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章 认识生物和生物学考点01 认识生物多样性1.(24-25七年级上·辽宁抚顺·期末)芙蓉花是成都市的市花,其花朵艳丽丰满,花色有红色、粉色、白色等多种颜色。这体现了生物圈中生物多样性的( )A.细胞颜色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C.遗传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答案】C【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同一物种内不同个体间的性状差异由遗传物质(基因)的多样性决定。【详解】A.生物多样性的核心层次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细胞颜色多样性”并非生物多样性的公认分类,且题干中花色差异本质是基因控制的结果,而非单纯细胞颜色的偶然差异,故A不符合题意。B.物种多样性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即物种的数量多少)。题干中仅涉及芙蓉花一个物种,未体现不同物种的差异,故B不符合题意。C.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是指同一物种内不同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差异。芙蓉花属于同一物种,但其花朵颜色有红色、粉色、白色等多种表现,这是由不同基因控制的性状差异,体现了同一物种内部的遗传(基因)多样性,故C符合题意。D.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如森林、湿地、草原等不同生态系统)。题干仅描述芙蓉花的花色差异,与生态系统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24-25七年级下·江苏扬州·期末)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A.物种多样性 B.变异多样性 C.遗传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答案】B【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详解】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考点02 生物的特征3.(24-25七年级上·广东茂名·期末)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这一现象说明生物( )A.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B.能进行呼吸C.能生殖和发育 D.能遗传和变异【答案】A【分析】生物具有多种基本特征,包括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呼吸、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等。含羞草受碰触后叶片合拢属于应激性反应。【详解】A.含羞草叶片合拢是对触碰(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体现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故A符合题意。B.呼吸是生物代谢的基础,但题干现象与呼吸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C.生殖和发育是繁殖后代的过程,与叶片反应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D.遗传和变异涉及基因传递与变化,题干未体现此特征,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4.(24-25七年级上·湖南衡阳·期末)下列诗词中描述的生命现象与其所体现的生物特征,不相符的是( )选项 生命现象 生物特征A 植物光合作用制造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 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B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C 鲸浮出水面,产生雾状水柱 生物能进行呼吸D 种子萌发,长成幼苗,幼苗不断长大 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A.A B.B C.C D.D【答案】A【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详解】A.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体现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属于生物的新陈代谢特征,而“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属于应激性,A符合题意。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生物为获取食物进行的捕食行为,螳螂捕食蝉,黄雀又捕食螳螂,这体现了生物为了维持生命活动需要从其他生物那里获取营养,属于生物新陈代谢的特征,B不符合题意。C.“鲸浮出水面时产生雾状水柱”是鲸进行呼吸时产生的现象,鲸虽然生活在水中,但它是哺乳动物,需要浮到水面用肺呼吸;鲸浮出水面产生雾状水柱是鲸用肺呼吸的表现,体现了生物能进行呼吸的特征,属于生物的新陈代谢,C不符合题意。D.种子萌发到幼苗长大体现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特征,D不符合题意。故选A。5.(24-25七年级上·广东广州·期末)火烧花的花朵并非开在枝头,而是直接生长在树干上(如图),以便小动物在爬行时触碰,进而完成授粉任务。此叙述体现了生物的哪些特征?( )A.都是由细胞构成 B.生活需要营养C.生长发育和繁殖 D.都能进行呼吸【答案】C【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详解】A.题干中火烧花花朵生长在树干上以完成授粉任务的描述,并未提及火烧花是由细胞构成这一特征,A不符合题意。B.题干中没有任何信息表明火烧花生活需要营养这一方面,没有涉及到火烧花获取营养物质的相关内容,B不符合题意。C.火烧花通过将花朵直接生长在树干上,体现了生长发育,便于小动物触碰完成授粉任务,授粉是植物繁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体现了火烧花能够进行繁殖,因此题干叙述体现了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C符合题意。