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章末质量检测(二) 化学键 化学反应规律(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选项中,每种物质都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一组是( )A.NaOH、H2SO4、(NH4)2SO4B.MgO、Na2SO4、NH4HCO3C.Na2O2、NH4Cl、Na2SO4D.HCl、Al2O3、MgCl22.下列措施对增大反应速率明显有效的是( )A.在用H2和N2工业合成NH3时,降低温度B.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时,再加入一块大理石C.K2SO4与BaCl2在溶液中反应时,增大压强D.将铝片改为铝粉,做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3.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化学工作者已成功研制出碱金属与C60形成的球碳盐K3C60,实验测知该物质属于离子化合物,具有良好的超导性。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K3C60中只有离子键B.K3C60中不含共价键C.该物质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D.C60与12C互为同素异形体4.一定条件下,在容积固定的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2+3H22NH3。在 10 s 内N2的浓度由 5 mol·L-1降至4 mol·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NH3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0.1 mol·L-1·s-1B.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可以加快该反应的速率C.增加H2的浓度或降低温度都会加快该反应的速率D.反应足够长时间,N2、H2中至少有一种物质的浓度降为零5.把金属A放入盐B(NO3)2的溶液中,发生如下反应:A+B2+A2++B,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常温下金属A一定能与水反应,B一定不能与水反应B.A与B用导线连接后放入酒精中,一定能形成原电池C.A、B用导线连接后放入B(NO3)2的溶液中,一定有电流产生D.由A与B形成的原电池,A一定是正极,B一定是负极6.下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化学键只存在于分子之间②化学键是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③化学键是一种静电作用④化学键是相邻分子之间强烈的相互吸引⑤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⑥共价化合物中可能含有离子键⑦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⑧共价化合物中不含离子键A.②③④⑦ B.②③⑤⑧C.②④⑤⑥ D.①③⑤⑧7.对于以下反应:A(s)+3B(g)2C(g)+D(g),在一定温度和容积固定的容器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当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可以判断反应已经达到平衡B.往容器中通入稀有气体He,由于压强增大,所以反应速率提高C.往容器中加入少量A,反应速率提高D.无论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反应速率一定提高8.根据如图所示的N2(g)和O2(g)反应生成NO(g)过程中能量变化情况,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断裂1 mol NO(g)分子中的化学键,放出632 kJ能量B.2 mol气态氧原子结合生成O2(g)时,吸收498 kJ能量C.该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D.1 mol N2(g)和1 mol O2(g)生成2 mol NO(g)放热180 kJ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伴随能量变化B.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C.H—ClH+Cl的过程放出能量D.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10.一定温度下,1 mol X和n mol Y在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g)+Y(g)2Z(g)+M(s),5 min 后达到平衡,此时生成2a mol Z。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用M表示此反应速率是0.1a mol·L-1·min-1C.用X表示此反应的反应速率是(0.1-0.2a)mol·L-1·min-1D.当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11.H2O2在强碱性溶液中主要以H形式存在。Al-H2O2燃料电池工作原理如图所示。正极反应式为H+2e-+H2O3OH-。提示:电池效率等于电路中通过的电子数与负极失去电子数之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l电极发生氧化反应B.电流由Pt电极经负载流向Al电极C.放电时,OH-向Al电极迁移D.若正极生成4.5 mol OH-,电路经过2.4 mol电子,电池效率为60%12.某温度下,降冰片烯在钛杂环丁烷催化下聚合,反应物浓度与催化剂浓度及时间关系如图。已知反应物消耗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半衰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其他条件相同时,催化剂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B.其他条件相同时,降冰片烯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C.条件①,反应速率为0.012 mol·L-1·min-1D.条件②,降冰片烯起始浓度为3.0 mol·L-1时,半衰期为62.5 min13.我国科学家设计的一种甲酸(HCOOH)燃料电池如图所示,两电极区间用允许K+、H+通过的半透膜隔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负极反应为HCOOH-2e-+3OH-HC+2H2OB.正极反应为Fe3++e-Fe2+,反应前后Fe3+总量减少C.有0.5 mol e-通过用电器时需通入8 g氧气D.物质A可以是硫酸或硫酸氢钾14.一定温度下,向10 mL H2O2溶液中加入少量FeCl3溶液(忽略整个过程中溶液体积的变化),不同时刻测得生成O2的体积(已折算为标准状况下)如表所示。资料显示,反应分两步进行:①2Fe3++H2O22Fe2++2H++O2↑;②H2O2+2Fe2++2H+2H2O+2Fe3+。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t/min 0 2 4 6V(O2)/mL 0 9.9 17.5 22.4A.Fe3+可催化过氧化氢分解B.反应①是吸热反应,反应②是放热反应C.升高温度,反应①的速率增大,反应②的速率减小D.0~6 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H2O2)≈3.33×10-2 mol·L-1·min-115.