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82张PPT)这些年我们见过的神翻译……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译:我三岁的时候嫁到你们家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译:专门下达诏书,授予我郎中的官职;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典,让 我去给太子洗马。这些年我们见过的神翻译……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翻译:同乡有一个已经出名的人,以操练童子功为职业,很久都没有成功。操童子业,是指读书没有获得功名,还是童生身份。3.齐桓公好服紫,一国皆服紫。译:齐桓公喜欢吃紫菜,整个国家的人都喜欢吃紫菜。4.帝阴养死士三千人,散在人间。译:皇帝在阴间养了三千个死人,散落在人间。还有更离谱、更搞笑的……你以为只有他们可笑吗?请翻译下面文言语句1.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神翻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 唤鱼儿。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 呼唤鱼。你以为只有他们可笑吗?请翻译下面文言语句1.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神翻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 唤鱼儿。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 呼唤鱼。2.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正译: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你以为只有他们可笑吗?请翻译下面文言语句3.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神翻译:诸葛在诞生做寿的春天发生叛乱,魏国皇帝出征,鲁芝率领荆 州文武大臣最先被驱赶。正译: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亲自出征,录制率领荆州文武百官作为先锋。4.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jué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误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确实要取代它。你们 即使点燃了自己,也没有日月一样的光明!正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你们这些 微火残灰,竟敢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大明朝)争夺光明吗!你以为只有他们可笑吗?请翻译下面文言语句5.时北人为突厥所驱逼者,虏退惧诛,往往亡匿。误译:当时黄河以北由于突厥驱赶逼迫,匆忙撤退后,害怕被(朝廷) 处死,纷纷逃跑躲藏起来。正译:当时黄河以北被突厥所驱赶逼迫的百姓,在突厥撤退后,害怕被(朝廷) 处死,纷纷逃跑躲藏起来。第一步:思考,为什么我们会出错一、词类活用分析错误,如“衣”二、不辨感彩,如,耽玩典籍,不能翻译成沉湎,应翻译成沉 醉。三、误译文言虚词,“以”字,表示凭借的介词,应译为“凭借、利用”。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为“因为”。等等四、不懂文言修辞,如,汝爝火馀烬, 敢与日月争明邪!句中的“爝”(jué),意为“小火”“火把”,“馀烬”,意为“残灰”, 根据文中人物关系,这里比喻元朝残将脱脱;而“日月”则比喻明朝。五、误译语法,如,时北人为突厥所驱逼者,虏退惧诛,往往 亡匿。当时黄河以北被突厥所驱赶逼迫的百姓,在突厥撤退后,害怕被(朝廷) 处死,纷纷逃跑躲藏起来。这句话中:“人……者”定语后置、“为……所”被动句式。1、该背的背了,该做的做了,提高不明显;2、翻译总是拿不到高分,感觉白练了;3、有的字明明认识,放到句子里却无法解释;4、有的字压根就不认识;5、有的字认识,意思也大概知道,但翻出来就是不得分…… ……空白——不够时间是最好的理由对你有千言万语——但就是说不出口文言文翻译的“尴尬”经本府查明,同学们的文言文翻译,犯有八重罪!总结:文言翻译八重罪(常犯错误)一.缺少语境意识 。二、混淆古今异义。三.缺少必要文化知识 。四、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五.不辨感彩 。六、误译文言虚词。七.不懂文言修辞。八、误译语法关系。近三年该题考察情况年份 卷别 题干表述(第13题翻译)(8分) 采分点 命题特点2023 新高考Ⅰ 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骄侮、唯,是以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一隅、审、信 2022 新高考Ⅰ 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岁、熟,奈何 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折节、与、去 2021 新高考Ⅰ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患、赇、密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恶,乐 ①主要采分点:重点实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重点虚词——以、乃、之、其等;重点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②总有个别陌生实词,需要临场推断。一 、考题考向文言文翻译题的综合性较强,涉及文言知识点多,是检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属必考题。文言文翻译集中考查了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考查了考生文言文的综合能力,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的全国卷文言文翻译均设置两题,各4分,体现出命题者对文言文翻译的高度重视。二、命题特点①以考查实词、虚词为主,考查句式为辅。②两句翻译,每句字数在15~27,采分点一般为三个或四个。③句子多为对话句,叙述性的语句选择含有关键词语、特殊句式的句子因为:(1)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别(2)是考题设置的关键得分点高考翻译题命题规律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多义实词、常见虚词、偏义复词省略句、被动句、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语后说判断句、及固定句式采分点文言知识点命题人角度评卷场经验答题者角度实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疑难词虚词:以、之、其、为、而句式:宾前、定后、状后、判断、被动、省略、固定句式字词层面:关键实词、虚词句式层面: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语意层面:语意通顺,语气一致动词、形容词、名词及省略的句子成分;2~3个关键词语,1~2处文意通顺,偶有特殊句式。