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第一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第一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座位号
(
班级
姓名
)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
第一次学业质量监测九年级语文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妖娆(ráo) 冠冕(ɡuàn) 枉然(wǎnɡ) 原驰腊象(là)
B. 娉婷(pīn) 摇曳(yè) 篝火(ɡōu) 红妆素裹(zhuānɡ)
C. 鲜研(yán) 汹涌(xiōnɡ) 忧戚(qī) 宠辱偕忘(jiē)
D. 飘逸(yì) 谷穗(suì) 拮据(jū) 一碧万顷(qǐnɡ)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东北,滑冰是一项有着____魅力的运动。____是踩着冰刀在冰面上轻舞飞扬的曼妙,还是坐着雪车滑行时____的快意,这些都是冬天最慷慨的馈赠。在大自然的鼓励下,东北人民已经____了与寒冷共存的奥秘。
A. 特别 无论 风驰电掣 看透
B. 独特 尽管 风风火火 参透
C. 特别 尽管 风风火火 看透
D. 独特 无论 风驰电掣 参透
3. 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②从“曾子避席”“拾履拜师”“程门立雪”等千古佳话,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天地为大,亲师为尊”等尊师理念,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崇文、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③在“传道授业解惑”“启智润心、润己泽人”中,一代代教师不仅传递了知识,而且传承了文明薪火。④教师更是被赋予了“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
A.加点词语“将”“从”“理念”“有”依次是副词,介词、名词和形容词。
B.“传道授业解惑”“启智润心”“文明薪火”三个短语的类型都不相同。
C.句③中“不仅……而且……”连接了上下句,表示二者之间是转折关系。
D.句④是病句,修改方法是在后面加上“的责任”一词。
4. 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
(1)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B.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C.《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作者施耐庵,是明末清初人。
D. 更定,是晚上八时左右,那么我们常说的“三更半夜”应该是晚上十点左右。古人用打鼓的方式告诉人们夜晚时间。
(2)名著阅读(3分)
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名著阅读记录卡,请你帮忙完成相关任务。
阅读策略 内容呈现 阅读记录
读小说要明确主题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水浒传》鲜明地表现了 A   的主题
读小说要关注人物 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水浒传》 语段中“胖大和尚”指的是: B     (填人名)
读小说要关注情节 宋江听罢,吃了一惊,肚里寻思道:“晁盖是我心腹弟兄。他如今犯了弥天大罪,我不救他时,捕获将去,性命便休了!”——《水浒传》 语段中当中的“弥天大罪”指:C     (填情节)
5. 古诗文默写。(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今夕是何年。
(2)政通人和,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往来而不绝者。
(4)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5)《行路难》一诗中,运用典故表达世路虽艰,但自己却并未丧失对前途的信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3分)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乙】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刘禹锡 苏轼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②也解晴。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空余鲁叟乘桴③意,粗识轩辕奏乐④声。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释】①此诗为元符三年(1100)诗人遇赦自海南岛渡琼州海峡返回大陆时所作。②苦雨终风:久雨不停,终日刮风。③鲁叟乘桴:《论语》载,孔子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④轩辕奏乐:《庄子》载,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轩辕,即黄帝。
6.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诗都运用典故,甲诗颔联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回归之后的感受;乙诗颈联化用典故,表明自己虽遇赦,但政治险恶,已不再抱任何幻想的超然。
B.甲诗首联“凄凉地”和“弃置身”写诗人境遇,表达了诗人无限的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
C.乙诗颔联运用象征手法,表明自己的心性如同皓月般皎洁,如同青天碧海般明澈。
D.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共同之处,乙诗表达了诗人北归的兴奋之情,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旷达豪放的襟怀,甲诗也表达了诗人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
(二)(14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岳阳楼记》)
【乙】
景公问晏子曰:“忠臣之行何如?”
