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3张PPT)诗歌的比较鉴赏学习目标壹贰了解高考诗歌中比较鉴赏的基本题型及设题角度掌握比较鉴赏诗歌中不同题型的答题方法叁学会规范答题设题角度比较鉴赏1.比较诗歌的形象(意象)2.比较诗歌的语言3 .比较诗歌的表达技巧4 .比较诗歌的感情态度命题考点2诗歌内容、情感基调、思想感情比较3表达技巧比较(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1诗歌形象比较(意象、意境、人物、事物、景物形象)4诗歌语言比较(炼字、炼句、语言风格)典型分析之(一)2022年全国甲卷画眉鸟 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禽 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B. 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C. 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D. 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C典型分析之(一)2022年全国甲卷画眉鸟 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禽 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15.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答: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环境中的叫声,抒发了诗人希望挣脱羁绊、归隐山林、向往自由的感情。②文诗中对画眉鸟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叫声的听觉感受,衬托了诗人在公务闲暇时高洁出尘、淡泊闲适、悠然自得的状态。典例分析之(二)2022·全国乙卷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5.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①《送》诗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深情厚谊来宽慰朋友,排遣离愁,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②《白》诗中,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运用设问和对友人的祝福,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题型特点题型: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给出一首诗词和学过的课本上的诗词篇目或诗句,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给出一首词,对其上下片感情、手法等异同进行分析评价。辨析一首诗词不同版本各自的妙处。相同作家相同题材课内外比较不同作家相同题材不同情感(手法等)比较那么,诗歌的比较鉴赏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在鉴赏时我们该如何切入、如何作答呢?比较鉴赏基本原则整体把握,求同辨异第三章节题型一:比较感情态度《泊岳阳楼下》《登高》主要意象意境手法情感篇目岸风夕浪、舟雪寒灯、鲲鹏壮阔、凄冷对动荡时局的担忧,但也有着鲲鹏般远大的报国热情借景抒情、对比、用典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萧瑟、悲凉老年多病漂泊西南的感叹,凄凉孤独的无力感借景抒情《泊岳阳楼下》抒发的情感与《登高》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泊岳阳楼下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参考答案: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2分)异:①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仍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2分)。②《登高》则更侧重于抒发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2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暮春山间[宋]黄公度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暮春[宋]黄庚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4分)【方法1:抓景析情】辨异:①两诗主要意象?②各自意境特点?③情语?方法:辨异【抓景析情】比较意象、品味意境、体悟情感《暮春》《暮春山间》落花柳绵东风斜阳子规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香冷寂凄凉寂静幽美伤春之感赏春、喜春之情(闲适之情)愁缓步(闲适)主要意象意境情语情感篇目答题示例:①《暮春》一诗主要抒发了诗人惜春伤感之情,(步骤1)通过落花、柳绵、子规等暮春意象渲染了冷寂凄凉的气氛,来表现其伤春之感;(步骤2)②《暮春山间》一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欣赏山中暮春之景的愉悦闲适之感,(步骤1)是通过写诗人缓步春山,看到莺、燕各自轻盈飞翔和桃花凋谢,又闻到涧水香来表现的。(步骤2)指出情感具体分析指出情感具体分析课堂总结:诗歌情感比较方法:求同:抓住共同意象、事件分析共通的情感辨异【抓景析情】意象、意境、情语【抓事析情】事件、行动、情语对比事件;对比行动细节;对比情语对比意象;对比意境;对比情语。分类突破(四)思想感情知人论世,注意注解。抓关键词语。(直接或间接表达出喜怒哀乐)积累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读标题。(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和感情基调)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注意:内容凸显情感,分析思想感情,不能脱离内容孤立分析。情感内容→解题要领:1.要熟悉课本诗句,并能准确鉴赏。2.了解作者生平,熟悉作者思想,结合全诗的感情基调分析。3.恰当使用思想感情鉴赏术语。4.分层或分句分析第三章节题型二:比较表达技巧解题方法 ①明确题干要求,注意题目是要求分析“相同点”还是“不同点”。②运用先分析相同点,再分析不同点的思路来答题。③要结合诗歌所写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中体现其相同点或不同点。④组织答案时,应先指出其所用手法,继而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比较表达技巧解题方法: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①刘长卿②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戍临江夜泊船。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长沙过贾谊宅③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④,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唐肃宗至德年间任鄂岳转运使后,出巡到夏口(今湖北武昌)一带时所作。元中丞为诗人友人,当时被贬到岳阳。②刘长卿(约726—约786),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742—756)进士,曾因事下狱,两遭迁谪。③此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时。④栖迟:居留。两首诗颔联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在汉口的夕阳中,不时可见渡江的鸟儿侧身奋飞,遥想洞庭湖满涨的秋水,和远天连成一片。踏着秋草独自寻觅你的足迹,只有暗淡的斜阳映照着寒林。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长沙过贾谊宅寓情于景虚实结合踏着秋草独自寻觅你的足迹,只有暗淡的斜阳映照着寒林对友人的牵挂思念之情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表现出对贾谊的景仰向慕和自己的孤独落寞之情看夕阳西下,暮归的鸟儿斜着翅膀渡过江去,遥想洞庭秋水浩渺,似与渺远的天边连在一起。