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百师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PDF版,含解析).zip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百师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PDF版,含解析).zip

资源简介

D
2026届高三一轮复习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
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
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为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文化遗址分布(局部图)。据此可推知,当时
A.黄河流域成为文化重心
B.形成多元文化分布格局
C.农业经济覆盖全部区域
D.建立了统一的部落联盟
2.“鲁国,姬姓,始封在河南鲁山,后迁至山东曲阜。燕,召伯之后,原封地在河南郾
城,后召公经营北方,徙国河北玉田,又再徙蓟丘。吕,姜姓大国,移河南南阳附
近,后徙鲁之北,为齐。”据此推知西周时期
A.周王室重视强化对边地的控制
B.分封制导致诸侯国频繁迁都
C.诸侯国为躲避戎狄侵扰而迁徙
D.黄河中下游是主要分封区域
3.孔子周游列国时,多次途经周天子领地却未朝见,反而去各大诸侯国宣传其政治
主张。这主要是因为
A.各诸侯国掀起变法潮流
B.儒家学说遭到王室排斥
C.传统分封秩序遭到破坏
D.孔子不认同周天子权威
2026届高三一轮复习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4.李贽评价秦始皇:“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现代学者在
研究秦始皇时重视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它
A.提供了全新的历史评价视角
B.揭示了历史变革的深刻影响
C.强调了君臣配合的关键作用
D.反映了晚明思想的批判精神
5.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
不足置长吏者并之”,最终“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这一举措的主
要目的是
A.应对匈奴威胁,集中军事资源
B.削弱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C.推行儒家教化,整顿地方吏治
D.减轻财政负担,提高行政效率
6.某学者曾引用西晋法学家刘颂在淮南相任上向晋武帝的上疏“泰始之初,陛下践
阼,其所服乘皆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孙,则其曾玄…”,并评论道:“魏晋易代
用让’,未经战火充分洗礼,未能彻底扫除前朝政府而另起炉灶”。该学者意在
揭示西晋
A.士族政治盛行的历史渊源
B.禅让制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
C.政治制度完全承袭于曹魏
D.八王之乱的发生有其必然性
7.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不同的政权都力争自己
是“正统”,但是到了隋朝,统治者已经不再关注所谓的“正统”问题。这一变化
主要基于隋朝
A.官方修史更加理性
B.统一王朝的建立
C.政权取得符合礼法
D.阶级矛盾的尖锐
8.有学者认为唐代三省间的相互牵制和监督,构成了对君权的制约,是中国古代相
权运作的最佳时期。这一制度运作的关键在于
A.行政权与决策权的分离
B.文官与武将系统的制衡
C.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划分
D.诏令起草与审核的制衡
9.唐代,东南型藩帅一般很少武人,多为“儒帅”。且其平均任期一般不超过3年。
如截至874年,浙东藩帅平均任期2.8年,浙西2.9年,宣歙2.8年,福建2.6年
等。个别时期,东南型九镇藩帅皆曾一易或数易。政府此举
A.旨在调整对地方权力的分配
B.基本解决了世家大族的威胁
C.表明重文轻武观念初步萌发
D.主要基于对财赋来源的掌控
10.据考证,1077年全国商税总额约770万贯。其中,商税收人在3万贯以上的城
市有28个,其商税额占全国总额的20%;商税收人1万贯~3万贯的城市有99
个,其商税额占全国总额的22%。据此可知,当时
A.市镇已经成为地区贸易网络核心
B.纸币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C.城市经济功能逐渐居于主导地位
D.城市在区域性市场体系中作用明显
2026届高三一轮复习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D
2026届高三一轮复习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B(解析】根据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文化遗址分布图可知,新石器遗址广泛分布于黄河(庙底沟、
