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背诵补充篇目:《报任安书》课件(共3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背诵补充篇目:《报任安书》课件(共31张PPT)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报任安书(节选)
司马迁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
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司马迁
  
司马迁,字 (朝代) 家, 和
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
是我国最早的 ,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子长
西汉
史学
文学
思想
纪传体通史
《史记》,
司马迁
史学家
文学家
思想家
《史记》130篇 52万余字
本纪12
世家30
列传70
表10
书8
作者作品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
本纪: 记帝王。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 述诸侯。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 叙人臣。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 表记大事记。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 记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经济生活等。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与编年体相对。
中国官方正史——二十四史——都依照《史记》体例。
《史记》地位评价
■《汉书》刘向称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善于叙事,说理透彻;雄辩历史却不至于华而不实;行文朴素却不粗俗;直书其事,不弄虚作假;记事详实准确,不妄加赞美,不隐帝王恶行。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以上苏轼语)
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后人续)
背景介绍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
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史记》
  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作者作品
探究自然现象和政治社会的关系,通晓古今历史变革的进程,成就自己的一家学说。
世俗的人
结合注释阅读第一段。
情意诚挚恳切
怨恨 我
效法
固塞鄙陋(的意见)(形作名)
(时间)隔了很久。阙通缺
责备
使动用法
司马迁自谦之词
对人的敬称
责任
用 在
转折,却
第一段:提出了任安来信要点,说明了自己此时写这封信的原因。
希望
第一段译文:太史公像牛马一般供人驱使的仆役(愿效犬马之劳的)司马迁拜两次向您致意。 少卿足下:前些时候,您写信给我让您受辱了(承蒙您屈尊写信给我),教导我与人交往要谨慎,(并以向朝廷)举荐贤能作为自己的责任。情意诚挚恳切,如果您怨恨我不效法您(不听您的劝告),却听信世俗庸人的看法。我是不敢这样的。请允许我简略地陈述固塞鄙陋(的意见)。(时间)拖了很久没有回信,希望不要被您责怪。
表被动


取独

表转折,却

道理
固定句式,表原因
为动用法
固定句式,怎么……呢
结合注释阅读第二段
直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
不为父母妻子
使“文采表于后世”
不是因为缺乏勇气
第2段:说明自己忍辱不死,是为了使自己的著述能留传后世。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二段译文:按人之常情来说,没有人不贪生怕死,思念父母,顾念妻子儿女;至于那些被正义和真理所激励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是(因为他们)有不得不如此的缘故。如今我很不幸,早年丧失父母,又没有兄弟相亲,孑然一身,独自生活,少卿您也看得出我对于妻子儿女的态度是怎样的吧?况且,真正的勇士不一定为名节而死,怯懦的人只要仰慕节义,随时随地都可以勉励自己不受屈辱!我虽然怯懦,想苟且偷生,也很懂得舍生取义的道理,何至于自己甘心遭受被捆绑囚禁的侮辱呢!再说,奴婢侍妾(一类的人),尚且能够下决心自杀不受屈辱,何况我已经到了不能不自杀的地步呢?我之所以忍辱存活,被囚禁在粪土一般污秽的牢狱中而不肯死,是痛惜我的志愿尚未完成,如果平平庸庸地了结一生,我的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显扬。
结合注释阅读第三段。
表承接,于是


通“磨”
非同寻常
被贬谪,被流放
通“抵”
使……流传
卓越超群,洒脱不拘
困窘
铺叙,创作
内心抑郁不舒畅
抒发愤懑
被动句
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受辱后“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终于成功。
第三段:通过举例进一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
结合注释阅读第三段。
千古流传的名句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古代拥有财富、尊位而姓名埋没的人,数也数不尽,只有卓异超群,非同寻常的人才为后人所称道。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都是圣人贤者抒发郁愤之情而创作出来的。
文句翻译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这些人都是内心抑郁不舒畅,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才记述以往的史事,期望将来有理解他们的人。
文句翻译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就如左丘明眼晴瞎了,孙子被砍了膝盖骨,终归不被当权者重用,(于是)他们就回家著书立说,以抒发他们的愤懑之情,想让自己的著作传留后世来显示自己的理想志趣。
文句翻译
三段译文:
古代拥有财富、地位尊贵而姓名埋没无闻的人,数也数不尽,只有卓异超群、洒脱不拘的特殊人物才能被后世称道(名扬后世)。所以就有了周文王被拘禁在羑里而推演出《周易》;孔子在困窘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才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才写出了《国语》;孙子被砍去膝盖骨,就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谪到蜀地,《吕氏春秋》才流传于世;韩非子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至于《诗经》三百多篇,也大都是圣人贤者抒发郁愤之情而创作出来的。这些人都是内心抑郁不舒畅,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才记述以往的史事,期望将来有理解他们的人。就像左丘明眼睛失明,孙子被砍掉膝盖骨,终归不被当权者重用,(于是他们就)回家著书立说,用来抒发他们的愤懑之情,想使自己的著作留传后世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志趣。
结合注释阅读第四段。
谦词,私下
通“佚”,散失
通“记”,历史记录
通“债”
现在
不谦虚
起草稿
传给可传的人
考订

