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汽开三中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试卷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25题,共5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3.请使用考试用笔作答,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卡。一、阅读(72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①《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以此为起点,书中相继提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等观点。②如果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对其加以审视会发现,《论语》围绕自我了解与自我实现等问题,进行了关于自我认同的一系列建构。③《论语》中认为不怨恨是面对负面评价时的正确态度。《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因他人的不了解而怨恨,这可以看作是孔子面临认同危机时所采取的基本态度。孔子真正受到无限的敬仰和尊崇是从汉代开始,而在其所处的春秋时期,孔子也会遭遇负面评价。如《论语·子罕》中记载:“达巷党人曰:‘大战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该评价颇有讽刺意味,博学与一无所成的鲜明对比,几乎要让人对孔子的博学都有所质疑,而孔子面对质疑真正做到了“不愠”。④同时,孔子并不一味屈从他人的评价。如《论语·八佾》中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孔子当时已经以知礼而闻名乡里,但他入太庙助祭时却凡事都要问清楚,因而便有人质疑他不知礼。对此,孔子并未急于辩解自己是否知礼,而是从礼的内涵出发来回应对方:凡事都问仔细才真正符合礼的要求。这样,对方的质疑便不攻自破。⑤当面临认同危机时,孔子在态度上展现出的君子之风,根本上源自思维上的“内自省”的归因方式。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心理学家韦纳将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内部归因着重从个体自身寻找行为或结果成败的原因。⑥当面对认同危机时,孔子所采取的是内部归因的思维方式。《论语·宪问》中写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卫灵公》中也有相似的阐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⑦作为一本语言上高度精练的经典语录,《论语》却不断重复了这两句意思颇为相近的话,从这种一再重申中可以想见孔子对自我审视的注重。⑧在个体的精神和实践活动中,孔子强调自我实现的重要性。自我实现往往表现为积极而独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儒家所主张的经世致用的入世哲学,具有鲜明的自我实现色彩。《论语·卫灵公》中写道:“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对于他人的不了解,孔子可以坦然面对,但对于终其一生无法达成自我实现却感到深深的遗憾。⑨孔子反对懒惰懈怠,主张积极的自我实现。《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对于学生宰子大白天睡觉不学习的行为,向来温和敦厚的夫子竟忍不住严厉斥责。⑩如果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读,孔子上述观点所要表达的正是,不应当仅满足于饱食、安睡这样的生理需求,一个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同时,孔子也主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达成自我实现。(摘编自芦春艳《<论语>自我认同的建构对大学生成长的启示》)材料二:①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关涉身份认同、社会认同、价值认同等等。他给自我认同作出了概念界定:“自我认同”是指在现代性的条件下, “个体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②我们知道,“认同”既具有“自我归类”的属性,即指某人与他人具有一致的品质或者状况,又具有区别于他人的、鲜明而不同的个性化的社会特质。这就是说,认同同时具有“求同”与“存异”两个方面,二者共存于人类认知活动的同一过程。③在某些社会里,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几乎是重叠在一起的。而在当代社会里,个人定位非常宽泛和丰富多样,包括家庭、工作场所、邻里、城市、民族————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系统,都展现出系统整合的特征,它们把日常生活与大规模的时空延展关联起来。④身份认同首先是个体的人所拥有的东西,进而转化为特定群体所秉持和坚守的理念和意识,并最终成为特定种类的社会认同的基础。⑤个人定位决定了个体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的定位赋予了个体不同的社会身份,也第1页共5页⑤始于足下 ⑥剖之以为瓢 ⑦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⑧则所用之异也A.①⑥/②⑦/③/④⑧/⑤ B.①④/②③/⑤/⑥⑦/⑧C.①/②④/③⑤/⑥⑦/⑧ D.①/②④⑦/③⑤/⑥/⑧10.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组()(2分)①就有道而正焉②夕死可矣③朝闻道④见贤思齐焉⑤在明明德⑥先正其心⑦不贵难得之货⑧我树之成而实五石⑨与越人水战⑩夫子固拙于用大矣A.①④⑤/②/③⑨/⑥/⑦/⑧/⑩ B.①⑧/②/③⑤/⑨/④⑥/⑦/⑩C.①⑥/②/③⑤/⑨/④⑧/⑦/⑩ D.①⑤/⑧/②/③④/⑥/⑦/⑨⑩11.下列选项中不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2分)A.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B.其脆易泮 若火之始然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当察乱何自起D.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1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文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B.《老子》和《庄子》在表达技巧上不同,前者善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后者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C.斗与石,都是计算容量的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D.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墨子学说与儒家并称为“显学”。(三)古代诗文阅读(39分)(1)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材料二:(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公孙丑)“何谓知言 ”(孟子)曰:“波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公孙丑)“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孟子)“恶!