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2张PPT)温故知新关于陶渊明,在《高中语文必修_____册》我们已经学习了他的《________________》。回忆背诵归园田居 (其一) 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上归园田居(其一)“两晋无文章,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欧阳修归去来兮辞隐归陶渊明1、陶渊明简介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官而去,从此归隐田园。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主要作品:《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分辞》《桃花源诗》等。2、家世背景曾祖父或为陶侃(kǎn),东晋开国元勋,以军功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官至武昌太守。父亲陶逸曾任安城太守,去世很早。外祖父孟嘉为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长史执掌事务不一,但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相当于秘书长或幕僚长,将军下的长史亦可领军作战,称作将兵长史)至陶渊明时家道已经衰落。3、陶渊明生平经历少年时曾怀有“大志济于苍生”的志向。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29岁以前,居家读书。29岁至41岁:时官时隐第一次:出为江州祭酒,不久自行解职归家。第二次(36岁):为荆州刺史桓玄幕僚。(桓玄是个有野心的军阀,陶渊明有所察觉,为避免卷入政治风波,又恰逢母亲去世,于是归隐。后来桓玄叛乱,刘裕平定。)第三次(40岁):先后做过镇州参军刘裕、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时间都不长。41岁那年,担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即自免去职。(“应束带见之”“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隐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4、文章背景《晋书·陶潜传》: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题目解说归去:回去(山水田园间) 来:助词/无意义兮:语气词 辞:文体 序:序言归去来兮辞(并序)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与“赋”相近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比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以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辞和赋的区别,一般来说,辞重抒情,而赋重咏物说理。本文分“序”和“辞”两节,序以散体叙事,介绍写作缘由,省思昔日,辞以骈体抒情,想象未来。二者互为表里,同抒一种情怀,相得益彰。字音字形轻飏yáng 熹微 xī 乃瞻衡宇zhān载欣载奔zài 眄 miǎn 流憩qì出岫xiù 景翳翳 yì 盘桓huán乐琴书lè 西畴 chóu 棹孤舟 zhào窈窕yǎo tiǎo 曷不 hé 耘耔 yún zǐ东皋gāo 乘化chéng试给序言划分层次,找出陶渊明就职原因和辞官原因。略读序言,思为何而归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耕田 种植供给自己生活小孩第一个动,维持;第二个名,生活凭借没有维持生计的本领县丞,县尉,县中较高官吏忧虑解除而放松的样子没有恰逢爱惜人才因为表被动或动作中偏指一方战乱未停息害怕距离即“官田”,政府控制的土地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rěn,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思念的样子为什么呢资质,本性造作勉强急迫身心都感到痛苦从事指做官失意的样子不久名作状,像骏马一样违反自己的意志感到痛苦夜晚庄家成熟一次,引申为一年文言文中表示荒年的字词:凶:「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侵:岁侵。(年成不好。)不稔:不成熟。歉岁:农业欠收之年。「久饥初稔,累给并偿,是使民遇丰年而思歉岁也。」灾年:受灾之年;荒年。凶年:收成不好、闹饥荒的年岁。荒年:农业欠收之年。饥馑:灾荒;荒年。年谷不登:年谷,一牛收获的谷物;登,成熟,完成。指年成很差俭:歉收。 丰则籴(dí买进(粮食)),俭则粜(tiào)。——房玄龄《晋书》表示丰收的字词:稔:成熟。穑:收获,丰收(不稼不穑)穰(ránɡ):庄稼丰熟丰:指农作物收成好。如:丰稔(庄稼成熟、丰收);丰歉(收成好坏)饶:富裕,丰足。赡:足;充足;足够。如:赡裕(丰富,充裕)足:充实;完备;足够。如:足食足兵(指国内粮食兵备均甚充足)给jǐ:衣食丰足;充裕。 岁岁广开,百姓充给。——《齐民要术·序》维持生计:“家贫”“幼稚盈室,瓶无储粟”亲故劝说:“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有施展抱负之可能:“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合适的地点:“彭泽去家百余里”嗜好的满足:“公田之利,足以为酒。”《五柳先生传》:“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就职原因 陶渊明为何会辞官?