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选择题:1 2 3 4 5 6 7 8 9 10C C D B D D B C C B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A D B B A A A A C D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D D A C B C C A B D31.(1)判断: ( × )理由:①小明的言行是没有正确认识个人离不开社会的表现。(或小明的言行是没有正确认识个人和社会关系的表现)②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或(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③我们都在社会中成长,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④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积极融入社会生活。(2)判断: ( × )理由:右图中人物的行为是没有合理利用网络的表现。①该同学沉迷网络(没有做到“信息节食”、没有合理利用网络),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②我们不应该沉迷于网络,要学会合理利用网络。【评分说明】判断1分;理由能从两个不同角度正确分析理由,每点2分,2 点3分;共4分。本大题共8分。其它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特别提醒:判断错误,整题不给分)。32.(1)看新闻;看电视、看报纸、听老师介绍等。评分说明:第二空答出任意一点得 2 分,其它言之有理符合题意酌情给分。亲社会行为;必要性:青少年阶段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我们应该养成亲社会行为。重要性(意义):亲社会行为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①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②能够为他人带来温暖,使人际关系更加融洽,为社会增添正能量。评分说明:第二空答出任意一点得 2 分,其它言之有理符合题意酌情给分。①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②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③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评分说明:答出一点得 2 分,本小题共 6 分。其它言之有理符合题意酌情给分【评分说明】每点2分,共6分。其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33:(1)网络改进了社会治理方式。网络推动信息互联互通,有助于完善线上线下一体的智能化、精细化公共服务,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畅通人们参与社会怡理的渠道,有助于人们表达诉求,保障人们的知悄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6分)补充:网络改变世界的表现?(网络的积极影响)①网络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网络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a.借助网络,不用舟车劳顿,我们就可以便捷地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从而大大节约成本,提高效率。b.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便利和美好。②网络促进了人际交往。如何理解网络促进人际交往?a.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使人际交往更加方便快捷。b.通过网络,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地球上任何角落的人交流互动,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纵使相隔万里,也如近在咫尺。③网络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如何理解网络推动生产方式变革?a.网络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物资的流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水平。b.加速各种创新资源的汇聚、融合与共享,成为众多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④网络改进了社会治理方式。如何理解网络改进社会治理方式?a.网络推动信息互联互通,有助于完善线上线下一体的智能化、精细化公共服务,提高社会治理水平。b.畅通人们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有助于人们表达诉求,保障人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学会选择网络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恪守道德,遵守法律。(4分)(3)我们要努力提高媒介素养,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高扬主旋律,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建设网上精神家园;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网络平台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投身于公益行动,让网络成为汇聚民智、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渠道,做网络强国的建设者、创新者。(6分)2025-2026学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手机已深度渗透并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一些控制力不强的青少年被“俘虏”,严重损害身心健康。要走出“手机控”,青少年应( )A.拒绝使用手机,自觉远离网络B.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C.控制上网时间,促进现实交往D.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禁止生产手机2.“放新办,放心办!”“放新办”是新乡市推出的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它整合了政务、交通、教育、生活缴费等板块,实现了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放新办”的运行可以( )A.防止贪污腐败 B.规范公民个人行为C.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D.保障政府决策科学3.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简称“五项管理”),越来越被大家所熟知和认可。五项管理中的手机管理,第一次明确界定了校园环境中学生和手机的关系: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但住校生小华对自己的手机如何处理却犯了难,作为好朋友,你应告诉他( )A.