翻译时难住你的地方,往往就是采分点。如何解决问题呢?应对措施——一、瞻前顾后看语境,检验句意、感彩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二、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 境进行正确翻译。三、严格遵守“踩点”翻译,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四、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对特殊句式进行合理转换,准确翻译。如何解决问题呢?应对措施——五、的把握复句结构关系,注意虚词体现的“假设”“因果”“转折”“条件”等 关系。六、积累古文修辞知识,留心古文修辞现象。七、避免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八、重视标点符合,体现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钢铁侠传》托尼早孤,锐志好学。其父霍华德在时,尝以其寄庠序,尼不知其父有志于国,谓其漠己。公论曰,愈恶一人愈如其人。尼既弱冠,尽能袭承父业。造钛金甲胄匿其内,千里不留行,显达一时,见用于兵部。尝有一姝,别号小辣椒,其德婉贞、淑贤。诗经有言,何彼浓矣,华若桃李,庶几谓之。二人相知,卿卿我我,尼既知世间有爱,遂宥其父,誓曰,孰弑吾亲,必手刃之……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翻 译高考文言文复习——翻译13题一、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要求二、了解文言文翻译“三大采分点”三、熟记文言文翻译“六字诀”附:2023-2020新高考文言文翻译真题突破一 文言文翻译的两原则 文言文翻译句子是传统考题,考查的是综合能力,也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因此需要遵循正确的翻译原则,掌握相应方法并能够准确把握采分点。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信、达、雅”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一.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直译: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即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当然,有一些发语词、助词无法直接译出,则不必译出。试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原则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译文: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威逼而致屈服,报告了单于。单于更加想让他投降。就把苏武关在地窖中囚禁起来,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 直译时须注意以下三个词语:⑴“愈益”,同义复词,只译出一个即可。⑵“绝不”,要把“绝”落到实处。⑶“饮食”,注意译的顺序:喝的、吃的。2.意译:灵活变通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不能机械地采用直译,而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意译,多用于一词或短语的翻译。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或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试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意译原则。⑴纵一苇之所如。译文:任凭小船随意漂荡。⑵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译文:臣活着应当不惜牺牲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像结草老人那样报答您的大恩。“一苇”使用比喻,可以只译出本体,或改成明喻翻译。“陨首”意译,“结草”用典,应译出内涵。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互文等,翻译这些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应根据其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意译。修辞 翻译要点 示例分析比喻明喻。译为“像××一样”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暗喻。译为“像××一样+比喻义”夫秦王有虎狼之心:秦王有像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借喻。翻译时把喻体还原成本体,译出它所比喻的事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梨花”还原成“雪花”。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原则二:意译为辅,文通句顺-特别提示修辞 翻译要点 示例分析并提 并提,就是在一个句子中同时表述两件相关的事情。翻译时,需要将并提 句分开翻译。 郦道元《三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翻译时,一定要遵循“由合而分,各自配对”的原则,译为“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译出它所代指的人或物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译为“音乐”。互文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略而又互相补充,翻译时要把两部分合起来翻译秦时明月汉时关: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古人为了避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而把话说得很含蓄,翻译时应还原其本来的意思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背”是避讳的说法,翻译时应译为“去世”。借代互文婉辞用典封狼居胥:典故,汉武帝时,大将军霍去病大败匈奴,追到狼居胥山,封山而还,翻译时译为“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翻译时不照抄典故,只点明典故的内涵二.三大采分点采分点意识从高考试题来看,文言文翻译是按得分点给分的。