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石桥市第二初级中学质量测试(2025 10 10)九年级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20分)积累与运用(17分)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A风骚(sāo) 瞥见(piě) 亵读(xiè) 抽丝剥茧(jiǎn)B积攒(zhǎn) 孺养(rú) 冠冕(guān)山肴野蔌(shù)C.篝火(gōu) 天骄(jiāo) 摇曳(yè) 强聒不舍(guō)D.矗立(zhù) 娉婷(pīn) 阴翳(yì) 觥筹交错(gōng)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2分)古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有的清新恬淡,描绘了宁静悠闲的田园生活;有的气势磅礴,描绘了金戈铁马的征战场面;有的豪放飘逸,描绘了雄奇瑰丽的想象世界······古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读诗不仅能带来审美愉悦, 能够提升精神境界。我们从古诗中 _ 精神养分的同时,还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守正创新,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 _ 出蓬勃生机。A.而且 获取 与时俱进 迸发B.但是 汲取 与日俱增 迸发C.但是 - 获取 与日俱增 焕发D.而且 汲取 与时俱进 焕发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呼唤英雄是人类永恒的情结。(分析:“呼唤英雄”是动宾短语,“永恒的情结”是偏正短语).B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分析:“迈出”是动词,“凌乱”是形容词,“岩石”是名词)C.呼伦贝尔的夏天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分析:主语“夏天”和宾语“去处”搭配不当,可以将“去处”改为“季节”)D.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分析:这是递进复句).4.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 (5分)(1)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岳阳楼记》是欧阳修为被贬流放到岳阳的滕子京所作,文章中大量运用排比和对偶手法,富有文采和诗意。B.《湖心亭看雪》一文,作者张岱记述了一次去湖心亭看雪的往事,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隐含着对故国的思念。C.泰戈尔的《飞鸟集》用孩童的视角,描绘了儿童的种种天真情态和奇思妙想,语言朴素,格调明快。D.《艾青诗选》中的《北方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黎明的通知》充满了“土地的忧郁”,写出了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和反抗。(2)名著阅读(3分)艾青的成名作诗篇《 》”,艾青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时期,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是 和 。(3分)5.古诗文默写(每空一分,共6分)1. ,在乎山水之间也。2 沉舟侧畔千帆过, 。3.李白寻梦之路艰难,却壮志不泯,“ , 。”(《行路难(其一)》希望有一天能扬帆起航,到达理想彼岸。4.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达美好祝愿的诗句是 ,二、阅读理解(一)古诗文阅读(17分)Ⅰ.古诗词赏析[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乙]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①[唐]刘禹锡 [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重临事异②黄丞相③,三黜名④惭柳士师⑤。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桂江⑥东过连山⑦下,相望长吟有所思。注释①元和十年(815)夏初,刘禹锡再次被贬,柳宗元被贬往柳州,本诗是刘禹锡对挚友柳宗元《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一诗的回答。 ②事异:情况不同。 ③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④三黜:三次被贬。⑤柳士师:即柳下惠,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家、思想家。士师,狱官。⑥桂江:即漓江,也指柳宗元即将赴任的柳州。⑦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6.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首诗首联都是叙事。甲诗回顾自己被贬谪二十三年的凄凉处境;乙诗叙述自己被贬十载始得奉召还朝,却再次贬放远地、与友人分别在即的情况。B.两首诗颔联全用典故。甲诗运用典故写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作者对世事变迁、人事生疏的惆怅;乙诗借黄霸和柳下惠的典故,抒写自己和柳宗元的人生遭遇。C.甲诗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格调从沉郁中振起,抛开个人的悲苦,表达了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D.乙诗尾联实写两人分别后隔山水相望、相互思念的情景,表达诗人对志同道合又遭贬谪的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与朋友分别的不舍之情。