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南充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南充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南充高中高 2024 级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A
B.“只要不断反省自身,强化自我道德品格,就能做到‘知明而行无过’”错误。结合材料
一“自省是自我约束的心理机制,即通过反思,从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各个方
面去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调节自我行为,不断强化自我的道德意识和伦理品格,达到
‘知明而行无过’”可知,选项“只要……就”太过绝对。
C.“他对获得利益始终持认可的态度”错误。结合材料一“不过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义轻
利’,是以义、利发生冲突为前提的。如果义、利之间不冲突,儒家思想则对获得利益持认
可的态度”可知,选项少个“义、利之间不冲突”的前提。
D.“特殊情况不必固守‘礼’‘义’”错误。结合材料一“孟子认为,在‘嫂溺’的危急时
刻,必须对‘男女授受不亲’做出权变,如果为了抱守‘礼’而见死不救,那么虽然表面上
维护‘礼’,但实际上却背离了‘礼’的实质即‘仁义’”可知,强调的是“中庸之道”的
变通,如果坚守“礼”,可能失去“义”。
故选 A。
2.C
“古代儒家传授的‘知’都是做人做事的道理”错误。结合材料一“古代儒家教给人的‘知’,
首要内容并非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可知,原文没有“都”,选项和原文不
一致。
3.D
A.句意是: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便停止不前。强调事情的
成败在于人的作为,做事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没体现“中庸之道”。
B.句意是: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很
遥远。强调君子应该以弘扬仁道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具有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为实
现仁德而奋斗。没体现“中庸之道”。
C. 句意是:要使意念真诚,需先获取知识。没体现“中庸之道”。
D.句意是: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野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
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一个人过于质朴,缺乏文采,就显得粗俗;文采
过多,不够质朴,就显得轻浮。质朴和文采两方面结合得好,才称得上君子。选项强调“质
朴”和“文采”结合,体现“中庸之道”。
故选 D。
4. ①“养气” 说通过涵养道德精神,形成刚正不阿、坚守道义的人格特质。
②“君子之学”通过学习道德道理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 “言行合一”。
③“养气” 说与 “君子之学” 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养气” 说
为 “君子之学” 提供精神基础和力量。
④“君子之学” 为 “养气” 提供认知与实践路径,共同服务于 “塑造道德人格、实现修
身为本” 的儒家核心追求。
(内涵解说各 1 分,内在联系 2 点各 1 分,满分 4 分)
5.①重视自我约束和道德修养,不断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②要弘扬浩然正气,传播
正能量。③积极践行,知行合一,言行一致。④坚定内心操守,坚持原则而不僵化教条。
⑤自觉自律,反思人生存的意义,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结合全文儒家修身理论来作答,每点 2 分,答任意 3 点即可,满分 6 分)
6. D
A.“对蓝玉的期望高,而对我的能力并不满意”错,“对蓝玉的期望高”于文无据,另外师
傅没有给“我”唢呐主要是考验“我”而非不满意。
B.“因此成为了新一代唢呐王”错,实质原因是师傅对“我”踏实品质的认可。
C.“体现了无双镇封闭、保守的社会特征”错,老庄叔的话语侧面体现了学会“百鸟朝凤”
是一件很难、也很尊贵的事。
故选 D。
7. C
C.“更具客观性”错,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彩,
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故选 C。
8. ①故事情节更加完整。这样结尾对蓝玉落选的原因有所交代。
②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我被选为继承人后,还是能真诚地评价蓝玉“天分好”“精灵”,再
次强化我忠厚老实、蓝玉天赋好有悟性的形象。
③丰富并深化小说主题。焦三爷选继承人努力重于天分,人品重于艺品,但我却提出疑问,
引发对传统文化继承话题的反思。
(每点 2 分,答任意 2 点即可,满分 4 分)
9. 几种称呼都是父亲游本盛,但侧重点不同,其相继出现,表现了“我”的心理情感变化。
①“水庄的游本盛”强调地点并直呼人名,表现“我”在内心上与父亲有距离(或情感上陌
生有隔膜)。
②“父亲”称呼强调他与我的关系,表明我此时与父亲情感更亲近。
③“我的父亲,水庄的游本盛”将前两种称呼并提,且多了“我的”这一定语,更郑重其事,
暗含了我对实现了父亲期待的自豪。
(每点 2 分,答 3 点得满分 6 分)
二、古诗文阅读
10.ACE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
“故南面临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主语是“长民者”,承前省略,谓语是“临官”,后面
是做官后的表现,应在 A 处断开。“贵而不骄”和“富而能供”结构一致,单独成句,前
