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4张PPT)语文园地(部编版)五年级上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六单元:回顾课文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三篇课文是什么?《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它们在内容上有哪些共同特点?它们写的都是父母之爱。它们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它们都运用了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第一课时交流平台阅读本单元的课文,我们会感受到父母子女之间浓得化不开的感情。怎样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呢?作者的感情有时会融入他描写的场景中。如,《父爱之舟》中描写了“我”与父亲逛庙会的场景,流露出父子之间的温情。有时,浓厚的感情藏在字里行间,需要用心品味。如,《慈母情深》有一个细节:“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皲裂的手指数着。”从中可以感受到母亲工作的辛苦、挣钱的不易,还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到“我”的羞愧和自责。读一读,品一品阅读时,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我们再去欣赏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吧!在本单元课文中,选择你印象最深的场景、细节,分享朗读,说一说,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卖玩意儿的也不少,彩色的纸风车、布老虎、泥人、竹制的花蛇……虽然不可能花钱买玩意儿,但父亲很理解我那恋恋不舍的心思,回家后他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唯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作者的感情有时会融入描写的场景中。父亲对“我”的关爱就藏在逛庙会的场景里,字里行间流露出父子之间的温情。体会细节描写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 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皲裂的手指数着。这句话描写了母亲的动作和手指。从“揉得皱皱的毛票”以及动作“掏”可以看出母亲挣钱的不易。从“皲裂”可以看出母亲的工作很辛苦。体会到“我”对母亲的心疼。你还从哪些课文中的细节、场景中感受到了作者想表达的情感?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是动作、神态的描写,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当我看到母亲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辛勤工作时那五味杂陈的心理。这段话描写了母亲工作的环境,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工作的艰辛和挣钱的不容易,联系上下文还能感受到作者的愧疚和自责,以及内心的酸楚等复杂的感受。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两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对母亲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对我的赞美溢于言表。总结:无论是课内学习,还是课外阅读,关注场景、细节描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词句段运用一篇好的文章,除了要有好的开头,还要有耐人寻味的结尾。即人们所说的“凤头”“豹尾”。好的结尾意味深长,会让人回味无穷。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好的文章结尾,就是当读者把作品读完之后,愿把他的第一页翻开来重新读一遍。”好的结尾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几篇文章的结尾,体会它的特点。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读一读,联系课文,说一说:这三篇课文的结尾分别与文章的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相同点:这三篇文章的结尾有个共同点是——或与前面的内容相照应,或与开头相照应,或与题目相照应。《慈母情深》的结尾照应了文章的开头;《桂花雨》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结尾和题目相照应。《慈母情深》的结尾照应了文章开头。开头:“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结尾: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自然收束式结尾:总结全文内容,简洁凝练,不拖泥带水。省略号蕴含着对母亲无尽的感激之情。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这种结尾朴实自然, 它能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令读者在回味中感受到作者那复杂的情感。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首尾呼应式结尾: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内容上,它进一步突出了桂花雨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结尾中出现桂花雨,点明了主题。家乡的桂花和作者童年的快乐是连在一起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已经扎根在她的心底,融进她的生命,成为她童年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也与课文的题目相照应,加深了读者的印象。既点题,又总结全文。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总结全文式结尾:使文章的主题鲜明突出。也是对全文的归纳总结,有升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更好地向我们展现了作者成年后对父母之爱的不同表达方式的理解和感激,这种结尾给人简洁、清楚的感觉,让文章主旨更加深刻,课堂练习写出下面课文结尾的特点。1.《珍珠鸟》的结尾: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深化主题,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2.