向容积为1.00 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N2O4和NO2的混合气体,发生反应:N2O4(g)2NO2(g),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已知:NO2为红棕色气体,N2O4为无色气体A.64 s时,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B.达到化学平衡前,混合气体的颜色逐渐变浅C.当容器中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时,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D.前100 s内,用NO2浓度的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是0.008 mol·L-1·s-1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16.(10分)在一定条件下N2与H2反应生成NH3,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断裂1 mol H—H键、1 mol N—H键、1 mol N≡N键需要的能量分别是436.0 kJ、390.8 kJ 、946.0 kJ,则生成1 mol NH3放热 kJ。(2)向2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3 mol H2(g)和 1 mol N2(g),在催化剂条件下生成NH3(g)的反应达到最大限度。①反应达到最大限度时,正反应速率 逆反应速率(填“>”“<”或“=”)。②该过程中断裂N≡N键吸收的热量 (填“>”“<”或“=”)946 kJ,原因是 。③测得NH3的物质的量为0.8 mol,则该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为 kJ,N2的体积分数为 。(均保留4位有效数字)17.(8分)汽车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化学物质在汽车的动力安全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回答下列问题:某汽车安全气囊的气体发生剂主要含有NaN3、Fe2O3、KClO4、NaHCO3等物质。当汽车发生较严重的碰撞时,NaN3分解为Na和N2,同时释放出大量的热,N2使气囊迅速膨胀,从而起到保护作用。(1)KClO4是助氧剂,其含有的化学键类型是 。(2)NaHCO3的作用为 。(3)汽车受到猛烈碰撞时,点火器点火引发NaN3迅速分解,生成氢气和金属钠,同时释放大量的热,关于该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 (填字母)。18.(13分)已知化学反应N2+3H22NH3的能量变化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1 mol N原子和3 mol H原子生成1 mol NH3(g)的过程 (填“吸收”或“放出”) kJ能量。(2)0.5 mol N2(g)和1.5 mol H2(g)生成1 mol NH3(g)的过程 (填“吸收”或“放出”) kJ能量。(3)常温下,将除去表面氧化膜的Al、Cu片插入浓硝酸中组成原电池(图2),测得原电池的电流强度(I)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3所示。反应过程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O~t1时,原电池的负极是Al片,此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溶液中的H+向 移动(填“正极”或“负极”);t1时,原电池中电子流动方向发生改变,其原因是 。(4)燃料电池是目前电池研究的热点之一,某课外小组自制的氢氧燃料电池如图4所示,a、b均为惰性电极。①负极是 (填“a”或“b”)。②b极发生的电极反应是 。③标准状况下,消耗11.2 L H2时,转移的电子数为 。19.(12分)Ⅰ.微型纽扣电池在现代生活中应用广泛。有一种银锌电池,其电极分别是Ag2O和Zn,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总反应是Zn+Ag2OZnO+2Ag。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电池属于 (填“一次”或“二次”)电池。(2)负极是 ,电极反应式是 。(3)使用时,正极区的pH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Ⅱ.(4)事实证明,能设计成原电池的反应通常是放热反应,下列化学反应在理论上可以设计成原电池的是 (填字母)。A.C(s)+H2O(g)CO(g)+H2(g) 吸热反应B.NaOH(aq)+HCl(aq)NaCl(aq)+H2O(l)放热反应C.2CO(g)+O2(g)2CO2(l) 放热反应(5)以KOH溶液为电解质溶液,依据(4)中所选反应设计一个原电池,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20.(12分)硫—碘循环分解水制氢主要涉及下列反应过程:①SO2+2H2O+I2H2SO4+2HI②2HIH2+I2③2H2SO42SO2↑+O2↑+2H2O(1)整个过程中SO2、I2的作用是 。(2)一定温度下,向1 L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HI(g),发生反应②,已知H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则在0~2 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HI)= 。(3)已知拆开1 mol H—I键需要消耗298 kJ能量,形成1 mol H—H键能够释放436 kJ能量,形成1 mol I—I键能够释放151 kJ能量,则在反应②中,分解0.2 mol HI时会 (填“吸收”或“释放”) kJ能量。(4)实验室用Zn和硫酸制H2,为了增大反应速率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填字母)。a.加入浓硝酸 b.加入少量CuSO4固体c.用粗锌代替纯锌 d.加热e.把锌粒换成锌粉 f.用98.3%的浓硫酸(5)氢气可用于制燃料电池,某种氢氧燃料电池是用固体金属化合物陶瓷作电解质,两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分别为A极是2H2+2O2--4e-2H2O,B极是O2+4e-2O2-,则A极是电池的 极;电子从该极 (填“流入”或“流出”)。章末质量检测(二) 化学键 化学反应规律1.C NaOH和(NH4)2SO4中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但H2SO4中只含共价键,A不符合题意;MgO中只含离子键,Na2SO4和NH4HCO3中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B不符合题意;HCl中只含共价键,Al2O3、MgCl2中只含离子键,D不符合题意。2.D 在用H2和N2工业合成NH3时,降低温度使反应速率减慢,A不符合题意;大理石为固体,增大其用量,但浓度不变,故反应速率不变,B不符合题意;K2SO4与BaCl2在溶液中反应时,由于反应物是溶液,压强对溶液影响不大,增大压强反应物的浓度不变,故反应速率不变,C不符合题意。3.C 首先判断球碳盐K3C60中有离子键,在K+与之间。而碳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所以该物质在熔融状态下能电离出K+和,所以能导电。同素异形体是由相同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12C不是单质,而是一种碳原子。