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6课 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的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2.知道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背景和结果。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背景: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单凭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已不足以救国,必须学习西方制度,开展维新变法。1895年春,《马关条约》即将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激起朝野一片反对声浪。2.过程:正在京师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应试的举人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公车上书”。3.影响: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二、维新运动的开展1.维新人士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上海《时务报》和天津《国闻报》。2.维新代表及主张:(1)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主张变法。(2)严复:主持的《国闻报》,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刊。三、百日维新1.背景:(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2)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呼吁变法救国。(3)光绪皇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2.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3.主要措施:(1)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士民上书言事。(2)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业、工业、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3)教育: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4)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4.结果——戊戌政变:(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软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2)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5.影响: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由于维新派力量相对弱小,没有掌握实权,又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变法最后以失败告终。但这场运动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图说历史教材图片《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报刊》图片展示了维新派人士在各地创办的一系列重要的报刊:《国闻报》《时务报》《知新报》《湘学报》《直报》。这些报刊通过发表文章、评论等方式,广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使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这一思想。报刊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宣传,为变法运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它们不仅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情感和救亡图存的意识,也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变法运动中来。这些报刊不仅宣传维新思想,还倡导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和制度,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它们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为人们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提供了可能。这些报刊作为维新运动期间的重要历史文献,记录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和发展,为后人研究这一历史时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材料探究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活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的劳动群众对立……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载湉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光绪皇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摘编自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戊戌变法主要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倡导。他们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等方式,使国家走上富强之路。然而,这场运动却未能得到广大劳动群众的支持。维新派人士主要活动在上层社会,与广大劳动群众的距离较远,甚至在某些方面与劳动群众存在对立。他们未能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利益,因此难以获得群众的支持。此外,维新运动主要依靠光绪皇帝来推行。当时,光绪皇帝虽然有心变法,但实际上并无实权,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等守旧派手中。这使得维新派在推行变法时面临巨大的阻力,无法有效地实施各项改革措施。这有助于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总之,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的。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发布一系列变法诏令。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诏令的贯彻。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软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由于维新派力量相对弱小,没有掌握实权,又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变法最后以失败告终。但这场运动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维新运动“其失败是必然的”。【答案】维新派力量薄弱;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光绪皇帝没有实权;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反对;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基础巩固1.《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京师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应试的举人,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次上书发生在( A )A.1895年 B.1896年C.1898年 D.1897年2.维新派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号召变法图强,当时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刊是( B )A.《湘学报》 B.《国闻报》C.《时务报》 D.《知新报》3.晚清有一位皇帝谕令:“将现有各局所中冗员一律裁撤净尽……限一月办竣。”这一谕令最有可能出现于( A )A.百日维新中 B.洋务运动中C.禁烟运动中 D.鸦片战争中4.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是( A )A.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B.一次由改良派发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中国近代史的开端D.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戊戌春季的“瓜分”更刺激了变法派和光绪帝……——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1895年)京师“强学会”,甫开一月,即遭封禁。其后,虽几经波折重开,但……已成为一个清政府主导的文化出版机构。……这大约是《时务报》创办的背景和动机。……创刊《时务报》。而其主笔也是……梁启超……而这种中下层士大夫欲参政议政、改造社会的潜在欲望和需求,一经宣发和推布……掀起了中国“民报”发展的第一次浪潮……给中国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影响,还应将其还置于晚清社会转型的历史语境中全面考察。——摘编自李亚峰《晚清士群办报活动与文权转移考论》(1)根据材料一,简析戊戌变法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时务报》的创刊背景。写出“梁启超”所属的政治派别。(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事件对戊戌变法的影响。【答案】(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2)背景: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强学会”重开后已成为由清政府主导的文化出版机构。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3)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意识,刺激了维新派和光绪皇帝改革的决心,维新派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为后来的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素养达标6.1895—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这表明( A )A.维新思想广泛传播B.小农经济思想兴起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D.“实业救国”发展起来7.“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乃合十八省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该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A )A.公车上书 B.禁烟运动C.百日维新 D.兴办洋务8.史学家陈旭麓在评价百日维新时指出:“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此观点旨在说明百日维新( D )A.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B.维护君主专制C.实现了“自强”“求富”D.促进了思想启蒙9.“1898年,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下列维新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和西方科学技术传播的是( D )A.训练新式军队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编制国家预算D.废除八股文,开办新式学堂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不经过慈禧太后同意的话,那么光绪皇帝不可能,他也没有勇气把变法制定为国家的政策。……西太后绝对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反对……引发戊戌政变的导火线……就是光绪皇帝下决心把六个阻碍变法的部长级的干部罢免了。这个是西太后所不能容忍的,因为这个举动是触犯了清朝王公贵族的利益。材料二 康有为设计的道路,是一条和平改革,缓慢前进的道路,也是一条社会成本最小,引起的震荡和震动最小的道路。孙中山的活动开始是在1894年,比康有为他们还要早。当孙中山开始活动的时候,响应支持孙中山的人很少很少。但是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孙中山的支持者越来越多。也就是更多的中国人,选择了武装的革命的激进的道路。从戊戌变法失败,到辛亥革命成功,只用了13年的时间。