《白鹭》的结尾: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照应开头,表达了对白鹭的喜爱及赞美之情。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主旨。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延伸拓展常见的结尾方法还有:引用名言法、梦境结尾法、呼唤号召法……梦境式结尾:晚上,男孩做了一个甜美的梦,梦见小女孩找到了妈妈,正依偎在妈妈的怀里撒娇呢!小鸟也飞回自己的小巢,正和鸟妈妈一起快乐地歌唱呢!呼唤号召式结尾: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吧,把爱心带给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引用名言式结尾:“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15年来,生活使我懂得了放弃!为了我的理想,为了更多的人可以读书,我必须有所放弃! ——《生活,使我懂得了放弃》的结尾好的结尾有很多,但具体用哪一种结尾方式要根据文章的内容来确定,不可生搬硬套,更不能千篇一律。只有在平时多读、多看、多练,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课堂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在阅读文章时。只要抓住印象深刻的场景和细节来品味,就可以更好地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感情。而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主旨,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希望同学们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我们以后的习作当中来。回顾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交流平台”,知道了体会文章中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你还记得有哪些好的方法能帮助我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吗?场景描写、细节描写、抒情句……第二课时词句段运用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的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读下面的两段话,想象画面,说说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第一段话选自《慈母情深》,描写的是母亲工作时的场景。第二段话选自《父爱之舟》,描写的是“我”和父亲逛庙会的场景。这两段话分别选自哪篇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场景?场景描写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第一段话从空间、四壁到里面的布局以及作者的感受来写,这个场景描写表明了母亲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烘托出母亲工作的辛劳及挣钱的不易,为突出母亲的形象做了铺垫。第二段话写出了庙会的热闹和物质的丰富,这更加衬托了父亲和“我”的困窘。突出了我家境贫寒,在如此贫寒的情况下,父亲还想办法满足孩子,这样的对比为下文父亲给“我”买热豆腐脑和做万花筒埋下伏笔。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理解、体谅,同时流露出了父子之间的温情。场景描写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读一读,写出下面场景描写的作用。父亲经常说要我念好书,最好将来到外面当个教员,所以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两三圈,那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这一场景描写表现了“我”对父亲深深的爱和崇敬之情。场景描写在文中的作用:1.塑造人物。表现主题场面描写的最主要的作用是塑造人物形象,比如《慈母情深》中的场景描写写出母亲挣钱的艰辛。2.渲染气氛,烘托事物。有的场面描写刻意渲染气氛,或喜悦、恬静,或悲怆、紧张,让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真实地展开活动。比如《父爱之舟》中场景描写渲染出庙会热闹的气氛。场景描写不仅能为情节发展营造氛围,为下文做铺垫,还能在烘托氛围的同时衬托人物形象,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都是特别的、难忘的,因为在心中难以忘却,所以时时浮现在脑海中。读下面的句子,想一想这样的第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这个“第一次”,出自《慈母情深》一文,是发生在“我”去母亲工作的地方问母亲要钱,我看到母亲工作的环境,看到母亲工作的情景,体会到母亲的辛劳,也为此感到心疼和内疚,从而萌发了一种自己应该是一个大人,要关心母亲、体贴母亲的责任感。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交流品析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这个“第一次”,出自《父爱之舟》一文,作者看到家里那么困难但还是凑钱给“我”上学读书;父亲把“我”送到学校还替“我”铺床,这些让“我”觉得心酸。通过对比,表明这一次哭与在家里其他的哭不一样,是自己尝到的心酸的滋味,也说明“我”长大了,感受到肩上的责任,决心要好好读书。这些“第一次”都是表达自己成长过程中有所触动的新的认识和感受,懂得体谅亲人的不易,应该感恩父母、回报父母的情感。而这些感受都是在具体场景中自然流露出来的。课堂练习一直以来,妈妈就是我心目中不老女神。可是有一次,我晚上发烧了,爸爸上夜班没在家,妈妈就背着我去医院。当妈妈气喘吁吁地把我放到医院的椅子上时,我不经意间发现了妈妈鬓角散乱的几根白发和额头上浅浅的皱纹……我顿时哽咽了,妈妈是为我、为这个家操劳而变得苍老了,而我每天马马虎虎,经常惹妈妈生气。我竟然没有发现妈妈变苍老了……回忆日常经历,写一写第一次感受到了妈妈的苍老。可以这样写一写:一直以来,你眼中的妈妈是怎样的?此时的妈妈又是怎样的?你心中是什么滋味?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不管是和家人、老师还是朋友,总会有一件事或某个时刻,触动了你的心弦,回忆一下自己的相关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吧。如:第一次觉得有哥哥真好;第一次感受到爸爸的辛苦;第一次感受到同学的勇敢;第一次觉得朋友之间感情很深厚;第一次觉得老师教我们很辛苦……提示:事情用一两句话概述,不需要展开,重点把内心触动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示例:春节前,母亲带着我去车站接父亲回家。看着父亲身上背着、手里拿着的大包小包,第一次,我感觉父亲的身影是如此单薄。在我的记忆里,我从来没有仔细地看过父亲的身影,也从来没有发现他的身影竟如此单薄,我很难想象这样单薄的身影是如何支撑起整个家的。