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振华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振华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邵东市振华中学高一学生自主检测题答案
1.答案:A
解析:B 项 “呦呦鹿鸣” 中 “呦” 应读 “yōu”,“契阔谈 ” 中 “契” 应读 “qì”;C 项 “拙” 中 “守拙” 应读 “zhuō”;D 项 “天姥” 中 “姥” 应读 “mǔ”。
B
解析:这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要对仗,每联最后一字要押韵,还要注意整首诗的起承转合问题。①“翻”与③“喧”押韵,③应是两联中的下句。④①对偶,②③也对偶,各自应分别归于同一联。“豺狼”象征发起战乱的军阀,与尾联关系密切,故排序应为④①②③。
C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不寻常的年月。“蹉跎岁月”: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结合第一空前文"把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可知这首词鲜明地彰显出诗人少年时期的不平凡、不寻常的年月。因此第一空应该选择“峥嵘岁月”,
第二空,“水深火热”:比喻人民生活处境异常艰难痛苦。“生灵涂炭”: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环境中。结合第二空前后文“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把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的生活处于之中的情景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知第二空内容与“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水深火热”与语境相符。因此第二空应该选择“水深火热”第三空,“字里行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没有明说的意思。语段是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分析和概括,字里行间更符合语境。因此第三空应该选择“字里行间”第四空,“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结合后文“作为一个青年,能够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在文中展现得”,可以知道这句话是说作者的情感和志向在词中展现得如何,因此第四空应该选择“漓尽致”故选C。
4.C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有三处语病:一是“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多层定语语序不当,应该改为“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二是“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逻辑顺序不当,应该改成“到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缺少谓语,应该在“最后”后面加上“成为”三是成分残缺,只有C项修改正确。
故选C。
5.A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白居易自认为遇到了喜好文治的君主,自己被破格提拔,就决心用平生所学,报答皇上的恩泽。他在拜谢厚命的时候,献上文章议论政事。
“好文之主”做“逢”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生平”修饰“所贮”,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A。
6.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字常用于自称,称呼别人时,以称名表示礼貌”错误。名常用于自称,称呼别人时,以称字表示礼貌。
故选C。
7.D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却因越权进谏而被贬为江州司马”错误,以偏概全。由原文“幸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可知,除了“越权进速”外,还有其他原因。故选D。
(1)她曾经跟随穆、曹两位技艺高超的乐师学弹琵琶,年纪渐大,容颜衰老,嫁给商人为妻。
(这些作品)都在立意上含有讽谏的表述,针砭当代的弊病,弥补政务的缺漏,那些有学问且品德高尚的人都很赞赏他。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善才”,技艺高超的乐师;“色”,容颜;“委身”,嫁给。(2)“意”,立意;“存”,含有;“箴”,针砭;“病”,弊病;“多”,赞赏。
参考译文:
文段一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
行》。
文段二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他从小就聪慧过人,胸怀豁达开朗。白居易十五六岁时,袖揣自己的一篇文章,去投赠著作郎吴地人顾况。顾况擅长作诗文,后辈的诗文,没有合他心意的。(顾况)看到白居易的文章,不自觉地到门口迎接,以礼节对待他。贞元十四年,白居易才以应贡进士身份参加考试,礼部侍郎高郢选拔他为甲科,吏部判试合格,拜授他为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当廷策试制举应考者,白居易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廷试,录入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殿校理。白居易文辞丰富艳美,尤其擅长作诗。从学习写作到任职京师,他写的几十七百篇诗歌,(这些作品)都在立意上含有讽谏的表述,针砭当代的弊病,弥补政务的缺漏,那些有学问且品德高尚的人都很赞赏他,并往往流传到宫中。章武皇帝接受劝谏励精图治,渴望听到正直的言论,元和二年十一月,皇帝召白居易进翰林院任学士。元和三年五月,又任命他为方拾遗。白居易自认为遇到了喜好文治的君主,自己被破格提拔,就决心用平生所学,报皇上的恩泽。他在拜谢厚命的时候,献上文章议论政事。白居易与河南人氏元稹相友善,同年应制举之试得中,彼此交谊深厚。元稹从监察御史贬为江陵府士曹属吏,翰林学士李绛、崔群在皇上面前辩说元稹无罪,白居易也多次上疏恳切劝谏。可奏疏呈上去却没有答复。元和六年四月,其母陈夫人去世,白居易退职还居下邽。元和九年冬天,重新进入朝廷,被授予太子左赞善大夫的官职。元和十年七月,盗贼诛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第一个上书议论他冤枉,急切请求逮捕强盗以洗雪国耻。宰相认为白居易是太子属官而非谏官,不应在速官之先议论政事。正碰上有人一向嫉恨白居易,便挑他的毛病,说他浮华无德行。主管这一事务的人正厌恶白居易为此事上谏,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江表刺史。诏书下达,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议论,根据白居易所犯的罪行,不应该治理州郡,追回诏书授任江州司马。
