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素养测评卷-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中素养测评卷-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素养测评卷-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一、单选题
1.下面依序填入括号的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当我们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____实、储物丰富之后,不妨扩大疆域,增修新舍,矗____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____野。因为,精神的宇宙是如此的____阔啊。
A.jié chù 旷 寥
B.jiē chù 旷 辽
C.jié zhù 犷 寥
D.jiē zhù 犷 辽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在自己富裕的同时,还领着村民一起致富,真正做到了为富不仁,共同富裕。
B.司马迁研读各家史著,搜罗天下逸闻轶事,断章取义,终著成《史记》一书。
C.凭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任劳任怨的作风,张桂梅老师赢得了广大学生的尊敬。
D.他依靠父亲赞助的资金,白手起家,开办工厂,最后成为远近闻名的实业家。
3.下面文字横线处所填词语最恰当的是(  )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 ,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 。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 民族自豪感, 文化自信。
A.标志 载体 增强 坚定
B.载体 标志 坚定 增强
C.标志 载体 坚定 增强
D.载体 标志 增强 坚定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研究表明,人的一生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在思考,只不过成功者总在思考有意义的事。
B.广东省加大粤剧典籍收集、整理和研究的力度,对继承和发扬岭南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C.为了防止类似事件不再发生,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防范措施。
D.长期吃外卖快餐的人容易生病,主要是因为油盐摄入过度以及饮食结构不合理而造成的。
5.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籍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读书不但可以提升自我,而且能够增长知识。(将“可以提升自我”和“能够增长知识”互换位置)
B.通过后天的超乎常人想象的艰苦训练和磨砺,使浙江卫视《最强大脑》节目的某些选手的记忆技能发生了改变。(去掉“通过”或“使”)
C.随地吐痰,是衡量一个市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在“随地吐痰”之前加上“不”)
D.广州是个国际化都市,请市民自觉保护城市秩序,爱护城市环境。(把“保护”改成“维护”)
6.下列有关作家作品、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普通人力车夫的一生,反映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同情。
B.《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著作,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C.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新闻特写和消息的差异在于消息往往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新闻特写则主要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
D.传记是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要求真实可信,传记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必须是准确的,不允许作者发挥想象,填补事实的空隙。
二、默写
7.名篇名句默写。
(1)夕日欲颓,    。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   ,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
(3)    ,霜重鼓寒声不起。 (李贺《雁门太守行》)
(4)结庐在人境,   。《饮酒》
(5)晏殊在《浣溪沙》中,借助“花”和“燕”等意象感叹美景易逝,时光流转的语句是:   ,   。
三、语言表达
读下面的新闻,完成相应题目。
12月13日上午7时,长江大学东校区田径场上开展了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的纪念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活动。该活动由学生工作处主办、国旗护卫队承办。
公祭日活动在升旗仪式中拉开序幕。排列整齐的国旗护卫队踏着铿锵有力的步伐举行了升旗仪式,伴随着冉冉升起的红旗,全体师生一同奏唱国歌。升旗仪式完毕后,所有人员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进行了为时一分钟的默哀。
8.请简要评论一下这则新闻事件的意义。
9.在12月13日这天,除了举行升旗仪式之外,还可以举办哪些“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主题活动?试列举一两种形式。
四、综合性学习
【弘扬传统文化】
某中学八年级拟开展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0.请你根据示例再拟写两个活动项目。
示例:引经据典话诚信
①   
②   
11.请你写出有关诚信的名言和故事(写故事名即可)各一则。
①名言:    
②故事:    
12.小辉同学搜集到了下面三则新闻材料,请你提取并整合这三则新闻材料的主要信息,用一句话写出你的结论。(不超过20字)
①5月21日下午,河南省招生办发布“诚信高考图解”,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诚信考试,作弊入刑”。
②6月1日起,青岛骗提公积金记入诚信档案,5年内难申请贷款。
③6月2日,北京举行电商诚信与商业模式创新论坛。
13.在活动宣传中,宣传组准备使用中国邮政发行的一款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名为“诚信”。请你结合画面内容说说该邮票以“鼎”为主图的寓意。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觕⑤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梧、藤:梧州、藤州。④鬻(yù):卖。⑤觕(cū):同“粗”。⑥饮湿:指润湿嘴巴。
14.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
③共买食之    
④饮酒但饮湿    。
15.翻译句子。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16.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亦”和“相与”点出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
C.【甲】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乙】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风采。
D.【甲】[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
17.读完以上选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请结合两文相关内容作分析。
六、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题。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8.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19.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
(一)
大学生兴起“特种兵式旅游”:一天8个景点、晚上只睡3小时
近日,红星新闻记者发现,“特种兵式旅游”“军训式旅游”等词条成为热门话题。
大学生朱玳莹分享了自己已规划好的五一长沙之行。她告诉记者,目前已经独自前往9个城市,累计打卡景点破百,“最强的一次,应该是寒假八天跨越浙赣皖三个省份,打卡了几十个景点。”她还分享了去四川广元的一日军训式旅游体验,上午九点多到达广元,当天打卡了8个地点,包括皇泽寺、明月峡、千佛崖、凤凰山公园等,晚上23点左右才回到学校。
(根据“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官方账号”整理)
(二)
“特种兵式旅游”火了!专家解析火爆背后原因
记者:“特种兵式旅游”为何爆火?