细节描写:父亲背包拿包的样子抒发情感通过细节描写抒发内心真实情感。日积月累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尚书》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魏征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司马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朱用纯自读“日积月累”中的句子,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都是关于勤俭节约的名言。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能够辛勤地为国家效力,能够节俭持家。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在安乐的时候要考虑到危难,消除奢侈,提倡节俭。理解交流句子意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从节俭到奢侈容易,从奢侈到节俭却很困难。这句话常用来强调要自觉保持俭朴,防止奢侈。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用纯看到一碗粥、一粒饭,要想到粮食的来之不易;看到半条丝、半根线,也要想到物资获得的艰难。这句话劝诫我们要常思农事的艰难、物品来之不易,做到勤俭节约。对应关系: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粥一饭半丝半缕练习背诵尝试运用1.小明要在书房挂一块匾,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食堂里要张贴一幅标语,你会推荐哪句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爷爷总是告诫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啊!”4.“ _________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在安逸的环境中要考虑到危险,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再读一读这些名句,并背诵下来。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尚书》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魏征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司马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朱用纯1.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2.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司马光《资治通鉴》3.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4.天下之事,常成于俭朴而败于奢侈。——《左传》5.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6.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7.节约与勤勉是人类两个名医。——卢梭交流课外搜集的有关勤俭节约的名言警句。拓展延伸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读语段,体会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二是还学会了写一写自己在成长中类似的“第一次”的独特体验;三是背诵积累了有关勤俭的名言,可以说受益匪浅。课后作业1.背诵“日积月累”并默写。2.成长过程中你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是什么?想一想,写到周记本上。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不同结尾的特点成长中新的认识和感受勤俭节约的名言/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教材分析】本单元语文园地紧扣教学重点,共安排了三个板块的内容。“交流平台”围绕本单元课文中描写的场景、细节,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梳理和总结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更好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三项内容。第一题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不同形式结尾的特点。第二题让学生阅读《慈母情深》《父爱之舟》中两个场景描写,想象画面,进一步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第三题出示的两个片段,都是主人公在成长中有所触动的新的认识和感受,要求学生根据提示,回想自己成长中类似的“第一次”,把当时的想法和感受写下来。“日积月累”安排了一组有关勤俭节约的名言,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目前的认知,在教学交流平台时,首先回忆什么是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整理三篇课文中出现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有重点地分析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学习课文结尾的方法和特点,让学生学以致用,练习写好结尾。交流成长中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告诉学生要注意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日积月累的内容,可以先理解“日积月累”中这几句名言的含义,再扩展积累相关的名言。【教学目标】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2.通过阅读句子,进一步体会课文结尾的特点及场景描写在文中的作用。3.学习写一写成长路上的“第一次”。4.正确朗读并积累有关勤俭的名言警句。【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结合具体句子,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2.体会文章结尾的特点,学习写好结尾。【教学难点】1.体会文章结尾的特点,学习写好结尾。2.试着写一写成长中的“第一次”。【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交流,总结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2.能联系课文,体会不同结尾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进入语文园地的学习。