(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B [“表明诗人决心像沙鸥一样,展翅飞翔,对未来充满了豪情壮志”说法错误,尾联描写水天空阔、沙鸥飘零的景象,暗示自己人似沙鸥、转徙江湖的苦境,抒发了诗人漂泊无依的无限感伤。
①《旅夜书怀》的颔联以乐景衬哀情,其描写的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漂泊无依的凄怆心情。
②《登高》的领联以哀景写哀情,用沉郁悲凉的秋景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解析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描写了一幕雄浑壮阔的美景,在如此壮阔美景之下,作者一叶孤舟,显得更加渺小孤苦,以乐景衬哀情;“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描写了秋季万木凋零的悲凉景象,又用长江水势来表达时光流逝的悲哀,以哀景写哀情。
1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艾斌故意躲着我”错误,于文无据。从“艾斌‘躲’着我原来是为了在比武中取得好成绩呀”以及“按站岗的顺序,今年除夕他将站子夜时分的哨,他这么苦练不光是为了在比武中取得好成绩,更为了让自己以最强的军事素质站这班哨”可知,文章并没有说“艾斌故意躲着我”。故选B。
13.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精彩的比赛场景描写”错误。文中对比赛场景描写较为简略,只是说“比的七个科目全是与实战联系紧密的内容。比如,通常情况下五公里武装越野只按照规定跑完全程就行,……还得对随时出现的目标进行射击”,并没有进行精彩的比赛场景描写,也没有对比赛科目详细介绍,只是简单举例,主要是通过艾斌取得优异成绩来突出他优秀的业务素质。故选B。
14. ①能文能武,勤奋刻苦。战士中文学素养较高,军事素质比赛中成绩优秀。
②爱国奉献,忠诚于使命。以最好的状态在除夕之夜为国站岗,守护万家团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15.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相关背景。
②除夕月圆违背自然规律,以其作为标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耐人寻味。
③隐含主题,歌颂了边防哨卡战士以苦为乐,苦练军事素养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为了万家团圆,守护边疆的信心、决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边关”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祖国的边疆哨所,那里环境恶劣。“除夕”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一年中阖家团圆的传统节日。
②在自然常识中,除夕是农历腊月最后一天,此时月亮并非圆月,除夕月圆违背自然规律,形成一种悬念,从而吸引读者深入阅读。随着阅读的深入,会发现“月亮圆”是战士们的心愿,这种耐人寻味的表达深化了文章内涵。
③文中的战士们苦练军事素质,体现了他们以苦为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在除夕这个本该团圆的时刻,他们庄严地站在哨位上,守护着边疆,舍弃了自己与家人的团圆,只为了万家团圆,标题隐含着对他们这种伟大精神和守护边疆的坚定信心、决心的歌颂。
16高一学生自主检测题
本试题卷共6页,16道小题。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一、语言文学运用与表达(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 百舸(gě) 寥廓(liáo)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B. 譬如(pì) 子衿(jīn) 呦呦鹿鸣(yǒu) 契阔谈 (qiè)
C. 羁鸟(jī) 守拙(zhuó) 暧暧远人村(ài) 狗吠深巷中(fèi)
D. 澹澹(dàn) 天姥(lǎo) 訇然中开(hōng) 恍惊起而长嗟(huǎng)
2.下面是杜甫一首题为“宿江边阁”的小诗,中间两联语序已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 。 ,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①孤月浪中翻 ②鹳鹤追飞静 ③豺狼得食喧 ④薄云岩际宿
A.①④③② B.④①②③
C.②④①③ D.②③④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3~4小题。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回忆往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鲜明地彰显出诗人少年时期的__________,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
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把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的生活处于__________之中的情景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展现了人民无法做江山主人的悲哀,在__________,充分显露出诗人要改造旧天地,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胸怀。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在心中始终奔涌着旨在报国的鲜血。作为一个青年,能够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这一点在文中展现得____________。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蹉跎岁月 水深火热 弦外之音 淋漓尽致
