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芣苢》《插秧歌》课件(共5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芣苢》《插秧歌》课件(共5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5张PPT)
《芣苢》《插秧歌》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
一、《诗经》的名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编定是在春秋时期。在先秦时代,称作“诗”或“诗三百”,西汉初年始称为《诗经》。
除305篇之外,《诗经》还有六篇有目无辞,谓之《笙诗》。(都在小雅)
第一节 关于《诗经》的几个问题
二、《诗经》的编集
关于《诗经》的编集,过去有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三种说法。
《诗经》这部书,当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太师和乐工们整理、编纂而成的。关于孔子删诗的说法,一般学者都认为不可信。
王者采诗。
早在汉代就出现了“王者采诗”的说法。
《汉书·食货志》曰:“孟春之月(阴历正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刘歆《与扬雄书》说:“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迪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
由天子指派官吏坐车去全国各地采集诗歌,以便“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何休《公羊解诂》)。
三、《诗经》产生的地域
《诗经》中诗歌产生的地域很广,涉及到今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湖北等地区的部分或全部。除了湖北地区(江汉流域)是南方外,其它都是北方地区。所以可以说《诗经》大部分产生在北方,显示的是北方文化的特色。
四、《诗经》的分类
《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民间曲调,大都是周代民谣,是《诗经》最有成就的部分,共160篇。
雅是朝廷正乐,分大雅和小雅, 105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分周颂、鲁颂、商颂,40篇。
五、《诗经》的流传
在汉代,《诗经》的传本有今文的齐、鲁、韩诗,合称三家诗,它们的作者分别是鲁人申培、齐人辕固和燕人韩婴;此外有古文的毛诗,由鲁人毛亨、赵人毛苌所传。后来三家诗先后亡逸,毛诗独传。
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便是毛诗。
石经毛诗残本
《诗经》的内容
《诗经》以其丰富而广泛的内容,向我们展示了周代社会生活的巨幅画卷。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面,是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一、祭祀诗与史诗
二、农事诗
内容以祭祀祖先、追溯部族起源和兴盛、赞颂祖先的丰功伟业为主。《大雅》中《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记述了周始祖后稷诞生到武王伐纣的周族发祥的历史。具有史诗特点。
主要描写农业活动。代表作品《豳风·七月》。
三、燕飨诗
《诗经》中有一类作品专门描写贵族宴饮的场面,是为燕飨诗。这类诗歌是稳固的宗法社会的产物。贵族的宴会往往是出于维系礼法、敦亲睦义的需要,而宴饮仪式则是礼的一种体现,因此这类诗歌总是赞美和乐融洽的氛围,井井有条的秩序;而对放纵失仪之举则加以讽刺。著名的作品有《小雅·鹿鸣》和《小雅·宾之初筵》。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鹿鸣
四、怨刺诗
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政局动荡,王室衰微,社会矛盾加剧。抒写愤懑,抨击现实的怨刺诗在这种背景下大量出现。此类作品遍布于二雅和国风中。
二雅之怨刺诗多出于公卿列士之手,内容集中于政治层面,表现上层士大夫对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又往往与切身感受相结合。情辞恳切,风格沉痛而凝重,如《大雅·板》《荡》《民劳》《桑柔》,《小雅·节南山》《雨无正》《巧言》《巷伯》等。
国风之怨刺诗多出于下层及民间,多针对具体的社会现象或事件,讽刺更尖刻辛辣,情绪比较外露,以嘻笑怒骂为能事,富有平民文学的特质。如《邶风·新台》《鄘风·相鼠》《魏风·硕鼠》《陈风·株林》等,皆为名篇。也有比较含蓄哀婉的作品,如《王风·黍离》。
四、怨刺诗
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五、战争徭役诗
以战争、徭役为题材,抒发对征调无度的不满,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的向往,充满恋土怀人的情绪。基调是忧伤哀怨的,也有格调比较昂扬的作品。《小雅·采薇》、《豳风·东山》、《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是其代表。
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yòu)佸(huó)?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六、婚恋诗