D.整个题干内容都没有关于火烧花呼吸作用的描述,没有体现生物能进行呼吸的基本特征,D不符合题意。故选C。考点03 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6.(24-25七年级下·广东深圳·期末)科学家的贡献不仅拓展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边界,还推动了技术创新和社会进步。下列科学家与其主要贡献搭配不正确的是( )A.林巧稚——“万婴之母” B.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C.王振义——癌症诱导分化之父 D.哈维——完成第一例肾移植手术【答案】D【分析】林巧稚是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王振义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哈维发现血液循环。【详解】A.林巧稚是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被誉为“万婴之母”,故A正确。B.袁隆平因成功培育杂交水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故B正确。C.王振义在白血病治疗中开创诱导分化疗法,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故C正确。D.哈维的贡献是发现血液循环,而第一例肾移植手术由约瑟夫·默里等人完成,故D错误。故选D。7.(24-25七年级上·福建泉州·期末)细胞学说将动物界与植物界统一起来,该学说的建立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创立细胞学说的科学家是( )A.哈维 B.林奈C.施旺和施莱登 D.沃森和克里克【答案】C【分析】生物科学家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专业人员。生物科学家的工作对生物学和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发现,能够揭示生物界的奥秘,解析各种生物过程的机制,从而推动生物学理论的进步和完善。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医学和农业领域,为人类提供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和策略,改善生活质量。【详解】A.哈维,英国的生理学家。哈维是实验生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首次阐明了血液循环的原理,A错误。B.林奈是瑞典自然学者,现代生物学分类命名的奠基人,被称为“分类学之父”。 他在生物学上的成就是发明了双名制命名法,即生物的常用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加词,种加词后面还应有命名者的姓名,有时命名者的姓名可以省略,B错误。C.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在观察了大量动植物细胞的基础上,提出了“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C正确。D.1951~1953年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生物学家克里克合作,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学说,使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到分子阶段,这个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之一,D错误。故选C。8.(22-23七年级上·广东珠海·期末)下列关于科学家与其作出的重大贡献对应正确的是( )A.哈维--双名法 B.达尔文--血液循环C.林奈--生物进化论 D.沃森、克里克--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答案】D【分析】生物科学家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专业人员。生物科学家的工作对生物学和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发现,能够揭示生物界的奥秘,解析各种生物过程的机制,从而推动生物学理论的进步和完善。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医学和农业领域,为人类提供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和策略,改善生活质量。【详解】A.哈维是英国医生,他通过对动物和人体的解剖实验,发现了血液循环的规律,揭示了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以及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路径,为生理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A错误。B.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他通过长期的观察、研究以及环球航行考察,收集了大量生物进化的证据,在《物种起源》一书中阐述了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通过自然选择逐渐进化而来的,B错误。C.林奈创立了双名法,即生物的学名由属名和种加词两部分组成,这种命名方法使得生物分类更加科学、规范,便于人们对不同生物进行准确的识别和研究,统一了生物命名,C错误。D.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他们利用X射线衍射等技术手段,经过深入研究,揭示了DNA的空间结构,这一发现对于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和遗传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开启了分子生物学的新时代,D正确。故选D。考点04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9.(24-25七年级上·福建福州·期末)下列适合采用观察法的是( )A.观察蚂蚁的行走路线B.森林资源清查C.人口普查D.