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搜尽奇峰——中国山水画艺术第1课 《传移模写》 教案教材分析本课以“传移模写”为核心概念,承接前几课对中国山水画意境与笔墨语言的学习,聚焦于传统绘画传承中的关键方法——临摹。教材选取清代画家王翚的《仿赵孟頫春山飞瀑图》为典型范例,引导学生理解临摹不仅是技术复制,更是深入理解古人构图法则、笔墨节奏与精神气韵的重要途径。课程内容涵盖观察分析、技法解码、元素提炼与创意重组四大维度,强调“先学后创”的艺术成长路径。通过对比中西绘画在色彩与造型上的差异,拓宽学生的跨文化审美视野,体现新课标对“文化理解”与“创意实践”的双重要求。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国画基础,掌握毛笔基本运笔方法,能完成简单的勾勒与点染。但在面对复杂山水作品时,仍存在“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的问题,缺乏系统性观察与结构化分析能力。部分学生认为临摹是机械模仿,缺乏主动探究意识。同时,对于“皴法”的种类与功能理解模糊,难以将技法与地貌特征建立联系。此外,学生在色彩认知上受西方绘画影响较深,对水墨画“随类赋彩”“色不碍墨”的用色理念理解不深。因此,教学需通过任务驱动、AI辅助构思、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分析力与创造力。核心素养目标审美感知能够从构图、笔法、墨色、意境等角度,细致观察并描述《仿赵孟頫春山飞瀑图》的艺术特点,识别不同皴法的表现功能。对比莫奈《垂柳》与中国山水画在色彩运用与空间表达上的异同,初步理解中西绘画美学体系的差异。艺术表现掌握“勾—皴—点—染”的基本作画顺序,尝试运用线皴、点皴等技法表现山石质感与树木形态。能运用“山石重构”策略,将原有山石元素重新组合,创作一幅富有新意的山水小品创意实践在教师引导下制定临摹计划,明确“读画—起稿—落笔—调整”的创作流程,提升艺术学习的策略意识。在传承中实现个性化表达,发展创新思维。文化理解理解“传移模写”在中国画学习中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体会“一笔不到,笔笔不到”的严谨治学态度。感悟中国传统山水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哲学内涵,增强对民族艺术的文化认同与尊重。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勾勒、皴擦、点染”三种基本笔法的特点与应用场景。理解“传移模写”作为学习方法的文化价值与实践意义。难点区分“线皴”“面皴”“点皴”在表现山石肌理时的细微差别。在尊重原作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元素重组与再创造,平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讲授示范法、AI赋能创作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高清画作投影、宣纸、毛笔、墨汁、颜料、砚台、AI图像生成平台(如通义万相)、学习任务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情境导入,初识“传移模写”讲述故事,营造氛围。同学们,请听这样一个故事:清代有一位名叫王翚的画家,他一生临摹了无数名家之作,从唐宋五代到元明诸家,无一不精。他曾说:“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这句话道出了他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融合追求。他的很多作品几乎可以乱真,连专家都难以分辨。展示作品,提问:你能从中分辨以下图片中区分哪一幅是王翚的作品吗?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代画家要花如此多的时间去“复制”别人的作品?这难道不是一种缺乏创造力的表现吗?学生思考问题。古人说“六法论”稍作停顿,环视全班,继续说道:来听听的南齐谢赫怎么说。通过数字人课件,以南齐谢赫“六法论”为线索,由AI数字人“谢赫”用文言与白话双语讲解“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的内涵,增强文化代入感与历史纵深感。提问:刚才这段视频给你什么感受?你觉得“临摹”和“画画”有什么不同?预设学生回答:生1:我觉得临摹更像是在“读画”,要读懂每一笔的意思。生2:临摹需要特别专注,不能随便乱画。教师点头回应:说得很好!其实,“传移模写”不仅仅是“照着画”,更是学习对方的主题风格和笔墨意境,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研习过程。就像书法家临帖、音乐家练曲一样,只有通过反复揣摩大师的笔触、节奏与情感,才能真正掌握一门艺术的精髓。