后断开,应在 C、E 处断开。
故选 ACE。
11.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
A.文中“恶之则亡”和《孟子》中“无羞恶之心”的“恶”意思均为“厌恶,憎恶”,二者
意思相同。
B. 正确。文中“察一物而贯乎多”的“察”意思是“观察、考察”,与《墨子 兼爱》中“当
察乱何自起”中的“察”意思相同。
C. 正确。文中“强民所不能”的“ 强”意思是“强求,勉强”,《<老子>四章》中“自
胜者强”的“强”意思为“坚强、果决”,二者意思不同。
D.正确。文中“欲民之速服也”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五石之瓠》中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的“之”为代词,二者意思用法均不同。
故选 A。
12.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错误。原文“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
意思是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并不是指“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
都要率先去做”。
故选 C。
13.(1)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
(2)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
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
注:此句中“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也可翻译成“便会像火刚刚燃烧起来(终必不可扑灭),
像泉水刚刚流出(终必汇为江河)”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莅”,治理;“达”,通晓;“之”,代百姓;关键词各 1 分,句意 1 分,满分 4
分。
(2)“凡”,所有;“若”,像;“然”通“燃”;关键词各 1 分,句意 1 分,满分 4 分。
14.①统治者要实行仁政。(1 分)
②文本一主张“君子莅民”“以仁辅化”,这与文本二所说的“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
忍人之政”意思基本相同。(2 分)
(满分 3 分)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根据文本一“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
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等可知,这些语句表明君子治理百姓时要体谅百
姓,用仁爱去感化百姓,体现了仁政的思想。根据文本二“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
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可知,明确提出了统治者要有不
忍人之心,实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通过对两篇文本关键语句和核心思想的分析,可以发
现它们都聚焦于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方式,且都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所以得出共同观点为“统
治者要实行仁政”。
②文本一的“君子莅民”“以仁辅化”,体现了君子治理百姓时要用仁爱去感化,这和文本
二所说的“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强调统治者要有仁
爱之心并将其运用到治理国家的政策中,进一步论证了两篇文本共同倡导统治者实行仁政的
观点。
15.B。“舣棹相逢”使用的是借代手法。
16.①首联写个人的离别之愁。诗人回忆与友人相聚话别,以“转蓬”喻两人分别后各自漂
泊,写出漂泊无定、相逢难期的离别之情。
②颔联写时代的乱离之悲。“有家皆在乱离中”点出战乱的时代背景,将从个人离愁扩展到
家国之痛,道出了人们流离失所之悲,离散之情更显深沉。
③ 颈联尾联将离散之叹升华为报国豪情。 “谁收赤壁功”与“着鞭”相呼应,勉励友人
要相信收复失地的抱负终将实现,以豪迈期许收束全诗,使离散之情得到升华。
(每点 2 分,答 3 点得满分 6 分。意思相近即可;若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克己复礼为仁 天下归仁(焉)
(2)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3)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 D
19. ③甚至给观众送票观赛,被调侃为“自娱自乐”
⑤第五轮和第六轮场均观众都超 3 万人
(每指出一处序号 1 分,修改正确一处 1 分,满分 4 分)
20. ①使用“2000 个座位”“3 万人以上”“144 万人”等具体数字,内容真实可信;
②“2000 个座位坐不满”与“后期场均超 3 万人”形成对比,凸显苏超从冷清到火爆的变
化;
③用“3%中票率”等数据将“热度”“火爆”等抽象概念具体化,清晰呈现赛事规模与影
响。
(每点 2 分,答任意 2 点即可,满分 4 分)
21. ①简明性。用语朴实简明,如“认真做好筹备工作”、“增进了解”、“加深友谊”等。
②宣告性。宣告我们有办好北京奥运会的信心,我们真诚地希望给朋友们留下美好回忆。
③鼓动性。多用排比增进情感,鼓励运动员超越自我,结尾“北京欢迎您”激发参与热情。
(每点 2 分,答任意 2 点即可,满分 4 分。若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示例一:长征精神如耀眼的明灯,于绝境中照亮信仰的征途;
奥运精神如奔腾的江河,在赛场上诠释对卓越的永恒追求。
示例二:长征精神似不灭的火种,在雪山草地的淬炼中铸就永恒;
奥运精神若跃动的光焰,在赛场上迸发新时代的荣光。
(每个句子 2 分,其中结构基本一致 1 分,比喻手法 1 分;整体具有美感 1 分;满分 5 分)
四、写作(60 分)
23.
