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多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多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多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走进四季】主持人围绕“校园里的四季”为本次活动写了一段导入语,请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教学楼后的玉兰总在春寒里酝酿惊喜,胀鼓鼓的花苞,仿佛藏着整个春天的心事。盛夏的三叶草铺成碧绿的地毯,漫过操场,为围墙镶上裙边。秋日的桂香最是淡稚,风一吹,细碎的金粒落满宣传栏。一霎的工夫,冬便踮脚来了,雪花噪访着楼顶、窗台、石阶……校园的四季,都藏在这些细碎里。
1.请确认导入语中加点字的读音。
(1)酝酿(A.niàng B.liàng)( )(2)一霎(A.chà B.shà)( )
2.导入语中有错别字,请改正。
(1)淡稚 (2)噪访
【探讨四季】“哲学里的四季”专题分组学习结束,请你完善下面的学习成果报告。
①古人从四季,以及太阳、月亮和天地关系中,总结出阴阳、刚柔的哲学理念,并精炼扩大,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观念和法则。②在古人的认识里,阴阳和刚柔,不仅是_______的,还是无所不包的;不仅是绝对的,而且是相对的;不仅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是_______、循环不已的。③冬天冷到了极致,就会转暖;热到顶点,就要转凉;人生也是如此。
3.第①句中加点的“观念”和“法则”,按照词性划分,是 。
4.请将下面的成语分别填入第②句的横线处。(只填序号)
A.物极必反 B.无所不在
5.第③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二、名句名篇默写
6.【寻找四季】请补充诗文名句,完成“诗文里的四季”专题学习任务。
祖国山河壮美,四季风景如画。朱自清为多姿多彩的春天高唱赞歌:(1)“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 ”(《春》);春潮涌起,江水浩渺,江上行舟的王湾视野也因之开阔:(2)“ , ”(《次北固山下》);每一个时令都有它独特的景物,李白在暮春看到的是杨花凋零、杜鹃啼鸣:(3)“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辛弃疾将乡村夏夜的恬静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秋风吹来,曹操望见海面洪波涌起:(4)“秋风萧瑟, ”(《观沧海》);李白离乡闯荡,夜间乘船,秋月的影子映在江中,仿佛陪伴他远行:(5)“ ,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冬日沉寂,万籁无声,柳宗元写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江雪》)。四时流转,山河锦绣,气象万千!
三、名著阅读
7.【阅读四季】在“典籍里的四季”专题学习活动中,同学们围读了《朝花夕拾》。
《范爱农》 《狗·猫·鼠》 《藤野先生》 《琐记》
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哦哦,你是范爱农!”“哦哦,你是鲁迅!” 那是一个我的幼时的夏夜,我躺在一株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祖母摇着芭蕉扇坐在桌旁,给我猜谜,讲故事。忽然,桂树上沙沙地有趾爪的爬搔声…… 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冬天,水缸里结了薄冰的时候,我们大清早起一看见,便吃冰……假如她(衍太太)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四季如人,人如四季。请仿照示例,从其余三个选段画线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对应的篇目内容,写出你对他/她的认识。