B.峥嵘岁月 生灵涂炭 弦外之音 酣畅淋漓
C.峥嵘岁月 水深火热 字里行间 淋漓尽致
D.蹉跎岁月 生灵涂炭 字里行间 酣畅淋漓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B.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C.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D.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二、文言文阅读(17分,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一8题,
文段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序》)
文段二:
白居易,字乐天,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校理。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句,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
B.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
C.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
D.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和,唐宪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年号。
B.京都,指唐朝首都长安。古人也把首都称作京师,如《登泰山记》中“自京师乘风雪”。
C.字,即表字,人的别名,古人有名有字,字常用于自称,称呼别人时,以称名表示礼貌。
D.谪,指贬官降职,文段一中“左迁”与文段二中“贬为江表刺史”中的“贬”也有此意。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段一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B.白居易自幼聪明过人,十五六岁时创作的文章就得到了当时著名文士顾况的赞许。
C.白居易与元稹交好,元稹被贬时他多次上疏极力劝谏,奏疏呈上却没有得到回复。
D.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抓捕刺客,却因越权进谏而被贬为江州司马。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4分,共8分)
(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2)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
诗文默写和古代诗歌鉴赏(15分)
9.理解性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3)古人常用“万里”来表现路途之遥远,空间之辽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人世的沧桑,与对家乡的思念。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10~11完成。(9分)
旅夜书怀①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0.下列对本诗和《登高》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旅夜书怀》一诗,标题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旅夜”交代时间,点明诗人处境;“书怀”即抒发情感。
B.《旅夜书怀》的尾联是诗人发自肺腑的呐喊,表明诗人决心像沙鸥一样,展翅飞翔,对未来充满了豪情壮志
C.《登高》一诗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抓住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由情选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D.《登高》被后人赞为古今七律第一,其尾联的“繁霜鬓”与“浊酒杯”写尽诗人艰难苦恨的人生境遇和悲凉之情,体现了沉郁顿挫的特色。
11.王国维曾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比较本诗和《登高》两首诗的颔联在景、情关系上的不同之处。(6分)
四、现代文(文学类)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边关除夕月亮圆
韩光
那年春节前,战区开展机关干部走边关活动,我不但积极地报了名,而且强烈要求去我国最东端的一个哨所。如愿以偿后,我一秒钟都没敢耽搁就出发了。
我这般“去心似箭”,有两个原因:一是那儿的气候相当恶劣,不打提前量,若遇上“大烟泡”(指大风扬起的雪组成的雪障。这是习惯用语),就算近在咫尺也寸步难行;二是我想早点儿见见名叫卫边安的战士。他经常给我编辑的“边关情集结号”投文学稿件,尤其是我刚编完的《边关除夕月亮圆》那首短诗,写得更感人,其中“中秋月亮圆,是自然呈现;除夕月亮圆,是边关战士的心愿”这两句,我看一眼就记住了。
还好,一路上除了换乘了5次车外,一切正常。我赶到哨所时,正赶上连队开始点名。听连长从头点到尾,我却没有听见点“卫边安”。
“卫边安休假了吗?”,点完名,我问指导员。指导员稍愣了一下,便笑着说:“卫边安是我们连官兵的共同名字。”见我一头雾水的样子,他又解释道:“平时谁有了想法,便记录下来,双休日在一起切磋打磨。上等兵艾斌的文学素养较高,由他负责整理加工,完成后再念给大家听,都觉得满意了,就用‘卫边安’这个名字投给‘边关情集结号’。”
原来是这么回事啊,那我也要尽快地见到艾斌。可当我找艾斌时却扑了个空,班长指指靠门的铺位说,这个就是艾斌的铺,他有事出去了。见艾斌的内务整理得棱角分明,跟豆腐块似的,我忍不住夸奖了几句。谁知听了我的话,班长竟打开了话匣子:“刚来时,他长得很‘苗条’,哪像现在这么威武呀!个头儿也蹿高了四五厘米……”
班长夸了老半天,末了说:“艾斌样样都好,可就是太要求上进了,有时我还得给他松松劲。”
这以后除了集体活动时间能见到艾斌的面外,其他时间连他的人影都抓不到。这大大地吊起了我的胃口,就三番五次地问班长艾斌到底在干什么?
可班长就是不回答,问急了才慢吞吞地说:“答案快揭晓了。”
那天下午操课时,班长告诉我:“这不,你的问号马上拉直了。”
那天上午操课,连里组织了一次比武。这是我头一次目睹边防连队比武,真让我大长见识呀。比的七个科目全是与实战联系紧密的内容。比如,通常情况下五公里武装越野只按照规定跑完全程就行,凭所用的时间决定胜负。可这里不仅比速度,还比能不能有效地利用地形地貌保护自己,这还不算,还得对随时出现的目标进行射击。
整整一个上午,比武才结束。艾斌取得了优异成绩。
“艾斌‘躲’着我原来是为了在比武中取得好成绩呀。”我对班长说,“你说我判断得对不对?”
