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2025-2026学年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2025-2026学年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阶段练习[1](R)
九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答案:A
解析:“在岩石上砍凿出艺术”强调以岩石为载体的手工/建筑成就。金字塔是古埃及用巨大石块堆砌而成的建筑奇迹,符合“岩石上的艺术”;太阳历是历法成就,象形文字是文字发明,均与“岩石砍凿”无关;《掷铁饼者》是古希腊雕塑,并非古埃及作品,故选A。
2.答案:A
解析:法老能集中大量劳动力、财政和技术建造金字塔,体现其对国家资源的绝对掌控,反映古埃及“国王权力至上”的特征;材料未涉及法律体系、军事实力、医学成就,B、C、D项无依据,故选A。
3.答案:A
解析:楔形文字由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A正确;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是中国甲骨文,刻写在青铜器上的是中国金文,古埃及创造的是象形文字,B、C、D项均错误,故选A。
4.答案:D
解析: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从中亚侵入印度,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并建立小国,是古印度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埃及人生活在北非,苏美尔人生活在两河流域,罗马人兴起于地中海地区,均与“侵入印度”无关,故选D。
5.答案:A
解析: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中,国王属于刹帝利等级,而最高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国王并非“国家唯我独尊”,A台词错误;官吏与国王同属刹帝利(第二等级,掌握军政大权),商人属吠舍(第三等级),种姓制度禁止不同等级通婚,B、C、D台词均正确,故选A。
6.答案:D
解析:古希腊城邦“总数300多个”“土地和人口十分有限的弹丸小国”,直接体现“小国寡民”的特点;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特征,法律完备、庄园经济发达与材料中城邦规模描述无关,A、B、C项错误,故选D。
7.答案:A
解析:与罗马城邦起源相关的雕塑是“母狼乳婴”,传说中罗马城由狼喂养的孪生兄弟罗慕路斯和勒穆斯建立,故该雕塑对应罗马城邦;迦太基是古罗马的对手,斯巴达和雅典是古希腊城邦,均与“罗马起源”无关,故选A。
8.答案:B
解析:公元前73年的斯巴达克起义是罗马共和国最大奴隶起义,材料提到它“加剧奴隶制经济危机”“加速共和制向君主制过渡”,说明起义动摇了罗马共和国统治;它并非世界最早起义(如古埃及、中国早有起义),未加速罗马帝国分裂(帝国尚未建立),也未推翻奴隶制政权,A、C、D项错误,故选B。
9.答案:C
解析:泰勒斯关注“水(自然)是万物本原”,赫拉克利特关注“火(自然)与运动变化”,苏格拉底关注“有思想力的人”,体现古希腊哲学从“关注自然”到“关注人”的研究视角变化;A项“只关注外部世界”错误(苏格拉底关注人的思想),材料未体现哲学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奠定西方哲学基础”是古希腊哲学的整体地位,非材料反映的具体趋势,B、D项错误,故选C。
10.答案:C
解析:今天的公历以罗马儒略历为基础,儒略历由凯撒制定,后屋大维调整月份名称(如七月、八月以其称号命名),故公历月份名称与古罗马相关;古罗马历法并非世界最早(如古埃及太阳历更早),今天的历法是在儒略历基础上改进,并非“照搬”,材料未提及“对外扩张传播历法”,A、B、D项错误,故选C。
11.答案:B
解析:基督教1世纪诞生于巴勒斯坦地区,核心教义包括“忍受苦难,死后升入天堂”,与材料特征完全匹配;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伊斯兰教7世纪诞生于阿拉伯半岛,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东汉创立),A、C、D项均不符合,故选B。
12.答案:B
解析: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西欧)和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存在于东欧、西亚),故思维导图中“罗马帝国→③→①”的①应为拜占庭帝国;查理曼帝国是法兰克王国发展而来,亚历山大帝国是古希腊亚历山大建立的跨欧亚非帝国,阿拉伯帝国是阿拉伯人建立的帝国,均与“罗马帝国分裂”无关,故选B。
13.答案:A
解析:西欧庄园内有各类工匠,“绝大多数生产工具和日常用具由农奴生产”,说明庄园能满足自身生产生活需求,体现自给自足特征;农奴处于被剥削地位,生活质量低下,材料未提及阶级矛盾、奢靡浪费,B、C、D项错误,故选A。
14.答案:D
解析:中世纪西欧庄园法庭是庄园内的司法机构,负责审理佃户间的纠纷(如借贷、土地、婚姻等),维护庄园秩序;农奴、其他佃户无司法权,国王不直接处理庄园内部纠纷,A、B、C项错误,故选D。
15.答案:A
解析:伦敦市民“以每年向王室缴纳300税金”获得“特许状”(自治权凭证),直接体现中世纪城市通过“金钱赎买”获得自治权;武力斗争是通过起义争取自治(如法国琅城起义),材料未涉及政治协商、制定法律,B、C、D项错误,故选A。
16.答案:B