4.B 在10 s内N2的浓度由5 mol·L-1降至4 mol·L-1,变化了1 mol·L-1,所以NH3变化了2 mol·L-1,v(NH3)= mol·L-1·s-1=0.2 mol·L-1·s-1,A错误;正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率,B正确;降低温度会降低反应速率,C错误;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物不可能全部转化为生成物,D错误。5.C 在B(NO3)2溶液中A能置换出B,说明两种金属与水都不反应,A错误;酒精是非电解质,不能形成原电池,B错误;金属A能和B(NO3)2发生置换反应,则金属A、B与B(NO3)2溶液能够形成原电池,C正确;根据离子方程式可知,A失去电子,所以A是负极,D错误。6.B 化学键是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不存在于分子之间,这种相互作用的实质是一种静电作用,①④错误,②③正确;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但共价化合物中一定只含共价键,不含离子键,⑤⑧正确,⑥⑦错误。7.D 反应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容器的容积不变,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则体系压强始终不变,因此不能根据压强不变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A错误;往容器中通入稀有气体He,尽管体系的压强增大,但容器容积不变,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所以反应速率不变,B错误;A是固体,往容器中加入少量A,物质的浓度不变,因此反应速率不变,C错误;升高温度,反应速率一定提高,与反应类型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无关,D正确。8.C 形成2 mol NO(g)放出2×632 kJ能量,则断裂1 mol NO(g)分子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632 kJ能量,A错误;1 mol O2(g)吸收498 kJ能量形成 2 mol O原子,则2 mol O原子结合生成1 mol O2(g)时放出498 kJ能量,B错误;对于N2(g)+O2(g)2NO(g),946 kJ·mol-1+498 kJ·mol-1-2×632 kJ·mol-1=+180 kJ·mol-1,故该反应是吸热反应,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C正确,D错误。9.A A项,化学反应伴有旧键断裂和新键生成,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不可能等于新键形成所释放的能量,所以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正确;B项,很多物理变化也伴有能量变化,如溶解、物质的三态变化等,错误;C项,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错误;D项,对于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错误。10.A 该可逆反应中有固体生成,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气体的质量不断减少,当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项正确;M是固体,不用其表示化学反应速率,B项错误;根据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5 min后达到平衡,此时生成2a mol Z,则反应消耗a mol X,用X表示此反应的反应速率是=0.1a mol·L-1·min-1,C项错误;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发生变化的反应,压强始终都不发生变化,则压强不变不能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项错误。11.D 观察图示知,该电池中铝电极为负极,铂电极为正极,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A正确;电流由正极经外电路流向负极,B正确;放电时,OH-向负极迁移,C正确;正极反应式为H+2e-+H2O3OH-,n(OH-)=4.5 mol,n(e-)=3 mol,电池效率=×100%=80%,D错误。12.B 由题图中曲线①②可知,其他条件相同时,催化剂浓度越大,反应所需要的时间更短,故反应速率越大,A正确;由题干图中曲线①③可知,其他条件相同时,降冰片烯浓度①是③的两倍,所用时间①也是③的两倍,反应速率相等,故说明反应速率与降冰片烯浓度无关,B错误;由题干图中数据可知,条件①,反应速率为v===0.012 mol·L-1·min-1,C正确;反应物消耗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半衰期,由题干图中数据可知,条件②,降冰片烯起始浓度为 3.0 mol·L-1时,半衰期为=62.5 min,D正确。13.D HCOOH碱性燃料电池中,HCOO-发生失去电子的反应生成HC,HCOOH所在的电极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HCOO--2e-+2OH-HC+H2O,A错误;正极Fe3+得电子生成Fe2+,电解质储罐中O2氧化Fe2+生成Fe3+,Fe3+循环使用,总量不变,B错误;1 mol氧气参与反应转移4 mol电子,则0.5 mol e-通过用电器时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为0.125 mol,通入氧气的质量为4 g,C错误;由题图可知,从装置中分离出的物质为K2SO4,所以放电过程中需补充的物质X是硫酸或者硫酸氢钾,D正确。14.C 由分步反应①、②可得总反应式:2H2O22H2O+O2↑,则反应中Fe3+为催化剂,A正确;由图像可知反应①中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则为吸热反应,反应②中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则为放热反应,B正确;升高温度,反应①和反应②的速率都增大,C错误;0~6 min内生成氧气的体积为22.4 mL,物质的量为 0.001 mol,则由方程式可知消耗H2O2的物质的量为0.002 mol,则Δc(H2O2)=0.20 mol·L-1,v(H2O2)=≈3.33×10-2mol·L-1·min-1,D正确。15.D 64 s后,N2O4和NO2的浓度仍在发生改变,因此并没有达到平衡,A错误;根据图示,达到平衡前,NO2的浓度在不断增大,因此混合气体的颜色逐渐变深,B错误;该反应过程中气体的质量和容器的容积均保持不变,所以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不能据此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C错误;前100 s,NO2的浓度从 0.20 mol·L-1变化为1.00 mol·L-1,则v(NO2)==0.008 mol·L-1·s-1,D正确。16.(1)45.4 (2)①= ②< 合成氨反应是可逆反应,1 mol氮气不能完全反应,断裂N≡N键吸收的热量小于946 kJ ③36.32 18.75%解析:(1)×946.0 kJ+×436.0 kJ-3×390.8 kJ=-45.4 kJ·mol-1。(2)①反应达到最大限度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②合成氨反应是可逆反应,1 mol氮气不能完全反应,故断裂N≡N键吸收的热量小于946 kJ。