班长笑了:“你只说对了一半。”
看着我吃惊的表情,班长又说:“按站岗的顺序,今年除夕他将站子夜时分的哨,他这么苦练不光是为了在比武中取得好成绩,更为了让自己以最强的军事素质站这班哨。”
“哈哈!”我开心地笑了,更加喜欢艾斌了,见他在不远处就走了过去,高兴地对他说:“艾斌,你可真行!”解散后,我急步走到艾斌跟前,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艾斌也很开心地笑了:“我叫艾斌,斌是文武‘斌’,我不能只爱(艾)文,也要更爱(艾)武,这样才能文武双全呢!”很快,艾斌收住了笑容,脸上的表情也凝重起来:“可我离成为保卫边关安宁的全能精兵,还有差距呢。”
“有这劲头,你准差不了。”
艾斌没接我的话茬,迈着匆匆的脚步走了。这次我知道他干什么去了。
腊月廿八那天一大早便下起了梨花雪,直到晚饭后才停。这场大雪,可把战士们高兴坏了,将身体活动开后,便肆无忌惮地洗起雪浴了。他们过够了瘾又不约而同地修起了“长城”,“长城”从宿舍大门口一直修到哨所。
第二天天响晴响晴的,“长城”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了耀眼的光芒。吃罢早饭,离操课还有半个小时,战士们纷纷与“长城”合影,表情都格外庄严神圣。
除夕晚上,当轮到艾斌站哨时,我也跟着去了。路上,我想跟艾斌唠唠他此时的感受,可见他表情严肃,嘴角紧闭,只得将要说的话咽了回去。
艾斌又将自己的着装上上下下仔细地检查了一遍,才庄严地站在哨位上。他的眼睛像是能穿过黑暗看到无限远似的,任何可疑的举动都休想落网,耳朵像高度灵敏的雷达,再细小的动静也能捕捉得到。当远处的礼花将夜空装点得无比璀璨时,艾斌小声自言自语道:“我仿佛看见天上有一轮最圆最亮的月亮!”同时,他的眼里流出了热泪,手中的钢枪握得更紧了。
下哨后,当我俩在“长城”上走着的时候,艾斌很自豪地对我说:“干事,我终于实现了在边境上站岗为祖国守岁的愿望,真有种说不出来的高兴!”
正月初五,我结束了走边防的任务。用不虚此行概括,再恰当不过了。人虽然不在边关了,可我觉得自己仍是“卫边安”中的一员呢!(有删改)
【注】①宋王,永初元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②《述酒》反映了晋恭帝被刘裕杀害的事件,表达了诗人对刘裕篡权丑行的极大愤慨。③《咏荆轲》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壮举。
1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一秒钟也没耽搁赶去哨所,是为了行程安全和早一点见到边防战士卫边安。
B.艾斌故意躲着我,不仅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更是为了练好军事素质保家卫国。
C.我抓不到艾斌的人影,班长为我多次介绍,体现了他对战友的了解和欣赏。
D.雪后,战士们在哨所修起“长城”,也在他们心中修筑了守卫边防的“长城”。
1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介绍“去心似箭”的原因从侧面体现了边防哨所的环境条件和边关哨兵的精神风貌。
B.作者通过精彩的比赛场景描写和对比赛科目的详细介绍,突出了艾斌优秀的业务素质。
C.作者把艾斌作为代表人物,以点带面,通过他的表现突出的是边防战士的整体面貌。
D.本文景物描写笔墨不多,却突出了边防哨卡的独特气氛,也衬托了人物崇高的形象。
14.请结合文本塑造的小战士形象,概括小战士形象的特点。(4分)
15.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以“边关除夕月亮圆”为题的用意。(6分)
五、写作(4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刘秀祥,贵州省望谟县实验高中的一名教师。从教以来,他始终把家访作为工作的“必修课”,不断走进学生的家里,走进他们的心里,让他们相信读书的力量。他走遍望谟县的村村寨寨,骑坏了8辆摩托车,被拒绝过、被狗咬过、摔伤过,但他从未放弃。2001年,刘秀祥带着失去生活能力的母亲去县城求学,放学捡废品,周末打零工。面对异常艰难的生活困境,他没有气馁,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他,他要靠读书改变命运,走出大山。2012年,刘秀祥大学毕业,当他面对大城市企业给出的优厚待遇时,却选择了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他深知,家乡的孩子们更需要他。
(摘编自《二十大代表风采录——刘秀祥:大山深处的筑梦人》)
材料二:
江梦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这位湖南女孩因一场意外半岁时失聪,她不能像常人一样交流,她在父母的帮助下,她不仅通过眼睛学会了“听”和“说”,完成了高中学业并考上吉林大学。入学后,学习成绩也一直出类拔萃,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吉林大学药学院2018届硕士学位。后又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感动中国的颁奖词: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我们觉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鲜花也会怒放。
请综合以上材料内容,以振华中学高一(1)班李明同学的身份,给刘秀祥或江梦南写一封书信,阐述你对“青春价值”的理解,并期望对方给予回信,以勉励正在迷茫中的高中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鲜明;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