《诗经》中写的最多的就是婚恋诗。不仅数量众多,内容丰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诗经》中最为精彩的篇章。《诗经》中抒写了婚恋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情景,各种情感。艺术表现真率自然,真挚动人。
(一)自由恋爱的歌唱。这类作品有的大胆而直率,如《郑风·溱洧》、《召南·摽有梅》、《召南·野有死麕》;有的比较温文典雅,如《周南·关雎》、《邶风·静女》、《陈风·月出》。
(二)表现相思和爱情受阻的诗。如《郑风·狡童》、《秦风·蒹葭》。
(三)描写美满婚姻生活的诗。如《周南·桃夭》、《郑风·女曰鸡鸣》。
(四)弃妇诗《诗经》还有几篇作品是被丈夫遗弃的妇女的咏唱。其中以《邶风·谷风》和《卫风·氓》最有名。
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qiāng)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shì),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cú)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shāng),渐(jiān)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xí)则有泮(pàn)。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赋,指平铺直叙,比,即比喻(明喻或暗喻), 兴,指先言他物,再借助联想引出作者要写的事物;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
文学常识:《诗经》“六义”
《诗经》建立的比兴传统,构成后世文学表现的基本手法。
比兴手法是我国古典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
意境是《诗经》比兴发展的高级阶段。
比兴的运用,还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特点。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诗经》中的重章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更换其中的几个字,反复咏唱,大量使用叠字和双声、叠韵词语,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
《诗经》语言特色——重章叠句
诗歌注重抒情,一唱三叹,需借字以足节拍,所以《诗经》里助词特别多。
用于形容词前后的助词,常见的有:有、思、其、斯、如、而、然等,常以重言解释;
用于动词前后的助词,常见的有:于、言、来、薄、载、曰、云、员、幸等
读懂《诗经》必须了解的助词
《芣苢》
《芣苢》之作,兴采之也,如后人采菱则为采菱之诗,采藕则为采藕之诗,以述一时所采之兴尔。
——宋.郑樵《诗辨妄》
我们学过哪些描绘劳动场景的诗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劳动
写作背景
西周取代殷商,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化、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促使社会精神文明产生巨大飞跃,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
妇女采集芣苢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源于繁衍种族的观念,因为相传芣苢能受胎生子、且可治难产。《毛诗序》解体说“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因此当芣苢璀璨结子之时,妇女们结伴而行,竞相采撷,其情绪是相当兴奋的,场面是相当热闹的。人们在劳动时以歌谣表达内心的情感,于是有了《芣苢》等诗篇。
芣苢——车前草
①芣苢(fúyǐ):植物名称,即车前子,种子和草可作药用。
②薄言:发语词,没有实义。
③有:采得。
④掇(duō):拾取,摘取。
⑤捋(luō):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⑥袺(jié):用手提着衣襟兜东西。
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间兜东西。
⑧采采:茂盛的样子。
国风·周南·芣苢(fúyǐ)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 之。
采采芣苢,薄言 之。
采采芣苢,薄言 之。
采采芣苢,薄言 之。




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朗读时,四言诗一般二二断
这首诗整体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字 甲骨文 小篆 含义 纵观六个字,展现了什么劳动场景

有 掇 捋 袺 襭 这六个字有哪些细微区别变化?展现了古人一种什么样的劳动场景?[结合注释 同桌交流 说说你的理解]
采摘芣苢
越采越快
越采越多
收获满满
(劳动过程)
(劳动欢乐)
采摘
取得 获得
拾取 摘取
从茎上成把取下
提起衣襟兜东西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
兜东西
二、品味动词 还原情境
这六个字可以改变顺序吗?为什么?