对曰:“不掩君过,谏乎前,不华①乎外。选贤进能,不私乎内。称②身就位,计能定禄。睹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权③居④以为行,不称位以为忠。不掩贤以隐长,不刻下⑤以谀上。君在不事太子,国危不交诸侯。顺则进,否则退,不与君行邪也。”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华:通“哗”,这里指宣扬。②称(chēnɡ):衡量。③权:这里是计较的意思。④居:职位。⑤刻下:对下苛刻。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然则何时而乐耶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十二章》)
B.不以物喜 静以修身(《诫子书》)
C.不掩君过 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是进亦忧 顺则进,否则退。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选贤进能,不私乎内。称身就位,计能定禄。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2处)(2分)
睹 贤 不 居 其 上 受 禄 不 过 其 量 不 权 居 以 为 行
10.【甲】文中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乙】文中的“忠臣”具有哪些品格?(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4分)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一)(8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说文》中写道:“囱,在墙上曰牖(yǒu),在屋曰囱。象形。窗,或从穴。”窗,初始时为囱,是个象形字。文字逐渐发展,后期的“窗”字,为“穴”与“囱”的综合。这一方面说明窗的文化起始于穴居之中,具有通风之用,另一方面表达现今我们所指的“窗”在古代称之为“牖”。老子所著《道德经》中有:“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由此也证明了“牖”便是现代的“窗”。随着房屋建筑的发展,“窗”的形式和功能也在漫长历史中发生了变化。篆书中的“朙”(明)字为会意字,左边部首为窗的形象,右半部分为月的形象,明月由窗照入,屋内才会明亮,这就说明了窗的另一基本功能是透光。在生活的需求影响下,通风和采光的面积也不断变大,墙上的口的数量也就越来越多,当门的一侧或者两侧出现较大的采光通风口时,现代形式的窗也就开始出现。
【材料二】
汉代刘熙在《释名》中解释:“窗,聪也,于内窥见外为聪明也。”可见,“窗”是中国人观看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巧妙外化。尤其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窗是它的“眼睛”。凭窗借景、框景、对景和漏景等巧妙的应用,增加了景深,丰富了景致的层次,起到造景的作用。其中,漏窗为中国园林普遍采用。漏是为了透,一窗一洞天,气息贯通,使隔帘风月、墙外风烟,纷至沓来。从构成形式上来说,大致可分为几何图案和自然图案两大类。以几何形体为主的图形主要有万字、回纹、冰凌纹等,以自然图案为主的漏窗取材范围相对较大,仅苏州园林的漏窗就有千余种。欲露还藏是中国园林的游戏,那种开门见山的方式显然不适合中国园林的意境创造。因此窗是园林优美曲线运动中的节点,由于它的存在,曲中增加了含蓄,曲中更富于变化。人们在其间流连对视,窗里窗外,谁装点了谁的风景?
【材料三】
民俗,即民间流行的所有风俗习惯,它深深蕴藏于最朴素的民间生活之中,是民间传统文化的最精髓内容。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窗的造型艺术是民俗的主要反映。这些造型艺术沉淀为人们祭奠先祖、祈福驱灾、祝福平安等等的“图腾”艺术形式,伴随着民族的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在建筑形式、生活氛围的创造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使用动植物形象特征作为装饰图案,是窗棂格装饰的手法之一。古代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将大自然中的狮子转化为具有神圣浪漫色彩的神奇动物,让其守护人类的和平生活。此外,喜鹊、蝙蝠、鱼、鹿、虎等动物,以及松、梅、兰、竹、菊、荷等植物,也是装饰艺术中极受欢迎的题材。这些动植物形象在民间都被誉为吉祥使者,象征着吉祥、幸福。比如蝙蝠,蝙蝠在民间是一种象征好运气与幸福的吉祥物,之所以称它为吉祥之物,是因为蝙蝠的“蝠”与“福”“富”谐音。又因许多吉祥成语都与福有关,如“五福临门”福如东海”等,所以蝙蝠在窗棂的装饰工艺中十分常见。总而言之,这些精美的装饰艺术品是我国古代窗文化的精髓之一。
11.对以上材料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在房屋建筑的不断发展中,从古至今窗的功能和形式变化不大。
B.中国园林中以自然图案为主的漏窗取材范围相对较大,从古至今已有千余种。
C.漏窗既通又隔,化实为虚,化有为无,体现了中国园林开门见山的意境美。
D.窗的造型艺术是民俗的主要反映形式,寄寓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12.阅读上面三则材料,你认为窗的作用有(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每空不超过5个字)
13.有位同学居住在依山傍水、瓜果飘香的凤凰山脚下,家里翻建了农家院,要修建院墙时家人对以下两款窗子拿不定主意,请你结合上面材料的相关内容,给出你的建议。(3分)
冰凌纹漏窗 磨砂玻璃的蝙蝠图案花窗
