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丰城九中初一年级语文科目第一次质量监测考试卷
命题人: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2025.10.13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4分)
秋天,稻子收割了,那一根根挺 ① 俊秀的稻子,奉献全部的果实,完成了一生中最辉煌的使命,就连剩下的稻草,也被农人视为珍宝。打谷场上,母亲在一堆稻草中细致地挑选着。那些色泽金黄、身型粗壮的稻草,被母亲一条条理顺,成捆扎好,码在柴火间里——这是冬天铺床过冬的好材料。而剩下的比较普通的稻草,父亲捆绑好,挑选地势较高的场地,把它们堆成圆锥形的草垛。锥形的垛顶以利雨水滑落,保持草垛内部的 ② ,防止稻草发霉变质。这些稻草垛,小村里一家一垛,从村头逶迤到村尾,犹如高大的屋宇,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金碧辉煌,昭示着生活的富足和安宁。
1.(2分)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填入横线①处的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duò 拔 B.duǒ 拔 C.duǒ 拨 D.duò 拨
2.(2分)填入文中横线②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干净 B.干涸 C.干燥 D.干涩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黄昏时分,大地湿漉漉的,露水毫不吝啬地沾满每一株静默着的植物( )晚霞温柔地洒下来,每一根草茎上都顶着晶莹剔透的一个王国。鸟儿归巢,牛羊回家,只有骏马仍沐浴在流光溢彩的金色河流中,低头享用着自然。我站立在绿茵茵的草地上, ,夜晚墨汁一样浓郁的黑,弥漫整个大地,大地仿佛陷入永恒的沉睡之中。
3.(2分)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骏马因为仍沐浴在流光溢彩的金色河流中,所以低头享用着自然。
B.只有骏马仍沐浴在流光溢彩的金色河流中,低头享用着自然的恩赐。
C.因为骏马仍沐浴在流光溢彩的金色河流中,所以低头享用着自然。
D.骏马只有仍沐浴在流光溢彩的金色河流中,才低头享用着自然的恩赐。
4.(2分)在语段括号内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5.(2分)下列填入语段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此之前,这个明珠一样的草原小镇上没有一盏路灯。
②凉意沿着脚踝蜿蜒而上,侵入我的每一寸肌肤,直至细胞和血液。
③这是现代文明对草原的进驻。
④那一瞬间,我仿佛重新成为一个柔弱的胎儿,躺在母亲的子宫里,被温柔地包裹。
⑤当夜色降临草原,路灯便次第亮起。
A.②④①③⑤ B.④②③⑤① C.②④⑤③① D.④②①⑤③
6.(2分)学校文学社准备编辑《党史故事》,需要你去采访老党员王爷爷收集素材,下列语境中表述最得体的一项是( )
A.见面时,你询问王爷爷的年龄,说:“王爷爷,您今年多大了?”
B.交谈时,你想表达能来采访的高兴心情,于是说:“今天能来寒舍采访您,我倍感荣幸!”
C.临别时,王爷爷赠书一本,你说:“您的拙作我一定认真拜读,谢谢您!”
D.采访后,你感到自己受益匪浅,想向王爷爷表示感谢,说:“听了您的故事,我深受鼓舞,谢谢您!”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2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4分)
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7.(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和颈联渲染了边塞寒冷凄凉的氛围,表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B.颔联中“笛中闻折柳”蕴含着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C.全诗清新壮丽,意境开阔,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诗歌创作艺术。
D.“宵眠抱玉鞍”中“抱”字传神地描写出战士们晚上睡觉时不敢懈怠的情形,烘托出军营中枕戈待旦的高度戒备的氛围。
8.(2分)“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0分)
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濯①足,以②大醉,去,遗所提囊。取视之,数十金也。公度③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顷④,其人果号⑤而至,公迎谓曰:“求尔⑥金耶?”为指其处。其人喜,以一铤⑦为谢,却⑧不受。
【注释】①濯:洗涤。②以:因为。③度:估计,思考。④少顷:片刻,不一会。⑤号:大声哭喊。⑥尔:你。⑦铤:同“锭”,用以货币流通。⑧却:推辞。
9.(3分)解释文中加点字的含义。
(1)去: (2)复: (3)至:
10.(4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
(2)其人喜,以一铤为谢,却不受。
11.(3分)说说文中体现王华具有怎样的品质?