【审题】
材料选取了教材中的一些名句,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展开联想写作。首先要理解每句话的大意,
然后进行组合立意。
①意思是一个君子(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路途
遥远。表达了要志向远大,还要刚强勇毅。
②意思是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应该以修养品性作为根本。强调了修养品行,
完美人格的重要性。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③意思是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表明人应该有羞耻心,有“是非荣辱”等正确观念。
④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生成于细小的树苗;九层的高台,由一筐筐泥土筑成;千里远的路程,
是从脚下起步的。表达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
起,才可能有大发展、成大事业。
⑤意思是同样一个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因此封赏,有人却只靠它免于在漂洗丝絮时冻伤
手,这就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说明天下事物
有用无用因具体情况而异,需要我们转换思维看待问题。
⑥意思是天下人能彼此相爱才会太平,互相仇恨就会混乱。学会爱人,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解题】
作文要求我们“以其中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立意时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每句话的内涵,
二是将哪两句话放到一起进行立意,需要我们找到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
写作时应该观点明确,分析合理,论据充分,说理透彻。从论点角度看,应以材料中的两句
为立意的依据,这两句应该形成合理的内部逻辑关系。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结合,可以立意为:不
仅要注重把小事做好还应该有强大的毅力去坚持才能成功;“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
修身为本”和“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结合,从与人相处的角度看,应加强自身修
养,而对他人应少一些强迫多一些友爱和体谅。
【立意】
1.既要志向远大,还要修养品行。(①+②)
2.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有坚强的毅力,追求远大理想。(①+④)
3.转换思维,充分把握时代脉搏,弘毅砥砺,突破自我。(①+⑤)
4.既要弘毅,又要爱人。(①+⑥)
5.要注重修养品行,要有是非荣辱之心。(②+③)
6.既要修己,也会爱人。(②+⑥)
【例文】
脚踏实地心意专,非凡生命智慧显
成功的花儿,需要坚实的基础为土壤,专注的品质为肥料,最终结出智慧的果实。因此,
时代青年应该脚踏实地,心意专注,体验生命的智慧。人生如棋,惟有固其基础,步步下实,
方能卓有成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重视根本,
做好积累,方可成就生命理想。方仲永,少年聪颖,闻名一方,若能胸怀大志,刻苦攻读,
点滴积累,必是中流砥柱,国家栋梁。可是他却随父遍赞宾客,欲走捷径,鼠目寸光,终于
泯然众人矣,令人唏嘘。所幸中华儿女更多的是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闻鸡起舞
之辈,他们珍惜寸金光阴,踏实苦干,日积月累,终勘大任,铸造辉煌。
纵观千古以来,“五羖大夫”百里奚自幼饱读诗书,但因家境贫寒只得一路乞讨,直到
七十岁才终得功成名就,达到“谋无不当,举必有功”的境界;“书圣”王羲之亦有“吾家
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的笔墨染池,才得“飘若惊鸿,矫若惊龙”般出神入化的书
法;直至今日,中国女子赛艇队在东京奥运会上“一棹逍遥天地中,沉浮烟浪自从容”。此
外,有着“东方雄狮”之称的中国的崛起何尝不是从根本开始,在一代代的领导人的正确带
领下,逐渐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进。由此观之,我们只有一点点积累,
打好基础,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作为肩负着民族复兴重任的青年,不能躺在前人的
功劳簿上睡大觉,而应有以天下为已任的胸怀,树立远大的理想,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为
民族的未来拼搏奋斗。屈原忧国忧民,心系家国,虽遭馋被疏,自沉汩罗,却为后辈有志青
年照亮了前方的路。杜甫一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终生孜孜以求,不忘初心,在
中华书简上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周总理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积极投身救亡
图存的革命洪流之中,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胸怀天下,志向远大,努
力拼搏,坚韧不拔。他们虽从碌碌苍生中走来,却璀璨夺目,熠熠生辉,将有志青年的一腔
热血捧给后人,我辈青年又岂能让它冷却而不薪火相传
没有人随随便便成功,但是,只要明白了人生的道理,成功便会在生命的下一个站台等
你。
文言文参考译文:
文本一:
女子(织布)一定亲自挑选丝麻,优秀的工匠一定亲自挑选完美的材料,贤明的君主一
定亲自挑选身边的大臣。在选拔人才上辛苦,在治理政事时就轻松,君子要想得到美誉,就
一定谨慎对待身边的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致力于高处却更加害怕掉下来。拉
车的六匹马分散乱跑,定是在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百姓背叛正道,必定是因为君王政治措
施的错误。民众热爱你,你就能存在,民众厌恶你,你就要灭亡,治理民众的人必须明白这
个道理的重要。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
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
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一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因为做好了自
己。
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
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如果要求民众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强迫
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民众就会痛恨;痛恨就会做一些邪僻之事。水太清就没有鱼了,人极
其清高、精明就没有追随者了。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
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
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
政令不和谐,民众就不会服从教导;不服从教导,民众就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不习惯
遵守法令法规,就不可能命令他们了。君子要想使自己的话被别人相信,最好的办法是先要
虚心听取意见;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
最好的办法是以正确的道理来管理他们。所以如果不依靠忠信,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
信任;朝廷和民众不能相互了解沟通,就不能取信于平民百姓。
文本二: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
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
容易……(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
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
非之心,简直不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
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