(二)(17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月下收麦
①月亮从大坡梁升起来的时候,正好照在我家斜坡地的麦子上。父亲说,趁着月色凉快,咱们收割麦子去。
②弟妹年龄小,不让他们熬夜,我和父母上坡了。月亮又圆又大,离开大坡梁就把月辉洒给了村子,西边斜坡上我家的麦地,铺着一层淡淡的银光.上了垭豁口,月亮也跟着上了头顶,一伸手就可以摸着。回头望,坳子里的家乡沐浴在乳白的雾中,可以听见脱粒机的轰鸣声,看见刺眼的灯光,这是家乡的人们赶着收麦粒。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记得我家刚刚分到土地的那一刻,母亲高兴地扑倒在土地上,拥抱着土地。少言寡语的父亲只是一个劲地微笑。那一年,我家承包地的玉米大丰收,堂屋里码满山一样的玉米堆,母亲高兴得好几个夜晚合不拢眼,恨不得把一天掰成几瓣儿来劳动。今年夏季的小麦也喜获丰收。夏季是抢种抢收的关键时刻,田里的麦子,我们也是就着上弦月割完的。麦把上坎,犁头下田,栽好了秧苗,母亲累得直不起腰来,还要趁着月光收拾坡地里的麦子。
③两亩地的斜坡土地,是肥沃的沙土地,种啥长啥。月光下的麦子地,似一面朦朦胧胧的镜子,从坡顶铺向坡底。微微的夏风一吹,它轻轻摇晃,银色的光辉,似乎也在波动。麦浪中,有星星点点的萤火虫在闪烁,给这块镜子平添了立体的动感。抬头望,坡上的几棵柿子树,成了月光下的黑宝石,黑影子被月光拉得奇形怪状;偶尔,翻飞的叶子闪着亮光。坡下,我们把扦担朝地里一扎,掌心吐口唾液,挥起镰刀割麦子。
④“沙沙沙”,麦子晃动,夜色也跟着晃动。麦秸上的萤火虫纷飞,飞上了天空,给这月明星稀的夜空添上了几颗游动的星星。割下的麦子,打成捆儿,竖躺在坡地上,成了三条黄龙,浸泡在淡淡的月光里。母亲身后的那条龙最长,快要跟上晴朗的夜空了。我的最短,还在坡底盘旋。我非常困,上眼皮和下眼皮总是打架,有时候伸腰立一会儿,就站着睡着了,不一会儿,就倒下了,滚了几滚,才醒来。母亲走过来:“林,给你一个东西吃吃,醒瞌睡。”我拿起一咬,“咔嚓”一声,一股酸溜溜的味道下了喉咙,激得我直眨眼,原来是母亲摘了几颗院头的酸杏子。
⑤母亲的第一垄麦子割完了,又从坡底割第二垄;我的第一垄还在坡地中间,时不时地站着睡着了。母亲说:“你就躺在麦秆上睡一会儿吧。”躺下了,就闻到了麦子浓浓的甜香,闻到了土地的芳香,只有与土地零距离接触,才能享受这样的芬芳。闭上眼睛,总有明晃晃的月亮在眼前滚来滚去,撩起衣襟,盖了脸,眼前猛地一黑。过一阵子,就有月光从缝隙里挤进来,成了罩在我脸上的一块黢黑的星空。星空下,我似睡非睡,听到了海浪的声音,慢慢地睡着了。
⑥麦浪簇拥着我,一直向上,向上,向着天光,向着月亮。甜香伴随着我,时浓时淡;沙沙沙的音乐伴随着我,忽左忽右,忽前忽后。几声尖厉的雁鸣声划破夜空,惊醒了我。正好月亮偏西,离我家坡顶只有一竹竿高。我看见,父亲、母亲把一多半的麦子割倒了。斜斜的坡地,摆满密密麻麻的长龙,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银光。我看见,父亲弯着腰,弯成一弯上弦月,不停地割麦子。此刻的圆月,正好落在父亲的脊梁上,圆月、弯腰的父亲、麦地,组成月亮底下的一幅版画,贴在夜空里 父亲,背负着月亮,背负着银光,把一把把月光收割,打结成长龙,卧在他心爱的土地上;我看见母亲,因为直不起腰了,她跪在斜坡上割麦子,比弯腰的父亲矮了许多。母亲缩成一个“顿号”,月光往下一点,就会移动。每移动一次,就有一片片月色倾倒一次,每停下来一次,母亲就要捶打腰部一次。月亮把母亲、父亲裁剪成一幅瑰丽的版画,这是我看到的世界上最美的画面,定格在我心灵的深处,感谢月光。我还看见母亲的身后,留下两道深深的辙,是母亲的膝盖犁下的辙,这深深的辙,装满月光。我不知道母亲的膝盖,是否被麦茬刺破,是否把母亲鲜红的血液,滴给了黄土地 我只看见,母亲每移动一次,身子都要战栗一次,都要咬牙一次,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
⑦我挥动镰刀,收割最后的月光。(选文有删改)
14.选文第②段画横线的部分采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 有什么作用 (4分)
15.选文第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除了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16.分析选文第⑥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17.选文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3分)
18..写出选文中的父亲与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在形象上的相同点,并写出依据。(3分)
(三)(11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坦诚交流,让心相遇
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这样一句话;“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意思是说,存心使别人得到好处,即使是素不相识的人也容易和睦相处。存心使别人得到尖祸,即使是父子也会彼此离心,相互怨恨,在人生的漫长旅程中,每个人都无可避免地要与他人相处。这看似平常的人际交往,实则蕴含着无尽的学问与深意。他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坦诚交流。
②我们常常为了避免冲突,选择将自己的真实想法深埋心底,用沉默或附和来维持表面的和谐。然而,这种做法却如同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矛盾与误解。我们害怕冲突,害怕面对不同意见时的尴尬与争执,却忘记了坦诚交流才是打开心扉、拉近彼此距离的钥匙。