③由以上分析可知,生成1 mol NH3放热45.4 kJ,测得NH3的物质的量为0.8 mol,则该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为0.8 mol×45.4 kJ·mol-1=36.32 kJ; N2(g)+3H2(g)2NH3(g)起始/mol 1 3 0转化/mol 0.4 1.2 0.8平衡/mol 0.6 1.8 0.8反应后总的物质的量为3.2 mol,则N2的体积分数为×100%=18.75%。17.(1)离子键、共价键(或极性共价键)(2)冷却剂,吸收产气过程中释放的热量 (3)A解析:KClO4是离子化合物,阴离子中含有共价键,其含有的化学键类型是离子键、共价键(或极性共价键);反应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可以吸收大量的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故NaHCO3的作用为冷却剂,吸收产气过程中释放的热量;NaN3分解,生成氮气和金属钠,同时释放大量的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该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A选项。18.(1)放出 b (2)放出 (b-a)(3)2H++N+e-NO2↑+H2O 正极 Al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形成的氧化膜阻止了Al进一步反应 (4)①a ②O2+2H2O+4e-4OH- ③6.02×1023(或NA)解析:(1)根据图示可知,1 mol N原子和3 mol H原子的总能量高于1 mol NH3(g)的能量,故该过程放出b kJ的能量。(2)从图中可知,0.5 mol N2(g)和1.5 mol H2(g)反应生成1 mol NH3(g)放出(b-a)kJ的能量。(3)O~t1时,原电池的负极为Al,则Cu为正极,正极上N得电子生成NO2,电极反应式为2H++N+e-NO2↑+H2O。溶液中的H+向正极移动;O~t1时Al与浓硝酸反应,在Al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了浓硝酸与Al的进一步反应,故此时Cu为负极,Al为正极,电子流向发生变化。(4)①氢氧燃料电池中,通入氢气的一极为负极,则a为负极。②b电极上,O2得电子结合水生成氢氧根离子,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③该原电池负极反应为2H2-4e-+4OH-4H2O,标准状况下消耗11.2 L H2时,则转移1 mol电子。19.Ⅰ.(1)一次 (2)Zn(或锌) Zn-2e-+2OH-ZnO+H2O (3)增大Ⅱ.(4)C (5)CO-2e-+4OH-C+2H2O解析:Ⅰ.(1)银锌纽扣电池只能使用一次,属于一次电池。(2)银锌电池反应中,锌元素从0价升高为+2价,被氧化,银元素从+1价降低为0价,被还原,所以锌是负极,电极反应式为Zn-2e-+2OH-ZnO+H2O。(3)正极电极反应式为Ag2O+H2O+2e-2Ag+2OH- ,由电极反应式知,电池放电时,正极区溶液的pH增大。Ⅱ.(4)反应吸热, 不能设计成原电池,A项不符合题意;该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没有电子的转移,不能设计成原电池,B项不符合题意;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且反应放热,可以设计成原电池,C项符合题意。(5)反应2CO+O22CO2可设计成原电池,一氧化碳发生氧化反应,为电池的负极反应物,且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故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O-2e-+4OH-C+2H2O。20.(1)催化作用(或催化剂或增大反应速率)(2)0.1 mol·L-1·min-1 (3)吸收 0.9 (4)af(5)负 流出解析:(1)由题中提供的反应过程看出,SO2、I2参加了反应但没有消耗,所以整个过程中SO2、I2的作用是催化剂,增大反应速率。(2)由图示知2 min内,氢气的物质的量由0变为0.1 mol,v(H2)===0.05 mol·L-1·min-1,由方程式2HIH2+I2可得,v(HI)=2v(H2)=0.05 mol·L-1·min-1×2=0.1 mol·L-1·min-1。(3)由方程式2HIH2+I2可得,分解0.2 mol的HI时,断开化学键吸收的能量为298 kJ×0.2=59.6 kJ,形成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为436 kJ×0.1+151 kJ×0.1=58.7 kJ,吸收的能量大于释放的能量,所以该反应吸收能量,吸收的能量为59.6 kJ-58.7 kJ=0.9 kJ。(4)浓硝酸属于强氧化性酸,与锌反应不生成氢气,a不可行;加入少量CuSO4固体,锌置换出铜,构成了原电池,反应速率增大,b可行;用粗锌代替纯锌,杂质与锌构成了原电池的两极,形成原电池,反应速率增大,c可行;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大,d可行;把锌粒换成锌粉,增大了反应物接触面积,反应速率增大,e可行;98.3%的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与锌反应不生成氢气,f不可行。(5)由电极反应得,A极失去电子,是电池的负极;电子从负极流出。5 / 6(共60张PPT)章末质量检测(二)化学键 化学反应规律(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下列选项中,每种物质都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一组是( )A. NaOH、H2SO4、(NH4)2SO4B. MgO、Na2SO4、NH4HCO3C. Na2O2、NH4Cl、Na2SO4D. HCl、Al2O3、MgCl2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NaOH和(NH4)2SO4中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但H2SO4中只含共价键,A不符合题意;MgO中只含离子键,Na2SO4和NH4HCO3中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B不符合题意;HCl中只含共价键,Al2O3、MgCl2中只含离子键,D不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 下列措施对增大反应速率明显有效的是( )A. 在用H2和N2工业合成NH3时,降低温度B. 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时,再加入一块大理石C. K2SO4与BaCl2在溶液中反应时,增大压强D. 将铝片改为铝粉,做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在用H2和N2工业合成NH3时,降低温度使反应速率减慢,A不符合题意;大理石为固体,增大其用量,但浓度不变,故反应速率不变,B不符合题意;K2SO4与BaCl2在溶液中反应时,由于反应物是溶液,压强对溶液影响不大,增大压强反应物的浓度不变,故反应速率不变,C不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3. 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化学工作者已成功研制出碱金属与C60形成的球碳盐K3C60,实验测知该物质属于离子化合物,具有良好的超导性。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K3C60中只有离子键B. K3C60中不含共价键C. 该物质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D. C60与12C互为同素异形体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首先判断球碳盐K3C60中有离子键,在K+与 之间。