文言文翻译语句的给分点主要体现在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上,找准这三点,也就抓住了翻译题的命题点和基本的得分点。1.重要实词2.关键虚词3.文言句式做题人要有改卷人的心态。每次做题的时候,你就把自己想象成评卷的老师,然后问问自己,你是不是对你自己手上正在做的东西都满意了呢?如果不满意,又是在哪些地方不满意,然后及时改正。要有出题人的心态。站在出题人的视角,去审视题目,其实就已经把很多同学甩在后面了。每做一道题,如果能够知道出题人的意图为何?这类题型最容易在什么地方有“套路”?最容易在哪个地方丢分?长此以往的心态训练,必定训练成高手。强化得分意识一个句子4分基本分:句子大意1分或2分踩分点2分或3分①一词多义②古今异义③词类活用④通假字⑤偏义复词⑥重点虚词⑦文言句式⑧固定结构(句式/词语)⑨单音节词1.重要实词所谓重要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把重要实词翻译到位,需要准确理解句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活用词语以及多义词,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课堂练习: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重要实词,并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重要实词:东(名词用作状语)、封(使动用法)、肆(重要动词)、阙(使动用法)。译文:(晋国)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张(延伸)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1.重要实词所谓重要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把重要实词翻译到位,需要准确理解句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活用词语以及多义词,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课堂练习: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重要实词,并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重要实词:博学(古今异义词)、日(名词用作状语)、参(重要动词)、省(重要动词)、知(通假字)。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他就会见识高明而行为没有过错了。2.关键虚词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①有些虚词必须译出。有实词义项的,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这两类需要译出。②有些虚词不必译出。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不必译出。总之,我们在翻译虚词时,要仔细辨明词性及意义,能译则译,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课堂练习: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关键虚词,并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关键虚词:乃(于是)、之(到)、以(把)。译文:项伯于是在夜里快马加鞭赶到刘邦驻军地,私下里见了张良,把事情全部告诉了他。⑵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关键虚词:之(三个都为助词,的)、于(第一个,介词,对、向;第二个,介词,表比较)、以(认为)。译文: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3.文言句式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翻译时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后,考生要灵活运用学过的文言句式的判断方法和翻译格式,重点把握容易忽略的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各种句式的翻译格式①判断句:必须加上“是”“就是”等词语。②被动句:必须加上“被”字。③倒装句:必须用“调”的方法将译句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过来。如状语后置句,耐翻译时要将状语调到动词前;定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定语和宾语恢复原位。④省略句:必须用“补”的方法补出省略的成分,确保句意通顺。⑤固定句式(结构):千万不要生硬地翻译,固定句式有固定的译法,须在平时掌握好。课堂练习:指出下列句子中的文言句式类型,并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归有光《项脊轩志》)※句式类型:状语后置句译文:东家的狗(听到西家的声音)就对着西家叫,客人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⑵蚓无爪zhǎo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句式类型:定语后置句译文: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小试牛刀:找出下列句子的采分点并且翻译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分)。采分点:翻译:2、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分)采分点:翻译:1、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4分)采分点:翻译:爱,吝啬;易,交换;主谓倒装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我不是吝惜钱财才去用羊来交换牛,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谨,认真兴办;申,反复陈述;颁,通“斑”、状语后置句(申之以孝悌之义)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陈述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衣,名作动,穿上;王,名作动,称王;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不会有这样的事。文言文翻译“六字诀”留、删、换忠于原文,一一对应,不遗不漏,不多不少。字字落实补、调、变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文从句顺三.具体步骤——翻译“六字法”留、删、换、补、调、变。1、“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做事勤苦,功劳很大)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给jǐ事中:官名, 秦汉为列侯、将军等的加官,侍从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参议政事,因执事于殿中,故名。