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北省高一年级第一次模拟选科考试历史参考答案1.B2.D3.A4.C5.B6.D7.A8.B9.A10.C11.D12.B13.D14.A15.D16.B17.(1)表现:众多商业都会涌现;新兴手工业兴起;大量货币进入流通领域;富商大贾出现。(4分,答出两点即可)原因: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社会环境相对宽松。(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意义: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加强了区域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联系;为后来的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文化基础。(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8.(1)特点:集中出现在东部疆域;政治宣传色彩浓厚;内容与形式高度公式化。(6分)(2)政治功能:展现统治成就;宣扬皇帝威德;稳定统治秩序;强化中央集权;彰显政权合法性。(6分,答出三点即可)19.(1)治国举措:厉行节俭之风;施行仁德之政;推行道德教化;废除严刑峻法;鼓励农业发展。(4分,答出两点即可)施政方针:推行“与民休息”(休养生息)政策。(2分)(2)有利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西汉在河西地区统治的确立;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张骞等人的探索精神。(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历史意义: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提升了汉朝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0.示例一观点:中华原始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多元性特征。(2分)阐述:中华原始文化的发展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区域,而是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体系。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以绚丽的彩陶为标志,以粟为农业基础;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为黑陶,而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则均以精美的玉器为显著标志。这些差异鲜明的文化形态,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多元”的底色。(8分)总之,中华原始文化如同“满天星斗”般分布于中华大地,不仅彰显了各区域文化的独特活力,而且共同推动着中华文明的演进。(2分)示例二观点:史前时期的众多区域文化共同孕育了中华文明形成的根基。(2分)阐述:略。(10分)【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河北省高一年级第一次模拟选科考试历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位于河北省武安市的磁山遗址距今约8000年,在该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数百个储存粮食的窖穴,其中部分窖穴留存有炭化的粟粒,同时还出土了成套的生产工具和集中分布的陶器群。据此推知,当时磁山地区A.已经进入阶级社会B.先民过上定居生活C.手工业门类较齐全D.国家初始形态出现2.史载,夏王太康荒废政事,沉湎游乐,导致夏朝内部矛盾激化。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趁机西进,依靠夏朝民众的支持,驱逐太康并掌控了夏朝核心区域。当少康重建夏朝统治时,联合了有仍氏、有虞氏等部族的力量。这反映出夏朝A.部族之间矛盾激化B.内外服制走向瓦解C.地方割据势力强大D.统治基础较为薄弱3.商代巫师在社会中占有相当高的地位,无论是战争、政事、婚丧,还是天文、病祸等,都要由巫师来占卜决定。当时不仅有男性巫者,还有大量女性巫者。这反映出商代A.宗教氛围浓厚B.君主权力受限C.男女地位平等D.神权观念萌发4.在西周时期的一些遗址和墓葬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诗经》中所记载的铚、缚等青铜农具。由此可见,西周时期A.社会经济走向繁荣B.青铜农具广泛使用C.生产力得到了发展D.政府重视农业生产5.春秋战国时期,狄族有白狄、赤狄、长狄三支,分布地域较广。其中的赤狄主要分布在今山西境内,与晋国有婚姻关系,“(晋献公)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晋文公),小戎子生夷吾”。这反映了当时A.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B.民族交融的发展C.民族矛盾的基本消除D.少数民族的强大6.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为了增强赵国实力,决定效仿胡人的短装紧身服饰,束皮带,穿皮靴,以适应在马上训练、作战。他通过“招骑射”“致胡兵”“养胡马”等举措,建立了一支由他直接掌控的轻骑兵部队。赵武灵王的变革【高一历史第1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35A历史答案.pdf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