(三)名句默写
12.(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
(2)《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诗句是: , 。
(3)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 , 。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2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0分)
父亲头上的雪
李柏林
①那年冬天,雪下得比往年的大一些。那是父亲人生中最让他感到高兴的一场雪——我就是在那个下雪天出生的。父亲一大早去找医生,在大雪里踉踉跄跄地奔行。雪花落在父亲的头发上,他丝毫没有察觉。就这样,在漫天的雪花中,我开始了与父亲的故事。
②那时,父亲在村小教书,收入微薄。一家人住在学校的一间简陋的安置房里。单凭父亲的收入根本养不了一家人。父亲每到年关便开始发愁,可是,他一个师范毕业的老师,除了舞文弄墨,别的也不会。于是,在快过年的时候,他想到了卖春联。
③父亲开始在学校一间闲置的屋子里“创业”。他买来红纸,用刀裁好,然后便开始写了。因为白天要去卖春联,所以他只能晚上写。他经常写到半夜,就在那间屋子里披着外套睡去。我早晨去那间屋子玩,就会看见凝固的墨水,还有地上晾干的春联。
④天气晴好时,父亲去集市摆摊卖春联;如果碰到雨雪天,就只能收摊。摆摊就是看天吃饭。可是,他总不能因为坏天气就在屋子里耗上一天。于是,父亲找来蛇皮袋,背着他的那些春联,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去卖。一副春联很便宜,可是父亲翻山越岭,从一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子,却是十分辛苦的。
⑤等到父亲回来时,天已经黑了。他带着满身风寒站在门外,全身都是雪。他把蛇皮袋放下,然后在外面跺掉脚上的雪,拍打掉身上的雪。我在屋里笑着说:“呀,爸爸变成白头发的老爷爷了。”父亲笑着回应:“那我给你变个魔术,马上变成黑头发。”他用毛巾拍掉头上的雪,头发也从花白变成湿润的黑色。
⑥刚上学的那个暑假,我特别喜欢出去玩。但是平日里操劳的父亲,总想在中午休息一会儿,又害怕我出去乱跑,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父亲会在午休的时候喊我去给他拔白发,十根一毛钱。我刚上一年级,这样既可以锻炼我数数的能力,又可以让我不乱跑,可谓一举两得。而对我来说,这是赚零花钱的最好方式。
⑦那时父亲才30来岁,已经有白发了,可这成了我的“生财之道”。我在父亲的黑发里寻找着白发,将白发一根根地拔下来。有时候,我看见一茬头发里有好几根白发,便兴奋起来。有时候,我会将两根一起拔掉,然后哈哈大笑。经过多次试验,我找到拔白发的窍门,比如后脑勺的头发拔起来最疼,头顶上的头发拔起来最容易。每次拔完,我都要炫耀一番我的“战果”。
⑧后来上了初中,我不好意思再拔父亲的白发,我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少了。
⑨一个下雪天,父亲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来学校接我。因为成绩不好,我沉默着。他让我在车子的后座上撑着伞,并说:“你别挡住我的视线,下雪天路滑。”我坐在车的后座上,看着自行车在雪地上留下一道痕迹,看着他在风雪中头发开满白色的花。我忘了在哪一刻,我发现有些雪花是拍不掉的,有些风霜永远地留在了他的头上。
⑩如今,我已经大学毕业,父亲不用再为了我四处奔波,不用为了让我不乱跑而想出拔白发的法子,也不用在下雪天骑着自行车带我回家。但他还是会像以前一样,上完课后小跑回家,在门口停下,跺跺脚上的雪,把帽子取下来拍拍上面的雪。可是那白发终究不像从前那样,拍一拍就变成黑发。那些雪花再也拍打不掉,那些风霜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可每当想起那些被我拔掉的白发,我的心里就会下一场雪。
13.(3分)本文标题是“父亲头上的雪”,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文标题的含义。
14.(3分)说说第⑦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每次拔完,我都要炫耀一番我的“战果”。
15.(4分)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行文线索是“雪”,文章所选的素材都与雪有关。
B.本文采用平实的语言记叙真实细致的情节,表现了亲情与挚爱的主题。
C.文章第⑤段运用了动作、神态、语言描写,表现了父亲的慈爱。
D.文章结尾“我的心里就会下一场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8分)
材料一:
①2024年1月9日,2024年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拉开帷幕,各家公司云集于此,人工智能(AI)、数字健康、智能家居和可持续性技术等领域备受关注。
②随着ChatGPT和Bard等程序、语音助手、Netflix等平台以及智能家电的出现,AI技术已日益普及。根据主办方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7%的美国人认为AI技术已经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许多人认为AI技术代表着“创新、未来主义和智能”,消费者一致认为AI监管是必要的。多家科技公司就这一问题,以及AI技术如何给不同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进行讨论。
③去年10月,主办方曾指出:农业、无障碍设计、医疗保健和半导体行业都在利用AI来帮助解决效率问题和社会挑战。在本届展会上,任何包含算法、机器学习或任何形式的自动化产品都将被冠以AI产品的名义进行市场推广。如何从AI营销的嘈杂声音中看到真正的AI创新,将考验每一位前来观展的观众。
④联合国估计,到2050年,100岁及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70万。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度个性化的数字医疗将成为大势所趋。医疗保健正变得更加个性化、便携化和可定制化。去年,一些设备包括用于分析肠道运动的应用程序,以及信用卡大小的可以记录心电图的设备都引起关注。今年的展会上还将展出更多创新设备,例如用于诊断病情的口红和检测心脏病的AI程序。
材料二: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预测,人工智能(AI)将对全球近40%的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②分析称,在发达经济体,高达60%的工作可能受到AI的影响,AI可能会加剧收入不平等,高薪职工和企业的生产力提高将提高资本回报,从而扩大贫富差距。
③格奥尔基耶娃敦促各国政策制定者采取措施减缓这一令人不安的趋势,防止AI进一步加剧社会紧张局势。“在大多数情况下,AI可能会加剧整体不平等,政策制定者必须积极应对,防止这项技术进一步加剧社会紧张局势。”格奥尔基耶娃还强调,帮助处于风险中的工人。她认为,虽然AI可能会完全取代一些工作,但更可能的是增强人类的工作能力。
④有观察者注意到,这种预测与科技行业最近的趋势相吻合。11月的一份报告指出,像微软、谷歌和Meta这样的科技巨头,仍在裁员,强调成本控制和AI的应用。
材料三:
①2023年2月10日,《暨南学报》曾发布《关于使用人工智能写作工具的说明》,称暂不接受任何大型语言模型工具单独或联合署名的文章,需单独提出,如有隐瞒使用情况,将对文章直接退稿或撤稿处理。