马世罕(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经历了疫情三年的相对封闭,不少大学生的出行计划都被搁置了。如今,“终于放开了,赶紧出去玩”的心理被放大,很多人对于旅游都抱有一种“补偿心理”,对于旅游的渴望和急迫感成为了“特种兵式旅游”迅速发酵的推手。
其次,“特种兵式旅游”爆火的一大原因是依托于社交媒体平台的宣传和放大效益。“挑战24小时狂吃”“主打的就是一个极限”各类极具吸引力的标题,为这类短视频和帖子带来上亿的播放量,也引发了中国各地大学生的效仿。
最后,“特种兵式旅游”反映出当代年轻人对于旅游消费“性价比”的渴望与追求。很多大学生可能会选择通宵火车或者红眼航班,以降低旅游成本。
(根据“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官方账号”整理)
(三)
“特种兵式旅游”致受伤,旅游应遵循自己的节奏
5月5日,一则新闻迅速冲上了热榜,引发关注。青年小胡在一天时间内打卡杭州7个热门景点,总共行进三万多步,最终导致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无法走路。有网友留言:再也不敢“特种兵式旅游”了。
“特种兵式旅游”指的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游览数量尽可能多的景点,具有时间紧,花费少,游览景点多的特点。笔者认为,它并非适合所有人,旅游出行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旅游的目的选择适合个人节奏的旅游方式。
(根据“腾讯网”整理)
20.从以上三个新闻标题中任选其一,分析这个标题的特点。
21.如果你是记者,要采访新闻(一)中的大学生朱玳莹或新闻(三)中的青年小胡,请设计采访提纲。
采访对象: 采访目的: 采访问题:
22.对于“特种兵式旅游”,你是否赞同?请写一则短评,要求100字左右,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达合理。
文学类文本阅读
绉纱馄饨
①北京普通人家。一般爱吃饺子,吃馄饨少。我第一次吃馄饨,是上初中之后,和同学一起在珠市口路北一家饭馆里;饭馆紧靠清华浴池,对面是开明老戏园,那时已改名叫珠市口电影院。我们就是晚上看完电影,到这里每人吃了一碗馄饨。
②这是家小店,夜宵专卖馄饨。比起饺子,馄饨皮很薄,但馅儿很少,让人觉得馄饨是样子货,还是馅儿大肉多的饺子吃起来更痛快。
③这样的印象被打破,是吃到了我们大院里梁太太包的馄饨之后。梁太太一家是江苏人,梁太太包的馄饨,在我们大院是出了名的。我很小的时候,就听院里街坊议论过梁太太的馄饨,说她做的馄饨皮,加了淀粉和鸡蛋,薄得如纸似纱,对着太阳或灯看,透亮。而且,馄饨皮捏出来的皱褶,呈花纹状,一个小小的馄饨,简直像一朵朵盛开的花,不吃,光是看,就让人赏心悦目,像艺术品。
④梁太太自己说,这种馄饨,在她家乡几乎每个人家都会包,人们称作绉纱馄饨。我从来没见过梁太太包的这样美轮美奂的馄饨。都是听街坊们这样说,只有想象而已。心里想,梁家有钱,自然吃的要比一般人家讲究得多。
⑤那时候,梁太太很年轻,她的女儿只有四五岁,比我小两岁。梁先生在银行上班,梁太太不工作,在家里相夫教女。据说,梁先生最爱吃馄饨,所以梁太太才常常要包馄饨。特别是梁先生加夜班的时候,梁太太的馄饨更是必不可少。每次梁先生吃馄饨的时候,她女儿跟着吃,也爱吃得不得了。绉纱馄饨,成了她家经常上演的精彩保留节目。
⑥读高一的一个秋天,学校组织下乡劳动,我突然拉稀不止,高烧不退。同学赶着一辆驴车,连夜把我从郊区乡间送回北京。在医院里打完针吃了药,回到家之后,一连几天,烧还是不退,浑身虚弱,什么东西都吃不下去,没有一点儿胃口。母亲吓坏了,和街坊们说,想求得什么法子,可以让我吃下东西。人是铁饭是钢,不吃东西,这病怎么好啊!母亲念叻着。街坊们好心出了许多主意。
⑦这天晚上,梁太太来到我家,手里端着一个小钢精锅,打并一着,满满一锅馄饨。梁太太对母亲说:“给孩子尝尝,我特意在汤里点了些醋。加了几片西红柿,开胃的,看看孩子能不能吃一些?”母亲谢过梁太太,转身找大碗,想把馄饨倒进碗里,好把钢精锅还给梁太太。梁太太摆手说:“不急。不急,来回一折腾,凉了就不好吃了。”说着,轻轻转身离去。