示例:范爱农,他身处黑暗社会,却追求光明与进步,积极投身革命,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他像春天一样,生于料峭之中,却蕴含希望。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雨是一种自然降水现象。地球上的水受到太阳光的照射后,就变成水蒸气被蒸发到空气中去了。水汽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便凝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又小又轻,被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托在空中,聚成了云。它们的体积大约要增大100多万倍,才能变成雨滴降到地面。
②在雨滴形成的初期,云滴主要依靠不断吸收云体四周的水汽来使自己凝结和凝华。如果云体内的水汽能源源不断得到供应和补充,使云滴表面经常处于过饱和状态,那么,这种凝结过程将会继续下去,使云滴不断增大,成为雨滴。但有时云内的水汽含量有限,在同一块云里,水汽往往供不应求,这样就不可能使每个云滴都增大为较大的雨滴,有些较小的云滴只好归并到较大的云滴中去。当大云滴越长越大,最后大到空气再也托不住它时,便从云中直落到地面,成为我们常见的雨水。
(摘编自《雨是怎样形成的?》,2023.8.31“西安科普”)
【材料二】
①祈雨是一种古老的沟通天地的重要仪式。从官方到民间,各朝代几乎都留下了祈雨的记载。
②这种活动最早可追溯至夏朝,到了商代已经非常盛行,商汤祈雨故事便可为证。
③西周时期,祈雨礼仪更加规范完备。《周礼》记载:“司巫掌握群巫之政令,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舞雩”即祈雨之舞,已成为国家制度的一部分。
④到了汉代,“雩礼”作为国家祭祀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⑤唐代的祈雨活动更加具体,除了向神明祈祷外,还出现了更具民俗色彩的“画龙祈雨法”等特殊形式。
⑥宋代时,百姓信奉的“龙王”得到朝廷的认可,每遇较大的旱灾,朝廷便派遣官吏到各大寺庙祈拜“龙王”降雨。
(摘编自《雨落千年:古人的应雨之道》,2025.6.27“陕西水利博物馆”)
【材料三】
①2025年全国气象工作会议强调,要强化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
②人工影响天气是在合适的气象条件下,通过飞机、高炮、火箭和地面燃烧器等装备,向大气云层中适量播撒催化剂,使云物理结构和云的发展过程发生变化,最终实现增雨抗旱等目的的工程性措施。
③以人工增雨为例,形成降水需要同时满足三个关键条件:一是丰富的云中水汽;二是气流上升运动,这个条件可以使云中的水汽达到过饱和状态,是水汽变为水滴液化过程的基础;三是充足的凝结核,也就是使水汽凝结成水滴的“种子”。其中,云层厚度达到2公里以上是标志水汽充沛的重要自然基础。在这个自然基础条件下,向云中播撒催化剂,也就是凝结核,相当于云层快速播种,促进雨滴的形成。另外,云层中水汽液化为水滴,释放的热能会使云体升温,如同给云层安装“热力发动机”,进一步强化气流上升。当这三个条件形成良性互动时,云层就像被按下“启动键”,开启降水过程。
(摘编自《人工如何影响天气》,2025.5.29《学习时报》)
8.云滴增大成为雨滴主要依靠哪两种方式?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9.从古至今,中国人民对雨的认知和增雨手段发生了什么变化?请结合三则材料,分别加以概述。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汽在高空遇到冷空气凝聚成小水滴后,就能立马降到地面成为雨水。
B.祈雨活动最早可追溯至夏朝,但历经多个朝代,元、明、清时逐渐消失。
C.人工影响天气需要在合适的气象条件下进行,还需用到一些科技装备。
D.云体升温会使云层中水汽释放大量热能,液化为水滴,开启降水过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然之子
宁以安
①夏日,连着下了两天大雨。放晴后的下午,带两个孩子去上绘画课。走到楼下,哥哥停下脚步,仰头看着被大雨洗濯后的天空,说:“妈妈,云朵真漂亮啊。”这是一个重要时刻,一个3岁孩童的眼睛第一次主动捕捉到自然的美妙。
②弟弟说:“妈妈,那朵云像一只螃蟹。它的脚被树叶挡住了。”
③于是,我们就在水边长椅上坐下来,看蓝色的、被雨水洗过的天,讨论云朵的形状。弟弟问:“为什么会下雨呢?”哥哥说:“云朵盛的小水滴太多,就会落下来了。”
④阳光透过枝叶缝隙落下摇曳的光,树叶轻轻摇动。我们从这轻柔的摇动中,辨认出风的姿态。弟弟问:“妈妈这是微风还是小风 ”又说:“吹着小风真舒服呀。”
