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0张PPT)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唐人冯承素摹本(神龙模本),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兰亭集序王羲之‖王羲之其人其书其事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1、王羲之其人 2、羲之其书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王羲之轶事(1)袒腹东床晋代的大士族郗(chi)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王家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王羲之轶事《晋书·王羲之传》记下了这样一件事:“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2)鹅池王羲之为之感动,边派人去集市买来几把扇子,取出随身带的笔墨在扇上挥毫,一一题款落印。然后对老婆婆说:“老人家,你为我斩杀了心爱的大白鹅,我很是过意不去,请把这几把扇子拿到市上,卖上几串钱,算是我对你的补偿吧。”传说“鹅池”两字出自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两人的手笔。当年,王羲之在池边刚写完“鹅”字,忽然听到“圣旨到”,便搁笔迎旨。一旁正在练字的儿子王献之,趁父亲离开之际,提笔补上了“池”字,一碑两字,父子合璧,成了千古佳话。王羲之轶事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鹅送给你。”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成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3)以书换鹅‖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 题 解 读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 ,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东晋建立后,南渡的中原士族在山水清丽的会稽广置园田别墅。风景幽绝的兰亭,就成为王羲之、谢安等名流宴集流连之地。集:集结成集。序:一种文体。解说题目“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书中位置 :序(卷首)、跋(卷末)书序:说明编写的情况、目的、介绍内容同书本有关的事情赠序:临别赠言,勉励、推崇、赞许作 者 :自序、他序(评价的内容)有关“序跋”分类内容生词注音癸丑( )会稽( )修禊事( ) 激湍( )流觞( ) 骋怀( )放浪形骸( )趣舍万殊 ( )一契( )嗟悼( )彭殇( )ɡuǐkuài jīxìtuānshānɡchěnɡháiqǔqìjiē dàoshānɡ任务一 齐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思路,理清文章脉络。齐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思路,理清文章脉络。乐痛悲——1、2 段——3 段——4 段课文研读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第1自然段介词结构后置春季的末一个月,三月一种祭礼高高的竹子都映衬酒杯排列古今,曲水旁边乐器繁盛作诗省略动词宾语举行的都形作名,贤才形作名,年轻、长者名作动,饮酒名作动,围绕使…流动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第1自然段之:定语后置标志和风用来抒发胸臆穷尽实在自然万物值得这动作名,眼睛,耳朵兰亭修禊图兰亭集会的盛况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事由修禊事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感想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信 可 乐 也人物群贤毕至,少长 咸集作者为何而乐呢?“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谢灵运人生四大美事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茂林修竹流觞曲水流觞曲水信可乐也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人贤:美景:乐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流觞曲水,一觞一咏赏心:仰观俯察,游目骋怀品读课文读出情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第2自然段助词,引起下文取消句子独立性一俯一仰之间之于通“晤”有的人通“取”不一样一时高兴的样子满足对…事情到达等到到、及过去附着因指“向之”句自然文本研读“岂不痛哉” 因何而痛?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人生短暂之痛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世事无常之痛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往事不再之痛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死难测之痛魏晋士人的生死观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静躁向内,深入内心世界,不务实际,聚众谈玄向外,寄情山水声色,不受世俗礼法约束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魏晋风流:饮酒、服药、清谈、纵情山水、狂放不羁……魏晋士人的生死观成因1、两晋时期社会极剧动荡2、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3、天下名士,为了避祸保身,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消极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第3自然段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符契。两半,可合在一起面对悲伤明白本来一、齐,作动词。把…看做一样(相等)未成年而死去的人无根据情趣一个个纵使这次(集会)的诗文2、在第4段中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句话:“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3、对于作者的人生观,还有哪些人与之相同?悲!古人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今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人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千古同悲作者悲古人,悲时人,亦悲后人。——死生之大1第四段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个字词?悲!阅读思考文本研读“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联系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作者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力斥其非,也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的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告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臧克家〕生死虽由天,人生应有为示例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雪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 史铁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全文跌宕起伏,由平淡起,先喜后悲,又归于平淡。文章最后将笔墨回到集会雅集上,谈到兰亭诗集以及做序的初衷,希望后人能够继续自己未终了的思考。如今,我们如何面对生死?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年轻护士,为救治病人,纷纷剪掉头发。84岁钟南山院士为抗击疫情辛苦工作。新冠疫情的“吹哨人〞,为他人吹响了防御的号角,而自己却牺牲了。火神山医院仅10天建成,工人们是这样休息的。死生亦大矣,吾辈当珍惜王羲之之所以悲,是因为他看重生死,是因为他热爱生命。当下,我们正处在疫情期间。我们很庆幸可以平安在家,可以一家人天天在一起,可以跟妈妈学做饭,可以和爸爸做室内游戏,可以做许多以前在家从没做过的事。有过这样的经历,更启示我们,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我们的幸福安稳,是众多人为我们负重前行,我们更应爱珍惜,更应该懂得感恩。生死虽由天,人生应有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