大汶口)、长江(河姆渡、良渚)、辽河(红山)等流域,呈现多中心分布:结合所学知识,新石器时代存在多区
域并行发展与早期文化互动,故选B项:选项忽略长江流域等南方重要遗址(如良渚古城),排除A项:青藏
高原、西北部分区域仍以采集渔猎为主,排除C项:新石器时代无跨区域统一政权证据,排除D项。
2.A【解析】本题通过地理变迁,揭示西周分封制“守边”与“同化”的双重功能。鲁、燕、吕等诸侯国迁
徙的共同特征:从王畿附近(河南)向边疆迁移,均为姬姓或姻亲(姜姓)诸侯。这符合“封建亲戚,以藩屏
周”的目的,故选A项:“频繁迁都”表述不符合事实,排除B项:材料未提戎狄威胁,且从王畿之地迁往边地
的做法与躲避戎狄逻辑不通,排除C项:选项不符合材料核心思想,排除D项。
3.C【解析】孔子的做法主要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周天子势力衰微,已经无法有效
控制各地诸侯,无法为孔子提供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平台,出于现实考虑,孔子转向实际掌握权力的诸侯国推
广其思想主张,故选C项:战国时期变法运动成为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而材料所述为
春秋时期,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王室对儒家的态度,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秩序,认
为周王室是天下共主,强调“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权威性,说明他重视周天子权威,排除D项。
4.B(解析】李贽用“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形容秦始皇的统治,突出其开创性(如统一六国、建立中
央集权),而非单纯评价人物功过,故选B项:“全新视角”与材料中“现代学者”不相符,且学者更重视其对
历史阶段转型的概括,排除A项:君臣关系是辅助内容,并非评价核心,排除C项:李贽的批判精神是他的
个人背景,但学者引用此语重在历史解释,强调对秦始皇的研究,排除D项。
5.D(解析】材料明确“省减吏员”“并县”,直接目的是精简冗余机构,缓解财政压力(符合西汉末年以
来“官多民疲”的背景),故选D项:A项不符合材料核心思想,且匈奴威胁并非此时期核心矛盾,排除A项:
虽东汉初期存在豪强问题,但材料未直接体现打击豪强的意图,排除B项:材料与教化、整顿吏治无直接关
联排除C项。
6.A【解析】根据材料“泰始之初,陛下践阼,其所服乘皆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孙,则其曾玄”“未能彻
底扫除前朝政府而另起炉灶”可知,西晋是用“让”的方式从曹魏取得政权,而统治集团成员依然是曹魏那
一批高官显贵及其子弟,他们所积累的腐化、贵族化的因素,几乎原封不动带入了西晋,在整个国家中享有
特权,形成了士族政治,学者意在揭示西晋士族政治盛行的渊源,故选A项:魏晋易代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禅
让制,新的统治集团已经控制政权并迫使旧王朝统治者退位,排除B项:根据材料“其所服乘皆先代功臣之
胤,非其子孙,则其曾玄”可知,学者关注的重点不在于政治制度的承袭,而是掌握政府权力人员的构成情
况,排除C项:八王之乱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制度的结构性缺陷导致王国势力膨胀,中央集权衰落,与材
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7.B(解析】隋朝结束南北分裂局面,实现统一,相较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强调政权的正统性意义已经不
大,随着统一王朝的发展,其政治思想更加理性,故选B项:材料强调隋朝统治者不再强调王朝的正统性,
“官方修史更加理性”并不是主要原因,且材料并没有涉及隋朝修史的内容,排除A项:隋朝政权是通过外
戚夺权建立的,并不符合礼法,排除C项:王权正统性问题与阶级矛盾关联不大,排除D项。
8.D(解析】唐朝前期三省制度的核心是中书省负责诏令起草(决策权),门下省行使封驳权(审核权),
尚书省负责执行(行政权),其中,中书起草与门下审核的制衡关系是限制君权的关键机制,故选D项;A项
仅说明分工,未体现制约关系,排除A项:文武分权并非三省制特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制度运
行机制,与地方权力无关,排除C项。
9.D【解析】据材料“一般很少武人”“平均任期一般不超过3年”“皆曾一易或数易”及所学可知,安史
之乱以前,东南诸道即是唐王朝的重要财赋来源,因此,限制东南诸道的兵力,始终是唐朝的一个基本方针。
2026届高三一轮复习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答案第1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