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三篇课文是什么?(慈母情深、父爱之舟、还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的,那他们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呢?哦,是的,都是写父母之爱的。文章又是怎样表现这种情感呢?对,他们都运用了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达感情。(设计意图:从单元导读页回顾导入,回顾本单元的主题,简单交流印象深刻的课文内容,为后续交流本单元情感表达的方式做铺垫。)二、交流平台1.交流内容阅读本单元的课文,我们会感受到父母子女之间浓的化不开的感情。怎样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呢?作者的感情有时会融入他描写的场景中,如,《父爱之舟》中描写了“我”与父亲逛庙会的场景,流露出父子之间的温情。有时,浓厚的感情藏在字里行间,需要用心品味。如,《慈母情深》有一个细节:“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从中可以感受到母亲工作的辛苦、挣钱的不易,还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到“我”的羞愧和自责。阅读时,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如何才能更好地体会文章中表达的感情?其中一个就是场景描写。那什么是场景描写呢?场景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3.出示段落交流平台中所说的场景描写看看起到什么作用?请一个同学来说说。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父亲从家里带了粽子,找个偏僻的地方,父子俩坐下吃凉粽子。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卖玩意儿的也不少,彩色的纸风车、布老虎、泥人、竹制的花蛇……虽然不可能花钱买玩意儿,但父亲很理解我那恋恋不舍的心思,回家后他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唯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1)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预设1:作者的感情有时会融入描写的场景中。父亲对“我”的关爱就藏在逛庙会的场景里,字里行间流露出父子之间的温情。预设2:父亲带我逛庙会的场景,我从彩排这的戏人,边走边唱。踩高跷、虾兵、蚌精、牛头、马面等人山人海以及卖小吃的密密层层、糖果点心、鸡鸭鱼肉等各式各样这些词语中可以真实地感受到庙会的热闹,感受到当时作者逛庙会的快乐。而且文段中的抒情句比如“我高兴极了”“我多馋啊”“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也写出了我的快乐和父子间的温情。(2)小结:说的真好,是呀,读这些文字我们的眼前就出现了这样的画面,让我们身临其境,真实感受庙会的热闹以及作者的快乐。。3.你还从哪些课文中的细节、场景中感受到了作者想表达的情感?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预设:这是动作、神态的描写,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当我看到母亲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辛勤工作时那五味杂陈的心理。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两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这里写出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憋闷,感受到母亲工作很辛苦。预设:这段话描写了母亲工作的环境,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工作的艰辛和挣钱的不容易,联系上下文还能感受到作者的愧疚和自责,以及内心的酸楚等复杂的感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预设:对母亲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对我的赞美溢于言表。总结:你们读书很细心。这样的场景描写在本单元课文中还有不少大家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找来读一读并体会。无论是课内学习,还是课外阅读,关注场景、细节描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的细节能够给我们更真实的感受。大家也可以学习并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中去。(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结合课文内容聚焦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为学生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做铺垫。)三、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一部分一篇好的文章,除了要有好的开头,还要有耐人寻味的结尾。即人们所说的“凤头”“豹尾”。好的结尾意味深长,会让人回味无穷。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下面几篇课文结尾的特点。(一)体会不同结尾的特点。1.读一读,联系课文,说一说:这三篇课文的结尾分别与文章的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预设:相同点:这三篇文章的结尾有个共同点是——或与前面的内容相照应,或与开头相照应,或与题目相照应。《慈母情深》的结尾照应了文章的开头;《桂花雨》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结尾和题目相照应。(1)《慈母情深》的结尾照应了文章开头。开头:“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结尾: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特点:自然收束式结尾:总结全文内容,简洁凝练,不拖泥带水。省略号蕴含着对母亲无尽的感激之情。这种结尾朴实自然, 它能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令读者在回味中感受到作者那复杂的情感。(2)《桂花雨》的结尾照应了文章题目。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特点:首尾呼应式结尾: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内容上,它进一步突出了桂花雨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结尾中出现桂花雨,点明了主题。