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8张PPT)轴心时代世界历史的轴心似乎是在公元前800年至200年之间发生的精神历程之中。那时出现了时至今日我们与之共同生活的人。……非凡的事都集中在这一时代发生,同时又独立地在中国、印度、巴勒斯坦、希腊等地出现。”其创建性的见解已经成为人类文化重要的思想资源,“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创造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烧起火焰。——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请说出下列对联所赞颂的先秦圣贤,并解说判断依据。老子立教开宗,紫气东来三万里; 著书传道,函关初度五千言。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由仁居义,传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知言养气,充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尚贤心系文明史,反战思萦亿兆民。天地本逍遥哉,齐万物以鲲鹏化;死生诚虚诞矣,系一瓢而江海游。孔子孟子墨子庄子老子选自《论语译注》《论语》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论语》是记录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思想的,以对话形式为主的语录体散文。·编撰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现在通行的《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宋儒把合称为“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意外不意外?惊不惊喜?开心不开心?吾又回来了赶紧回忆一下我的信息...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 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实行有教无类,收徒讲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惯例,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礼、乐、射、御、书、数《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通晓六艺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仁--伦理道德范畴(道德规范,对个人而言)孔子的“仁”就是“爱人”,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实现“仁”的重要手段(政治秩序,对国家而言)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ti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论语》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现在通行的《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宋儒把 合称为“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论语》写作背景《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春秋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朝闻道,夕死可矣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学而不已,阖棺乃止在你心中,我是个什么样的孔子——爱学习、善学习的好学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习相近也,性相远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在你心中,我是个什么样的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的好老师听其言而观其行三思而后行///道不同,不相为谋。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宰我的荒谬言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子路侵官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过犹不及。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事例:子贡赎人在你心中,我是个什么样的孔子——人情通达的智者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见义不为,无勇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在你心中,我是个什么样的孔子——道德完善、文质彬彬的君子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在郑国事人家说他“累累若丧家之犬”,他还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在你心中,我是个什么样的孔子——屡屡受挫却依然快乐的老头检查读音自省如乐何文质彬彬譬如未成一篑八佾x ngyuèbīnpìkuìyì我先看看你会不会读全文梳理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有道:指有道德的人。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住的安逸;对工作勤勉,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就可以说是好学了。”食:动词,吃饭求:追求居:居住安:安逸敏:勤勉而:表并列就:接近、靠近已:通“矣”而:表顺承正:匡正,端正君子应,谨言慎行,重精神轻物质。君子应,谨言慎行,重精神轻物质。第一章论述了一个什么问题?什么是好学 ——君子应安贫乐道,谨言慎行,重精神轻物质,见贤思齐,做到这四点,才能算是好学。第一条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第二条是在言行上做事勤勉、说话谨慎第三条是行动上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并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yì》)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而:表假设,如果如……何:把……怎么样、对…怎么办君子应,谨言慎行,重精神轻物质。第二章讲了什么内容?“仁”与“礼”“乐”的关系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仁是礼和乐的基础,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礼“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乐“统同”,即抒发情感,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而“仁”又是礼乐制度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不仁爱、善良,他会怎样对待礼仪制度,怎样对待音乐呢?由此可见,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孔子说:“早晨能够懂得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可以了。”成语“朝闻夕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凸显了作为志士仁人对于生命意义的定位)道:道理、真理。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君子应,谨言慎行,重精神轻物质。第三章强调什么内容?强调“道”的重要性以及孔子执着追求真理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孔子用对比的手法提出君子和小人的本质区别在于“义利观” 的不同喻:懂得,明白。第四章强调什么内容?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义利观:重义轻利。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着与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在心里反省自己。”第五章,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而思齐的重要性。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贤德的人。齐:看齐。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省:反省,检查。孔子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就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配合适当,达到“质”与“文”的平衡。质:质朴、朴实文:华美、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质:先天的、朴实无华、质朴本性。文:后天的、经过后天学习获得的。(例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采等)处理好质、文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表现。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鞟Kuò,去毛的兽皮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已:停止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曾子表达了对读书人的要求:要立志高远,意志坚强,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的勇气。弘:广、大,志向远大毅:坚强,意志坚强以为:把…作为…士:读书人宋代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大意为:为社会构建精神价值观,赋予民众生命的意义,继承发扬先贤即将消失的学问,为万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他指出,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社会责任与担当(作文素材)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hǎn》)孔子说:“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止的(其咎在己)。