⑤他们去海棠树下,捡拾草丛中掉落的绿色小果子。“树下为什么有这么多果子呢?”“是昨天的大雨把它们打下来的。”两个孩子的妈妈,每天要准备好回答无数个“为什么”。这初生之子对世界最原初的好奇心,如初萌的新芽一样宝贵。
⑥他们把果子放入一只小桶,又收集了小石子、各种形状的树叶、一截枯树枝、长长的草叶、狗尾草的穗子……弟弟捡了一片大大的梧桐叶放进去。他们通过透明的桶壁观察这个微缩的自然,哥哥惊奇地发现梧桐叶背面栖息着一只小小的蜗牛。
⑦他们昨天刚读了关于影子的绘本,于是观察阳光下自己的影子。哥哥跳,影子也跳。弟弟挥手,影子也挥手。当他们跑到树荫里,影子就不见了。这奇妙的现象让两个孩子乐不可支。我们走到忍冬树下的廊道里,我用手比了小兔子的影子,两只耳朵翘起,蹦蹦跳跳向前。两个孩子用小手模仿人追逐兔子,笑声与阳光一起洒满小径,是那么纯粹的快乐。
⑧我们看到小径边一块大石头的缝隙里长出了一棵树苗与一株紫色堇花。我说:“这棵小树苗真顽强,它是怎么长出来的呢 ”哥哥问:“它的妈妈在哪里 ”于是我们就一起找它的妈妈,从叶片的形状辨认出它的妈妈是旁边的一棵大槐树。
⑨我们看到了一棵柏树,就捡一截柏枝,放在大石头上,嗅闻柏叶的气味。又采了松针,比较松针和柏叶的区别。荒草丛里有一个老树桩,久雨的潮湿后表面生了木耳。我喊哥俩过来看:“瞧,你吃的木耳就是这样长出来的。”弟弟看着树干上攀援而上的蚂蚁,说:“小蚂蚁要吃我的木耳了。”哥哥说:“木耳长在这里,小蚂蚁、小瓢虫都可以吃。”
⑩我们看到马陆从树荫下的小径爬过,弟弟小心翼翼地迈步,说:“小马陆也是一条生命呀。我们不要伤害它。”他们蹲在地上,长时间观察蚂蚁一家的生活,用铲子帮它们建造了房子。他们发现一条蚯蚓在水泥路面上爬行,就帮它回到湿润的泥土中去。他们采集忍冬树叶,为瓢虫做午餐。他们挖取湿润的泥土,做一个美味的蛋糕。他们在风里跑。他们在楼后遇到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猫咪,帮猫咪找妈妈,回家里拿了火腿肠喂它。他们看树上结的毛茸茸的青色小桃子落下来。
这个下午我们错过了兴趣班,但收获了更重要的自然课。保持对自然最原初的好奇和亲近,生于自然,长于风中,是差不多最美好的状态。孩子,在以后那漫长的岁月里,你们从自然中获得的心灵的慰藉,是你们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课。你们是自然之子。阳光、清新的空气、微风、万物,是这个世界给你们最美好的馈赠。
(选自《人民日报》2025年8月13日)
11.文章记叙了孩子们探索自然的多个场景,请梳理完成下面的鱼骨图。
12.请根据括号里提示的角度,品味下列语句。
(1)这初生之子对世界最原初的好奇心,如初萌的新芽一样宝贵。(体会句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我们看到马陆从树荫下的小径爬过,弟弟小心翼翼地迈步,说:“小马陆也是一条生命呀。我们不要伤害它。”(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13.在作者看来,“这个下午我们错过了兴趣班,但收获了更重要的自然课”,你赞同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4.文章取题为《自然之子》,如果换个角度另拟题目,你会取什么题目?请说明理由。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夜凉如水,庭中置藤榻。吾倚母怀,仰见碧空澄澈,月如银盘。中有黑影摇曳,恍若玉兔捣药。指问母曰:“月宫可有仙娥?白兔捣药为谁?”母笑抚吾首:“此乃古人绮梦耳。汝勤读诗书他日乘舟登天自可探其妙也。”言罢,月移竹影,蟋蟀鸣壁,满院清辉如雪。
(选自《童趣观月》,选文有改动)
15.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庭中置藤榻 组词法 (1)
母笑抚吾首 查阅词典法:①头。②第一,首先。 ③开始,开端。④朝,向。 (2) (只填序号)
此乃古人绮梦耳 语境分析法 (3)
言罢 成语推断法:言之成理 (4)
1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汝勤读诗书他日乘舟登天自可探其妙也。
17.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倚母怀,仰见碧空澄澈,月如银盘。
18.文中母亲对“我”提问作出的回应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教育方式?