而碳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所以该物质在熔融状态下能电离出K+和 ,所以能导电。同素异形体是由相同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12C不是单质,而是一种碳原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4. 一定条件下,在容积固定的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2+3H22NH3。在 10 s 内N2的浓度由 5 mol·L-1降至4 mol·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NH3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0.1 mol·L-1·s-1B. 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可以加快该反应的速率C. 增加H2的浓度或降低温度都会加快该反应的速率D. 反应足够长时间,N2、H2中至少有一种物质的浓度降为零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在10 s内N2的浓度由5 mol·L-1降至4 mol·L-1,变化了1 mol·L-1,所以NH3变化了2 mol·L-1,v(NH3)=mol·L-1·s-1=0.2 mol·L-1·s-1,A错误;正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率,B正确;降低温度会降低反应速率,C错误;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物不可能全部转化为生成物,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5. 把金属A放入盐B(NO3)2的溶液中,发生如下反应:A+B2+A2++B,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常温下金属A一定能与水反应,B一定不能与水反应B. A与B用导线连接后放入酒精中,一定能形成原电池C. A、B用导线连接后放入B(NO3)2的溶液中,一定有电流产生D. 由A与B形成的原电池,A一定是正极,B一定是负极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在B(NO3)2溶液中A能置换出B,说明两种金属与水都不反应,A错误;酒精是非电解质,不能形成原电池,B错误;金属A能和B(NO3)2发生置换反应,则金属A、B与B(NO3)2溶液能够形成原电池,C正确;根据离子方程式可知,A失去电子,所以A是负极,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6. 下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化学键只存在于分子之间②化学键是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③化学键是一种静电作用④化学键是相邻分子之间强烈的相互吸引⑤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⑥共价化合物中可能含有离子键⑦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⑧共价化合物中不含离子键A. ②③④⑦ B. ②③⑤⑧C. ②④⑤⑥ D. ①③⑤⑧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化学键是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不存在于分子之间,这种相互作用的实质是一种静电作用,①④错误,②③正确;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但共价化合物中一定只含共价键,不含离子键,⑤⑧正确,⑥⑦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7. 对于以下反应:A(s)+3B(g) 2C(g)+D(g),在一定温度和容积固定的容器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当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可以判断反应已经达到平衡B. 往容器中通入稀有气体He,由于压强增大,所以反应速率提高C. 往容器中加入少量A,反应速率提高D. 无论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反应速率一定 提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反应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容器的容积不变,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则体系压强始终不变,因此不能根据压强不变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A错误;往容器中通入稀有气体He,尽管体系的压强增大,但容器容积不变,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所以反应速率不变,B错误;A是固体,往容器中加入少量A,物质的浓度不变,因此反应速率不变,C错误;升高温度,反应速率一定提高,与反应类型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无关,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8. 根据如图所示的N2(g)和O2(g)反应生成NO(g)过程中能量变化情况,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断裂1 mol NO(g)分子中的化学键,放出632 kJ能量B. 2 mol气态氧原子结合生成O2(g)时,吸收498 kJ能量C. 该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D. 1 mol N2(g)和1 mol O2(g)生成2 mol NO(g)放热180 kJ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形成2 mol NO(g)放出2×632 kJ能量,则断裂1 molNO(g)分子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632 kJ能量,A错误;1 mol O2(g)吸收498 kJ能量形成 2 mol O原子,则2 mol O原子结合生成1mol O2(g)时放出498 kJ能量,B错误;对于N2(g)+O2(g)2NO(g),946 kJ·mol-1+498 kJ·mol-1-2×632 kJ·mol-1=+180 kJ·mol-1,故该反应是吸热反应,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C正确,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9.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伴随能量变化B. 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D. 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A项,化学反应伴有旧键断裂和新键生成,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不可能等于新键形成所释放的能量,所以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正确;B项,很多物理变化也伴有能量变化,如溶解、物质的三态变化等,错误;C项,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错误;D项,对于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0. 