探究响尾蛇是如何放走猎物的【答案】A【分析】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通过感官或辅助工具直接记录对象的行为或特征,不进行人为干预。【详解】A.观察蚂蚁的行走路线,只需在自然状态下直接观察记录,无需实验干预,符合观察法,故A正确。B.森林资源清查需通过样方法等统计手段,属于调查法,故B错误。C.人口普查需收集大量数据并分析,属于调查法,故C错误。D.探究响尾蛇如何放走猎物需设计实验(如去除毒液对比猎物反应),属于实验法,故D错误。故选A。10.(24-25七年级上·广东广州·期末)摄影师在西双版纳发现有一种特别的虫子——巨拟叶螽(zhōng),成虫几乎只生活在树冠层。它警戒时会抬腿展翅,让身体显得更大。以上叙述采用的研究方式是( )A.实验法 B.观察法 C.比较法 D.文献法【答案】B【分析】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及时记录;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题目描述摄影师对巨拟叶螽的生活环境和行为进行直接记录,未涉及人为干预或对比分析。【详解】A.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而题干未提及实验操作,故A不符合题意。B.观察法是通过感官或工具记录自然状态下的现象,符合题干描述,故B符合题意。C.比较法需对比不同对象或条件,题干未涉及,故C不符合题意。D.文献法需查阅已有资料,题干未体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考点05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过程11.(22-23七年级上·江苏宿迁·期中)为研究阳光对花生发芽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在甲和乙两个花盆中种了花生,并对阳光、温度和水加以控制,下表中一、二两处应是( )花盆 阳光 温度 水甲 向阳处 20℃ 充足乙 暗室 一 二A.20℃、不充足 B.30℃、充足C.20℃、充足 D.30℃、不充足【答案】C【分析】在设计探究实验方案时,应同时考虑两个原则:一是要设置对照,对照应有两组或两组以上;二是一般只设一个变量因素。【详解】实验的目的是研究阳光对花生发芽的影响。因此,阳光是实验中的唯一变量,而温度和水等其他条件应该是相同的,并且都是适宜花生发芽的。观察表格,甲花盆放在向阳处,已经设定了阳光充足的条件,同时温度设定为20℃,水为充足。为了形成对照,乙花盆应该放在暗室中,即阳光不充足的条件,而温度和水的条件应与甲花盆相同,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分别为20℃、充足,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12.(13-14七年级上·广东深圳·期中)某同学要探究“不同营养液对草履虫培养效果的影响”,实验设计如下表。下列对该实验改进建议不合理的是( )组别 营养液种类 营养液数量 营养液温度 草履虫数量甲组 稻草浸出液 500毫升 25℃ 2只乙组 牛奶营养液 500毫升 10℃ 2只A.统一用稻草浸出液 B.温度统一为25℃C.草履虫数量改为10只 D.可设置用清水作培养液的对照组【答案】A【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详解】A.实验的目的就是探究不同营养液对草履虫培养效果的影响,如果统一使用稻草浸出液,那么就无法比较不同营养液的效果了。因此,这个建议违背了实验设计的初衷,A错误。B.温度是影响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排除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该保持两组实验的温度一致,B正确。C.原实验中每组只使用了2只草履虫,数量太少,可能导致实验结果具有偶然性。增加草履虫的数量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C正确。D.设置对照组是实验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实验结果是否由自变量引起。在这个实验中,用清水作为对照组可以进一步验证不同营养液对草履虫培养效果的影响,D正确。故选A。1.(2025·四川广元·中考真题)下列实验中需要设置对照组的是( )A.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 B.观察桃花的结构C.模拟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 D.测定种子的发芽率【答案】A【分析】设置对照组的实验通常需要比较不同变量下的结果,以确定变量对实验的影响。【详解】A.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需设置光照和黑暗两种条件形成对照,以明确光是否为影响因素,需要设置对照组,故A符合题意。B.观察桃花的结构仅需直接观察形态和结构,无需对照,故B不符合题意。C.模拟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是通过模拟实验展示概率问题,无需对照,故C不符合题意。D.测定种子的发芽率需重复实验以提高准确性,但无需设置不同条件对照,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2.(2025·山东枣庄·中考真题)在窗台上生长的植物幼苗,一段时间后,会发生如图所示向窗外弯曲的现象。该现象反映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A.能遗传变异 B.能影响环境C.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D.能生长发育和繁殖【答案】C【分析】生物的特征:①除病毒以外,生物一般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②生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③生物能够生长发育;④生物能繁殖后代;⑤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⑥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生物一般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详解】A.生物有遗传变异现象,属于生物共同特征,题中所述现象与此无关,A不符合题意。B.生物影响环境是指生物体通过其生命活动对周围环境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题中所述现象与此无关,B不符合题意。C.