⑧母亲用一个小碗盛了几个馄饨,留了一些汤,递给我。我迷迷糊糊地吃了一个,别说,还真的很好吃,坦率地说,比母亲包的饺子要好吃,馅儿里有虾仁,是吃得出来的,还有什么东西,我就不懂了。总之,很鲜,很香。我喝了一口汤,更鲜,里面不仅放了醋,还有白胡椒粉,真的特别开胃,竟然让我几口就把这碗汤都喝光了。
⑨母亲很高兴,端来锅。又给我盛了一碗。我望了一眼锅里,西红柿的红,紫菜的紫,香菜的绿,汤的白,再加上皮薄如纸皱褶似花的馄饨里肉馅的粉嘟嘟颜色,交错在一起,好看得像一幅水墨画——那是满盘饺子没有的色彩和模样。
⑩病好之后,我还在想梁太太的馄饨,不禁笑自己馋。心想,绉纱馄饨,这个名字取得真是好听。母亲包的饺子,有时也会在饺子皮上捏出一圈圈的小皱褶,我们叫做花边饺子或麦穗饺子,但总觉得没有绉纱馄饨好听。
那时候,梁太太不到四十,显得很年轻。她女儿刚上初二,虽然和我不在同一所学校,毕竟在大院里一起长大,彼此朋友一样很熟悉。现在想想,有些遗憾的是,再也没有吃过梁太太的绉纱馄饨。
1968年夏天,我去北大荒。冬天,梁太太的女儿到山西插队,和我家只剩下了老两口一样,她家也剩下了梁太太和梁先生相依为命。
六年过后,我从北大荒调回北京当老师,是大院里插队那一拨孩子里最早回来的。梁太太见到我。很有些羡慕。我知道,她女儿还在山西农村。
回北京一年半之后,我搬家离开大院,临别前一天下午,我去看望梁太太,发现她苍老了许多。算一算,那时候,她应该才五十来岁。我去她家,主要是安慰她,知青返城的大潮已经开始了,她女儿回北京是早晚的事。她坐在那里,痴呆呆地望着我。半天没有说话。我要出门的时候,她才忽然站起来对我说:“晚上到我家吃晚饭吧,我给你包绉纱馄饨。”
晚上,我去她家,她并没有包绉纱馄饨,神情恍惚,忘记了馄饨的事。
事过好几年之后,我听老街坊讲,那时候,她女儿已经在山西嫁给当地农民两年多了。
(选自肖复兴《正是橙黄橘绿时》)
23.阅读全文,以“我”的视角补全事件。
①上初中第一次吃馄饨,觉得不如饺子好吃→②   →③高中生病吃到梁太太送来的绉纱馄饨,觉得非常好吃→④   →⑤临别前被邀请吃绉纱馄饨,去了发现梁太太忘记馄饨的事→⑥   
24.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句子。
①梁太太摆手说:“不急,不急,来回一折腾凉了就不好吃了。”说着,轻轻转身离去。(请从人物描写角度分析)
②我望了一眼锅里,西红柿的红,紫菜的紫,香菜的绿,汤的白,再加上皮薄如纸皱褶似花的馄饨里内馅的粉嘟嘟颜色,交错在一起,好看得像一幅水墨画,是满盘饺子没有的色彩和模样。(请自选角度分析)
25.作者在记叙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请找出文中叙议结合的一处语句,并联系上下文体会其作用。
26.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以“绉纱馄饨”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27.本篇文章记叙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和一顿常见的馄饨,但是为何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呢?请结合助读资料分享你的观点。
【资料一】
《绉纱馄饨》是肖复兴散文集《正是橙黄橘绿时》第一章“总有一些瞬间温暖远去的曾经”的第一篇文章。文人正是喜欢把对吃食的感情写进文章里,夹杂着或喜或悲的情愫。那是他们人生轨迹上的一抹颜色,错过的就错过了,录诸文字的定格成一帧胶片,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代人的零星记忆。
【资料二】
“正是橙黄橘绿时”,出自苏轼的《赠刘景文》一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做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首赠给好友的诗歌,寄托了作者对好友的勉励,也抒发了自己积极的向往。人们的青春易逝,但总会留下些美好的心得。肖复兴取全诗的最后一句作为书名,正是取着美好的寓意。他的这本《正是橙黄橘绿时》一书,采撷过去生活中那些闪光的碎片,让它们在记忆的熔炉中发酵,酿成这一杯杯琼浆,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八、写作题