①根本原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苏轼:“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不为五斗米折腰”②直接原因:“饥冻虽切,违己交病”③表面原因:“程氏妹丧于武昌”序言小结序言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出仕原因辞官原因交代写作的时间和背景家贫子多 养家无术亲故劝告 诸侯惠爱彭泽不远 公田有利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程氏妹丧于武昌质性自然任性随情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疑问副词,为什么荒芜介词,让,使被形体,指身体役使,奴役疑问副词,为什么挽回补救正确的船缓缓前进行人光线微弱失意的样子未来的事情认识漂流摇晃的样子错误的文言文中常常出现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结构,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用法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根据对位词义相同或相反 推断“谏”在此处的意思是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挽回”根据对位用法相同 推断“以”的用法是“连词,表修饰”求全责备,民殷国富,登峰造极,文过饰非,扶危济困,比肩接踵,怜香惜玉,心驰神往,——爱惜、爱—— 向往——要求对人或对人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富裕——登上,到达——掩饰 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扶助——紧接着,紧挨着含义相同相近党同伐异,夙兴夜寐,寤寐求之,避重就轻,欲盖弥彰,避:躲避;就:靠近盖:掩盖;彰:彰显伐:讨伐;党,偏袒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夜:夜里;夙:早上 早起晚睡。形容勤奋。寐:睡觉;寤:醒来含义相反相对精读第二段,把握寓情于景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简陋的房屋看见代指隐士住处近于,接近形作名,儿童看指树使动,使愉快深知形容居处狭小“今如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游玩,游览抬头远望拄着拐杖流憩:指无目的地漫走和随时随地休息无意峰峦日光阴暗的样子太阳下山徘徊表目的,来第一段最后两句、第二段重点写了诗人归家的过程,分析诗人在各个环节的心情。归途归心似箭抵家欣喜若狂居室舒适安逸涉园流连忘返文本解读到家后诗人享受了哪些田园的乐趣?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亲情之乐松菊犹存赏菊之乐引壶觞以自酌饮酒之乐策扶老以流憩游园之乐从第2段中找出表现作者高尚情操的语句,仔细品味。①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世事变迁,世态炎凉,惟我不变。喻指自己孤傲而又淡泊的人格仍在。②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虽是陋室,却怡然自得,有淡泊明志之意。③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托物言志,“孤松”示孤高坚贞之志。对比。即“寄傲”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审容膝之易安”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鲜明的对比突出傲世的情怀。表面上是说夕阳西下,自己仍在松树下徘徊,实际上是说社会黑暗,官场腐败,自己虽已到垂暮之年,但仍要保持高尚的节操,流连孤松象征作者的耿介之志,这一部分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的悠然和谐的意境。如何理解“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寓情于景以云的无心出山,寄寓自己的无意求富贵而出来做官;借鸟的倦飞还巢,寄寓自己的急于辞官归田。含蓄表达了他对仕途生活的厌倦之情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托物言志、拟人、借景抒情用“无心”和“知”三字,把云和鸟人格化。以云的无心出山,象征自己的无意求富贵而出来做官;借鸟的倦飞还巢,象征自己的急于辞官归田,含蓄表达了他对仕途生活的厌倦之情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探究景中情:《归去来兮辞并序》写到了回家后的种种景物和场景,这些描写是实写(眼前之景)还是虚写(想象之景)?(1)作者同时期的作品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有会而作》(2)前人的评价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 ‘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认为本文自 “舟遥遥以轻飏”至“亦崎岖而经丘”,其谋篇机杼与《诗经 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由此可见:实则虚写,是想象之景人未归,情先有,更能凸显出作者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的喜爱之情。研读课文——第3段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状语后置句: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宾语前置句:复驾言兮焉求。使……停止使……断绝驾车知心话春天到了耕种之事田地命人备置外面覆盖着帷幕的小车划桨疑问代词,什么幽深的样子循着羡慕顺应天时将要终结感到愉悦名作动,弹琴、读书感到快乐草木滋长茂盛的样子水流细微的样子2、最后四句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通过描写草木生机勃勃、泉水奔流不息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触景生情,以万物能够顺应天时,自在生长,反衬自己的“不得时”抒发了自己生不逢时的伤感;以自然的永恒反衬自己生命的短暂,抒发人生苦短的惆怅;结构上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实现过渡。研读课文——第4段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算了吧寄托身体天地间,世上“何”,为什么随心所欲指生死为什么不安的样子疑问代词,哪里到,往仙乡,神仙居住的地方期求留恋,爱惜指万物得时的春天倚杖,扶杖除草,培土高地放声长啸吟诵,吟唱姑且随顺大自然的运转变化到生命的尽头意动用法,以…为乐指示代词:那疑问代词,什么疑虑精读第4段:1、简单梳理第4段的内容。