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三、吟咏诗韵,体会情感
明明6个动词就可以描述的场景,为什么要用48个字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三、吟咏诗韵,体会情感
断竹,
续竹;
飞土,
逐宍(ròu)。
—— 《弹(dàn)歌》
采采芣苢,采之,
有之,
掇之,
捋之,
袺之,
襭之。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语言: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简单明快。
使用叠词,音律和谐,朗朗上口。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风: 各国民歌, 反映老百姓的社会生活。
劳动号子,劳动时的歌唱。
劳动的节奏,劳动的欢快,劳动的喜悦。
节奏感
音韵美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方玉润《诗经原始》
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
——元 吴师道
芣苢——劳动者的欢歌
四、小结
插秧歌
宋 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年) ,字廷秀,号诚斋,自号诚斋野客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乡湴塘村 )人。 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mào)、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早年多次拜他人为师。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举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历任国子博士、漳州知州、吏部员外郎秘书监等。在朝廷中,杨万里是主战派人物。绍熙元年(1190年),借焕章阁学士,为金国贺正旦使接伴使。后出为江东转运副使、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乞辞官而归,自此闲居乡里。开禧二年(1206年)卒于家中。 谥号文节。
杨万里的诗自成一家,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活泼自然,饶有谐趣的“诚斋体”。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代表作有《插秧歌》《竹枝词》《小池》《初入淮河四绝句》等。其词清新自然,如其诗。赋有《浯溪赋》《海鱿赋》等。今存诗4200余首。
诚斋体
杨万里有意矫正以学问为诗、对堆砌典故的江西诗派的习气,而以日常的小情趣为题材,以师法自然的白描手法,其诗多想象新奇、语言浅近、活泼自然、风趣诙谐、层次曲折、变化无穷、风格流转圆美,以改宋诗瘦硬生涩的旧格,是南宋诗风转变的关键。因杨万里自号诚斋野客,故他创作的这种风格的诗称为“诚斋体”。
诚斋体特点:善于捕捉生活中新鲜的形象,并以生动有趣、新奇活泼的语言表达出来。
广师博学
杨万里八岁丧母。杨万里的父亲杨芾精通《易经》,常忍着饥寒购买书籍,在十年之内,积得藏书数千卷。在其父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读书非常勤奋,广师博学,锲而不舍,曾从师于高守道、王庭珪等人。
绍兴二十年(1150年)春,杨万里赴临安参加礼部试,落第而归,仍继续求学。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进士及第。次年,拜刘才邵为师。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授赣州司户参军。在赣州司户任上拜见了谪居南安的张九成和途经赣州的胡铨。王庭珪、张九成、胡铨等前辈的学问、节操以及力主抗金的爱国精神,给了杨万里以重要的影响。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十月,杨万里调任永州零陵县丞。三次前往拜谒谪居永州的主战派领袖张浚。张浚勉之以“正心诚意”之学。杨万里服膺其教终身,于是名其读书之室曰“诚斋”,以明己志,杨万里又请胡铨为此写了《诚斋记》。他“一日而并得二师”,张浚、胡铨两位爱国名臣成为杨万里终生效法的榜样。
千虑策论
隆兴元年(1163年)秋,杨万里离零陵任,赴调至临安。因张浚推荐,除临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就因父病,而于隆兴二年(1164年)正月西归吉水。此年八月四日,父亲杨芾病故,杨万里在家服丧。
乾道三年(1167年)春,杨万里至临安,先后谒见名臣陈俊卿和虞允文,并上政论《千虑策》。《千虑策》分“君道”、“国势”、“治原”、“人才”、“论相”、“论将”、“论兵”、“驭吏”、“选法”、“刑法”、“冗官”、“民政”共三十篇,深刻总结了靖康之难以来的历史教训,直率批评了朝廷的腐败无能,提出了一整套振兴国家的方针策略,充分展示了杨万里的政治主张。
治理奉新
乾道六年(1170年),杨万里除任隆兴府奉新知县。恰值奉新县大旱,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杨万里见牢中关满交不起租税的百姓,官署府库却依然空虚,深知是群吏中间盘剥所致。于是他下令,全部放还牢里的“囚犯”,并禁止逮捕、鞭打百姓,然后发给每户一纸通知,放宽其税额、期限。结果百姓纷纷自动前来纳税,不出一月,欠税全部交清。杨万里在奉新任职虽只半年,却颇获治绩。
同年十月,因宰相虞允文的推荐,杨万里被召为国子博士,自此开始在京任职。
平抑盐价
淳熙六年(1179年)正月,杨万里到广东任提举常平盐茶公事,杨万里到任后发现当时一斤盐的成本只有6文钱,在市场上却卖100文甚至150文。那时一斤米也只要7文钱,使得老百姓苦不堪言,杨万里巧治贪官,整顿广东官盐市场。仅五个月,全路零售市场的盐茶售价就平均下降了百分之三十五,而官府收获的盐茶税比往年竟增加了百分之五十。朝廷和老百姓都大受其利。
享庙之争
淳熙十五年(1188年)三月,孝宗采纳翰林学士洪迈之议,以吕颐浩等人配飨高宗庙祀。杨万里力争主战名相张浚当配飨,指斥洪迈不俟集议、专辄独断,无异“指鹿为马”,因此惹恼孝宗。因而削去直秘阁,出知绢州(今江西高安)。
复召还朝
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孝宗禅位于太子赵惇(即宋光宗)。杨万里于五月复直秘阁,他连上三札,要求光宗爱护人才、疏远奸佞,做到“一日勤,二日俭,三日断,四日亲君子,五日奖直言”(《第三札子》)。十月,除任秘书监。
幽居不出