Ⅱ.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完成7-10小题。(14分)【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于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崖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删改)[注]①弘范:即张弘范,字仲畴,元代将领。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连月不开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B.而或长烟一空 一碧万顷(《岳阳楼记》)C.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D. 天祥泫然出涕 临表涕零(《出师表》)8.把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2分)(2)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3分)9.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10.甲文中的“忧”“乐”和乙文中的“丹心”,内涵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二)现代文阅读(共24分)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小题。(8分)【材料一】中国素有风雅颂的诗歌传统,民间诗人是文学创作的重要作者。据统计,仅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目前就有约60万人在写诗。产业工人、快递小哥、都市白领、田间菜农……不管是值守流水线还是穿梭大街小巷,不管是伏案桌前还是行走在田埂,诗歌成为他们的心灵寄托。诗歌不是远去的风景,更不是孤芳自赏的盆景。一首《赶时间的人》,获得数万点赞,2000万的阅读量,被网友称为“劳动者之歌”;一本出自农村诗人的《月光落在左手上》,销量超过10万册;一名自称“隔花人”的“地摊诗人”,在社交平台上圈粉数十万……或许这些诗歌大多稚嫩,但简单、本真的文字,往往能直击心灵。不同职业、年龄、性别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共同选择以诗歌的方式,发现和创造更多诗意的瞬间,在奔腾向前的时代引发更多普通人的共鸣,留下生活的见证。更重要的是,多元的创作群体、丰富的诗歌主题、热情的文学讨论,让人看到诗歌的更多可能。从“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等微信公众号,到线上“斗诗大会”、读诗直播,互联网的新媒介新应用,形塑了诗歌生动的面貌,吸引了大众多样的参与。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熔炉,容纳了社会的千姿百态。在文学的广场上,需要有专业作家的笔触,也需要有普通人的声音,参差多态的声部,构成了时代的合唱。去观察、去思考、去书写,让写诗成为追寻文学价值、思考生活意义的一种方式,也为生活注入更多诗意。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材料二】当代诗人致力于在哪些题材领域深耕不辍?当下新诗创作有哪些鲜明的主题倾向?感知自然的律动。拥抱自然,沉入自然,歌颂自然,依然是当下诗歌的重要主题。当代诗人善于将身心投向大自然,在大自然的旋律和美妙中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对日常生活的勘探。对日常生活的诗性体验,是对个体生命情感的持续唤醒,是人类与诗歌关系的一个重要纽带,也是当下诗歌创作的一个主导性方向。与传统展开有效对话。探寻新诗与中国古典诗学传统之间的内在关系,继承传统精神的根脉,在新诗之中融入传统的魂魄与精华,是当代诗人乐此不疲的梦想和追求。他们以不同的路径进行寻找,试图洞开新诗创作的一片新天地。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材料三】创作诗歌不难,难的是情感表达。写诗本身是一种文学创作,是一个演绎的过程。创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除了要掌握押韵、平仄、对仗等基本形式要素,还要倾注感情、价值与想象力。诗作里见思绪、见人品、见性情、见胸怀。写诗需要倾注感情,绝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这一点是人工智能很难达到的。中山大学特聘研究员程羽黑在接受采访时就曾表示:“我们读一首诗时,会体会诗句背后的隐喻。但人工智能写的诗即使有漂亮的句子,也只能是模仿人组合字句,不可能有隐喻,没有背后的所指。”他还补充道:“诗歌主要是情感,人类的情感,机器人是无法计算的。人工智能写的只能是低层次的类型文学,永远代替不了李白、杜甫。”(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材料四】愿(节选)蒋 勋我愿是满山的杜鹃只为一次无憾的春天我愿是繁星舍给一个夏天的夜晚我愿是千万条江河流向唯一的海洋A____为你,再一次的圆满11.对以上材料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多元的创作群体、丰富的诗歌主题、热情的文学讨论能够让人看到诗歌的更多可能。B.人工智能写的诗不仅有漂亮的句子,而且包含充沛的情感。C.材料四中的这首诗不停地重复“我愿”,让表面互不相干的意象有了联结。D.古代诗歌很讲究韵律和节奏,现代诗歌不一定要押韵,但要注意保持一定的节奏12.当下诗歌主题的基本特征有哪些?请联系【材料二】,完成下面的填空。(3分)【材料四】是老师在诗歌鉴赏课上给同学们展示的诗歌片段,老师就诗歌对学生进行了提问。请结合【材料三】【材料四】补全下面的师生问答。(3分)Ⅱ.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8小题。(17分)磨刀石里的岁月高洪波磨刀石,是人们家庭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件。