临摹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一场与古人对话的心灵旅程。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份敬畏之心,开启今天的“传移模写”之旅。板书课题:传移模写学生活动:聆听故事,思考问题。听取数字人“谢赫”讲解,记录关键词。回答教师提问,表达个人见解。设计意图:通过讲述王翚的临摹传奇与播放沉浸式动画,构建真实的历史文化情境,引发学生对“临摹价值”的深层思考。避免将临摹简单等同于“抄袭”或“模仿”,而是赋予其“学习法门”“艺术修行”的文化高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学习责任感。二、讲授新课展示目录:任务一:细读名作,解码笔墨语言任务二:提取元素,重构山水意象任务三:中西对照,深化审美认知学生活动:聆听教师介绍,明确递进式的学习任务。设计意图:清晰呈现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框架,使学生对学习流程一目了然,增强学习的条理性和目标感。(一)任务一:细读名作,解码笔墨语言出示高清图像,提出驱动性问题。现在请大家把目光投向屏幕——这是王翚的《仿赵孟頫春山飞瀑图》(注:教材原文如此)。请大家拿出手中的《学习任务单》,我们一起来完成第一个任务。活动一:观察并思考——这幅画运用了哪些笔法?使用了哪些色彩?整体布局有何特点?请结合画面细节说明你的判断。教师提示:(各小组使用平板查看大图或打印出作品照片以供学生查看)组织小组讨论,填写任务单。请前后四人为一组,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并将答案简要记录在任务单上。时间为5分钟。期间教师巡视指导,适时点拨:集体交流反馈,归纳总结。时间到后,请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根据回答逐步讲解:中国画基本笔法可概括为勾勒、皴擦、点染。笔法:勾勒(轮廓)、皴擦(质感)、点染(细节)勾勒(轮廓):用于外形结构处,笔锋轻巧。皴擦(质感):用于体现树石质感,笔法多变。披麻皴:这种皴法线条细长,形似麻丝,能够表现出山石的纹理和层次感。解索皴:这种皴法线条较为粗犷,形似解开的绳索,能够表现出山石的坚硬质感。点染(细节):用于丰富画面层次,笔触轻快,如染色彩。色彩:以青绿为主,略施赭石,体现传统中国色的审美理念画面以青绿山水为主,色彩明丽但不俗艳。在青绿基础上,辅以赭石晕染山脚或坡岸,增强层次感和温暖感。色彩不追求强烈对比,而是通过淡染多层的方式,营造出朦胧、湿润、空灵 的江南山水意境。教师总结:中国画讲究‘一笔不到,笔笔不到’,每一笔都承载着对物象的理解与情感的表达。构图复习旧知,连接新识。师:中国画中各个元素的组合离不开“构图”这个词,还记得之前学过的山水构图法吗?教师引导回忆:“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师:非常好!《林泉高致》中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提问:那么回到今天的这幅《仿赵孟頫春山飞瀑图》,它的构图主要体现了哪种“远”?生:应该是高远,因为主峰很高,抬头仰望的感觉。师:没错。高远法为主,主峰耸立,制造 “仰视” 威压感。最后教师补充:古人讲“经营位置”,就是指如何安排画面中的每一个元素,使其既符合自然规律,又富有节奏美感。这幅画正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典范。学生活动:观察高清画作,提取视觉信息。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任务单填写。分析笔法、色彩与构图特点。代表发言,分享小组结论。设计意图:通过设置结构化观察任务,引导学生从“看热闹”转向“看门道”。借助高清图像与关键词提示,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分析框架。小组合作促进思维碰撞,提升语言表达与逻辑推理能力,为后续创作奠定认知基础。任务二:提取元素,重构山水意象山水画中的视觉模块。师:每一组山石、每一簇树叶在不同的组合下,会形成不同的山石样貌、树木姿态。山石与树木共同构成了山水画中的视觉模块,我们先来学习一下不同山石与树木的画法。皴法师:常见山石的皴法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点皴、线皴与面皴。“点皴”常用来营造山石葱郁的效果,如豆瓣皴、刺梨皴、泥里拔钉皴、直点皴“线皴”常用来表现山石的结构,如折带皴、荷叶皴、散麻皴、解索皴“面皴”是侧锋用笔,常用来表现山石的肌理,如小斧皴、斧劈皴、马牙皴叶组与基本树形师:“叶组”与“基本树形”是山水画中树法的重要基础,两者共同构成树木的造型语言与空间表现。分解画面,提取画面元素。接下来进入我们的第二个活动:活动二:尝试将《仿赵孟頫春山飞瀑图》中不同形状的山石提炼出来,重新组合成一幅新的山水画。分组讨论与草图设计教师提出任务:“请将《仿赵孟頫春山飞瀑图》中不同形状的山石提炼出来,重新组合成一幅新的山水画。”