解析:6世纪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编纂的《查士丁尼法典》,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奴隶地位,且奠定欧洲民法基础,与甲、乙同学的评价完全匹配;5世纪法兰克王国、7世纪日本、8世纪阿拉伯帝国均未编纂此类法典,A、C、D项错误,故选B。
17.答案:B
解析: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基督教创立于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伊斯兰教创立于7世纪(阿拉伯半岛),故先后顺序为②①③,故选B。
18.答案:B
解析:材料中“废除贵族私有土地和部民”“中央设二官八省一台”“实行征兵制”,是646年日本大化改新的具体措施,直接反映改革内容;材料未提及改革背景(如社会矛盾尖锐)、性质(封建制改革)、影响(如推动日本封建化),A、C、D项错误,故选B。
19.答案:A
解析:穆斯林公社中,穆罕默德既是宗教领袖(安拉的使者),又通过《麦地那宪章》掌握司法裁决权(“诉诸安拉和穆罕默德裁决”),体现“政教合一”特征;公社时期未形成中央集权、等级制、君主专制,B、C、D项错误,故选A。
20.答案:C
解析:阿拉伯人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数学著作)、《医典》(医学著作)传入欧洲并成为大学教科书,说明古代阿拉伯在数学、医学领域成就显著,文化影响力大;材料未提及统治疆域、翻译事业,“大学教育普及”与材料中“欧洲各大学使用”无关,A、B、D项错误,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21.(1)象形文字。(1分)
(2)法典:《汉谟拉比法典》。(1分)
历史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1分)
(3)向北传入中亚、东亚(如中国、朝鲜、日本);向南传入东南亚(如缅甸、泰国、柬埔寨)。(3分,每答出一个区域得1分,满分3分)
22.(1)希腊建筑:雅典帕特农神庙;
罗马建筑:罗马大竞技场(或万神殿、凯旋门)。(2分,希腊、罗马各举1例,符合史实即可)
(2)积极影响: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2分)
(3)政体变化:从罗马共和国转变为罗马帝国。(1分)
原因:版图扩张导致奴隶制发展,原有共和国体制不再适应新的统治需要。(1分)
23.(1)查理曼帝国。(1分)
(2)★代表:市民阶层(或城市居民)。(1分)
分化后出现的阶级:早期资产阶级。(1分)
(3)课程: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或“七艺”);神学(中世纪大学受教会影响,神学是重要课程)。(3分,答出“七艺”中的任意3项或神学,符合史实即可)
24.(1)伯里克利改革。(1分)
(2)改革前:无偿赏赐土地;
改革后:封君与封臣形成契约关系,封君授予封臣土地(封土),封臣需向封君服军役、提供帮助。(2分,围绕“土地分封从无偿到契约化”回答,符合史实即可)
(3)“新”: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或确立了封建制度)。(1分)
(4)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国情;改革需关注民生、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2分,围绕“改革的作用、原则”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5.题目:古典文化复兴推动欧洲变革
拜占庭灭亡后,其保存的古希腊罗马手抄本、雕像传入西欧,让西欧重新认识古典文化。古典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冲击中世纪神学束缚,推动意大利出现艺术繁荣(如文艺复兴早期的文学、美术成就),为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奠定基础,促进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对欧洲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80-120字,围绕“古典文化传播→冲击中世纪→推动艺术繁荣”展开,史实正确、条理清晰即可)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阶段练习[1](R)
九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此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请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卡上答题,答题前请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有学者指出:“埃及人是在岩石上砍凿出他们的艺术的。”以下史实可以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建造金字塔
B.发明太阳历
C.发明象形文字
D.雕刻《掷铁饼者》
2.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为建造数量众多、工程浩大的金字塔,法老对劳动力、财政和建筑技术的控制达到令人惊讶的地步。这反映了古埃及( )
A.国王权力至上
B.法律体系完备
C.军事实力强大
D.医学成就辉煌
3.下列关于楔形文字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
B.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
C.刻写在青铜器上
D.由古代埃及人最早创造和使用
