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北昌黎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国庆返校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两部分,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然.如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近年在湖北屈家岭遗址发现了多组建造工艺和理念非常成熟的距今5 100年至4 900年的水利系统,包括水坝、蓄水区、灌溉区和溢洪道等,植物考古显示该区域存在史前稻田。这可以用来说明该地区( )A.农业发展优于游牧渔猎B.开启了我国早期治水先例C.具备早期农业文明特征D.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2.汉代每年正月举行盛大朝会,朝贺献礼后皇帝置酒宴饮,“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此举旨在( )A.加强中央集权B.践行儒家治国思想C.强化君主权威D.巩固上下尊卑关系3.下图是宋代的重要发明——攻城头车,其结构设计、制造技术和作业方式集合了攻守城兵械的大成,体现了宋代工、农、兵等纯粹科学中大型半机械化器械设计的一般原理和造物思想,并作为“武备典型”写入了《武经总要》。这( )A.反映中国传统科技进入了总结阶段B.体现了民营手工业制造技术精湛C.说明崇武抑文思想推动了军事发展D.透视了独具时代特色的工匠精神4.元朝统治者决议“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确定了宋、辽、金三朝独立成史的原则,修正了南北朝修史时出现的“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的弊病。这反映出元朝( )A.强化了“大一统”的政治意识B.提升了对边疆的基层治理C.开创为少数民族修史的先例D.违背民族交融的发展趋势5.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处在大中城市和农村墟集之间,许多是从村庄、集市发展而来,市镇居民少则几百户,多达千户。如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的一个荒村,到乾隆时“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这表明,明清江南市镇( )A.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B.冲击了传统的经济结构C.发展了多种经营模式D.推动了城乡交流和繁荣6.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这意在强调( )A.战争发生的必然性B.战争起因的复杂性C.工业革命的负面性D.鸦片战争的侵略性7.1894年,居住在湖北的西方人设立了宜昌书信馆,开通邮政业务并发行邮票。下图是当时发行的一枚邮票,图案中间为宜昌城区地图。据此可知( )①标志近代中国邮政业兴起②中国主权受到西方列强侵犯③中西方文化的不可融合性④客观上促进中国邮政业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8.1932年,《国闻周报》在《我们的希望》一文中对南京政府表示,“一、我们希望以对外的‘镇静’工夫来对内;二、我们希望以对内的‘强硬’态度来对外;三、我们希望以对外的‘涵养’工夫来对内;四、我们希望以对内的‘勇猛精神’来对外”。这篇文章( )A. 回应了“攘外必先安内”的要求B. 表达了团结御侮的民族意志C. 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D. 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精神基础9. 下表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分配表。据此可知,“一五”计划( )A. 工业布局在地域上趋于合理B. 照搬了苏联的经济建设经验C. 成功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D. 兼顾了重点建设和民生改善10. 1970年6月,毛泽东在会见非洲外宾时说道:“我们愿跟你们非洲站在一个行列。就是亚非拉,第三世界嘛。我们把自己称作第三世界了。”1974年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的发言中,向全世界阐述了毛泽东提出的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三个世界”划分思想的着眼点是( )A. 反对霸权主义 B. 改善对外关系C. 提高国际地位 D. 重返联合国11. 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同时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报告中的重要论断( )A. 说明我国已经步入社会主义新阶段B. 适应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C. 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完善D. 反映了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12. 右图是苏美尔文明中乌鲁克古城的公元前3400—前3000年出土的泥板,记录了当时的生产生活状况。大意为“在37个月内收到了29 086单位(约合138 201升)的大麦,由名叫‘库辛’的人签核”。该文物( )A. 证明了两河流域商品经济的繁荣B. 当时的文字还难以做账目C. 是研究当地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料D. 能够证明早期国家形态出现13. 玉米原产于美洲,具有耐寒、耐旱、产量高的特点。1494年,哥伦布船队从美洲带回了一包玉米,此后玉米被好奇的西班牙人试种。1618年,威尼斯共和国政府允许农民用玉米作为赋税上交,后来玉米种植向欧洲各地扩展。据此可知( )A. 