委心任去留遑遑欲何之不求富贵,不求成仙良辰、执杖耕耘舒啸、临清赋诗乐天安命承上而问卒章显志自我解答第4段表达顺其自然、乐天安命之意。挣脱名利的羁绊,摆脱生死的束缚,达到淡泊、平静、自由的境界。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2、“曷不委心任去留”包含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叹?作者感叹人生苦短,余生不多,强调顺其自然,这是作者率性洒脱的人生观的体现,也是对社会另外一种形式的反抗。3、面对短暂的余生,陶渊明决定怎样度过?怀良辰以孤往 悠游山水或植杖而耘籽 躬耕田园登东皋以舒啸 独抒性灵临清流而赋诗 寄情诗赋精神追求4、面对如此惬意的生活,作者发出了什么感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有他乐天安命的思想,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反映了诗人归隐田园的复杂心情。归去之悟卒章显志6、探究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内涵:有人认为这篇文章集中表现作者回归田园之“乐”,有人认为其“乐中有悲”,你认同哪一种说法?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知识积累,谈一谈你的看法。(1)依据文本:耕植不足以自给;瓶无储粟;未见其术;饥冻虽切;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乐琴书以消忧;感吾生之行休;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2)补充材料:“忆我少年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陶渊明直到29岁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还要苟合取容,身心交病。隐居乡村、贫贱终身,是为了维护自身尊严、保持人格独立。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挣扎,更是一种悲号!3、有人认为这篇文章集中表现作者回归田园之“乐”,有人认为其“乐中有悲”,你认同哪一种说法?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知识积累,谈一谈你的看法。乐中有悲生活贫苦之悲人生短暂之悲济世不得之悲理想破灭之悲思想主旨《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创作的抒情辞赋,也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出仕和辞官的原因,以及归田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文章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归途之乐归家之乐归心之乐自责自悔:悟已往之不谏自恕自慰:知来者之可追抵家:欣喜若狂居室:舒适安逸园中:流连忘返家庭之乐:亲友互诉衷肠爱好之乐:琴书消除忧伤邻里之乐:春天耕种西畴自然之乐:驾车恣意遨游随遇而安,乐天安命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艺术手法质朴凝练音韵和谐语言特色文本小结比较《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结构的异同《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同:异:叙宴集盛况(乐)—发人生感慨(痛)—明作序目的(悲)归途——归园——归田——归心两篇文章结构都很严谨,脉络清晰。都从自然生活场景联系到生命存在的形式,从而进入到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兰》以情感流动为线索,组织串联全文;《归》紧扣一个“归”字,以归家这件事串联内容。统观《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和王羲之二者的生死观和自然观有何异同?相同点:《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并序》都体现了在“人的觉醒”和“山水的发现”的魏晋时代文士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王羲之和陶渊明都在人生苦短,终必有尽的现实面前有着心灵的悸动和思想的波澜,都在自然中感受到生命的气息和衷心的欢愉。不同点:(1)就对生死的思考而言:王羲之感叹欢乐的易逝、人生的短暂,对此感到痛苦。想要超脱生死而又认识到把生死、寿夭等同起来是一种虚妄。他希望以诗文与后人心灵相通。陶渊明则不然,对他来说,尽管“寓形宇内复几时”,但重要的是怎样选择和利用好这短暂的人生。至于死亡,只是“乘化以归尽”,他把生命和自然融为一体,因此也就没了要汲汲于突破生死的焦虑,减少了对死亡的沉痛之感。他平静随化,因而也就乐天安命。(2)就对自然的态度而言:王羲之对自然持一种审美的态度。自然是人的审美对象,虽然能带来欢乐,但欢乐很快也会逝去;陶渊明对自然持一种生命的态度。将自然作为自己精神的家园,把自己的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对他来说,自然令他愉悦,但这种愉悦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审美愉悦,而是一种在自然中反观自我,荡涤心胸,感受到生命的微笑。主旨《归去来兮辞并序》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用想象之笔写成的,是一篇述志的作品。抒写了作者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悦心情以及归田后的乐趣。文章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安适与喜悦的心情,表明他对时政,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表现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其乐天安命的归隐情怀。