教师发放任务单,引导学生思考:你想用哪些形状的山石?它们如何排列?(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加上什么元素能让画面更生动?(溪流、飞瀑、小亭、树木)教师点评:“你们的作品,你们的创意,让传统山水有了新的呼吸,体现了‘师造化’的精神——在继承中创新。”学生活动:观察教师示范,理解元素提取法。动手绘制草图,进行个性化构图。明确创作立意,标注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打破“临摹=复制”的思维定式,将临摹转化为创造性学习的过程。通过“解构—提取—重组”三步法,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任务三:中西对照,深化审美认知并置呈现,引发比较。作品对比现在我们来做一次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请大家看这两幅作品:左边是中国山水画《白云红树图》(中国画 )[明代]蓝瑛,右边是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的《垂柳》。它们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也都着重表现了树木这一元素。那么问题来了:活动三:对比莫奈作品《垂柳》与中国画《白云红树图》中的树木,说一说它们在色彩运用上的差别。教师引导先看莫奈的画——满眼都是跳跃的绿色、黄色、蓝色,光影斑驳,色彩浓烈,仿佛能感受到阳光在树叶间闪烁。这是一种“光的绘画”,强调瞬间的视觉感受。再看中国画——红叶、小草以朱砂、胭脂“点写”,色纯而饱和,与青绿形成互补色冲撞,视觉冲击极强,却艳而不俗。《白云红树图》呈现“金碧映日、红叶照秋”的壮丽装饰效果,这是因为中国画讲究“随类赋彩”,更重视物象的本质特征与画家内心的情感投射。从色彩的角度对山水画分类,一般可分为水墨山水、青绿山水、浅绛山水水墨山水:以“水+墨”为唯一色阶,通过浓、淡、干、湿、焦五色,表现山川阴阳向背、四时气象。代表作:范宽《溪山行旅图》——北宋巨嶂式水墨巅峰。青绿山水:以矿物颜料石青、石绿为主色,辅以泥金。代表作: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浅绛山水:“浅绛”原指淡赭石色,浅绛山水画是中国画常见的画种,多用以表现深秋和早春时节及斜阳夕照的景色,着色以浅赭为主。代表作:《秋山渔隐图》蓝瑛师:在绘制山水画时,墨与色的交融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点染:简单来说,点染就是用一笔(或连续数笔),同时完成“形”的塑造和“色”的渲染。它常常是一笔见浓淡,一笔有形神,不事雕琢,追求天趣。罩染:指的是在已经铺好的颜色层上,再用透明或半透明的色液均匀地、薄薄地覆盖渲染一遍或多遍的着色方法。色破墨:用颜色来破除、冲开已有的墨迹。墨破色:指的是在先铺好的、未干的颜色上,用墨进行点、勾勒、皴擦或渲染。组织辩论,深化理解。我提一个问题:如果让你选一幅挂在书房里,你会选哪一幅?为什么?教师总结两种绘画没有高低之分,只有文化之别。西方绘画重“再现”,追求视觉真实;中国绘画重“表现”,追求心灵共鸣。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中国画的空间是诗意的空间,是心灵游走的园地。”学生活动:对比两幅作品,观察色彩差异。参与课堂讨论,表达审美偏好。理解中西绘画美学取向的不同。形成多元包容的艺术价值观。设计意图:通过中西绘画的直观对比,打破单一审美视角,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美”的定义差异,落实核心素养中的“文化理解”目标。三、完成山水画临摹布置作业,延伸学习。现在请大家完成今天的正式作业:选择一张你喜欢的山水画作品进行临摹。在动笔之前,请先查阅资料,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画家生平与艺术主张。临摹时注意“先起稿、再勾勒、后皴染”的顺序,体会原作的笔墨节奏与精神气韵。完成后写一段100字左右的“临摹心得”,谈谈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示范步骤:勾勒近景勾勒远景染墨色染色提醒:临摹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唯有深入传统,方能走出自我。学生活动:明确作业要求,制定临摹计划。设计意图:通过系统梳理山水构图法则,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化知识体系。口诀化表达增强记忆效果。作业设计强调“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推动学生由技能训练走向文化研习,体现深度学习的理念。作品展览,互评共进。