[2023·新Ⅱ卷]⑵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古人临阵出奇兵,攻击敌人意想不到之处,这是变化的方法吗?[2022·新I卷]⑵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如果)燕国不救援魏国,魏王就会屈己下人(改变志节)割让土地,把魏国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离开。小试牛刀例1: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原文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例2: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译:永和九年,是癸丑年,晚春的开初,我们在会稽山阴县的兰亭聚会。 对点小练:1、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2、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3、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4、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安石记。周文王被拘而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而写下了《春秋》。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安帝平素听说张衡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公车特地征召授予郎中一职,两次升迁担任太史令。2、“删”,就是略去不译。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①删除无意义的虚词。②有的表恭敬的副词可以删去。③删去偏义复词中作为陪衬的词。④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词。示例1.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其中“夫”是个句首助词,可以删掉。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其中助词“之”,只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以删去。3.张良曰:“谨诺。” (《鸿门宴》)张良说:“遵命。”删去了“谨” 。4.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孔雀东南飞》)文中只有“母”“兄”的意思,“父”“弟”只做陪衬,翻译时可以删去。5.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其中“既”“已”都是“已经”的意思,翻译时删去一个。[即时训练]1.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删削法)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节选自《尉缭子》)删削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删削词语:夫、也。关键词语: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利;臣妾,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臣妾。译文:杀害人家的父兄,掠夺人家的财物,奴役人家的子女,这些都是强盗的行为。【参考译文】凡是用兵,不要进攻没有过失的国家,不要杀害无辜的人。杀害人家的父兄,掠夺人家的财物,奴役人家的子女,这些都是强盗的行为。战争的目的,是平定暴乱、制止不义行为。3、“换”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替换文言词语。①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2023·新I卷]⑴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我的群臣没有不对我有骄傲轻慢之意的,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之间的礼节,因此把他放在前面。[2023·新Ⅱ卷]⑵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古人临阵出奇兵,攻击敌人没有料想的地方,这也是变化的方法吗?[2022·新II卷]⑵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吴汉回来,责备他们说:“军队出征在外,官兵们用度不足,为什么多买田地房产呢?”②将词类活用的词换成活用后的词。[2023·新I卷]⑴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我的群臣没有不对我有骄傲轻慢之意的,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之间的礼节,因此把他放在前面。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把……放在前面[2020·新高考I卷]⑵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家破人亡[2020·新课标I卷]⑴又减价粜tiào常平米,多作馕náng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制成许多稠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活: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救活的人[2019·新课标Ⅱ卷]⑴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制。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强盛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③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2021·新高考I卷]⑴上患吏多受赇qiú,密使左右试赂之。 左右:指侍从。/今义:左和右两方面。[2021·新高考Ⅱ卷]⑵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感激:情绪激动。/今义:深深的感谢。④通假字要换成本字,译成本字的意思。[2020·新高考I卷]⑵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趣:通“促”,督促;催促[2021·新高考Ⅱ卷]趣执之,无使得遁dùn! 赶快把他抓起来,不要让他逃跑了。趣:通“促”,赶快练习(1)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 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愚、智、贤”这三个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愚笨、明智、贤明”。)