②此后,国内多家期刊发表声明,对投稿人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各种AI使用途径加以限制。《文献与数据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智库理论与实践》《图书情报工作》等期刊均发表声明称,一旦发现,以学术不端行为处理。
③国外学术期刊也纷纷对AI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进行规范。2023年5月,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发布声明指出,建议使用了AI辅助技术的作者,作者不应将AI和AI辅助技术列为作者或共同作者。
④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不完全统计,《自然》《细胞》《柳叶刀》《美国医学会杂志》等顶级期刊均发表声明称,人工智能(AI),使用人工智能(AI)的研究人员应在稿件中进行说明。越来越多的学术机构开始正视并规范人工智能(AI)的使用。
16.(4分)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AI技术已经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B.农业、医疗保健和半导体行业等都在利用AI来帮助解决效率问题和社会挑战。
C.国内所有权威科研机构均认可将AI和AI辅助技术列为论文作者或共同作者。
D.目前,国外学术期刊对于投稿人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各种AI使用还没有加以限制。
17.(4分)结合三则材料,下列对于“AI”的认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AI)已经并且将继续不可避免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B.AI智能家居为用户提供了更便捷、智能的居住体验,智能家居正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
C.学校举办征文比赛,某同学认为可以利用“豆包”AI工具创作一篇作文,即可投稿。
D.AI可以自动化许多重复性任务,例如通过引入智能客服系统,企业可以实现24小时在线客服,提高工作效率。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1分)
故乡的元宵
汪曾祺
①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②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③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
④格炸炸,格炸炸,
⑤麒麟送子到你家……
⑥我对这“格炸炸”印象很深。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状声词?状的什么声呢?送麒麟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送麒麟的来了,一点也不叫人兴奋,只听得一连串的“格炸炸”。“格炸炸”完了,祖母就给他们一点钱。
⑦街上掷骰子“赶老羊”的赌钱的摊子上没有人。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摆赌摊的坐在小板凳上抱着膝盖发呆。年快过完了,准备过年输的钱也输得差不多了,明天还有事,大家都没有赌兴。
⑧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
⑨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
⑩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一个老妈妈鞋底有牛屎,干了。
一天快过去了。
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元宵元宵嘛。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张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街上有人放花。
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支,起火升到天上,嗤——灭了。
天上有一盏红灯笼。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是很好放的,连脑线都不用,在一个角上系上线,就能飞上去。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
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年,就这样过去了。
18.(3分)文章围绕故乡的元宵写了哪些活动?
19.(4分)文章结尾平淡却耐人寻味,说说结尾的妙处。
20.(4分)汪曾祺先生以看似平淡却饱含深情的语言回忆了故乡的元宵节,但人们如今似乎越来越不重视传统节日了,对此你有何看法?
四、名著阅读(9分)
阅读《朝花夕拾》,完成下列练习。
21.(3分)在图书馆,小观要借一本名著,你向她推荐了《朝花夕拾》,下列不能作为推荐语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他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夹杂着有趣的议论和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B.我喜欢这本书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讲了鲁迅先生儿时的一些富有童趣的事。
C.这本书可有意思了,比如《社戏》一文中写了鲁迅先生小时候和伙伴们夜半看完社戏后偷罗汉豆吃的故事。
D.这本书像一册人物画卷,有粗俗而善良的保姆长妈妈,有严谨而正直的老师藤野先生……
22.(3分)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狗·猫·鼠》中作者深情回忆了童年时期拥有过的一只小隐鼠,同时揭露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B.《父亲的病》中,陈莲河医生用药奇特,故弄玄虚,但并无实际效果。
C.《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不但放福橘,教“我”说恭喜,还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D.《琐记》中,衍太太比较凶,严格对待孩子们,大家都不愿意在她家里或她家附近玩。
23.(3分)同学们阅读名著时,围绕“鲁迅和他的朋友圈”展开了讨论。同桌结合《朝花夕拾》的内容梳理了鲁迅的好友名单,你认为下面哪个人不应该出现在名单上?请结合书中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好友名单:阿长、寿镜吾、陈莲河、藤野先生、范爱农
五、写作(50分)
24.作文。
这个初秋,我们背起行囊,迈着矫健的步伐,步入中学。当我们打开行囊时,发现其中既有理想、憧憬、成功、责任,也有失败、烦恼……
请以“步入中学,我多了一份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3)字数在550字以上。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