰牛与六个人物站在一起,抬头望着标有“CHINESE QUESTION”的山峰、山顶是一张愤怒的清朝人物的脸,下方注释有“并不像从远处看起来那么容易”的一段话。该漫画反映了( )A.列强团结一致镇压义和团运动 B.八国联军的侵略方式发生转变C.列强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中国人民的抗争引发列强担忧17.下图描绘了慈禧太后仓皇逃出北京城的场景。当时慈禧出逃是由于( )A.英法联军攻占了北京 B.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C.义和团发动反清起义 D.八国联军进逼北京城18.“清廷不再仅仅臣服于一两个对手,而是同时向11国低头。除正约之外,条约还有19个附件。”此“条约”签订的影响是(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C.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D.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19.20世纪初,在海内外中国人办的进步报刊上,充满了呼唤“国魂”的声音,他们把中华民族的新国魂称之为“祖国主义”。这些呼声( )A.反映了民族危机的加深 B.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C.开启了学习西方的先河 D.实现了同盟会的纲领20.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进步书籍报刊纷纷涌现。下图所示著作宣传的主流思想应当是( )A.“有田同耕”思想 B.反封建道德思想C.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D.民主、科学思想21.下图是一幅名为《望“风”而起》的漫画,它描绘了1911年的中国时局。画面中的“风”来自( )A.北京 B.上海 C.南京 D.武昌22.自1911年那场革命以来,随着人们政治、社会地位的提高,更多的人对国事政事发生了兴趣,开始将集会、结社、选举等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出现了关心政治,追求民主、平等的社会心态。这说明“那场革命”( )A.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C.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23.1915年末,袁世凯决定第二年登基。蔡锷与梁启超宣誓讨袁,一个用枪,一个用笔来捍卫共和。云南、贵州相继宣布独立。袁的两员大将段祺瑞和冯国璋均称病,婉拒就任征讨护国军的统帅。材料表明( )A.复辟帝制不得人心 B.军阀割据争抢地盘C.维新人士领导讨袁 D.二次革命武装反袁24.1924年孙中山说:“这13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堪一日。”你认为造成这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 )A.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 B.日本提出“二十一条”C.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D.孙中山继续革命25.陈独秀说:“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可见其主张是为了( )A.提升民众思想的觉悟 B.抨击国民党一党专治C.否定民主政治的基础 D.鼓吹国民革命的开展26.以下是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 )兄弟……这回谈话的题目是“勤劳与知识”……各位劳动的精神,我们是很佩服的,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者,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责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A.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 B.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C.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 D.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27.1919年5月,北京学界发表宣言:“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国亡了!同胞起来呀!”。这一事件( )A.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C.成功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体制 D.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28.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为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创办刊物《劳动界》。《劳动界》很快从上海传播到多地,1920年9月至1921年3月间成为湖南销量最大的新文化刊物。这说明,当时( )A.马克思主义传播广泛 B.工人成为新文化运动主力C.中国共产党已经诞生 D.北伐战争成舆论关注热点29.某学习小组围绕“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搜集了一些绘画作品,其名称参见下表。据此可知,该小组探究的主题最可能是( )搜集的绘画作品《松风——李大钊》《湖南共产主义小组》《启航——中共一大会议》A.文学革命 B.开天辟地 C.国共合作 D.打倒军阀30.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非世纪的起点,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C.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党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二、非选择题31.半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半部广东人的历史。自鸦片战争以来,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不约而同地与“广东”联系在一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材料二广东部分近代历史名人故居名人故居 洪秀全故居 邓世昌故居 康有为故居 孙中山故居地点 广州花都 广州番禺 广东佛山 广东中山(1)根据材料一,依据遗迹中得历史信息,说出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4分)(2)根据材料二,任选一位历史名人故居,为该故居历史名人撰写人物简介。(要求:从姓名、称谓、主要事迹、影响或评价等方面进行介绍,6分)【示例】洪秀全:广东花都人,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1851年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1853年定都南京,称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坚持十四年,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3)请列举两种了解历史事件或认识历史名人的途径。(2分)32.历史事件是通过历史人物的活动来构成与展现的,历史人物的人生及所思、所为往往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十二岁(1884年)应试学院……辄埋头钻研,顾颇喜词章(注:诗文的总称)……甲午年二十二……战事起,惋愤时局……顾益读译书,治算学、地理、历史等。——摘自梁启超《三十自述》材料二下表为梁启超年谱(部分)。年份 主要事迹1895年 六月协助创办《万国公报》,为主要撰稿人;七月协助创办强学会,任书记员。1896年 七月创办《时务报》,撰写并发表《变法通议》《西学书目表》等文章。1897年 五月所辑的《西政丛书》出版;九月创办大同译书局;十月任湖南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十一月创办女学堂。材料三从国民自觉方面看来,意识一日比一日鲜明。自觉是什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摘编自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1)根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在22岁前后个人在学习内容方面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变化所展现的重大时代变迁。(4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梁启超传播西学的主要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行为产生的主要影响。(6分)(3)根据材料三,提炼出国民自觉意识的内涵,并结合当时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加以说明。(4分)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站在革命前列的是一批受过近代教育而没有实力的知识分子,他们书本知识多而对中国的复杂社会情况了解少,缺少足够的号召力,容易脱离群众。他们有着革命的决心,却提不出一个彻底的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当清朝的统治一旦被推翻,许多人便以为革命已成功,失去继续前进的动力。——摘编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1919年的这场运动,突破青年学生、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为了全国范围的工、学、商等广大群众参与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卖国政府的爱国运动。——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1)据材料一,指出“革命”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概括“革命”失败的原因。(5分)(2)据材料二,概括“运动”的特点。(4分)并写出该“运动”所体现的核心精神。(1分)(3)综上所述,你认为近代中国民族意识不断觉醒的原因是什么?(4分)第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新部编八年级期中卷 答案.docx 新部编八年级期中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