28.请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写作。
题目一: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经历炼狱的劫难,才能磨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淌过鲜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享誉世界的绝唱;只有不懈努力,才能拨开云雾,见到彩虹;只有经过挑战,才能磨炼意志,实现梦想。
请以《挑战▲》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生活中总有一些画面,其中的细节充满温情。这些蕴含着爱的画面,可能深深地打动了你。相信你也给予过或得到过特别的关爱,也见过不少这样温暖的画面。请根据你的感悟和联想,以“特别的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若选题目一,请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
④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A
4.【答案】B
5.【答案】C
6.【答案】D
7.【答案】(1)沉鳞竞跃
(2)天接云涛连晓雾
(3)半卷红旗临易水
(4)而无车马喧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答案】8.组织青年学生开展国家公祭日活动,有利于让青年一代牢记“不忘历史、振兴中华”的使命与担当。
9.①参观侵华日军罪行图片展。②请战争年代的幸存者或老英雄做报告。
【答案】10.诚信演讲共参与;思考感悟讲诚信
11.名言示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③一言既出,驷马难追。④轻诺必寡信。⑤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⑥无转其信,虽危不动,贞信以昭,其乃得人。⑦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⑧人倍信则名不达。⑨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⑩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故事示例:①曾子杀彘(猪)②商鞅立木③季布守诺(一诺千金)③韩信报恩④李苦禅烧画⑤范式守信
12.略
13.略
【答案】14.高兴的样子;考虑,想到;吃;只,仅
15.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已经吃完汤饼了。
16.B
17.示例:我看到了一个豁达超然、心态旷达、幽默开朗的苏轼。
【甲】文描绘了苏轼被贬谪后的月夜漫步,表现了他豁达超然、寻求精神慰藉的心境。从月亮、竹柏、水草等构成的宁静画面中,也能看出苏轼在失意境遇中仍保持旷达的心态境界。
【乙】文这则故事展现了苏轼与苏辙被贬后的坦然心态。文中道旁共同购买的食物“触恶不可食”,但苏轼却欣然尽食,并风趣地调侃弟弟苏辙,显示了他豁达的性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大笑”之中不仅透出他的人生态度,也表现出他对困境的坦然面对。
【答案】18.B
19.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答案】20.示例1:第一则标题既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大学生兴起“特种兵式旅游”,又连用“一天”“8个景点”“3个小时”等词语,冲击眼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示例2:第二则标题既概括了新闻访谈的主要内容——“特种兵式旅游”火爆的原因,又通过“火了”及感叹号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1.示例1:采访对象:朱玳莹采访目的:了解“特种兵式旅游”的利弊。采访问题:经历了这么多次的“特种兵式旅游”,你有哪些收获?