绍熙二年(1192年),杨万里上书谏阻行使铁钱会子,不奉诏,得罪宰臣,因而改任赣州知州,杨万里未就职,并请求任祠禄官,获授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于八月谢病自免,回归吉水。自此幽屏,便与世绝。
绍熙五年(1194年),光宗禅位于宋宁宗赵扩。宁宗即位后,召杨万里赴京,杨万里辞谢不往。次年九月,升焕章阁待制,提举兴国宫。后分别进封吉水县开国子、吉水县开国伯、进宝谟阁直学士、获赐衣带、进封庐陵郡开国侯、升宝谟阁学士。
病逝家中
开禧二年(1206年)五月八日(6月15日),杨万里逝世,享年八十岁。
开禧三年(1207年)正月,朝廷追赠杨万里为光禄大夫。
嘉定六年(1213年)十二月,朝廷宣敕,赐杨万里谥号“文节”。
插秧歌
宋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móu
jiǎ
shì
zhāo
插秧
水稻秧苗从秧田移植到稻田里。一般秧苗长到3~5寸长即可移栽,即叫插秧。
秧田
稻田
拔秧——抛秧——接秧——插秧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自主品读思考:从《插秧歌》中你体会到劳动的什么特点?(用一个词概括特点,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此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有人认为“游离诗外”了,你怎么看?
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内容上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有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也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
所以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动作—画面
比喻—气氛
语言—心理
细节—形象
紧张 辛苦 专注
吃苦 耐劳
小结:插秧歌——劳动者的颂歌
劳动的特点?
《唐宋诗》:“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   
试分析《芣苢》《插秧歌》在描绘劳动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的差异。
表现手法上:①《芣苢》一诗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直接把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②《插秧歌》一诗运用白描、环境烘托、比喻等手法,描写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
思想主旨上:
①《芣苢》这首诗让我们了解了远古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精神状态,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代人的生活理念:没有战争、暴政、苛捐杂税,内心安宁平静,生活上能够丰衣足食。
②《插秧歌》这首诗是诗人没有像晚唐诗人李绅那样抱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同情去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也不像范成大那样具体深刻地揭露残酷剥削,同情农民疾苦,而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表现劳动场面,其间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总结
编者为什么要在这个单元安排两首古诗?为什么是这两首古诗?
芣苢 6个动词 重章叠唱 回环往复 劳动者的欢歌
展现了古代劳动者的精神风貌;
还原劳动本身的滋味。
插秧歌 动作语言 比喻细节 善于口语 浅白流畅 劳动者的赞歌 劳动本身的滋味——
劳动,辛苦繁忙;
劳动者们却甘之乐之;
在辛苦中收获快乐,也就生出了美。
中华民族有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读了这两首诗歌,谈谈你对劳动有怎样的认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又该树立怎样的劳动观呢?
课后思考,思想延伸
无论是欢愉的劳动场面,还是劳动者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都表明,劳动从来都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如果只关注生活的质量,不关注生活质量的来源,就
会脱离生活实际,走进空虚和腐朽
没落。关注生活中的劳动者,才能
真正认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正是
一位位普通而伟大的劳动者,创造
了生活的物质条件,开拓了生活的
智慧空间,让我们能够幸福生活。
在新的时代,劳动的领域愈发宽广。袁隆平辛勤育种,张秉贵热心服务群众,钟扬探求生命的边界,这些都是劳动者杰出的代表。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有无数的大国工匠
在精磨手艺,有无数的科研工作者
在深度探索,有无数的小人物在敬
业奉献。所有这些劳动者,支撑起
了我们这个时代!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树立
正确的劳动观。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只有劳动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生。
劳动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劳作,我们要勇于在艰苦的劳动中净化灵魂、磨炼意志,坚定信念。(习近平)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2019全国卷高考作文: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中华民族有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读了这2首诗,学了这个单元,你对劳动有什么新的认识?谈谈你的思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