一定温度下,1 mol X和n mol Y在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g)+Y(g) 2Z(g)+M(s),5 min 后达到平衡,此时生成2a mol Z。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当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 用M表示此反应速率是0.1a mol·L-1·min-1C. 用X表示此反应的反应速率是(0.1-0.2a)mol·L-1·min-1D. 当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该可逆反应中有固体生成,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气体的质量不断减少,当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项正确;M是固体,不用其表示化学反应速率,B项错误;根据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5 min后达到平衡,此时生成2a mol Z,则反应消耗amol X,用X表示此反应的反应速率是 =0.1a mol·L-1·min-1,C项错误;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发生变化的反应,压强始终都不发生变化,则压强不变不能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1. H2O2在强碱性溶液中主要以H 形式存在。Al-H2O2燃料电池工作原理如图所示。正极反应式为H +2e-+H2O 3OH-。提示:电池效率等于电路中通过的电子数与负极失去电子数之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l电极发生氧化反应B. 电流由Pt电极经负载流向Al电极C. 放电时,OH-向Al电极迁移D. 若正极生成4.5 mol OH-,电路经过2.4 mol电子,电池效率为6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观察图示知,该电池中铝电极为负极,铂电极为正极,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A正确;电流由正极经外电路流向负极,B正确;放电时,OH-向负极迁移,C正确;正极反应式为H +2e-+H2O 3OH-,n(OH-)=4.5 mol,n(e-)=3 mol,电池效率= ×100%=80%,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2. 某温度下,降冰片烯在钛杂环丁烷催化下聚合,反应物浓度与催化剂浓度及时间关系如图。已知反应物消耗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半衰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其他条件相同时,催化剂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B. 其他条件相同时,降冰片烯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C. 条件①,反应速率为0.012 mol·L-1·min-1D. 条件②,降冰片烯起始浓度为3.0 mol·L-1时,半衰期为62.5 min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由题图中曲线①②可知,其他条件相同时,催化剂浓度越大,反应所需要的时间更短,故反应速率越大,A正确;由题干图中曲线①③可知,其他条件相同时,降冰片烯浓度①是③的两倍,所用时间①也是③的两倍,反应速率相等,故说明反应速率与降冰片烯浓度无关,B错误;由题干图中数据可知,条件①,反应速率为v= = =0.012 mol·L-1·min-1,C正确;反应物消耗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半衰期,由题干图中数据可知,条件②,降冰片烯起始浓度为 3.0 mol·L-1时,半衰期为 =62.5 min,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3. 我国科学家设计的一种甲酸(HCOOH)燃料电池如图所示,两电极区间用允许K+、H+通过的半透膜隔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有0.5 mol e-通过用电器时需通入8 g氧气D. 物质A可以是硫酸或硫酸氢钾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HCOOH碱性燃料电池中,HCOO-发生失去电子的反应生成HC ,HCOOH所在的电极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HCOO--2e-+2OH- HC +H2O,A错误;正极Fe3+得电子生成Fe2+,电解质储罐中O2氧化Fe2+生成Fe3+,Fe3+循环使用,总量不变,B错误;1 mol氧气参与反应转移4 mol电子,则0.5 mol e-通过用电器时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为0.125 mol,通入氧气的质量为4 g,C错误;由题图可知,从装置中分离出的物质为K2SO4,所以放电过程中需补充的物质X是硫酸或者硫酸氢钾,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4. 一定温度下,向10 mL H2O2溶液中加入少量FeCl3溶液(忽略整个过程中溶液体积的变化),不同时刻测得生成O2的体积(已折算为标准状况下)如表所示。资料显示,反应分两步进行:①2Fe3++H2O2 2Fe2++2H++O2↑;②H2O2+2Fe2++2H+ 2H2O+2Fe3+。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t/min 0 2 4 6V(O2)/mL 0 9.9 17.5 22.4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A. Fe3+可催化过氧化氢分解B. 反应①是吸热反应,反应②是放热反应C. 升高温度,反应①的速率增大,反应②的速率减小D. 0~6 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H2O2)≈3.33×10-2 mol·L-1·min-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由分步反应①、②可得总反应式:2H2O2 2H2O+O2↑,则反应中Fe3+为催化剂,A正确;由图像可知反应①中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则为吸热反应,反应②中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则为放热反应,B正确;升高温度,反应①和反应②的速率都增大,C错误;0~6 min内生成氧气的体积为22.4 mL,物质的量为 0.001 mol,则由方程式可知消耗H2O2的物质的量为0.002 mol,则Δc(H2O2)=0.20 mol·L-1,v(H2O2)= ≈3.33×10-2mol·L-1·min-1,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5. 向容积为1.00 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N2O4和NO2的混合气体,发生反应:N2O4(g) 2NO2(g),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已知:NO2为红棕色气体,N2O4为无色气体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A. 64 s时,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B. 