(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用本字“早” 换通假字“蚤”)(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陈涉)。(云、响: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景:同“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4、“补”,就是补充上省略了的成分。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增补法。①省略了的主语、谓语、宾语要补上。[2022·新Ⅱ卷]⑴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禹曰:“吴汉可。禹数与(之)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屡次与(他)交谈,他这个人勇猛而有智谋,各位将领少有能赶得上的。[2021·新高考I卷]⑵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化为忠。 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臣)就会变为忠臣。[2020·新Ⅱ卷]⑴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 众多官吏向来苟且怠慢,海瑞以自己的行动加以修正。有御史偶尔演戏奏乐,(海瑞)将要遵照太祖法规对他(指御史)杖责。4、“补”,就是补充上省略了的成分。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增补法。②省略了的介词“于”等要补上。 ③判断句要补上判断句的标志词。[2022·新高考I卷]⑵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如果)燕国不救援魏国,魏王就会屈己下人(改变志节)割让土地,把魏国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离开。[2023.2四省适应性联考]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 他打仗如果失败了,就是您的福分。他打仗如果胜利了,一定会以剩下的部队去攻打晋国。示例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句中主语多处省略,翻译时都要补出来: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蛇)触草木,(草木)尽死;以(蛇)啮人,(人)无御之者。2.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3.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你)估计我回到军营中,你再进去(辞别)。〔原句是“(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辞)”的省略,省略了主语(公)和谓语(辞),翻译时应该补充完整。〕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原句是“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的省略,省略了介词“于”,翻译时应该补充完整。〕xián[即时训练]1.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增补法)毕諴,字存之,黄门监构从孙。构弟栩,生凌,凌生匀,世失官,为盐估。匀生諴,蚤孤。夜然薪读书,母恤其疲,夺火使寐,不肯息,遂通经史,工辞章。(节选自《新唐书·毕諴传》)增补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增补词语:(毕諴)夜然薪读书,母恤其疲,夺火使(他)寐,(毕諴)不肯息……关键词语:然,通“燃”;恤,体恤;工,擅长。译文:(毕諴)晚上燃柴读书,母亲体恤他读书疲惫,夺去火把让(他)睡觉,(毕諴)不肯休息,于是能通晓经书史书,擅长诗文。【参考译文】毕諴,字存之,是黄门监毕构的堂孙。毕构的弟弟毕栩,生下了毕凌,毕凌生下毕匀,世代没有官职,从事食盐生意。毕匀生下毕諴,毕諴很早便失去了父亲。(毕諴)晚上燃柴读书,母亲体恤他读书疲惫,夺去火把让(他)睡觉,(毕諴)不肯休息,于是能通晓经书史书,擅长诗文。5、“调”就是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状语后置句。②定语后置句。③主谓倒装句。④宾语前置句。[2021·新高考Ⅱ卷]⑴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十倍)利。 祖逖没有回信,却听任双方往来贸易,从中获得(十倍)利润。[2020·新高考Ⅱ卷]⑵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lèi而哭者百里不绝。 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市民停业悼念。灵柩经过江面,民众穿戴白衣帽两岸送行,洒酒祭奠而哭的人百里不绝。定语后置主谓倒装5、“调”就是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状语后置句。②定语后置句。③主谓倒装句。④宾语前置句。[2019·新课标Ⅱ卷]⑵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秦人数以千计。期年:一年。例: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秦王纳谏》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示例1.沛公安在?(《鸿门宴》)沛公在哪里?把前置的宾语“安”调整到动词“在”之后。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丽,是偏爱我啊。3.村中少年好事者。(《促织》)村中有个好事的少年。(“少年好事者”定语后置,翻译时调整语序为“好事者少年”。)4.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不吾知也”宾语前置,翻译时调整语序为“不知吾也”。)6、“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这往往是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时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意译)。如:①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池”。②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绔” 分别翻译成“官员”“法律”“富家子弟”。例: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并序》→我和客人一起下了马,登上船,举起酒杯想要喝酒,却没有音乐伴我们消解忧愁。③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猎” “更衣”翻译成“出兵征伐” “上厕所”。