家乡的桂花和作者童年的快乐是连在一起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已经扎根在她的心底,融进她的生命,成为她童年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也与课文的题目相照应,加深了读者的印象。既点题,又总结全文。(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结尾照应了文章题目。特点:总结全文式结尾:使文章的主题鲜明突出。也是对全文的归纳总结,有升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更好地向我们展现了作者成年后对父母之爱的不同表达方式的理解和感激,这种结尾给人简洁、清楚的感觉,让文章主旨更加深刻,(二)演练台1.写出下面课文结尾的特点。(1)《珍珠鸟》的结尾: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2)《白鹭》的结尾: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预设:《珍珠鸟》的结尾深化主题,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白鹭》的结尾照应开头,表达了对白鹭的喜爱及赞美之情。(三)延伸拓展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主旨。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1.常见的结尾方法还有:引用名言式结尾、梦境结尾法、呼唤号召法……(1)引用名言式结尾:“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15年来,生活使我懂得了放弃!为了我的理想,为了更多的人可以读书,我必须有所放弃! ——《生活,使我懂得了放弃》的结尾。(2)梦境式结尾:晚上,男孩做了一个甜美的梦,梦见小女孩找到了妈妈,正依偎在妈妈的怀里撒娇呢!小鸟也飞回自己的小巢,正和鸟妈妈一起快乐地歌唱呢!(3)呼唤号召式结尾: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吧,把爱心带给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2.总结:好的结尾有很多,但具体用哪一种结尾方式要根据文章的内容来确定,不可生搬硬套,更不能千篇一律。只有在平时多读、多看、多练,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设计意图:学生在体会结尾的特点时,常常不知道从何入手。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结尾和文章其他部分的联系,再去体会不同结尾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不同特点,从而让学生明确从这两方面体会结尾的特点,条理更清晰。)四、课堂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在阅读文章时。只要抓住印象深刻的场景和细节来品味,就可以更好地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感情。而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主旨,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希望同学们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我们以后的习作当中来。第2课时【教学目标】1.想象画面,能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2.能写出自己成长中新的认识和感受。3.背诵有关勤俭节约的名句。【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交流平台”,知道了体会文章中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你还记得有哪些好的方法能帮助我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吗?预设:场景描写、细节描写、抒情句……二、学习“词句段运用”(一)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场景描写不仅能表达作者的感情,它们还有其他的作用。让我们来读一读“词句段运用”第二题的两个片段,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在这段场景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读“词句段运用”第二题,在这两个场景中挑选一个,说说在这段场景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的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1.这两段话分别选自哪篇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场景?第一段话选自《慈母情深》,描写的是母亲工作时的场景。第二段话选自《父爱之舟》,描写的是“我”和父亲逛庙会的场景。2.场景描写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预设1:第一段话从空间、四壁到里面的布局以及作者的感受来写,这个场景描写表明了母亲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烘托出母亲工作的辛劳及挣钱的不易,为突出母亲的形象做了铺垫。预设2:第二段话写出了庙会的热闹和物质的丰富,这更加衬托了父亲和“我”的困窘。突出了我家境贫寒,在如此贫寒的情况下,父亲还想办法满足孩子,这样的对比为下文父亲给“我”买热豆腐脑和做万花筒埋下伏笔。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理解、体谅,同时流露出了父子之间的温情。3.师小结:作者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地写母亲的工作环境,突出了母亲的工作环境极其简陋,相当恶劣。着力渲染这一环境,烘托出母亲挣钱的不容易,为突出母亲的形象做了铺垫。第二段的场景描写至少起到两个作用:一是童年的小事进入了作者的梦乡,说明了这样的事情,在作者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的留恋;二是这一场景突出了“我”家境的贫寒,在如此贫寒的境况下,父亲还想办法满足孩子,可见父爱是何等的深沉、真挚和浓厚。(设计意图:“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第二题两者既有相糅杂的知识点,有各有侧重,把两者有机整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提高课堂效率。)(二)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三部分。人生中的“第一次”都是特别的、难忘的,因为在心中难以忘却,所以时时浮现在脑海中。1.读下面的句子,想想在你的成长中有没有类似的“第一次”,试着写一段话。