4.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这支游牧部落是( )
A.埃及人
B.苏美尔人
C.罗马人
D.雅利安人
5.某班级以话剧的形式再现古代印度的历史,涉及种姓制度时,有一句台词是不正确的。它是( )
A.“本国王把持军政大权,国家唯我独尊。”
B.“别看我只是一个官吏,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
C.“我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
D.“我很苦恼,我爱上了一个上一等级的姑娘,但我们不能步入婚姻殿堂。”
6.据不完全统计,古希腊的城邦总数达到300多个。这些城邦都是土地和人口十分有限的弹丸小国。这反映古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 )
A.种姓制度森严
B.法律完备
C.庄园经济发达
D.小国寡民
7.雕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右面的这个雕塑和一个国家的起源有关,这个国家是( )
A.罗马城邦
B.迦太基
C.斯巴达城邦
D.雅典城邦
8.它爆发于公元前73年,是罗马共和国爆发的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它加剧了罗马奴隶制的经济危机,加速了罗马政权由共和制向君主制的过渡,这表明( )
A.它是世界上最早爆发的起义
B.它动摇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
C.它加速了罗马帝国的分裂
D.它推翻了罗马奴隶制政权
9.下表所示为古希腊部分哲学家及其主张。表中信息反映了古希腊哲学( )
哲学家 主张
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公元前546年) 水是万物的本原
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4-公元前483年) 火是世界的本原;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A.只关注人的外部世界
B.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
C.研究视角的不断变化
D.奠定了西方哲学基础
10.世界上目前使用的公历中:一月January来自古罗马神话的双面神雅努斯……七月July是凯撒的名字“儒略”,八月August是屋大维“奥古斯都”的称号。公历的月份名称与古罗马息息相关,是因为( )
A.古罗马历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历法
B.今天的历法照搬古罗马历法
C.今天的公历以罗马儒略历为基础
D.古罗马对外扩张传播了历法
11.与下表所示内容有关的宗教是( )
①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 ②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12.下图是小明同学制作的有关欧洲国家演变的思维导图,其中①处对应的国家是( )
A.查理曼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阿拉伯帝国
13.中世纪西欧庄园中有擅长各种工作的人,如木匠、铁匠、金银匠、鞋匠、渔民等,庄园里所需要的绝大多数生产工具和日常用具都是由农奴生产制造的。这反映出当时的西欧庄园( )
A.自给自足特征明显
B.农奴生活质量较高
C.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D.奢靡浪费之风盛行
14.在中世纪西欧庄园里,两个佃户因借贷问题发生纠纷,应该找谁来解决( )
A.农奴
B.国王
C.其他佃户
D.庄园法庭
15.在英国,伦敦市民以每年向王室缴纳300税金的代价,获得了亨利一世颁发的“特许状”。材料反映出中世纪城市获得自治权的方式是( )
A.金钱赎买
B.武力斗争
C.政治协商
D.制定法律
16.某节历史课后,同学们对所学内容展开评论。甲同学说:“这部法典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乙同学说:“这部法典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这部法典编纂于( )
A.5世纪的法兰克王国
B.6世纪的拜占庭帝国
C.7世纪的日本
D.8世纪的阿拉伯帝国
17.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基督教 ②佛教 ③伊斯兰教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③②①
18.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废除贵族私有的屯仓、田庄和部民,把土地和部民一律收归国家所有;中央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实行征兵制。此段材料反映的是( )
A.大化改新的背景
B.大化改新的内容
C.大化改新的性质
D.大化改新的影响
19.公元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城之后建立了穆斯林公社,并颁布了《麦地那宪章》。宪章规定公社内部禁止仇杀,“无论何事发生歧疑争执……皆诉诸安拉和穆罕默德裁决”。这段史实说明穆斯林公社的最大特征是( )
A.政教合一
B.中央集权
C.等级制
D.君主专制
20.12世纪,阿拉伯人的著作《积分和方程计算法》《医典》等传入欧洲,并成为欧洲各大学的教科书。可见,古代阿拉伯( )
A.统治疆域辽阔
B.翻译事业兴盛
C.文化成就显著