开展多维评价组织“三句话点评”活动:每位学生随机抽取一张作品卡片,从三个方面进行口头评价:我最喜欢的一笔(具体指出某处笔墨)如果我是你,我会这样改(建设性建议)这幅画让我想到……(情感联想)教师适时介入引导:“王同学的作品虽然加入了现代建筑,但整体笔墨语言仍保持传统风格,这种‘古今对话’的方式也是一种创新表达,值得鼓励。”“张同学的树梢略显僵硬,建议下次可多观察真实树枝的自然弯曲状态。”颁发特色奖项设立“最佳笔墨奖”“最具创意奖”“最用心临摹奖”等虚拟勋章,由全班投票选出,增强仪式感与荣誉感。学生活动:观看同学作品,感受多样风格。参与互评活动,练习艺术评述。接受他人反馈,反思自身不足。获得正向激励,增强学习信心。设计意图:通过建立可视化成果展示平台,让学生的学习成果被看见、被欣赏。采用“三句话点评”模式,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建设性表达能力。多元评价机制兼顾技能与态度,营造积极向上的艺术学习共同体氛围。五、升华主题,寄语未来回顾学习历程。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过了一段特别的艺术旅程。我们从王翚的临摹人生出发,学会了用眼睛“读画”;我们用双手“摹写”;我们更用心灵“创造”,让古老的山水焕发新的可能。临摹,不是为了成为别人的影子,而是为了点亮自己的灯。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拿来主义”不是照搬,而是“占有,挑选,创新”。我们在临摹中汲取营养,在理解中孕育思想,在传承中寻找突破。愿你们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既能沉下心来做一名虔诚的“传移者”,也能勇敢地成为一名无畏的“模写者”——用传统的笔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山水诗篇。学生活动:回顾本课所学知识点与技能。领悟“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感受艺术学习的精神价值。树立文化自信与创作志向。设计意图:采用“升华式”双重总结策略,将知识脉络融入诗意叙述,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用鲁迅“拿来主义”强化文化立场,使课堂结束于高潮而非终结,留下持久回响。六、拓展延伸链接生活,持续探索推荐资源平台:课后欢迎大家访问以下资源故宫博物院官网“数字文物库”——可高清浏览历代名画细节;“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数据库——系统收录传世国画精品。发起长期项目本学期我们将启动“我的临摹日记”计划:每月完成一幅临摹作品,记录心得,期末举办线下画展。优秀作品将推荐参加市级青少年书画比赛。记住:艺术的成长不在一朝一夕,而在日积月累的“传移模写”之中。期待你们用时间,写出最美的答案。学生活动:记录推荐资源网址。了解长期项目安排。制定个人学习规划。激发持续学习动力。设计意图:打通课堂与生活的壁垒,提供权威数字资源支持自主学习。通过设立长期项目,将单节课的学习转化为可持续的艺术习惯,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艺术修养与专业追求。七、作业设计临摹实践选择一幅经典山水画作品(如范宽《溪山行旅图》、倪瓒《渔庄秋霁图》、沈周《庐山高图》等),进行局部或整体临摹。要求:使用宣纸与毛笔,遵循“起稿—勾勒—皴擦—点染—调整”的步骤;临摹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画家风格与作品背景;注重笔墨节奏与气韵连贯,避免机械描摹。撰写心得完成临摹后,撰写一篇不少于100字的《临摹心得》。内容包括:所选作品名称及画家简介;你在临摹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如何克服?你从这次“传移模写”中学到哪些关于笔法、构图或意境表达的新认识?你认为“临摹”对今天的艺术学习还有意义吗?为什么?板书设计传移模写笔法三部曲:勾勒(轮廓)→ 皴擦(质感)→ 点染(细节)构图: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山石的皴法:点皴、线皴、面皴山水画分类:色彩水墨山水、青绿山水、浅绛山水色墨交融:点染、罩染、色破墨、墨破色九、教学反思成功之处以“王翚临摹传奇”为主线贯穿全课,赋予传统技法学习以文化厚度与情感温度,学生参与度高。新增“作业展示与评价”环节,显著提升学生的作品意识与审美表达能力。不足之处对“皴法”的讲解仍偏重识别,缺少让学生亲手尝试多种皴法的小练习,导致部分学生在后续临摹中技法单一。课堂总结虽富有诗意,但对基础薄弱学生的理解支持不足,应增加一句通俗解读:“临摹就像学唱歌先听录音,先把调子唱准,再慢慢加自己的味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7.人教八上传移模写教案.docx 7.人教八上传移模写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