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如植物的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所以植物倒伏一段时间后,会发生如下图所示现象。该现象反映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是能对刺激作出反应,C符合题意。D.生长是指生物体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体积和重量逐渐增加、由小到大的过程;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完善与功能上的成熟,是质的改变;繁殖是指生物为延续种族所进行的产生后代的生理过程,即生物产生新的个体的过程,D不符合题意。故选C。3.(2025·贵州·中考真题)科学研究需运用正确的科学方法。下列研究与方法对应恰当的是( )A.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文献法B.查阅有关显微镜技术发展的资料——观察法C.统计绥阳双河溶洞中现有生物种类——调查法D.用摄像机录制不同鸟类的运动姿态——实验法【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科学探究方法的判断,需明确各方法的特点:实验法需人为控制变量;观察法通过感官或仪器记录;调查法收集现有数据;文献法查阅已有资料。【详解】A.探究鼠妇分布需控制变量(如光照、湿度),属于实验法,而非文献法,故A错误。B.查阅显微镜技术资料应使用文献法,观察法需直接观察对象,故B错误。C.统计溶洞生物种类需实地考察记录,属于调查法,故C正确。D.摄像机录制鸟类行为属于观察法,实验法需人为干预变量,故D错误。故选C。4.(2025·黑龙江·中考真题)“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物所具有的特征是(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进行呼吸C.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D.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答案】D【分析】生物的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⑥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描述了野草虽被火烧毁,但根部或种子仍存活,春季重新生长的现象,体现了生物的生命力。【详解】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比如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要的有机物,A不符合题意。B.生物能进行呼吸,是指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B不符合题意。C.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是指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体内会不断产生多种废物,并且能将废物排出体外,C不符合题意。D.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能生长是指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到大,生物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D符合题意。故选D。5.(2025·广东·中考真题)小华仔细察看蚕蛹羽化成蚕蛾的过程并记录,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A.观察法 B.调查法 C.比较法 D.实验法【答案】A【分析】观察法是通过感官或辅助工具记录自然状态下的现象;实验法需人为控制变量;调查法通过收集数据研究群体;比较法需对比不同对象。【详解】A.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因此小华仔细察看蚕蛹羽化成蚕蛾的过程并记录运用的科学方法是观察法,A正确。B.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法可分为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B错误。C.比较法需分析不同对象的异同,题干未涉及对比,故C错误。D.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D错误。故选A。6.(2025·贵州·中考真题)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时,选取若干籽粒饱满的蚕豆种子均分成四组,分别做如表所示处理,其它条件一致。为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选择的组合是( )组别 处理方式① 常温+湿润土壤② 常温+干燥土壤③ 冷藏+湿润土壤④ 常温+湿润土壤+隔绝空气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分析】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时,需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即除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如水分、空气等)应保持一致。【详解】A.①(常温+湿润土壤)与③(冷藏+湿润土壤)的变量仅为温度,其他条件相同,符合单一变量原则,故A符合题意。B.②(常温+干燥土壤)与③(冷藏+湿润土壤)的变量包括温度和水分,无法单独探究温度的影响,故B不符合题意。C.②(常温+干燥土壤)与④(常温+湿润土壤+隔绝空气)的变量包括水分和空气,与温度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D.③(冷藏+湿润土壤)与④(常温+湿润土壤+隔绝空气)的变量包括温度和空气,无法确定温度的影响,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7.(2022·青海西宁·中考真题)如图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①生态系统多样性、②生物种类多样性、③基因多样性B.①基因多样性、②生物种类多样性、③生态系统多样性C.①基因多样性、②生态系统多样性 、③生物种类多样性D.