③坦诚交流,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当我们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敢于向他人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时,我们便迈出了走向真正相遇的“第一步”。在坦诚的交流中,我们不再隐藏自己的观点,不再伪装自己的情感,而是以最真实的姿态去面对他人。或许会有分歧。或许会有争论,但正是这些碰撞与磨合,让我们更加了解彼此,让彼此的关系更加深厚而稳固。所以这种坦诚交流会消除隔膜,对建立真正的友谊是有帮助的。当我们毫无保留地分享内心的喜怒哀乐、憧憬与困惑时,便在彼此之间搭建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这座桥梁跨越了外在的隔阂与疏离,会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对方的真诚与善意。在这样的相遇中。我们会不再孤独前行,而是能携手并肩、共同成长。
④古往今来,许多伟大的友谊与合作都是建立在坦诚交流的基础之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在共同的理想与追求下,坦诚地交流着各自的观点与见解,相互启发,相互扶持,共同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而奋斗。他们的友谊超越了时空,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段佳话。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能看到那些敢于坦诚交流的人,能够收获真挚的友情和宝贵的合作伙伴。
⑤坦诚交流,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中,人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诉求,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能够得到充分的讨论和交流。这样的社会才会充满活力与创造力,才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反之,如果每个人都沉默不语,将自己的想法深埋心底,那么社会就会陷入僵化与停滞,无法进步与发展。
⑥然而,坦诚交流绝非易事,它需要我们拥有莫大的勇气去直面可能出现的冲突与质疑。它呼唤我们具备广阔的胸怀去容纳不同的观点与见解,更需要我们秉持真诚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位交流的对象。但只要我们勇敢地迈出这一步,努力去实践坦诚交流,我们就一定能够收获真正的相遇,收获更加美好的人生。
⑦让我们都学会坦诚交流吧,用真诚的心去面对他人,用开放的胸怀去接纳不同。让我们在坦诚交流中,建立起更加紧密的人际关系。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与美好。因为,只有坦诚交流,才能让心相遇:只有心相遇,才能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19.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0. 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1 阅读选文第②——⑥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下面分析。(3分)
首先,论述了坦诚交流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接着,阐述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列举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坦诚交流成为挚友的事例,告诉我们许多伟大的友谊与合作都是建立在坦诚交流的基础之上:然后阐述(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论述了(3)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下面哪则材料更适合作为选文的论据?说明理由。(3分)
(1)曾子不顾妻子开玩笑的话,为了不欺骗孩子,而把猪杀了。
(2)曾子做错事情被父亲打昏,醒来后又恭恭敬敬地给父亲道歉。
四、写作(50分)
23.从下列两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
(一)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那么一些人,给我们留下深深的印记。有朝夕相处的家人,有一同奋斗的朋友,也有悉心教导的良师……对于这些曾经帮助过你、给予你鼓励与力量的人,你是否会想要为他们唱一首歌呢
然而,人生就是一次漫长的旅行,他们在最后总会成为你生命中的过客。在这有限的生命中,你不要放弃每一次表达自己心意的机会,敞开嗓子,为他们唱一首歌吧!
请以“总想为你唱首歌”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 600~800字;
③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④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二)当两朵花都争向那一缕冬日的阳光时,一朵花悄然转身,这是成全;当两只手同时伸向一本喜爱的书时,一只手陡然放下,这是成全;当茶叶忍受沸水的煎熬,把无色无味的水变成了一杯香茗时,这是成全。成全是生活中的和风丽日,展现出一道道优美独特的风景。
请以“成全”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 600~800字;
③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④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