欧洲贸易中心发生重大变化B. 世界市场形成推动生产关系变革C. 物种交流源于新航路的开辟D. 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推动的结果14. 1836年,美国学者开始将南部美洲称为“具有拉丁文化特性的美洲”。1856年,面对美国的南扩,哥伦比亚学者创作了《两个美洲》的长诗,吟道:“拉丁美洲人哟,面对来犯敌人。”“拉丁美洲”的概念从此在南部美洲迅速传播开来。这一概念的传播( )A. 推动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战争B. 反映列强争夺拉美日趋激烈C. 造成了拉丁美洲发展的落后局面D. 大大影响了整个美洲的发展15. 据下表格材料推知,苏联(联)( )A. 经济政策具有连续性B. 经济政策服务于国家战略C. 斯大林体制积重难返D. 农产品与市场的紧密联系16.据世界银行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末,非洲共有200多个地区合作组织。1991年召开的第27届非统组织首脑会议签订了《建立非洲经济共同体条约》,计划在34年内分6个阶段建立非洲经济共同体,实现拥有一个统一的内部市场等。这表明( )A.经济全球化促进了非洲的联合B.非洲加快政治经济一体化建设C.非洲国家探索联合发展的道路D.非洲的联合深受欧洲联合影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明朝中后期,江南经济出现了不少新变化。以苏、松地区为例,农家的经济收益越来越仰赖于不供自己消费的棉花及其纺织品。“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从此出”。嘉、湖地区和苏州府南部在蚕桑业、丝织业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其产量、品种有所增加,而且产地日趋扩大。棉作、蚕桑逐渐有了压倒稻作的倾向,使得棉花、蚕桑的丰歉成为不少农家生计的决定性因素。由于棉作、蚕桑受市场的制约与日俱增,市镇上即有商人经纪此事。他们并无牙帖、牙税负担,可操纵市价,早晚迥别。棉户、蚕户消费的粮食中部分是从市镇购得的。当地市镇商人从湖广等地购买粮食,运回销售。随着乡居地主纷纷向城居地主的转化,出现了“田主虽易而佃农不易”“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的现象。——摘编自樊树志《明代江南农业经济的新变化》(1)从材料的叙述来看,江南经济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怎样的新变化 (6分)(2)你认为明朝中后期江南经济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与所学予以说明。(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清朝自17世纪后期以降,财政长期盈余,即使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仍能保持盈亏的大体均衡。甲午战后,清廷开支急剧上涨,入不敷出状态愈演愈烈。清政府不得不推行改革,力求财政的“近代化”。考察东西洋各国的大臣回国后提出效仿东西各国,设财政部、会计检察院等,慈禧等最终弃“财政部”不用,改户部为自古已有的“度支”,对会计检察院等更是置之不理。1908年,清廷决议采行新的预决算制度,欲“整齐天下之财政”,具体的过程中,各省与度支部的主张并不相同,特别是涉及各省岁入、岁出的安排,在各省造册上报的省预算中,体现出保护地方利益、推诿抵制的倾向。清政府为推行“新政”、摊派赔款等,默许地方就地筹款,国家传统税收外的各种捐税逐渐取得了合法地位,一时间民心涣散,民变四起。——摘编自王燕《晚清财政变革与国计民生》等——摘编自《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财政近代化转型的背景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10分)(2)指出材料二中财政支出的阶段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对上述变化予以合理解释。(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解放战争时期,辽宁各级党组织成立支前委员会,动员当地群众积极参加战勤队伍,动员了近百万民工队伍随军作战,从人力、物力上鼎力支援人民解放军,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辽宁解放后,在东北局指示下,辽宁各级党组织迅速组织了6万名民工随军入关,担任战勤任务,并组织万余辆大车、数万副担架随军行动。辽宁解放区还抽调20余个卫生机关、近6 000名医务人员随军入关,并集中大批粮食和其他军用物资,满足入关部队的需要。辽宁的军工产品特别是武器弹药,除少部分供应东北留守部队外,绝大部分支援关内人民解放军。这些武器弹药对关内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摘编自《中国共产党辽宁历史简明读本》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政权抗击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共辽宁省委领导人民全力支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辽宁人民肩负繁重而光荣的支前任务,在人力物力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动员与支援,据不完全统计,朝鲜战争期间,辽宁先后动员246.2万人次参加了抗美援朝的各种战勤工作,出动战勤大车13.3万辆,捐献粮食356.56万吨,捐款折合战斗机235架,辽宁的许多工厂夜以继日地为志愿军生产军需物品、武器弹药,竭尽全力保证前线的物资供应,为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保障。