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
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
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
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南充高中高2024级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的态度是“重义轻利”,孔子讲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不过古代儒
家思想中的“重义轻利”,是以义、利发生冲突为前提的。如果义、利之间不冲突,儒家思想则对
语文试卷
获得利益持认可的态度。孔子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
语·泰伯》)可见,以“义”为旨归,将“利”统一到“义”的旗帜下,这是古代儒家处理义利关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命、审题:郑秀梅、张钰良)
系的基本价值取向。
考坐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当面临道德选择的两难之境时,儒学的处理策略是“中庸之道”。孔子对“中庸”的表述为“执
2.作答时,将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
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礼记中庸》)。为了达成恰到好处的中庸境界,儒家思想认为须掌握
的位置上,在试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为人处世的精髓一时中,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灵活处理问题,审时度势,相“时”而动,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因“时”而中。《孟子·离娄上》记载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淳于髡问孟子“男女授受不亲”是否是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礼”的要求,孟子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淳于髡接着问“嫂溺,则援之以手乎?”孟子说:“嫂溺
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认为,在“嫂溺”的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急时刻,必须对“男女授受不亲”做出权变,如果为了抱守“礼”而见死不救,那么虽然表面上维
材料一:
护了“礼”,但实际上却背离了“礼”的实质即“仁义”。
在古代儒家思想中,有没有道德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道德践履水平的高低是君子与小人的
(摘编自唐明燕《儒家思想中的修身之道》)
分水岭。因此他们把修身看做为人处世的根本,主张“以德修身”。“四书”之首的《大学》提出:
材料二: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童是皆以修身为本”。为此,儒家建构了一套细致、系统的道德修养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
在儒家看来,自我反省是提升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重要方式。曾子提到了“三省”:“吾日
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诚信、崇
三省吾身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孔子也讲:
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源泉。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自省是自我约束的心理机制,即通过反
儒家修身理论主要通过“内省”“克己”的方法实现个体对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认同,并使个
思,从恩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各个方面去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调节自我行为,不
体在潜移默化中自觉践行其道德规范,在保证社会秩序稳定的同时,也抑制了人的欲望和情感,使
断强化自我的道德意识和伦理品格,达到“知明而行无过”。
个体束缚于宗法伦理的枷锁中。今天我们借鉴儒家的修身方法,必须认识到其局限性。中国社会由
“养气”说最早可能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日:‘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
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为儒家修身理论面对新的社会文明情境和文化语境提出了革命性要求。虽然其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
具体方法可能不全部适用于今,但是背后体现的重视主体自觉自律的理念却具有永恒的意义。由儒
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
家的修身方法来反思人生存的意义,使其不仅是一种目的性、规范性的运动,也是发掘人的主动性、
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在这段话里,孟子对“浩然之气”做了解释,浩然之气是最为刚
创造性,解放人、发展人、塑造人,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运动。
强的,用正义去培养而不以邪恶去损害,这种气就可以充盈塞满于天地之间了。显然养浩然正气是
(摘编自《儒家修身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借鉴》)
一种修身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在后代得到继承和发展,如后来讲的“气节”“气质”,特别是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代文天祥的《正气歌》更是将这种方法发扬光大。
《论语》开篇即讲“学而时习之”,“学”是获得“知”的重要途径。根据学习动机的不同,
A.因为认识到道德于人的重要性,所以古代儒家重视修身,并建构了一套道德修养的方法。
儒家将“学”分为两种:“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君子之学”指的是人用耳朵听到后,心
B.在儒家思想看来,只要不断反省自身,强化自我道德品格,就能做到“知明而行无过”。
上显现出来,然后就从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体现出来:“小人之学”则是指人用耳朵听见了、
C.孔子对于“重义轻利”的关注点不在贫穷或者富贵,他对获得利益始终持认可的态度。
通过口中卖弄出来。古代儒家教给人的“知”,首要内容并非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D.儒家的“中庸”理念,强调审时度势,因“时”而中,特殊情况不必固守“礼”“义”。
儒家认为,一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这些道德理念,如果不能内化于心并外化为行为,那么纵使他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到的东西再多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实践是读书人重要的修身途径。正如宋代大儒程颐在,点评如
A.文天祥的《正气歌》,和孟子提出的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一脉相承。
何读《论语》时所言:“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B.在儒家看来,面临道德冲突时,坚持内心的操守和中庸之道并不矛盾。
(《四书章句集注》)
C.古代儒家传授的“知”都是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或许并不是特别的难事,而在遭遇
D.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儒家修身理论也需要我们在传承中创新。
矛盾冲突时,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操守,才能真正彰显道德境界。如面对义与利的冲突,古代儒家
高2024级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高2024级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