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可以前进一步了,也是我自己坚持的(进益在己)。”孔子用 的手法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强调成功与失败的根源都在于自己。所以我们做事要学会发挥主观能动性,持之以恒,坚持到底。譬如:比如、好比篑:盛土的竹筐止:停止平地:填平洼地虽:虽然。覆:倾倒。进:前进。指继续堆土。往:坚持。比喻·深入解读·为山未成一篑而止 放弃平地虽覆一篑而进 坚持思考:为什么会坚持?为什么会放弃? 坚持的人与不坚持的人本质区别:一、君子有志,小人有愿。君子受志向驱使,着眼点在于:我要做什么。不太巴望能不能如愿,什么时候如愿,而是坚定志向锲而不舍地努力。小人被愿望吸引,着眼点在于:我要得到什么。会时刻怀疑到不了要怎么办,要不要换一条道,通常都难以坚持到最后。二、对“坚持错了”的认识论。很多人所谓的错,都是以结果为标准。没成功就是错,问题你怎么知道这就是结果了呢。有志向的人,生居安行,成败不改其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三、对结果的态度。结果会怎样?会成功吗?这一般是不能坚持的人问的问题,这是在犹豫怀疑。能坚持的人,对结果“死而后已”,除了坚持就是坚持,不会讨论结果怎样。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子曰:“有智慧的人不疑惑,有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第九章,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具备智、仁、勇的三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知:通“智”,智慧。者:……的……古人认为,君子有三种基本品德,那就是仁爱,智慧和勇敢。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斯:这克:克制、约束复:恢复克己复礼:通过克制欲望,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一日:一旦天下:天下人归:称赞由:依靠目:条目,细则敏:聪敏事:实践,从事君子应,谨言慎行,重精神轻物质。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了。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细则”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第十章阐释了什么是“仁”,以及实现“仁”的途径。强调“仁”的核心是“礼”·深入解读·【思考】:如何理解“克己复礼”这句话?“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条目,最关键是前两条。要管住嘴和手,先关注眼睛和耳朵。要知止,凡是与我无关的,不看不听。按今天的话讲,就是要有边界感,懂得知止。克己:约束自我欲望。复礼:言行归附礼制。内外【思考】:如何才能做到克己复礼?两者结合不可分割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于:介词,可以翻译成“给”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言:字行:奉行,实践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第十一章阐释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忠恕之道”。“忠恕之道”的核心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深入解读·【思考】:如何理解“恕”?何谓“恕”?“恕”,如心,将心比心,他人之心如我之心。自己不想承受的、不想承担的,也不让别人无故承受、承担,这是事理上共情,不对人作恶。可以看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表现的是一种"求仁之方",这种行仁之法可以培养人的行事规范,讲究"无私心",那么心中有德(或者就如孟子所说心中有"浩然之气"),可以终身行之。小结∶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从儒家的角度来看是极其重要的处世之道,它是"为仁"的重要途径。推己及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它的进一阶表现。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夫:那兴:激发人的感情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怨:讽刺时政迩:近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那《诗》呢 《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政。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第十二章论述了《诗经》的价值,呼吁大家学习《诗经》。学诗的功能——兴观群怨;目的——事父事君;实现此功能、达到此目的的途径——读《诗经》“识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观照自然事物时的一贯态度也能够支持这种解释的合理性:当他提到自然物时,往往将其与人格道德相比,因此形成了“比德”的美学思想。)·深入解读·【思考】为什么在《论语》十二章最后选的一章是讲《诗经》的作用?文本探究(讨论)1.论语十二章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孔子论述的中心和重点。在《〈论语〉十二章》中,君子有着什么样的品质?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秒120讨论进行时礼、乐以仁为基础“道”重于生,执着追求“道”君子重义轻利虚心学习,自我反省文质兼备,方为君子以仁为己任,意志坚强成功失败在于自己,要持之以恒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诗》的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孔子论述的中心和重点。在《〈论语〉十二章》中,君子有着什么样的品质? 《论语》里的君子一般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格。①君子好学,慎言与敏行。如“就有道而正焉”。②君子重义轻利,有正确的义利观。如“君子喻于义”。③君子见贤思齐,于己内省,“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待人宽恕,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君子热爱真理,持之以恒。如“朝闻道,夕死可矣”,“虽覆一篑,进,吾往也”。⑤君子要讲究仪表,但又不能过分修饰,要做到“文质彬彬”。⑥君子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总结君子以仁为根本,学诗,崇礼,尊义,勤奋刻苦,安贫乐道,修养品性,推己及人,成为智者、君子,有用于社会。理解性默写为了表达人们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我们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中的“ , 。”这两句话来概括。朝闻道 夕死可矣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 ,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3.《〈论语〉十二章》中,“ , ”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5.《〈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 ,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 ”。克己复礼为仁4.《〈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 , ”。人而不仁 如礼何8. 《增广贤文》有言“知已知彼,将心比心”,此语与《论语·卫灵公》中的“ , ”所讲的道理相似。。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9.《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 , , 。”,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7.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有仁德的句子是:“ ,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10.在《〈论语〉十二章》中,“ , ”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朝闻道 夕死可矣总结其一是《论语》的可读性。《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从日常对话,行为举止等小事中,人生道理蕴藉其中,读来只觉得回味悠长,余味无穷。但它又绝不仅仅是简单说明一个道理,和浅显的《伊索寓言》形成鲜明对比,《论语》适合任意年龄段的人去读,而且不同的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会得到不同的感悟。例如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儿时懂得是同行三个人中必定有一个人是我的老师,青年读来,可能理解为人人皆有所长有所短,暮年时再读,可能又有了几分世事感慨,不拘泥于这句话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学《论语》?总结其二是《论语》的实用性。人生千百年来不断重复循环,很多教训只要翻开历史就会看到,书中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的宽容,是曾子“吾日三省”的发人深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孝道,等等。在今天,我们国家的“和而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哪一个不与《论语》有着莫大的联系呢!我们为什么还要学《论语》?总结其三是《论语》的象征性。书中的亘古流传的话语,由古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炎黄子孙的血液里流淌着,传递着。《论语》不仅是一本含义丰富的书,更是一种象征,看到它,想到中华文化,读了它,感悟文化力量。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在这个娱乐化的社会,在这个发展与人民需求有矛盾的社会,在这个呼唤文化复兴的社会,我们需要读《论语》来安慰浮躁的心,来升华来感悟自我,来助力文化复兴。我们为什么还要学《论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