儿时在内蒙古草原上,我曾用磨刀石磨过镰刀,那是在去外祖父家过暑假时经历过的生命体验。磨刀石长长的、窄窄的,是青灰的颜色,把镰刀和清水组合在一起,用磨刀石“嚓嚓嚓”地磨出锋利,是一个小男孩非常开心的事情。但是内蒙古不产磨刀石,它只有草原、沙丘和骏马、羊群,所以磨刀石来自哪里一直让我很困惑,它肯定是来自不知名的远方、山上,那是大山劈下的一片山的叶片,随便一扔,扔到了内蒙古草原上,成为人们珍惜的磨刀石和我童年坚硬的记忆。也许是和磨刀石有缘,年龄大起来后,我养成一个习惯,喜欢购买各种菜刀,哪怕是还没有组建家庭的时候,我也逢刀必买。菜刀是家庭生活的必备。记得在云贵地区从军时,我在贵州的安顺买过菜刀,后来在重庆的大足买过菜刀,买刀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是当地名产。上世纪90年代,我首次走访金门,金门的菜刀赫赫有名,我也买过一把。最近一次买刀是在德国的莱比锡,我用欧元买过当地有名的双立人菜刀,顺便还买了一块专用的磨刀石,它很像我们常见的砂轮,但它不是圆的,是一个长条状的。双立人菜刀应该是世界名刀,锋利坚韧,确实好用。但是中国不同地域的菜刀也各有所长,不同的是中国的菜刀需要用中国的磨刀石。当代社会,磨刀石的功能日益减少,但我仍然关注着磨刀人的存在。磨菜刀曾经是由一些走街串巷的磨刀人所经营的营生,而且他们的存在由于一部现代京剧《红灯记》而响遍全国,因为剧中一个磨刀人(地下工作者)有一句著名的台词:“磨剪子来戗菜刀。”这是流行于北方的一种市井呼唤,很多北方人耳熟能详。这几年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变化,走街串巷的磨刀人少见了,倒是在社区经常举行不定期的“磨剪子戗菜刀”义务服务,这当然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可我仍然希望自己家的钝菜刀被人认真地磨戗。终于有一天,我听见了一声吆喝:“磨剪子来戗菜刀——”但这吆喝明显是电喇叭声里的吆喝,没有什么激情。隔着小区的栅栏,我看见了一个磨刀人,于是我兴冲冲地把钝了的两把菜刀拎出去,包括双立人的德国名刀,请磨刀人帮我打磨。他磨刀的时候跟我闲聊,我才知道他是北京远郊一个村子里的人,而且他们村里的人都是以磨刀为职业,这应该是一个磨刀专业村。磨刀的价格已经远非昔日所比,比如那把双立人的菜刀,他一看就说:“好刀!但是很难磨,费用90元钱。”我请他把两把刀都磨完了,试了试锋利程度,手艺端的不错,于是继续跟他聊,才知道,磨刀这个职业已经非常罕见了。就拿他来说,将近60岁,孩子们显然已经没有兴趣再推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地磨刀了。磨刀自然需要磨刀石。此前,我和一批作家到山西太岳深处沁源县,研讨一部关于1942年太岳军民围困沁源的纪实文学作品,那是一次两年多的围困战,最后使盘踞在沁源的日本鬼子狼狈地撤退,“沁源围困战”因此成为轰动抗日根据地的一件大事,以至于延安《解放日报》专门发表了社论。一位山西的女作家叫蒋殊,写了一部非常好的纪实文学,以1942年围困沁源为主要蓝本,而巧的是,沁源是我当年从军的四十师发祥地,她在文中写到的两个团就是后来我所在的四十师的一一八团和一一九团,主导了围困沁源的这次战役,最高指挥官是大将陈赓。我平生第一次走进沁源,看到那片英雄的土地,浴血奋战的前辈们让我由衷地感佩,深受激励。离开沁源的时候,我们要坐车到太原再乘高铁回京,汽车在一处山脚边停下了,因为前面正在修路,需要耽搁一段时间,我们在无名山村的小河边休息,等待前面放行。这时一位有乡村生活经历的作家朋友突然捡起了一块石头,高声叫道:“哎呀,这可是很好的磨刀石啊!”走过去一看,他拾起的是一块赭红色的条状山石,沉甸甸的长方形,果然是很标准的磨刀石,而且这些石头分布在路旁的山崖边,一眼望去有很多,分明是“养在深闺无人识”。于是大家纷纷下去拾捡,这是一次偶然的、意外的拾捡,也是一次与太岳磨刀石的巧遇和邂逅。我捡起一块如戒尺般整齐的磨刀石,平整光滑,透着太岳的赭红色,握在手里有一种凝重和素朴,它让我想起童年时草原上的那块磨刀石,于是我把它装进了背囊,带回了北京。现在,这块太岳磨刀石就置放在我的书房。我当然不是用它来磨刀,我只是拾捡回一段记忆,一段人和历史、人和童年相关的沉甸甸的回味。太岳的磨刀石,你沉重、粗粝,你当年可曾磨过围困沁源的八路军战士的刺刀吗?我想,这应该是毫无疑问的。(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14.通读全文,概括“我”与“磨刀石”相关的事件。(4分)15.从文章内容看,“磨刀石”是家庭生活的实用工具,是“我”童年记忆的载体,是 (1),也是 (2) (2分)。.16.分析文章第③段是如何起到过渡作用的。(3分)17.说说文章第⑥段的深层含义。(4分)18.综观全文,作者围绕“磨刀石”表达了哪些具体的情感?(4分)lll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9~22小题。(11分)涵养几分静气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19.阅读全文,请逐条概括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4分)20.文章首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21.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四、作文(50分)22.请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1) 当你在生活和学习中首战失利,你是否有勇气说“再试一次” 或许再试一次,你的眼前便会柳暗花明;再试一次,你可能找到成功的起点;再试一次,你的人生或许呈现七彩斑斓。只要心中不放弃信念,收获总会来到你的面前。请以“再试一次”为题目,写一篇文章。(2) 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星际之间有离,人与物之间有距离,人与人之间有距离。距离可以无限远,也可以无限近。距离太远,会让人产生思慕与渴望;距离太近,又会产生碰撞与矛盾。距离产生美,距离也产生阻隔。请根据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2)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3)600字以上;(4)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