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预设1这个“第一次”,出自《慈母情深》一文,是发生在“我”去母亲工作的地方问母亲要钱,我看到母亲工作的环境,看到母亲工作的情景,体会到母亲的辛劳,也为此感到心疼和内疚,从而萌发了一种自己应该是一个大人,要关心母亲、体贴母亲的责任感。预设2:“我”看到母亲在工作极其劳累,挣钱极其不易的情况下,还支持“我”读书,让“我”第一次有了这种新的感受。预设3:家里粜稻、卖猪给“我”凑学费,看到家里人把所有的钱都花到“我”身上,“我”的内心极其震撼,极为内疚和感激,才第一次有了这种新的感受。预设4:这个“第一次”,出自《父爱之舟》一文,作者看到家里那么困难但还是凑钱给“我”上学读书;父亲把“我”送到学校还替“我”铺床,这些让“我”觉得心酸。通过对比,表明这一次哭与在家里其他的哭不一样,是自己尝到的心酸的滋味,也说明“我”长大了,感受到肩上的责任,决心要好好读书。2.小结:这些“第一次”都是表达自己成长过程中有所触动的新的认识和感受,懂得体谅亲人的不易,应该感恩父母、回报父母的情感。而这些感受都是在具体场景中自然流露出来的。3.回忆日常经历,写一写第一次感受到了妈妈的苍老。可以这样写一写:一直以来,你眼中的妈妈是怎样的?此时的妈妈又是怎样的?你心中是什么滋味?(1)全班交流。(2)出示范例,帮助学生打开练笔思路。示例:一直以来,妈妈就是我心目中不老女神。可是有一次,我晚上发烧了,爸爸上夜班没在家,妈妈就背着我去医院。当妈妈气喘吁吁地把我放到医院的椅子上时,我不经意间发现了妈妈鬓角散乱的几根白发和额头上浅浅的皱纹……我顿时哽咽了,妈妈是为我、为这个家操劳而变得苍老了,而我每天马马虎虎,经常惹妈妈生气。我竟然没有发现妈妈变苍老了……4.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不管是和家人、老师还是朋友,总会有一件事或某个时刻,触动了你的心弦,回忆一下自己的相关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吧。如:第一次觉得有哥哥真好;第一次感受到爸爸的辛苦;第一次感受到同学的勇敢;第一次觉得朋友之间感情很深厚;第一次觉得老师教我们很辛苦……示例:春节前,母亲带着我去车站接父亲回家。看着父亲身上背着、手里拿着的大包小包,第一次,我感觉父亲的身影是如此单薄。在我的记忆里,我从来没有仔细地看过父亲的身影,也从来没有发现他的身影竟如此单薄,我很难想象这样单薄的身影是如何支撑起整个家的。三、学习“日积月累”1.自读“日积月累”中的句子,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理解句子大意。(1)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意:对于国家能够勤勤恳恳,对于家庭能够勤俭持家。(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大意: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用节俭来消除奢侈。(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大意: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4)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用纯大意:一粥一饭,应当想到得来是不容易的;一丝一线,应常想到,这些东西生产出来是很艰难的。3.名句运用。(1)小明要在书房挂一块匾,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食堂里要张贴一幅标语,你会推荐哪句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3)爷爷总是告诫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啊!”(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在安逸的环境中要考虑到危险,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4.熟读成诵,内化积累。5.积累拓展:关于勤俭节约的其他名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司马光《资治通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天下之事,常成于俭朴而败于奢侈。——《左传》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节约与勤勉是人类两个名医。——卢梭小结: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一美德,在生活中谨记“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对有关勤俭节约的名言有了更深的了解。这几句名言重在熟读成诵,大致了解意思,并学会在生活语境中灵活运用。在教学时,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意思,这样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在解释意思的基础上背诵,能减轻背诵的负担。最后再运用及拓展,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读语段,体会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二是还学会了写一写自己在成长中类似的“第一次”的独特体验;三是背诵积累了有关勤俭的名言,可以说受益匪浅。2.布置作业(1)背诵“日积月累”并默写。(2)成长过程中你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是什么?想一想,写到周记本上。【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不同结尾的特点成长中新的认识和感受勤俭节约的名言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作业设计)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褐色(hè) 恍惚(hū) 颓废(téi) 谨慎(jǐn)B.冤枉(wàng) 客栈(zhàn) 缝纫(rèn) 纸屑(xiè)C.枕头(zhěn) 歧途(qí) 榜样(bǎng) 誊写(téng)D.耽误(dān) 高跷(xiāo) 挣钱(zhèng) 偏僻(pì)2.选择省略号的作用。A.表示语意未尽;B.表示说话断断续续;C.表示列举事物省略;D.表示重复词语省略。(1)“我……要钱……”( )(2)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 )(3)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 )(4)“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 )3.下列词语与“震耳欲聋”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酷暑炎夏 B.排山倒海 C.亭台楼阁 D.如痴如醉4.下列关联词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你既然坚持要走,那我就不留你了。 