是何言也 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 ’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13.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无若宋人A然B宋人C有闵其苗之不长D而揠之者E芒芒然F归G谓H其人曰1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足以事父母”的“事”与《老子》“民之从事”的“事”字用法不相同。第3页共5页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与《谏逐客书》“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的“内”意思相同。C.“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与《师说》“句读之不知”的“之”用法不相同。D.“孔子不居”与《论语十二章》“居无求安”的“居”意思不相同。1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侧隐之心……非人也”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应有的四种德行,读来气势酣畅。B.“知言”的“言”,并非一般的言论,而是反映人生态度的道德语言;“知言”就是以心为权衡,来判定各种主张、言论之是非正误,防止政治上的危害。C.对于所养之“气”是什么性质的东西,孟子认为难以用言语表述,并借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形象地阐述了“助长”对“知言”的严重危害。D.两篇选文体现出孟子长于说理,善于论辩,逻辑严密,思路清晰。孟子“仁政”学说的德政思想继承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发展。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②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17.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分析孟子关于人性与道德修养的主要观点。(3分)(2)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雪杜荀鹤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时闻折竹声。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兼得一般平。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①行。注: ①“跣足”: xiǎn, 赤脚。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风搅长空”,一个“搅”字写出了风的力度,渲染雪寒。B.颔联“不见飞禽影”,从视觉感受写出大雪天特有的凄寒寂静之景,“折竹声”从听觉感受写出积雪之重、雪势之大。C.颈联写大雪覆盖大地、苍茫一色的景象,明丽、新奇的山景令诗人惊喜万分。D.全诗无一个“雪”字,但却几乎句句都不离雪,描写形象生动,情感抒发自然流畅。19.诗歌尾联体现了儒家怎样的思想 请结合所学的三篇课文《<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简要分析。(6分)(3)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2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1)在面临重大抉择之际,我们要牢记《〈论语〉十二章》中的“ , ”两句,因为真正的君子以道义为先,而浅薄之人则往往见利忘义。(2)在《春江花月夜》中,写落月西斜、海雾涌起、回家的道路无限遥远的句子是:“ , 。”(3)后世多将队伍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诗经·秦风·无衣》中的“ ”和“ ”两句。(4)李白的《将进酒》中似乎在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其实饱含失望与激愤不平的句子是:“ , 。”(5)苏轼在《江城子·乙卯年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自己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 , ”,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汉字,是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的见证者。①它们穿越千年的时光,携带着古人的思想与情第4页共5页感,深情款款地走到我们面前。从甲骨文的神秘莫测,到金文的庄重典雅,从篆隶的庄重严谨到楷书的中规中矩,从行书的(),到草书的自由奔放,②每一种字体都诉说着不同的故事。汉字是思想的传递。当我们写下一个字,便是在传达一种思想。③一个“仁”字,体现了儒家的核心思想:一个“道”字,蕴含着道家的深邃哲理。汉字的一横一竖,勾勒出古老的智慧;一撇一捺,书写着岁月的传奇。甲 。我们写下一个字,便是在表达一种情感。“爱”字温暖人心,“勇”字激励前行,“静”字带来安宁。在字里行间,我们找到自己的归属,也找到了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汉字的组成有特殊的涵义。比如“中国”,一个“中”字,方正不阿,象征着中国的中正平和。它是古老华夏大地的核心位置,也是中国人心中坚守的价值准则。不偏不倚,不骄不躁,在平衡中追求和谐与完美。一个“国”字,在四四方方的围墙内,有着丰富的宝藏和众多的人民,它代表着这片土地上的家园,是无数人用热血与汗水守护的地方,从古老的诸侯国到现代的国家,“国”字始终承载着人们对故土的热爱。汉字中的中国,是诗意的国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仅寥寥数字,便勾勒出大气磅礴的山河画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简单的语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勇敢前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④激发起无数仁人志士心中的报负。汉字见证了国家的日益强大,也见证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汉字在后人的阅读中感受先人的智慧与情感,让中国的美得以永恒留存。21.填入文中第一段括号中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挥洒自如 B.行云流水 C.刚柔并济 D.笔走龙蛇2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第①句和“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使用的修辞相同。B.第②句中的“诉说”不可以换成“演绎”。C.第③句中的“仁”所用引号的用法属于强调。D.第④句中有一处错别字。2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4.文中最后一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做出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愿意。