例: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示例(1)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金城千里”运用了比喻,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生下我才六个月,慈祥的父亲就去世了。(“见背”是委婉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死”,应按现代汉语翻译成“去世”。)(3)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过秦论》)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敲扑”是行刑用的棍杖,代指严酷的刑罚。)四、破解翻译“卡壳”“3方法”(一)知识迁移法在文言文翻译中,知识的积累是基础,迁移是目的;只知积累,不能迁移,是知识的“书橱”;只想着考场发挥,不注重积累,结果必然是竹篮打水。文言文需要综合的知识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知识;实词又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同义、反义、偏义复词等。积累的途径包括课本、成语、做过的题目。1.从课本中迁移试题中的重要实词、活用、句式常常可以从课本中找到依据,下面几个句子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示例。例1: 把下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划线的字的翻译。(4分)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译文:而谢曜喜欢褒贬人物,谢曜每次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解析:臧否,褒贬,初中课文《出师表》中有“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例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注意加点的字的翻译。(4分)又佥都御史赵开心素为(冯)铨所忌,相继构陷去官,乞矜察。答案:还有佥都御史赵开心向来被冯铨忌恨,(这些人)相继被诬陷罢了官,请求怜悯体察。解析 “素”,向来,《鸿门宴》中有“素善留侯张良”;“矜”,是典型的一词多义,有怜悯、夸耀、持重等多个义项。《陈情表》中“愿陛下矜悯愚诚”为“怜悯”的意思;“不矜名节”中为“夸耀”的意思;而现代汉语“矜持”的“矜”为拘束、持重的意思。例3 把下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1)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2)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汉书·晁错传》节选)(1)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答案:吴王和楚王送给我书信,说高皇帝让子弟称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封地。解析:这个句子有两个难点,一是“相”的翻译,不能翻译成“互相”,应是偏指一方,如《孔雀东南飞》中“嬉戏莫相忘”(嬉戏的时候不要忘了我);一是“王”为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应翻译为“使……称王”,如《鸿门宴》中“先入关,破咸阳者王之”,中的“王”就是“使……称王”的意思。(2)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答案: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解析:“卒”,为通假字,通“猝”,《荆轲刺秦王》中有“卒惶急无以击轲”。另外重点实词“始”是“才”的意思,如《六国论》中“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例4 :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4分)答案: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解析:“治”,除了动词“治理”,还有形容词“太平安定”的意思,可联系成语“励精图治”思考。2.从成语中迁移例5 :起知光化军。谍知金渝盟,郡乏舟,众以为虑,濛力为办集,及敌犯境,民赖以济。(4分)答案:间谍得知金人背弃盟约,州里缺少船只,人们为此忧虑,莫濛尽力办理收集,等到敌人侵犯边境时,百姓依靠这些船只渡河。解析:句中“渝”的含义是“改变、违背”,如成语“矢志不渝”。即练即悟:把下面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的字的翻译。1.今台臣坐谴,公论杜塞,何谓法祖宗耶!章三上,不报。答案:现在御史台官员无故遭受谴责,公正的言论被阻止,还说什么效法祖宗呢?张起岩多次上奏章,都没有得到回复。解析:重点词语“三”表多次,如《鸿门宴》中“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报”,回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即练即悟:2.权刑部侍郎,大昌言:“辟以止辟,未闻纵有罪为仁也。今四方谳yàn狱例拟贷死,臣谓有司当守法,人主察其可贷则贷之。如此,则法伸乎下,仁归乎上矣。”帝以为然。答案:现在各方面审理案件依例打算赦免死罪,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信守法令,皇上审察可以赦免就赦免他。解析:“狱”,案件的意思,如《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贷”是宽恕的意思,如成语“严惩不贷”。辟bì :古义①治理②罪行③征辟,征兆④法律(二)语境整合法本考点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中”决定了该考点不止考查词语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在语境中的推敲、分析、整合能力。语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内的小语境,一类是语段的大语境。小语境主要是选择与句内的相关词语相搭配的词语的能力;大语境主要是依据事理加以分析的能力。高考中出现的词语,并不是我们都能复习到,都能记得牢的,这时候就需要仔细揣摩语境,找到适合语境的翻译。高度认识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语境即言语环境,分为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社会背景、知识积累、情理事理等)。文言文中所说的语境主要是内部语境,主要是文段语境和句子语境,很少涉及如现代文阅读中的全篇语境。文言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激活、锁定学生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积累,更在于:1.