寓情于景实景原则:整体把握,先同后异。方法:分清类型,解析诗句,明确效果写景手法描绘画面效果或情感篇目答题模板 ①相同点:两首诗都运用了……手法(具体分析),表现出诗人的……,抒发了……的情感。②不同点:前诗运用了……手法(具体分析),表现出诗人的……,抒发了XX的情感;后诗则用了……手法(具体分析),表现出诗人的……,抒发了……的情感。比较表达技巧解题方法:答案示例:①相同点:寓情于景。第一首诗颔联中诗人远眺汉口,看夕阳西下,暮归的鸟儿斜着翅膀渡过江去,遥想洞庭秋水浩渺,似与渺远的天边连在一起。诗人身在汀洲心驰洞庭,对友人的牵挂思念之情充盈其间。第二首诗颔联“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贾谊旧宅,表现出对贾谊的景仰向慕和自己的孤独落寞之情。②不同点:第一首诗颔联分写两地景物,一为实景,一为虚景。上句实写诗人回眸汉口所见的暮景,下句虚写友人所在地洞庭湖浩渺的水色,虚实相生,使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真挚、浓烈。而第二首诗颔联所绘为眼前实景。(如果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①明确题干要求,注意题干要求分析两首诗的“相同点”还是“不同点”。②明确比较的对象和范围,明确考查的表达技巧的类型③组织答案时,应先指出所用手法,继而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 [答题模板]前诗运用了……手法(具体分析),表现出诗人的……,抒发了……的情感;后诗则用了……手法(具体分析),表现出诗人的……,抒发了……的情怀。比较手法技巧解题方法:第三章节题型三:比较形象(意象)不同诗歌同一意象比较送崔融①杜审言②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坐觉③烟尘扫,秋风古北平。【注】①崔融:杜审言的友人,时任节度使书记官。②杜审言:(约645- -708),湖北襄阳人,官修文馆直学士。 杜甫祖父。③坐觉:安坐军中,运筹帷幄。④古北平:古郡名,此处泛指北方边地。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四面边声连角起”与本诗“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都写了“边声”,二者各有什么特点 其作用是什么 (5分)【读懂诗歌】君王将派遣大将出师远征,你作为书记官也奉命随行。饯别的酒宴规模十分盛大,雄壮的军威轰动整个洛城。旌旗在晨光下迎着朔风招展,笳声在月色里放声长鸣,响彻边城。你稳坐军中,筹划灭敌计谋,北方的边境秋天就能平定。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答案示例:特点:前者悲凉,后者豪壮。作用:前者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与忧国的悲慨之情做铺垫;后者渲染了军营整肃的氛围,衬托出士气的高昂。(特点2分,作用3分,意思对即可)解题要领:1.积累传统意象的寓意2.把握全诗情感3.善于联想类比答题模板:这两首诗都写了……形象(意象);前者侧重写了……,抒发了……的情感,而后者侧重写了,抒发了……的情感。不同诗歌同一形象比较这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注】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答案示例】①吕诗着重描写木芙蓉逍遥闲适、从容自在的形象。任凭风吹雨打,不管环境多么的恶劣,也按自己的本性,自开自落,不必像桃李一样凭借东风才能开放。②范诗突出了木芙蓉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形象。木芙蓉冒着微寒,在秋天孤单地开放,不畏寒冷侵袭,突出了木芙蓉在寒冷中的顽强。第三章节题型四:比较语言(一)比较语言——炼字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登崖州城作① 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注】①《登崖州城作》是李德裕63岁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请结合诗句赏析两首诗中“望”字的妙处。 (5分)解题方法 ①结合所用手法,分析其所写内容。②明确所炼之字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揣摩其在谋篇布局中的作用。③分析这个字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④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分条作答,使答案条理清晰。答题模板 ①两诗中都用了X字。②在前诗中,X字XX(统领、引领)下文,表现出对XX的XX(追求向往),抒发了XX的情怀。③后诗中的X字,则表现了诗人对XX的XX,抒发了X X的情怀。(一)比较语言——炼字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登崖州城作① 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注】①《登崖州城作》是李德裕63岁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请结合诗句赏析两首诗中“望”字的妙处。 (5分)篇目 字义 结构作用 表达效果送杜十四之江南 眺望登崖州城作 眺望收束全篇引领全篇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无限牵挂的痛苦之情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方法:①解说字词的字面义②分析字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及效果(一)比较语言——炼字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登崖州城作① 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注】①《登崖州城作》是李德裕63岁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两诗都着一“望”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 (5分)答案示例: 两诗都着一“望”字,都为“眺望”之意。 孟诗之“望”,在末句,写极力远望友人离去的方向,收束全篇。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无限牵挂的痛苦之情。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独自登楼眺望帝京的画面,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方法 第一步:解说字词的字面义][方法 第二步:分析字词内容;写明在结构和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和效果]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①乾元二年(759),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句更妙?为什么? (5分)(二)比较语言——一首诗不同版本的比较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答案:①我认为“雁引愁心去”更妙。步骤一:表明观点。②“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③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彩,更新颖。步骤二:解析诗句。步骤三:总结。 [解题方法]①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②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实际。③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比较,看哪种用语更能准确表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答题模板]我认为……句更好,此句运用了……手法(修辞格),使句子更……(生动、凝练、具表现力),更能表达出诗人……的心情。答题指津答题指津(二)比较语言——一首诗不同版本的比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