悄悄把手机带进教室和学习的场所,夹在书中偷偷玩B.网上空间自由开放,还没老师管,使劲玩C.手机中的未成年人保护系统很讨厌,必须想办法令其失效D.遵守规定,不将手机带入课堂,联系父母时再使用4.在通信方式上,从烽火狼烟到飞鸽传书,从纸质信件到电报、电话,再到今天的智能手机,人们的信息传递越来越高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A.每个人都从事着不同的职业B.社会生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C.我们只能在学校中了解社会D.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5.2025年3月,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期间,启明中学八年级的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与调研,开展了别开生面的“我为‘两会’提议案”活动,针对学生课业负担重、循环使用课本、交通拥堵等问题填写了建议书。对于此次活动,下列同学的说法中,你赞同的是( )A.小丽:“寓教于乐很有趣,学习只乐不苦。”B.小明:“为了同学友谊,必须完成任务。”C.小华:“分散了学习精力,纯粹多此一举。”D.小刚:“彰显主人翁意识,是亲社会行为。”6.社会关系依据其建立的基础可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下列诗句与其所体现的社会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A.“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业缘关系B.“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业缘关系C.“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地缘关系D.“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血缘关系7.网络的发展使公众可以直播带货,在家里就能买到需要的商品,医生可以远程问诊……这说明网络( )A.推动社会商家提升商品质量 B.推动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C.推动商家服务态度的改变 D.推动全社会都加入网络贸易8.近几年来,很多中小学生到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开展为期数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真正有了“亲密接触 ”。参加这一活动能让学生①学习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②体会到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③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 ④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9.马克思说: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以下与这一说法相符合的是A.个人可以独立于社会而存在 B.我们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C.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D.社会为我们解决各种困难10.社会关系从建立的基础可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下列情境中体现业缘关系的是A.小明和妈妈一起去北京故宫参观浏览 B.小慧和同学一起讨论数学题目C.小伟和舅舅一起到公园晨跑锻炼身体 D.小敏和住在同小区的小王下棋11.亚里士多德说: “人是政治的存在者,必定要过共同的生活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B.社会关系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C.个人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 D.社会关系是建立在地缘基础上的12.“夫喜群而恶独,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乐也 ”,意思是那些喜欢聚群而厌恶自己一个人呆着的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相互帮助,才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快乐。下列与此观点相符的是A.提升媒介素养 B.培养规则意识 C.维护社会秩序 D.培养亲社会行为13.学习之余,置身于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关注、了解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亲社会行为,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下面做法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有①钟玲帮助孤寡老人王大娘 ②小华在文昌门城墙乱涂乱画③潘欣积极参加假期绘画班 ④李月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4.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我们要做负责任的网络参与者。为了印证“网络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下列小明所举的事例恰当的是( )A.“十五五”规划广泛征求网络意见B.“互联网+交通”、滴滴打车、共享单车C.开放的网络世界,个人信息被贩卖D.用微信与异地的亲朋好友聊天15.“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 ”的网络时代提醒我们A.网络丰富我们生活,是锋利的双刃剑 B.网络改变交往方式,我们无需选择朋友C.网络有独特优势,只有益处没有弊端 D.网络让我们享受绝对的文化权利和自由16. 日前,福建省政府印发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2024 年数字福建工作要点的通知》,其中包括多项数字交通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等任务。下列正确的是A.此举有利于提升福建智慧健康水平B.网络只对社会建设带来有利的影响C.此举必然能建成数字经济龙头企业D.网络助力医疗发展能攻克所有问题17.新疆的葡萄干,青藏高原的野生虫草,内蒙古的牛肉干……各地各民族的农特产品或“非遗 ”文创产品,正通过网络直播带货火起来。这体现了网络①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②为文化传播搭建新平台③实现了各民族同步富裕 ④促进了民主政治的进步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8.下列选项符合右图寓意的是A.网络是把双刃剑,合理使用是关键B.网络创造新业态,地域界限被打破C.网络丰富新生活,交友可以不限制D.网络文化新常态, 自由使用不受限19.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网络时代中,面对大量的网络信息,作为中学生,我们要①加强执法,防范谣言 ②提高警惕,防止被骗③勿迷网络,学习为主 ④相信网络,随意转发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0.