示例2:采访对象:朱玳莹采访目的:了解“特种兵式旅游”的特点。采访问题:与传统旅游相比,“特种兵式旅游”有什么不同?
示例3:采访对象:青年小胡.采访目的:了解“特种兵式旅游”的利弊。采访问题:痊愈后,你还会进行“特种兵式旅游”吗?
22.示例1:
我赞成“特种兵式旅游”。第一,“特种兵式旅游”做为不一样的旅游方式,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游览数量尽可能多的景点,具有新鲜感;第二,这样可以降低旅游成本,性价比高;第三,“特种兵式旅游”是年轻人的旅游新方式,符合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还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示例2:我不赞成“特种兵式旅游”。第一,“特种兵式旅游”是在短时间内游览尽可能多的景点,走马观花,行程紧张,与放松身心这一旅行目的相违背;第二,这样的旅游时间紧,强度大,对身体素质要求高,可能会有损健康,甚至存在一定的风险;第三,像博物馆,纪念馆等景点需要沉浸式的体验,不适合“特种兵式旅游”。
【答案】23.①. “我”听街坊说,大院里梁太太家的绉纱馄饨非常讲究;;②. “我”返乡后,搬家之际看望并安慰梁太太;;③. 几年后“我”才得知,梁太太的女儿早已留在插队的山西农村了。
24.①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抓住了“轻轻”等细节,描写了梁太太在“我”生病食之无味之时送来馄饨的场景,表现了邻居梁太太的细心与体贴,体现了和睦的邻里气氛。
②示例一: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西红柿的红,紫菜的紫,香菜的绿,汤的白”一气呵成,节奏感强,有力地表现了梁太太所包馄饨及配料组合的色彩之美。
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梁太太所包馄饨及配料组合的画面比作“水墨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梁太太所包馄饨的色彩之美,抒发了“我”对梁太太所包馄饨的喜爱之情。
示例三:运用对比,将其与“饺子”做对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作者对这碗馄饨的渴望与终于吃上“传说”中的馄饨的欣喜。
示例四:从视觉角度,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梁太太所包馄饨及配料组合的色彩之美,侧面烘托出梁太太的能干,流露出“我”对梁太太所包馄饨的喜爱之情。
25.示例一:“比起饺子,馄饨皮很薄,但馅儿很少,让人觉得馄饨是样子货,还是馅儿大肉多的饺子吃起来更痛快”,文章首段先提饺子再写馄饨,将二者进行对比,欲扬先抑,为下文“绉纱馄饨”的出场做铺垫。
示例二:“母亲包的饺子,有时也会在饺子皮上捏出一圈圈的小皱褶,我们叫做花边饺子或麦穗饺子,但总觉得没有绉纱馄饨好听”,这句话将母亲包的饺子与绉纱馄饨进行对比,表现绉纱馄饨的名字更富有美感。
26.①“绉纱馄饨”是文章的线索,用它串联起“我”与梁太太之间有关“绉纱馄饨”的故事,使行文思路明晰;②“绉纱馄饨”是塑造梁太太形象的重要物象,寄托着作者的复杂的情感,有利于突出文章主题。③绉纱的视觉效果非常好,给文章增添了意境美。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什么是绉纱馄饨,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27.也许是因为当时的物质确实匮乏,也许是因为当时邻里间的和睦气氛,也许是因为那段回不去的美好时光,都为馄饨的味道增加了回忆滤镜,所以格外难忘。(言之有理即可)
28.【答案】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