确定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并借此判定特殊句式(尤其是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和意念被动句),推测疑难词语含义。2.结合语境推断被省略的成分和代词具体指代的对象。3.保证文意通顺,避免了“见字生义”“刻意硬译”等常见问题。语境对于翻译来说如此重要,可是在平时学习乃至考试中,我们的语境意识非常淡薄乃至没有。这其中有个客观因素,就是被翻译的语句放在答案卷中(高考全是这样),与原文相对分开了,于是乎大家只盯着这个句子想,即使明知翻译不通也还是硬译,就是不知道把这个句子代入原文中去读、去思考。这可能是翻译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坏习惯吧!因此,必须改掉这个坏习惯,真正做到让“字回到词中、词回到句中、句回到段中、段回到篇中”。[2021年·新高考I卷]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任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采分点]关注句子结构即要关注句子内部词语的搭配,以辨明词性或活用的情况。如果上下文语境中有对称结构,也需要重视和关注,它能帮助我们辨明词性或推断词义。①根据句子结构对称,由“乐”可知对应的“恶”的读音;恶:厌恶。乐:喜爱。②根据句子结构对称,由“忠化为佞”可知对应的“(佞)化为忠”,补充省略成分。大意2分。[解析]:由末段开头“臣光曰”“古人有言”可知,接下是总结性的说理句子:国君英明则臣子正直,接下了用裴矩例子来说明原因。 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臣)就会变为忠臣。[2019年全国I卷]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解析]前文说到天子想要提拔重用贾谊,可是受到了权臣的阻挠,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后文也说到,天子逐渐疏远了贾谊。根据文意和“短”处在谓语位置可判断“短”:短处→说人短处→诋毁。例外翻译时应注意事件发展的过程。采分点:短,诋毁;擅权,揽权;纷乱,使……变得混乱。“乃短贾生曰”是省略句,承前省,主语应是“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 (他们)于是诋毁贾谊道:“(贾谊)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选自《后汉书·王涣列传》)[解析]:这道翻译题最大的难点就在于“荐”这个词的翻译。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记叙语段中的信息来推定。从前文可知,这里人民思念的是王涣,王涣作为地方行政长官爱民如子,施政有方,所以他去世之后,老百姓很感念他,也就才会给他设立祭奠的祠堂。于是我们可以梳理如下:[人物身份]:王涣,生前为洛阳令,已亡故;[性格形象]:爱民如子、施政有方;[人物间关系]:民思其德。所以,“荐”不可能翻译成推荐,对于已经亡故的人,只能是祭奠、纪念等意思。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选自《后汉书·王涣列传》)[采分点]:①“为立祠安阳亭西”为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安阳亭西为(其)立祠”;②“弦”为名词作动词,弹奏、奏乐;③“荐”,根据上下文意推断为“祭祀、纪念”。→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2018年全国II卷]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选自《后汉书·王涣列传》)→王涣的灵枢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碗(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全都说平常带米到洛阳,被士卒衙门所盘剥,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不再被(官吏)掠夺侵扰了,所以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肆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大饥荒,人吃人崔应麟和陈登云的行为。皇帝立马派人赈灾。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译文: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屎,用包裹拿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立即上报给朝廷。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课堂练习dànjī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2020年全国乙卷)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白衣冠:皆白衣冠以送之。名作动,穿白衣带白帽。酹:一尊还酹江月。洒酒祭奠。夹岸: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岸。参考译文:灵柩经过江面,民众穿白衣戴白帽两岸送行,洒酒祭奠而哭的人百里不绝。(三)语法分析法在文言文翻译中多作一些语法分析,既有助于我们理解语意,又常常能突破活用和句式,是答文言文翻译题必备的重要方法。例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答案: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解析:“蔽”前面有状语修饰,且带宾语“罪”,所以应为动词“定”例2 阅读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朝廷。 答案: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解析:“不吾索”中“吾”作“索”的宾语,翻译时提到前面;“面”用在动词“责”的前面,作状语,译为“当面”。1、增强采分点意识,结合“语境”答题。2、打造你自己的实词库——近5年真题+回归课内教材字字落实留删留换删文从字顺贯补调课堂小结文言文翻译:四步解答翻译题第一步:切分句子→以词为单位,用“/”切分句子。第二步:定采分点→(※若不能确定得分点,确保字字翻译)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多义实词、活用实词、特殊实词。关键虚词:高频虚词“以、其、因、乃”等、可译可不译的虚词、高频副词。特殊句式: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式。第三步:译准词语→按照切分内容一一对应翻译。(六字诀+三方法)第四步:连缀成句→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调整语序,增删个别词语,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 (六字诀+三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