艺术鉴赏李格非语:“《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之痕。”元好问语:“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梁实秋曰: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1)意境的淡雅。文中,作者情真意切,“素怀洒落,逸气流行”,语言的运用充分展示了陶渊明质朴自然的风格,达到很高的审美境界。(2)语言的简洁。陶渊明是一位造诣极深的语言大师,应体会他在语言运用上平淡、简洁的特点。(3)韵律的优美。本文运用“辞”的形式,既便于叙事,又便于抒情;既有诗歌的韵律美,又有散文自由奔放、华美多变的特点。在用韵上,也是既规范典雅,又别具一格。陶渊明的辞赋文字洗练,对仗工整,多用偶句,平仄有致,声律和谐,以“兮”言情,以“辞”定体,具有整体的韵律美。艺术手法拓展延伸同是描绘山水田园,陶渊明与王维、孟浩然等有什么不同?王维、孟浩然虽擅长山水田园之作,却没有陶渊明这样真正的躬耕农亩。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在这种闲适的田园生活中,诗人心情宁静,达到了心灵发展的真正和谐的境地,这才是真正的归隐,才是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2.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3.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4.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乐天安命、厌恶官场的陶渊明,是受到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影响而辞官归隐的,那么回归田园的陶渊明是否能实现其人生价值呢 陶渊明:用生命实践真隐士至此,陶渊明解开了自己的心结。辞官归家的决定,让陶渊明既欢喜又悲伤,既自在又惆怅;这份惆怅是一种失去了人生目标的孤独,这份悲伤是生命不知所终的迷茫,这便是他的心结。回归家庭、亲近自然、隐于田园、躬耕山野、勤于诗书、酒内忘忧、乐天知命。层次清晰,一层一层递进,一直解开心结,最后下定了隐的决心,心隐。陶渊明在经历过悲痛和忧虑后,内心获得喜悦和解脱,完成了从身隐到心隐的转变。他毕生追求的就是一种坚守寒庐,寄情山水田园的惬意人生之道,一种超凡脱俗、安于清苦的隐士之风和追求冲淡闲远、恬静自然的人生品性。寄身天地,返璞归真,顺其自然,自然为人,做自然人,如此便好。陶渊明已然成为了一个形容词隐士文化:是古代正直文人因失意仕途或不满浊世等,而采取的避世的一种人生态度,他是古代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高洁人格体现。隐士情怀:厌恶官场,蔑视权贵,淡泊明志,闲适自在,保洁守志,固守穷节,娱情诗酒,躬耕田园,知天乐命,不忘思忧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精神上的一个归宿,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但是,我们对陶渊明这样的真隐士存在误解。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陶渊明的诗化田园当作不问世事、只求内心安宁,这是我们对真“隐士”的极大误解。导致很多人面对世俗的沉沦,选择了沉默或逃避;面对环境的压抑与恶化,有的人甚至选择跟上“形势”,辩解“我改变不了环境,只有改变我自己”——说得多么振振有词!提及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很多人会下意识觉得就是田园诗意的快乐和潇洒。但是如果完全靠劳作,独立于官场和贵族圈子之外,那么生活在东晋的这种社会条件下,肯定是艰难的。我们可以从他的诗中发现陶渊明很多的不平与痛苦。《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田园里可以收获的东西非常少,生活饥寒交迫,到了夜晚,他多么希望听见公鸡打鸣,因为他没有温暖的被子,如果早晨可以快点到来,他就可以不怎么寒冷了。“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而到了早晨,他又希望太阳可以早点儿落下,因为他实在太过饥饿了,天暗下来他就可以不觉得那么饥饿了。我们现在很难想象,他饥寒交迫的生活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我们还可以发现《杂诗》中,潜藏着他深深的忧虑,“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苏轼评价:“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古今贤之,贵其真也。”朱熹赞颂:“晋宋间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渊明却能够真的不要,此其所以高于晋宋人也。”鲁迅也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这就是真实的陶渊明,他不只是一个只陶醉于缥缈遥远、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他的生命是非常真实的存在,执着而奋勇向前。他始终关注时代命运,暗示他对时事的关怀,怀有儒家入世的志向。他用自己的生命实践真“隐士”,代表着士大夫精神的归宿,他用儒家的精神严正地对待生活,又用道家顺任自然的思想安顿自己的灵魂。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士大夫的精神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世选择的自由。通过“隐逸传”,他完成了隐士文化的象征符号与士大夫精神独立传统的书写。总结:在现代社会,做千年前那种避居世俗官场,以自身田园生活的诗化昭示世人、警示世人的陶渊明式“归园田居”已然不可能了。但是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依然需要“复归自然”,回到真正的陶渊明的“诗化田园”世界,那个和自然有着“不期然而然”心灵的超越与自由,有着朴实的人际关系,尊重普通人,有着简单的劳作、简朴寡欲的世界。我们是不是应该回归一些东西呢?这个要回归的心灵田园到底是什么?那个我们要亲身实践的现代“诗化田园”生活是什么?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