达到化学平衡前,混合气体的颜色逐渐变浅C. 当容器中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时,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D. 前100 s内,用NO2浓度的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是0.008mol·L-1·s-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64 s后,N2O4和NO2的浓度仍在发生改变,因此并没有达到平衡,A错误;根据图示,达到平衡前,NO2的浓度在不断增大,因此混合气体的颜色逐渐变深,B错误;该反应过程中气体的质量和容器的容积均保持不变,所以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不能据此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C错误;前100 s,NO2的浓度从 0.20 mol·L-1变化为1.00 mol·L-1,则v(NO2)==0.008 mol·L-1·s-1,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16. (10分)在一定条件下N2与H2反应生成NH3,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断裂1 mol H—H键、1 mol N—H键、1 mol N≡N键需要的能量分别是436.0 kJ、390.8 kJ 、946.0 kJ,则生成1 molNH3放热 kJ。解析: ×946.0 kJ+ ×436.0 kJ-3×390.8 kJ=-45.4 kJ·mol-1。45.4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①反应达到最大限度时,正反应速率 逆反应速率(填“>”“<”或“=”)。②该过程中断裂N≡N键吸收的热量 (填“>”“<”或“=”)946 kJ,原因是 。③测得NH3的物质的量为0.8 mol,则该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为 kJ,N2的体积分数为 。(均保留4位有效数字)= < 合成氨反应是可逆反应,1 mol氮气不能完全反应,断裂N≡N键吸收的热量小于946 kJ6.32 18.75% (2)向2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3 mol H2(g)和 1 mol N2(g),在催化剂条件下生成NH3(g)的反应达到最大限度。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①反应达到最大限度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②合成氨反应是可逆反应,1 mol氮气不能完全反应,故断裂N≡N键吸收的热量小于946 kJ。③由以上分析可知,生成1 mol NH3放热45.4 kJ,测得NH3的物质的量为0.8 mol,则该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为0.8 mol×45.4 kJ·mol-1=36.32 kJ; N2(g)+3H2(g) 2NH3(g)起始/mol 1 3 0转化/mol 0.4 1.2 0.8平衡/mol 0.6 1.8 0.8反应后总的物质的量为3.2 mol,则N2的体积分数为 ×100%=18.75%。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7. (8分)汽车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化学物质在汽车的动力安全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回答下列问题:某汽车安全气囊的气体发生剂主要含有NaN3、Fe2O3、KClO4、NaHCO3等物质。当汽车发生较严重的碰撞时,NaN3分解为Na和N2,同时释放出大量的热,N2使气囊迅速膨胀,从而起到保护作用。(1)KClO4是助氧剂,其含有的化学键类型是 。离子键、共价键(或极性共价键)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NaHCO3的作用为 。(3)汽车受到猛烈碰撞时,点火器点火引发NaN3迅速分解,生成氢气和金属钠,同时释放大量的热,关于该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 (填字母)。冷却剂,吸收产气过程中释放的热量A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KClO4是离子化合物,阴离子中含有共价键,其含有的化学键类型是离子键、共价键(或极性共价键);反应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可以吸收大量的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故NaHCO3的作用为冷却剂,吸收产气过程中释放的热量;NaN3分解,生成氮气和金属钠,同时释放大量的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该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A选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8. (13分)已知化学反应N2+3H2 2NH3的能量变化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1 mol N原子和3 mol H原子生成1 mol NH3(g)的过程 (填“吸收”或“放出”) kJ能量。解析:根据图示可知,1 mol N原子和3 mol H原子的总能量高于1 mol NH3(g)的能量,故该过程放出b kJ的能量。放出 b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0.5 mol N2(g)和1.5 mol H2(g)生成1 mol NH3(g)的过程 (填“吸收”或“放出”) kJ能量。解析:从图中可知,0.5 mol N2(g)和1.5 mol H2(g)反应生成1 mol NH3(g)放出(b-a)kJ的能量。放出 (b-a)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3)常温下,将除去表面氧化膜的Al、Cu片插入浓硝酸中组成原电池(图2),测得原电池的电流强度(I)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3所示。反应过程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O~t1时,原电池的负极是Al片,此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溶液中的H+向 移动(填“正极”或“负极”);t1时,原电池中电子流动方向发生改变,其原因是 。2H++N +e- NO2↑+H2O 正极 Al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形成的氧化膜阻止了Al进一步反应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O~t1时,原电池的负极为Al,则Cu为正极,正极上N 得电子生成NO2,电极反应式为2H++N +e- NO2↑+H2O。溶液中的H+向正极移动;O~t1时Al与浓硝酸反应,在Al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了浓硝酸与Al的进一步反应,故此时Cu为负极,Al为正极,电子流向发生变化。