媒介素养一般是指人们正确地、建设性地使用媒介资源的能力。它包括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等能力。 以下同学的做法体现媒介素养的是A.小虎受网络营销模式诱导,不断增加网络阅读时间B.小孟收到游戏商家可返现的短信后立即向对方转账C.小章看到有地震的消息后不假思索地转发到家庭群D.小铭在网上查找学习资料,遇到不明弹窗立即关闭2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以下同学的行为与这句名言所表达的主旨一致的是( )①小龙参观“闽西汉剧”非遗展览②小岩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测评③小海坚持体育锻炼提升身体素质④小闽定时收看央视《新闻联播》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2.本学期的社会实践课,学校团委组织了各种活动,下面是几位同学的活动场景。其中属于亲社会行为的是( )①小明将捡到的100块钱捐给了灾区②小红去敬老院照顾孤寡老人③小亮参观景区时自觉排队④小丽利用节假日到街头清除小广告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②④23.某班计划晒出一组“我在社会中的成长”的微镜头。下列微镜头符合主题的有( )①小美:参与献爱心活动收获了他人的点赞②小丽:积极参加义务劳动锻炼了动手能力③小德:周末宅在家中玩游戏④小安:每天坚持体育锻炼养成了健康体魄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24.观察下图。从中我们可得出的主要道理是( )A.人人都能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B.个人的生活空间在不停地变换C.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D.人的身份是由亲朋好友确定的25.“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反映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 )A.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B.社会的发展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C.一个人要有远大的理想,才会有奋斗的动力D.个人主动关心、积极融入社会,才能实现人生价值26.2025年H市推广“社区治理数字孪生平台”,居民通过VR议事例会参与旧改讨论,收集建议2.3万条,九成方案实现“民意定制”。这表明( )A.创新保障公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 B.专家决策是科学治理的根本保证C.数字赋能拓展基层民主实践形式 D.权力制约需要构建透明监督体系27.对下图理解正确的是( )A.医疗短视频非常受老年人欢迎 B.医疗短视频容易窃取个人信息C.学会“信息节食”辨别短视频 D.坚决抵制医疗短视频广泛传播28.近年来,网络视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升级娱乐、维护权益的方式之一。有些人为了某种目的随意剪切视频片段,编造事实、恶意炒作,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为净化网络环境,需要青少年( )①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②恪守道德、遵守法律,弘扬社会正能量③珍惜当下美好生活,坚决远离网络诱惑 ④完善相应法律制度,落实网络平台责任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9.2025年3月施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条例》要求AI生成内容标注人工标识。某公司因发布未标注AI生成新闻被查处。该法规旨在( )A.限制人工智能技术发展 B.保障网络信息的真实性C.降低企业科技创新成本 D.保证依法追究行政责任30.信息时代,一条无中生有的信息,一次不经意的玩笑,经过网络“放大镜”就可以短时间掀起“惊涛骇浪”。对此,网民应该( )A.参与网络生活,不加选择转发网络信息 B.加强网络治理,营造清朗网络环境C.大力宣传网络文明,减少使用网络 D.提高媒介素养,自觉遵守网络规则第Ⅱ卷二、非选择题:请根据下列各题要求,回答问题。共 5 小题,共 50 分。31.判断说理(8 分)判断下列做法或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打“ √ ”, 错误的在括号内打“ × ”, 并说明理由。(每小题 4 分 ,共 8 分)(1)小明利用假期参加了为期七天的夏令营活动,回到家后,自豪的对父母说:“我能完全脱离你们独立生活了。”( )理由:(2)右图中人物的行为。( )理由: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下列是小铭同学与大家分享的摘自某公众号的新闻片段。片段一: 高考前夕,一张刷屏网络的图片仿佛是送给考生的寄语。画面中,“一个穿 着航天服的背影,站在满是奖状的简陋小屋里 ”。有人为这幅图片写下一句注脚:“一 张张奖状是他奔赴星辰大海的船票。 ”图片中的主人公是大学教授桂海潮,曾以航 天员身份遨游太空。片段二:外卖小哥崔师傅在送餐途中,看到有个小女孩独自在马路上漫无目的地走着,小女孩的身边车来车往有些危险。崔师傅停下车询问小女孩,发现孩子迷路了。 他陪着小女孩等了十几分钟,始终没有家长过来,由于崔师傅急着送餐,便接上小女 孩这一“新的订单 ”驶往派出所……小铭同学是通过哪一方式了解社会生活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可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4分)(2)根据片段二,请你推测外卖小哥接上“新的订单 ”是什么行为?为什么要养成这样的行为?(6分)(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养成片段二的这一行为。(6分)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 2025 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们通过网络广泛收集民众意见和建议,许多民众通过网络平台积极参与讨论,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同时,一些政府部门也利用网络直播等形式,对政策进行解读和宣传,与民众实时互动。 材料二:2025 年上半年,某短视频平台上出现大量关于“新型食品添加剂危害健康”的不实视频,这些视频迅速传播,引发民众对食品安全的恐慌,导致部分食品企业销售额大幅下降。相关部门迅速介入,对造谣者进行了依法惩处,并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 材料三:为助力乡村振兴,一些大学生利用网络直播带货,将家乡的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市场,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同时,一些网络公益平台发起“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通过网络筹集资金和物资,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1)材料一体现了网络如何改变世界?(6 分) (2)结合材料二,谈谈我们应如何辨别和抵制网络谣言。(4分) (3)材料三中大学生和网络公益平台的行为对我们传播网络正能量有何启示?(6 分)试题 第3页(共6页) 试题 第4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