①生物种类多样性、②生态系统多样性、③基因多样性【答案】D【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如我国已知鸟类就有1244种之多,被子植物有3000种;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环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等。【详解】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1)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体现,是生物多样性概念的中心。 (2)基因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可以说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多样性。(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外在形式,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形式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故分析题图可知:①生物种类多样性、②生态系统多样性、③基因多样性,故选D。【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8.(2024·湖南长沙·中考真题)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近视、超重/肥胖、脊柱弯曲异常等健康问题,长期使用电子产品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是导致这些健康问题的共同因素。下表为某市青少年体质监测结果,据表回答问题。学段 监测人数(人) 只患近视(%) 只患超重/肥胖(%) 近视共患超重/肥胖(%)四年级~六年级 1877 27.0 22.0 20.7初中 1928 43.6 12.3 24.9高中 1963 56.2 4.7 30.1注:超重/肥胖根据体重指数判断,体重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1)从监测结果可知,该市初中生的近视率为 %;随着学段的升高,该市青少年近视共患超重/肥胖的比例 。(2)为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兴趣小组开展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初中生近视与超重/肥胖的共同影响因素。该小组设计的调查问卷如下所示,请在①、②处补充相应的调查内容。近视与超重/肥胖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一、基本信息 1.性别:A.男B.女 2.年级:A.七年级B.八年级C.九年级 3.视力:A.正常B.近视C.其它 4.身高(米): 5.① 二、生活习惯 1.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为: A.从来不 B.0~1小时 C.1~2小时 D.2小时以上 2.② 3.……;② 。【答案】(1) 68.5 增加(升高)(2) ①体重(千克) ②调查问题设计合理,调查结果便于统计,参考样例如下:每天户外运动的时间为:A.从来不 B.0~1小时 C.1~2小时 D.2小时以上【分析】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详解】(1)由表格的监测结果可知,该市初中生只患近视的比例为43.6%,近视共患超重/肥胖比例为24.9%,则该市初中生的近视率为43.6%+24.9%=68.5%。对比表格中四年级~六年级、初中、高中各学段的近视共患超重/肥胖的比例可知,随着学段的升高,该市青少年近视共患超重/肥胖的比例升高。(2)调查问卷应调查清楚视力和体重,并记录生活方式,故①处补充:体重(千克),②处补充:每天户外运动的时间为: A.从来不 B.0~1小时 C.1~ 2小时 D.2小时以上。第1章 认识生物和生物学考点01 认识生物多样性1.(24-25七年级上·辽宁抚顺·期末)芙蓉花是成都市的市花,其花朵艳丽丰满,花色有红色、粉色、白色等多种颜色。这体现了生物圈中生物多样性的( )A.细胞颜色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C.遗传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2.(24-25七年级下·江苏扬州·期末)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A.物种多样性 B.变异多样性 C.遗传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考点02 生物的特征3.(24-25七年级上·广东茂名·期末)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这一现象说明生物( )A.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B.能进行呼吸C.能生殖和发育 D.能遗传和变异4.(24-25七年级上·湖南衡阳·期末)下列诗词中描述的生命现象与其所体现的生物特征,不相符的是( )选项 生命现象 生物特征A 植物光合作用制造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 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B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C 鲸浮出水面,产生雾状水柱 生物能进行呼吸D 种子萌发,长成幼苗,幼苗不断长大 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A.A B.B C.C D.D5.(24-25七年级上·广东广州·期末)火烧花的花朵并非开在枝头,而是直接生长在树干上(如图),以便小动物在爬行时触碰,进而完成授粉任务。此叙述体现了生物的哪些特征?( )A.都是由细胞构成 B.生活需要营养C.生长发育和繁殖 D.都能进行呼吸考点03 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6.(24-25七年级下·广东深圳·期末)科学家的贡献不仅拓展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边界,还推动了技术创新和社会进步。下列科学家与其主要贡献搭配不正确的是( )A.林巧稚——“万婴之母” B.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C.王振义——癌症诱导分化之父 D.哈维——完成第一例肾移植手术7.