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4)燃料电池是目前电池研究的热点之一,某课外小组自制的氢氧燃料电池如图4所示,a、b均为惰性电极。①负极是 (填“a”或“b”)。a ②b极发生的电极反应是 。③标准状况下,消耗11.2 L H2时,转移的电子数为 。O2+2H2O+4e- 4OH-6.02×1023(或NA)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①氢氧燃料电池中,通入氢气的一极为负极,则a为负极。②b电极上,O2得电子结合水生成氢氧根离子,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 4OH-。③该原电池负极反应为2H2-4e-+4OH- 4H2O,标准状况下消耗11.2 L H2时,则转移1 mol电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9. (12分)Ⅰ.微型纽扣电池在现代生活中应用广泛。有一种银锌电池,其电极分别是Ag2O和Zn,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总反应是Zn+Ag2O ZnO+2Ag。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电池属于 (填“一次”或“二次”)电池。一次 解析:银锌纽扣电池只能使用一次,属于一次电池。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负极是 ,电极反应式是 。Zn(或锌) Zn-2e-+2OH-ZnO+H2O 解析:银锌电池反应中,锌元素从0价升高为+2价,被氧化,银元素从+1价降低为0价,被还原,所以锌是负极,电极反应式为Zn-2e-+2OH- ZnO+H2O。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3)使用时,正极区的pH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增大 解析:正极电极反应式为Ag2O+H2O+2e- 2Ag+2OH- ,由电极反应式知,电池放电时,正极区溶液的pH增大。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Ⅱ.(4)事实证明,能设计成原电池的反应通常是放热反应,下列化学反应在理论上可以设计成原电池的是 (填字母)。A. C(s)+H2O(g) CO(g)+H2(g) 吸热反应B. NaOH(aq)+HCl(aq) NaCl(aq)+H2O(l)放热反应C. 2CO(g)+O2(g) 2CO2(l) 放热反应C 解析:反应吸热, 不能设计成原电池,A项不符合题意;该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没有电子的转移,不能设计成原电池,B项不符合题意;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且反应放热,可以设计成原电池,C项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5)以KOH溶液为电解质溶液,依据(4)中所选反应设计一个原电池,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CO-2e-+4OH- C +2H2O解析:反应2CO+O2 2CO2可设计成原电池,一氧化碳发生氧化反应,为电池的负极反应物,且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故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O-2e-+4OH- C +2H2O。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①SO2+2H2O+I2 H2SO4+2HI ②2HI H2+I2 ③2H2SO4 2SO2↑+O2↑+2H2O(1)整个过程中SO2、I2的作用是 。解析:由题中提供的反应过程看出,SO2、I2参加了反应但没有消耗,所以整个过程中SO2、I2的作用是催化剂,增大反应速率。催化作用(或催化剂或增大反应速率)20. (12分)硫—碘循环分解水制氢主要涉及下列反应过程: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一定温度下,向1 L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HI(g),发生反应②,已知H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则在0~2 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HI)= 。0.1 mol·L-1·min- 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由图示知2 min内,氢气的物质的量由0变为0.1 mol,v(H2)= = =0.05 mol·L-1·min-1,由方程式2HI H2+I2可得,v(HI)=2v(H2)=0.05 mol·L-1·min-1×2=0.1 mol·L-1·min-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3)已知拆开1 mol H—I键需要消耗298 kJ能量,形成1 mol H—H键能够释放436 kJ能量,形成1 mol I—I键能够释放151 kJ能量,则在反应②中,分解0.2 mol HI时会 (填“吸收”或“释放”) kJ能量。吸收 0.9 解析:由方程式2HI H2+I2可得,分解0.2 mol的HI时,断开化学键吸收的能量为298 kJ×0.2=59.6 kJ,形成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为436 kJ×0.1+151 kJ×0.1=58.7 kJ,吸收的能量大于释放的能量,所以该反应吸收能量,吸收的能量为59.6 kJ-58.7 kJ=0.9 kJ。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4)实验室用Zn和硫酸制H2,为了增大反应速率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填字母)。a.加入浓硝酸b.加入少量CuSO4固体c.用粗锌代替纯锌d.加热e.把锌粒换成锌粉f.用98.3%的浓硫酸af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浓硝酸属于强氧化性酸,与锌反应不生成氢气,a不可行;加入少量CuSO4固体,锌置换出铜,构成了原电池,反应速率增大,b可行;用粗锌代替纯锌,杂质与锌构成了原电池的两极,形成原电池,反应速率增大,c可行;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大,d可行;把锌粒换成锌粉,增大了反应物接触面积,反应速率增大,e可行;98.3%的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与锌反应不生成氢气,f不可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5)氢气可用于制燃料电池,某种氢氧燃料电池是用固体金属化合物陶瓷作电解质,两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分别为A极是2H2+2O2--4e- 2H2O,B极是O2+4e- 2O2-,则A极是电池的 极;电子从该极 (填“流入”或“流出”)。解析:由电极反应得,A极失去电子,是电池的负极;电子从负极流出。负 流出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感谢欣赏THE EN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章末质量检测(二) 化学键 化学反应规律.docx 章末质量检测(二) 化学键 化学反应规律.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