D.大学教育普及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2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古巴比伦是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至公元前729年,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王国。位置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美索不达米亚在《圣经》中被称为“伊甸园”,它是古希腊语,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方”,故又称为两河流域。而“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古巴比伦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两河流域文明还包括苏美尔文明、阿卡德文明、亚述文明等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三:古代印度的佛像艺术对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1)材料一图片中的古代埃及文字应该是什么文字?(1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统治时期编纂了一部法典,该法典是什么?请用一句话简要评价该法典的历史地位。(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到哪些地方?(3分)
2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谚语:“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属于罗马。”
材料二: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材料三:在共和国前期,罗马人统一了意大利半岛,并通过三次布匿战争确立了地中海地区的霸权。随着版图的不断扩张,奴隶人数也不断增加。内战和独裁反而更促进了古罗马的扩张,奴隶制进一步发展。原有的共和国体制不再适应新的统治需要,后被罗马帝国取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列举希腊、罗马的建筑各一例。(2分)
(2)材料二中“亚历山大的东征”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回答,古罗马经历了怎样的政体变化?这种政体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
23.(6分)法兰西是西欧重要的国家,在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0-15世纪,法国农业、手工业、商业有所发展。人口逐渐增长,至14世纪20年代,约达1600万。在交通要道和集市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从11世纪起,一些城市发动公社运动,通过武装起义或金钱赎买取得了自治权。随着城市的兴起,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他们成为与特权等级(教士、贵族)有别的第三等级。
——罗捷《法国文学阅读与艺术赏析》
材料二:巴黎大学的前身是索邦神学院,1261年正式使用“巴黎大学”一词。……在13世纪时,巴黎大学的学生已经上万,许多来自欧洲的邻国。在很长时间里,巴黎大学同教皇和国王都有特殊关系。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法兰西的雏形是在哪一国家分裂后形成的?(1分)
(2)材料一中的“★”代表哪一阶层?这一阶级分化后,又出现了哪一阶级?(2分)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如果你在材料二中当时的巴黎大学就读,你会学习哪些专业课程?(3分)
24.(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民大会是处理雅典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它一年召开40次例会,如果需要的话,还召开临时会……伯里克利还规定大部分公职实行薪给制,使贫民有可能担任公职。另外,他还建立许多由陪审团作最后决定的民众法庭,陪审法官由抽签产生,所有公民都可担任。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封建主义”……并规定了一种自由人(封臣)对另一种自由人(封君)的服从和服役——主要是军役——的义务,以及封君对封臣提供保护和供养的义务。这种供养义务通常所产生的结果之一,是封君授给封臣一块土地,这块土地称作封土。
——摘编自弗朗索瓦·冈绍夫《何为封建主义》
材料三:公元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中国的制度,推行了大化改新,把日本历史推入一个新时代。
(1)材料一反映的是古代历史上哪次改革的内容?(1分)
(2)材料二中法兰克王国土地分封改革前后有何变化?(2分)
(3)材料三中“大化改新”把“日本历史推入一个新时代”,从根本上来说,“新”在哪里?(1分)
(4)通过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2分)
25.(6分)请阅读下面材料,围绕其中的观点,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见的艺术繁荣,这种艺术繁荣好像是古典时代的再现,以后就再也不曾达到了。
——摘编自[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