(24-25七年级上·福建泉州·期末)细胞学说将动物界与植物界统一起来,该学说的建立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创立细胞学说的科学家是( )A.哈维 B.林奈C.施旺和施莱登 D.沃森和克里克8.(22-23七年级上·广东珠海·期末)下列关于科学家与其作出的重大贡献对应正确的是( )A.哈维--双名法 B.达尔文--血液循环C.林奈--生物进化论 D.沃森、克里克--DNA分子双螺旋结构考点04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9.(24-25七年级上·福建福州·期末)下列适合采用观察法的是( )A.观察蚂蚁的行走路线B.森林资源清查C.人口普查D.探究响尾蛇是如何放走猎物的10.(24-25七年级上·广东广州·期末)摄影师在西双版纳发现有一种特别的虫子——巨拟叶螽(zhōng),成虫几乎只生活在树冠层。它警戒时会抬腿展翅,让身体显得更大。以上叙述采用的研究方式是( )A.实验法 B.观察法 C.比较法 D.文献法考点05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过程11.(22-23七年级上·江苏宿迁·期中)为研究阳光对花生发芽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在甲和乙两个花盆中种了花生,并对阳光、温度和水加以控制,下表中一、二两处应是( )花盆 阳光 温度 水甲 向阳处 20℃ 充足乙 暗室 一 二A.20℃、不充足 B.30℃、充足C.20℃、充足 D.30℃、不充足12.(13-14七年级上·广东深圳·期中)某同学要探究“不同营养液对草履虫培养效果的影响”,实验设计如下表。下列对该实验改进建议不合理的是( )组别 营养液种类 营养液数量 营养液温度 草履虫数量甲组 稻草浸出液 500毫升 25℃ 2只乙组 牛奶营养液 500毫升 10℃ 2只A.统一用稻草浸出液 B.温度统一为25℃C.草履虫数量改为10只 D.可设置用清水作培养液的对照组1.(2025·四川广元·中考真题)下列实验中需要设置对照组的是( )A.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 B.观察桃花的结构C.模拟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 D.测定种子的发芽率2.(2025·山东枣庄·中考真题)在窗台上生长的植物幼苗,一段时间后,会发生如图所示向窗外弯曲的现象。该现象反映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A.能遗传变异 B.能影响环境C.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D.能生长发育和繁殖3.(2025·贵州·中考真题)科学研究需运用正确的科学方法。下列研究与方法对应恰当的是( )A.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文献法B.查阅有关显微镜技术发展的资料——观察法C.统计绥阳双河溶洞中现有生物种类——调查法D.用摄像机录制不同鸟类的运动姿态——实验法4.(2025·黑龙江·中考真题)“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物所具有的特征是(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进行呼吸C.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D.生物能生长和繁殖5.(2025·广东·中考真题)小华仔细察看蚕蛹羽化成蚕蛾的过程并记录,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A.观察法 B.调查法 C.比较法 D.实验法6.(2025·贵州·中考真题)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时,选取若干籽粒饱满的蚕豆种子均分成四组,分别做如表所示处理,其它条件一致。为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选择的组合是( )组别 处理方式① 常温+湿润土壤② 常温+干燥土壤③ 冷藏+湿润土壤④ 常温+湿润土壤+隔绝空气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7.(2022·青海西宁·中考真题)如图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①生态系统多样性、②生物种类多样性、③基因多样性B.①基因多样性、②生物种类多样性、③生态系统多样性C.①基因多样性、②生态系统多样性 、③生物种类多样性D.①生物种类多样性、②生态系统多样性、③基因多样性8.(2024·湖南长沙·中考真题)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近视、超重/肥胖、脊柱弯曲异常等健康问题,长期使用电子产品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是导致这些健康问题的共同因素。下表为某市青少年体质监测结果,据表回答问题。学段 监测人数(人) 只患近视(%) 只患超重/肥胖(%) 近视共患超重/肥胖(%)四年级~六年级 1877 27.0 22.0 20.7初中 1928 43.6 12.3 24.9高中 1963 56.2 4.7 30.1注:超重/肥胖根据体重指数判断,体重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1)从监测结果可知,该市初中生的近视率为 %;随着学段的升高,该市青少年近视共患超重/肥胖的比例 。(2)为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兴趣小组开展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初中生近视与超重/肥胖的共同影响因素。该小组设计的调查问卷如下所示,请在①、②处补充相应的调查内容。近视与超重/肥胖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一、基本信息 1.性别:A.男B.女 2.年级:A.七年级B.八年级C.九年级 3.视力:A.正常B.近视C.其它 4.身高(米): 5.① 二、生活习惯 1.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为: A.从来不 B.0~1小时 C.1~2小时 D.2小时以上 2.② 3.……;②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章 认识生物和生物学(专项训练)(原卷版).docx 第1章 认识生物和生物学(专项训练)(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