——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天石《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下)》(1)根据材料一,指出导致慈禧太后对于变法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归纳康有为设计的道路的基本特点。(提示:不能照抄原文)(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答案】(1)原因: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2)特点:试图通过改革挽救中国命运;付出代价较小、效果不明显;等等。(3)影响: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这场运动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长远影响。 第6课 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的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2.知道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背景和结果。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背景: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单凭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已不足以救国,必须学习 ,开展维新变法。1895年春, 即将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激起朝野一片反对声浪。2.过程:正在京师参加科举考试的 等,联合各省应试的举人上书 ,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 ”。3.影响: 。二、维新运动的开展1.维新人士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上海 和天津 。2.维新代表及主张:(1)梁启超:发表 ,主张变法。(2)严复:主持的 ,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刊。三、百日维新1.背景:(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2)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呼吁变法救国。(3)光绪皇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2.开始: 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 ”诏书,宣布实行变法。3.主要措施:(1)政治:裁撤 ,允许士民上书言事。(2)经济:鼓励 ,发展农业、工业、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3)教育:废除 ,改试策论,创办 。(4)军事:裁减 ,训练新式军队。4.结果——戊戌政变:(1)1898年9月21日, 等发动政变,软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2)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 、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5.影响: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 运动,也是 运动。由于维新派力量相对弱小,没有掌握实权,又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变法最后以失败告终。但这场运动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了 和民族意识的 ,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图说历史教材图片《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报刊》图片展示了维新派人士在各地创办的一系列重要的报刊:《国闻报》《时务报》《知新报》《湘学报》《直报》。这些报刊通过发表文章、评论等方式,广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使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这一思想。报刊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宣传,为变法运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它们不仅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情感和救亡图存的意识,也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变法运动中来。这些报刊不仅宣传维新思想,还倡导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和制度,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它们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为人们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提供了可能。这些报刊作为维新运动期间的重要历史文献,记录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和发展,为后人研究这一历史时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材料探究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活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的劳动群众对立……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载湉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光绪皇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摘编自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戊戌变法主要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倡导。他们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等方式,使国家走上富强之路。然而,这场运动却未能得到广大劳动群众的支持。维新派人士主要活动在上层社会,与广大劳动群众的距离较远,甚至在某些方面与劳动群众存在对立。他们未能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利益,因此难以获得群众的支持。此外,维新运动主要依靠光绪皇帝来推行。当时,光绪皇帝虽然有心变法,但实际上并无实权,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等守旧派手中。这使得维新派在推行变法时面临巨大的阻力,无法有效地实施各项改革措施。这有助于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总之,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的。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发布一系列变法诏令。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诏令的贯彻。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软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由于维新派力量相对弱小,没有掌握实权,又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变法最后以失败告终。但这场运动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维新运动“其失败是必然的”。基础巩固1.《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京师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应试的举人,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次上书发生在( )A.1895年 B.1896年C.1898年 D.1897年2.维新派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号召变法图强,当时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刊是( )A.《湘学报》 B.《国闻报》C.《时务报》 D.《知新报》3.晚清有一位皇帝谕令:“将现有各局所中冗员一律裁撤净尽……限一月办竣。”这一谕令最有可能出现于( )A.百日维新中 B.洋务运动中C.禁烟运动中 D.鸦片战争中4.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是( )A.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B.一次由改良派发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中国近代史的开端D.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戊戌春季的“瓜分”更刺激了变法派和光绪帝……——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1895年)京师“强学会”,甫开一月,即遭封禁。其后,虽几经波折重开,但……已成为一个清政府主导的文化出版机构。……这大约是《时务报》创办的背景和动机。……创刊《时务报》。而其主笔也是……梁启超……而这种中下层士大夫欲参政议政、改造社会的潜在欲望和需求,一经宣发和推布……掀起了中国“民报”发展的第一次浪潮……给中国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影响,还应将其还置于晚清社会转型的历史语境中全面考察。——摘编自李亚峰《晚清士群办报活动与文权转移考论》(1)根据材料一,简析戊戌变法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时务报》的创刊背景。写出“梁启超”所属的政治派别。(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事件对戊戌变法的影响。素养达标6.1895—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这表明( )A.维新思想广泛传播B.小农经济思想兴起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D.“实业救国”发展起来7.“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乃合十八省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该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A.公车上书 B.禁烟运动C.百日维新 D.兴办洋务8.史学家陈旭麓在评价百日维新时指出:“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此观点旨在说明百日维新( )A.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B.维护君主专制C.实现了“自强”“求富”D.促进了思想启蒙9.“1898年,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下列维新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和西方科学技术传播的是( )A.训练新式军队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编制国家预算D.废除八股文,开办新式学堂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不经过慈禧太后同意的话,那么光绪皇帝不可能,他也没有勇气把变法制定为国家的政策。……西太后绝对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反对……引发戊戌政变的导火线……就是光绪皇帝下决心把六个阻碍变法的部长级的干部罢免了。这个是西太后所不能容忍的,因为这个举动是触犯了清朝王公贵族的利益。材料二 康有为设计的道路,是一条和平改革,缓慢前进的道路,也是一条社会成本最小,引起的震荡和震动最小的道路。孙中山的活动开始是在1894年,比康有为他们还要早。当孙中山开始活动的时候,响应支持孙中山的人很少很少。但是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孙中山的支持者越来越多。也就是更多的中国人,选择了武装的革命的激进的道路。从戊戌变法失败,到辛亥革命成功,只用了13年的时间。——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天石《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下)》(1)根据材料一,指出导致慈禧太后对于变法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归纳康有为设计的道路的基本特点。(提示:不能照抄原文)(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6课 戊戌变法 -学生版.docx 第6课 戊戌变法.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