(4分)25.汉字的组成有特殊的涵义,请从“信”“立”“家”中选一个汉字,参照第四段有关“国”的介绍方式,结合字形和文化内涵,写一段解说词。(不超过50字)(4分)三、写作(60分)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400多年前,孔子的弟子曾子承老师之思想,对读书人提出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200多年前,儒生杜甫虽身处困顿却仍大声歌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前些年,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却对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忧心忡忡。他说:我们的知识青年们正越来越多地成为“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和学识”,但“一己利益却逐渐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第5页共5页《高二月考》参考答案一、阅读(72分)(一)现代文阅读(19分)1. D(“完全的重合度”理解错误,材料二第三段提到“几乎重叠”,并非完全重合。)2. D(“自我传统体系内的所谓文化认同被消解”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二最后一段是“不再仅仅聚焦”,而非“被消解”。)3. 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强调的是义利观,与材料一论述的“自我认同建构”关联度不高。)4. (4分)论证逻辑: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第⑤段从正面论述个体认同社会定位带来的良性互动;第⑥段从反面论述无法认同导致的恶性循环,逻辑严密,层层深入。语言逻辑:使用“当……的时候”“进而”“而”“一旦……就……”等关联词语,使句子衔接紧密,因果分明,体现了严密的语言逻辑。5. (6分)内自省,明确自我定位:如孔子所言“患其不能也”,应向内探求,认清自身能力与目标,避免在“躺”与“卷”中盲目摇摆。树立积极的自我实现目标:如材料一所述,人应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为自己设定清晰可行的人生目标,并积极行动。在动态社会中寻求身份认同:如材料二所述,在现代性社会中,认同是流动的。应主动融入社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确认自我价值,实现个体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二)课内文言文阅读(14分)1. A(①明:彰明;④要:博取)2. B(两个“其”都是代词,那、那些。A. 连词,表假设 / 连词,表顺承;C. 介词,在 / 介词,从;D. 介词,把 / 动词,做)3. D(A. 从事:古,做事;今,投身到。B. 以为:古,把……作为;今,认为。C. 一日:古,一旦;今,一天。)4. D(①宾语前置/②④⑦介词宾语前置/③⑤状语后置/⑥省略句/⑧判断句)5. A(①④⑤形容词作动词/②③名词作状语/⑥使动/⑦意动/⑧名词作动词/⑨⑩一般动词)6. D(“累”通“蔂”,土筐;“败”无通假。)7. B(《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庄子》善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三)古代诗文阅读(39分)(1)文言文阅读(20分)1. B E G(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2. B(“内交”的“内”通“纳”,结交;“而不内”的“内”通“纳”,接纳。意思相近,但语境不同。)3. C(“揠苗助长”的寓言是为了阐述对“养气”的危害,而非“知言”。)4. (8分)①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②子贡说:“学习不满足,是智慧;教育不厌倦,是仁德。既仁德又智慧,夫子已经是圣人了。”1. (3分)性善论: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四端),这是道德的开端。修养论:强调要“扩而充之”,不断培养和扩充这些善端;要善于“养浩然之气”,这种气需要用正义和道德去培养,不能急于求成。(2)古代诗歌阅读(9分)1. C(“明丽、新奇的山景令诗人惊喜万分”错误,颈联描写的是大雪覆盖下万物莫辨、道路难行的景象,意境苍茫,并无“惊喜”之情。)2. (6分)尾联体现了儒家 “仁爱” 与 “关注现实” 的思想。《论语》中的“仁者爱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推己及人。《大学之道》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知识分子要有社会责任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恻隐之心”,要求对他人疾苦有同情和关怀。本诗尾联通过“公子”与“樵夫”的对比,提醒养尊处优者要心怀悲悯,关注底层民众的苦难,这正是儒家仁爱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3)名篇名句默写(10分)1.(1)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3) 与子同袍,与子同泽(4)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5)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1. C(“刚柔并济”多形容风格或性格,形容行书用“行云流水”或“挥洒自如”更贴切。)2. A(第①句用了拟人,而“不知江月待何人”两句未用拟人。)3. (4分)甲:汉字也是情感的寄托乙:便营造出闲适淡泊的意境(或:便传达出悠然自得的心境)1. (4分)原句:汉字在后人的阅读中感受先人的智慧与情感,让中国的美得以永恒留存。修改:后人通过阅读汉字感受先人的智慧与情感,让中华文化之美得以永恒留存。(主谓搭配不当、“中国的美”表意不清。)1. (4分)示例(信):一个“信”字,左边是“人”,右边是“言”。人言为信,意味着承诺出口,便当遵守。它代表着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品格,是立身之本,也是交往之道。示例(立):一个“立”字,像一个人正面站立在大地上。它象征着顶天立地、独立不移。既指个人的自立自强,也指事业、人格的建立与成就。示例(家):一个“家”字,上有“宀”代表房屋,下有“豕”代表牲畜。古时居有定所、畜养牲口便成家。它代表着安居乐业、亲情维系与血脉传承的温暖港湾。三、写作(60分)1. 【立意参考】核心角度:对比古代士人“以仁为己任”“心系天下”的宏大胸怀与担当精神,与当代部分知识分子中出现的“精致利己主义”现象,探讨新时代青年应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参考立意:1. 超越小我,成就大我:从“修身”出发,最终目标应是“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2. 重铸士人精神,担当时代重任:继承和弘扬曾子、杜甫等先贤“任重道远”“忧国忧民”的担当精神。3. 批判与反思:深入剖析“精致利己主义”的成因与危害,呼唤真诚、奉献与利他的精神回归。4. 当代青年的价值选择: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坚守道义,将“弘毅”作为自身的人格追求,避免成为“高学历的野蛮人”。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二语文.docx 高二语文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