是以
因此
固定句式,难道……吗
总共
连词表承接,就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我私下里不自量力,近年来,借助于自己粗劣的文笔,搜集天下散乱失传的文献,略加考证前人的所作所为,统观事情的始末,考查它们成功、失败、振兴、衰落的规律。
文句翻译
结合注释阅读第四段。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我确实希望著成此书,把它珍藏在名山之中,传给志同道合的人,使它广泛流传到四通八达的大城市,这样就补偿了我以前下狱受刑的侮辱,即使千刀万剐,难道还有悔恨吗!然而我这番苦心只能说给有见识的人听,难以对一般人说啊。
文句翻译
四段译文:
我私下里不自量力,近年来,寄托于自己粗劣的文笔,搜集天下散乱失传的史籍文献,略加考证前人的所作所为,统观事情的始末,考察他们成败兴衰的规律。上起黄帝轩辕,下至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凭借此来探究天地自然与人类政治社会的关系,通晓古今历史变革的进程,成就自己一家的学说。此书刚刚起草,尚未完成,适逢遭遇这场灾祸,我十分痛惜书还没写成,因此宁愿接受最残酷的宫刑也没有露出怨怒的脸色。我现在真的已经写完了这本书,我打算把它珍藏到名山之中,传给志同道合之人,以至广泛流传到四通八达的大城市,这样就补偿了我以前下狱受刑的侮辱,即使一万次遭到杀戮,难道还有悔恨吗!然而我这番苦心,只能说给有见识的人听,难以对一般人说啊。
  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宗旨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探究自然现象和政治社会的关系,通晓古今历史变革的进程,成就自己的一家学说。
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二、三、四段议论的基本路径是:
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①受辱——引决(一般人的态度);
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
(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
第四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内容,说明自己著书的宗旨。
复信目的:
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
①说明隐忍不死的原因是为著述传承后世。(第2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第3、 4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 负嘱托的原因。 (第5段)
文章结构
司马迁在信中结尾处断言:“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他的期望没有落空:如果说五十六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是他留下的一座耸入云霄的巍峨大厦的话,那么,《报任安书》则为他在这座大厦前,留下了一座崇高的汉白玉雕像,在它的底座上铭刻着六个大字:“述往事,思来者”——而高高屹立的他,则正以身处黑暗时代的悲愤、正直,而又“桀骜不驯”的深沉目光,注视着千秋万代。
文章小结
重点字词
曩者辱赐书
少卿足下
若望仆不相师
而用流俗人之言
请略陈固陋
幸勿为过
且勇者不必死节
恨私心有所不尽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不韦迁蜀
迁客骚人
敬称:您
若:如果;望:埋怨:仆:我。
世俗的人
请让我略微陈述固塞鄙陋(的意见)
幸:希望;过:动词,责备。
为节而死。死:为…而死。
从前,与昔同
遗憾,痛惜
显扬;显示
被贬谪,被流放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思垂空文以自见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以著此书
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曼辞以自饰
适足以自辱耳
适得府君书
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
乃,才
使……流传
完成//正好,恰好
接受
确实
宁:难道 // 引:退隐
美妙,美好
恰好
刚才
恐怕------吧
----的原因
且夫:发语词.引决:自杀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显扬
仆窃不逊
谦辞:私下。不逊:不谦虚。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考订,考查。
考查它们成功、失败、兴盛、
衰落的规律。
仆诚以著此书
诚:确实;以:通“已”,已经。
适足取辱耳
适:恰好;耳:罢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