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教科2024版《科学》 · 二年级上册5.建造小房子第一单元·造房子小小建筑师们,准备好了吗?今天我们要将设计图变成真实的模型!03 制作模型· 搭建框架· 制作门窗目录04 交流验收· 标注门窗明确任务请各组的小设计师们依照设计图,开始建造我们的‘微型爱心休息站’的模型!制作模型1. 搭好框架小组讨论根据我们的设计图,第一步应该做什么?我们从哪里开始搭建框架呢?为什么?制作模型1. 搭好框架所需材料:纸板、剪刀、胶水、木棍、橡皮筋、尺子、彩笔等制作模型 ×5分钟限时挑战:搭建出小房子的框架计时开始制作模型·补充问题:哪种连接方式更牢固?· 试一试:胶水粘贴 vs 插槽连接 vs 橡皮筋捆绑· 写一写:我发现____________更牢固。制作模型2. 标注门窗小组讨论门和窗户的位置建在哪里比较好?门、窗要多大才合适呢?为什么?制作模型2. 标注门窗位 置大 小我们可以用橡皮泥小人比照一下门的大小。制作模型3. 制作门窗小组讨论为什么门要能够开关?窗户为什么要透明?如何让门窗既美观又实用?制作模型3. 制作门窗① 照图拿好剪刀。② 上下移动大拇指,让剪刀口开合。③ 沿着画好的线剪。使用剪刀一定要注意:制作模型·补充问题:哪种材料最适合做门窗?· 试一试:厚纸板、透明塑料片、布料、木片· 写一写: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流验收房子设计图请将我们做的房子与设计图进行对照、研讨。说一说哪里是一样的?哪里做了修改?交流验收开始“验收”啦,每小组有2分钟的展示时间:① 介绍你们的房子特点?② 演示门窗如何使用?③ 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设计?拓展【装饰完善】:让我们的爱心休息站更加温暖友好!添加标识、设施和温馨小细节!巩固 练习我们在搭建房子的框架时,应该从哪个部分开始?( )顶部,从上往下搭建中间,从里往外搭建底部,从下往上搭建C巩固 练习下列哪种方法不能增加房子的稳定性?( ) 把底部做得越大越好把房子做得越高越好把房子做成底部大、顶部小的样子B巩固 练习使用胶水粘贴纸板时,涂得越多粘得越牢固。( )在设计爱心休息站时,应该考虑使用明亮的颜色,这样更容易被注意到。( )房子的门窗只需要考虑美观,不需要考虑实用性和通风效果。( )√×√教科2024版《科学》 · 二年级上册感谢您的聆听第一单元·造房子教科版(2024)科学二年级上册《建造小房子》教学设计课题 1.5 建造小房子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 知道建筑物的稳定性与结构、材料有关,理解“底部大、顶部小”等结构能增加稳定性。 2. 了解门窗具有通风、采光、出入等功能,其设计需兼顾美观与实用。 3. 认识到合作建造模型需要明确分工、有序操作。科学思维: 1.能够依据设计图进行施工,将二维图纸转化为三维模型,发展空间思维。 2. 在建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尝试分析原因并调整方法(如加固框架、修改门窗位置)。 3. 能通过对比、测试,评估模型的稳固性、功能性。探究实践: 1. 小组能合作使用工具(剪刀、胶水等)和材料(纸板、木棍等)搭建房屋框架。 2. 能按设计图制作并安装门窗,标注其功能,装饰完善模型。 3. 能通过“验收展示”介绍本组作品的特点和创新处。态度责任: 1. 在建造中进一步体验关爱社会服务人员的情感,认真完成“爱心休息站”模型。 2. 愿意在小组内承担任务,尊重同伴意见,共同解决建造难题。 3. 养成耐心、细致、安全的操作习惯,形成“设计-建造-优化”的工程实践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作搭建一个稳固的房屋框架,并制作安装门窗。难点:将设计图转化为立体模型,理解并应用增加结构稳定性的方法(如底部加大、合理使用材料)。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 一、聚焦 1. 教师活动:出示上节课各小组的“爱心休息站”设计图,回顾设计要求(稳固、明亮、通风、有设施)。 →提问:“设计师们,你们的图纸非常精彩!今天我们要变身小小建筑师,把图纸上的设计变成真实的模型,你们准备好了吗?” 2. 明确任务:课件出示任务——“依照设计图,建造‘微型爱心休息站’模型”。 →强调:“我们要比一比,哪个小组建的房子最稳固、最实用、最有爱心!”课 程 学 习 探索 1.明确任务与分工(3分钟)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快速小组会议,对照设计图再次明确:“我们要做哪些部分?需要哪些材料?谁负责框架?谁负责门窗?谁负责装饰?”学生活动:小组内迅速分工,拿出材料进行分类清点。教师巡视,指导分工合作。 2. 搭建框架(12分钟) (1)教师活动: →演示讲解:利用课件和实物模型,演示“从下往上”搭建的基本方法。提问:“为什么从底部开始搭建更容易稳固?”(引导学生理解基础的重要性)。 →讲解技巧:如何用胶水粘贴更牢固(适量均匀)、如何用橡皮筋和木棍加固墙角、如何使结构更稳定(底部大、顶部小)。 →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学生是否按设计图施工,遇到框架不稳固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可以让它更稳?可以参考哪种动物的家?”(如鸟巢的环形结构)。对安全使用剪刀和胶水进行个别提醒。 (2)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动手搭建房屋主体框架。 →遇到问题组内讨论或求助老师同学。尝试用不同方法加固框架。 3.制作与安装门窗(10分钟) (1)教师活动: →提问:“门窗有什么作用?(通风、采光、出入)怎样做才能开关方便?怎样保证安全又不影响通风?” →演示如何在纸板上划出门窗开口(对折纸板剪三边)、制作可开关的小门/窗的方法。 →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思考门窗的位置和大小是否合理:“开在这里采光好吗?能形成空气对流吗?” (2)学生活动: →测量、裁剪、制作门窗。 →将门窗安装到框架的合适位置,并用彩笔标注“门”、“窗”,也可设计简单开关。 4.装饰完善 (1)教师活动: 提出要求:“让我们的休息站更加温暖友好!可以添加哪些标识和温馨小细节?”(如“休息站”牌子、小花、爱心图案、模拟的小水杯和座椅)。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用彩笔、剩余材料等对模型进行美化和细节添加。 拓展:交流验收 1.教师活动: 组织“验收大会”。宣布验收标准: ①稳固性(轻轻摇晃测试); ②功能性(有门窗、有标识、有细节); ③合作性(小组分工合作好)。 2.学生活动:每组有2分钟时间展示作品,介绍: →我们的房子有什么特点?(如:很稳固、门窗通风好) →我们在建造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 →我们最喜欢哪个设计细节? 3.互动评价: →鼓励他组学生提出“我喜欢你们组的...”、“建议你们可以...”。 →教师给予积极评价,颁发“最佳设计奖”、“最稳固奖”、“最佳合作奖”等(可虚拟)。课堂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把图纸变成了实物!在建造过程中,我们知道了搭建要从底部开始,结构要下大上小才稳定,门窗要实用又美观。大家通过合作解决了问题,完成了充满爱心的作品,下一课我们还将继续探索建筑的奥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设计小房子”的实践延伸,学生热情高涨,能积极参与建造活动。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对结构稳定性、材料特性有了更直观深刻的理解。小组合作有效,大部分能合理分工,遇到框架不稳等问题时,能在教师引导下尝试调整方案,体现了初步的工程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在将平面图转化为立体结构时仍有困难,下次可提前提供简单立体骨架范例辅助理解。时间安排略显紧张,装饰环节可适当延长或移至课后。安全使用工具的教育需持续强调。总体而言,项目式学习成功整合了知识、思维、实践与情感目标,成效良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5 建造小房子 表格式教案.docx 1.5 建造小房子 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