辽宁在抗美援朝时期参军参战人数达到32.15万,为志愿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源,为赢得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摘编自《中国共产党辽宁历史简明读本》(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宁民众为全国解放做出的贡献,并分析辽宁民众踊跃支前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辽宁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所做的贡献。(4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凡尔赛条约》的主导者是以强权和实力著称的英、法等战胜国,但除非这些处于主导地位的国家能够一直保持自己在战后初期所占有的优势地位,永远将战败国踩在脚下。然而,在国际关系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任何“优势”都只能是一种相对的、过程性的现象,到1929年德国重新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经济大国……和约关于战争的罪责问题,激起了整个德意志民族的抗议,人们怀念帝国,希望出现一个强有力的铁腕人物“重振国威”。和约的主导者一直为防止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扩大而敌视苏联,这一立场在此后20年都没有改变,使先前在欧洲东部一直钳制德国的有效力量由此消退。和约在保障未来方面的语言尽管那么华丽,其实只是一纸空文,无法避免20年后更大冲突的全面爆发。——摘编自万楚蛟、高英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脆弱性——从体系建制角度分析其弊端》等围绕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拟定一个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立论准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河北昌黎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国庆返校考历史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两部分,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2.阅卷老师应严格按照此答案进行阅卷,必要时可增加答案要点,但应该提前与阅卷组组长沟通并通知阅卷组。3.请各位考生按照答案中评分标准认真核对。4.阅卷结束后,阅卷老师请与阅卷公司核对阅卷结果是否已经上传,无误之后即可结束阅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 C C D A D A C B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A B C D D B C17.【答案】(1)新变化: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商业市镇兴起;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长途贩运兴盛,国内市场扩大;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土地经营权与所有权呈现分离趋势。(6分,答出三点即可)(2)因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统治者重视经济,适时调整生产关系;新作物引进,土地利用率提升;前代经济基础好;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6分,答出三点即可)18.【答案】(1)背景:清政府财政问题丛生;西方财政治理的影响;列强侵略,清朝统治危机加剧。(4分,答出两点即可)原因:清政府改革以维护专制为目的,改革不彻底;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威下降;改革激化社会矛盾,缺少认同。(6分)(2)变化:1952—1960年国内基本建设支出占比较大,1960—1962年对农村、农业支出占比有较大提升。(2分)解释:1952—1960年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国内基本建设投资不断增加,对农村、农业支出相对较少;1961—1962年政府实施“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工业投资比重下降,农业投入比重上升。(4分)19.【答案】(1)贡献:组织民工做战勤工作;集中辽宁地区物资(特别是军工产品)支援关内解放战争;组织医护人员参与解放战争。(4分,答出两点即可)原因:土地改革激发了辽宁人民的革命积极性;中共辽宁省委的正确宣传和领导;辽宁地区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传统。(4分,答出两点即可)(2)贡献:提供兵源;承担各种战勤工作;捐献粮食和钱款;保障前线物资供应;辽宁工农业生产的快速恢复为抗美援朝战争提供物质保障;辽宁地处抗美援朝战线最前沿,在战争中承担的任务更艰巨。(4分,答出两点即可)20.【答案】示例论题:凡尔赛和约所建立的凡尔赛体系孕育着更大的冲突。(2分)论述: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召开了巴黎和会,与会各国缔结了《凡尔赛条约》,在欧洲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强权和实力著称的英、法等战胜国,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对战败国处理过于苛刻,加深了民族仇恨,为法西斯势力的上台提供了机会。英、法等国排斥敌视苏联,甚至使法西斯侵略朝向苏联,苏联与德国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使德国法西斯侵略西欧得到了有利条件。(8分)因此,《凡尔赛条约》内部充满了各种矛盾,不利于战后国际秩序的长期稳定,和约只是一纸空文。(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