B.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不要灰心。C.这艘轮船因为载客多,所以速度非常快。 D.巴迪既有一位慈母,又有一位严父。5.下面不是用于描写父母之爱的一项是( )A.舐犊情深 B.孟母三迁 C.寸草春晖 D.手足情深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在按要求完成练习。一如( )往 失( )落魄 人山人( )( )耳欲聋 戒( )以俭 千( )万化 迫不( )待 酷( )炎夏 满天( )斗1.“ ”词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像这样带有“一”字的成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他_________________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妈妈。3.他___________地坐在那里,原来是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三、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句。1.我要把朱用纯的名言“一粥一饭,_______________;半丝半缕,_________________”读给同学听,教育同学们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2.“历览前贤国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于国家而言,勤俭节约是繁荣昌盛的重要保障。《尚书》中就曾提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魏征也说:“居安思危,___________________。”3.司马光为不让子孙后代受到不良风气侵袭,曾写下这样的家训:_______________,由奢入俭难。四、 口语表达。父母像日月,紧紧相伴着你,用真情呵护着你,带给你无尽的温暖和成功的动力。请根据下面的情景,向自己的父母说说心里话。1.当父母在学习上给你施加压力时,你想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你在困难中及时得到父母的理解、关爱和帮助时,你动情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阅读与欣赏父亲父亲支撑着这个家,父亲由壮年走向暮年,父亲的头发由黑变白,生活却越来越充满希望。临近中考,父亲免不了每天一遍电话叮咛,嘘寒问暖,总是不放心我,常常骑着摩托,带着吃的过来看我。离中考还有两天,学校给我们放假,让我们回家收拾东西,父亲托人开车把我带回家。回到家里,桌子上摆满了各种我爱吃的菜,正值青黄不接的时候,父亲却为我准备了这么多!在家休息了两天,父亲总是问我的学习、生活,又拿出两百元塞给我,对我说:“到了县里,买点儿啥。”望着身形日渐消瘦的父亲,我更坚定了考试的决心。送我走的时候,父亲站在村里的路边,我坐在舒适的车里。父亲向我摆手,我看见父亲的头发在风中飘动,那曾经乌黑的头发,现在多了点点银霜。飘动的头发像是一团黑色的火焰,只是由于燃烧,已经沉淀了许多灰烬。父亲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生活在小小的村子里,家里世代务农,好不容易出了我这个有希望跳龙门的人,就尽全力供我读书。长年累月的劳作,过早地摧残了父亲的身体,使他落下一身病痛。农民,靠天吃饭,一年的收成全取决于老天爷的心情。收成好,父亲就焕发几分光彩,收成差一点儿,父亲的头上就又多了几根白发。尽管有时候家里用钱紧张,却从来没有少我一分吃穿。这些困难,藏在父亲心里,嘴上不说,却由新添的白发让我窥见。在得知我考入县里最好高中时,父亲开心地笑了,头发随着笑声开心地颤抖。那一刻,父亲仿佛年轻了十岁,任凭岁月在脸上刻下深深的皱纹,把青丝染成白发,这个坚强的农家汉子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尽管白发使他容颜更加苍老,但那是他付出的象征。苦心沥血待花开,青丝白发皆为爱。1.“父亲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全力供我读书”,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我”对父亲的农民身份不满。 B.“我”瞧不起父亲是一个农民。C.强调父亲的身份是一个农民。 D.强调父亲的不易和对“我”充满期望。2.“这些困难,藏在父亲心里,嘴上不说,却由新添的白发让我窥见。”对句中“窥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进一步说明了父亲有困难自己扛 B.体现“我”对父亲有困难隐藏不说的不满C.表现孩子对父亲的关爱 D.对“这些困难,藏在父亲心里,嘴上不说”的呼应。3.下列关于人物的描写方法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总是问我的学习、生活,又拿出两百元塞给我。(语言描写)B.父亲开心地笑了,头发随着笑声开心地颤抖。(动作描写)C.那曾经乌黑的头发,现在多了点点银霜。(外貌描写)D.这些困难,藏在父亲心里,嘴上不说。(心理描写)4.“苦心沥血待花开,青丝白发皆为爱。”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飘动的头发像是一团黑色的火焰,只是由于燃烧,已经沉淀了许多灰烬。”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班级开展了以“感恩父亲”为主题的活动,请你给父亲发一条短信,表达对父亲的感恩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1.C2. B C A D3.B 4.C5.D二、既 魂 海 震 奢 变 及 暑 1.完全跟过去一样 一马当先 九牛一毛 2.迫不及待 3.失魂落魄三、1.当思来处不易 恒念物力维艰 2.克勤于邦 克俭于家 戒奢以俭 3.由俭入奢易四、口语表达1.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对我抱有很大期望,但是请你们相信我、支持我,我一定会努力的。 2.爸爸妈妈,谢谢你们给我理解和支持,我爱你们。五、1.D 2.B 3.C 4.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 5.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面上看是把父亲被风吹动的黑发比作黑色的火焰,把父亲的白发比作燃烧后沉淀的灰烬,实际也暗指父亲为了孩子无私地奉献自己,换来了自己的衰老,青春不再,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与尊敬,和对父亲衰老的伤感。6. 示例:爸爸,您辛苦了,感谢您对我的呵护,我爱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作业设计(1课时)(含答案).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教案(2课时).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课件(2课时)共44张PPT.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