六、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9.在《天净沙·秋思》中,能暗示题目中“秋”字的意象是:“枯藤”“老树”和“ ”。
20.下面哪一项,与这首散曲所表达的情感一致?请简要分析。
A.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B.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七、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暑假已过,秋风却仿佛残留着夏日的余温。耀眼的阳光、突如其来的雨与此起彼伏的虫鸣,是否勾起了你的某段夏日记忆?在文学中,不同于春天的愁、秋天的悲与冬天的寂,关于夏季的表达多是轻盈、愉快而温暖的,尤为特别。
请以“特别的夏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④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A
B 2. 雅 造
3.名词 4.第一空:B 第二空:A 5.在“热到顶点”前加“夏天”。
6. 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洪波涌起 峨眉山月半轮秋
7.[示例一]祖母,她富有生活智慧,擅长讲故事,给予“我”温情的陪伴,是一位慈爱、温和的长者,她像夏天一样,给人以温暖的感受。
[示例二]藤野先生,他治学严谨、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给予“我”鼓励和尊重,是一位良师,他像秋天一样,拥有博大的胸怀。
[示例三]衍太太,她冷酷、虚伪、阴险,在冬日怂恿孩子们吃冰,是一个心术不正、表里不一的人,她像冬天一样,给人带来刺骨的寒意。
8.①依靠凝结和凝华作用增大。②依靠云滴的碰撞合并增大。 9.①对雨的认知变化:从自然现象的神化转向科学的形成原因。②增雨手段变化:古代主要通过祈雨仪式和活动祈求降雨;现代可以依据科学原理,依靠科技手段,实现人工增雨。 10.C
11.①讨论云朵形状与下雨原因,感受风 ②观察影子,玩手影游戏 12.(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孩子们对世界最原初的好奇心比作“初萌的新芽”。“初萌的新芽”具有鲜嫩、脆弱、充满生命力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好奇心的纯粹、珍贵与浓厚。
(2)“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用在这里精准地写出了弟弟迈步时的谨慎姿态,结合弟弟所说的话可知,“小心翼翼”蕴含着弟弟对马陆这种微小生命的尊重与呵护。 13.我赞同。这堂“自然课”教会孩子们的不是绘画技巧,而是如何用眼睛去发现美,用心灵去感受世界,用头脑去思考问题,用善意去对待生命。这堂课是关于审美、观察力、好奇心、同理心等的综合课程,是孩子作为“自然之子”回归本源、获得心灵成长的关键一课,因此“更重要”。 14.示例:我会取题为《最重要的一课》。理由:文章通过“我”和两个孩子一下午的经历,揭示出自然对孩子的深远影响,结尾段中直接点明“你们从自然中获得的心灵的慰藉,是你们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课”。这个题目能直接点明文章主旨,强调这次经历的教育意义。
15. 放置 ① 这 说 16.汝勤读诗书/他日乘舟登天/自可探其妙也。 17.我靠在母亲怀里,抬头看见青蓝色的天空清澈明净,月亮像一个银色的盘子一样。 18.文中母亲的回应体现了她尊重孩童好奇心、注重引导孩子脚踏实地、通过学习探索未知,富有智慧的教育方式。
19.西风 20.A。《天净沙·秋思》抒发了游子漂泊天涯的思乡之愁;A项“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借“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两者情感一致。
21.例文:
特别的夏天
蝉鸣把盛夏拉得很长,我蹲在小区便利店的屋檐下,看着雨珠砸在柏油路上,溅起小小的水花。手里攥着皱巴巴的五块钱,那是妈妈让我买酱油的钱——而酱油瓶,此刻正躺在路边的积水里,玻璃碎片混着棕色的液体,像撒了一地的碎琥珀。
我不敢回家,怕妈妈责备。便利店的老板娘王阿姨走出来,手里拿着一条干毛巾:“小姑娘,先擦擦脸吧。”她的声音像冰镇西瓜一样清爽。我低着头,把事情的经过小声说出来,话没说完,眼泪就掉了下来。王阿姨没说什么,只是转身回店里,拿了一瓶新的酱油递给我:“这瓶算阿姨的,下次走路慢点儿,雨天路滑。”我愣了愣,想说“谢谢”,却只挤出一个哭腔的鼻音。
从那天起,我总爱绕到便利店门口。有时帮王阿姨把门口的纸箱搬进去,有时只是在她忙的时候,递上一支笔。王阿姨会给我一块薄荷糖,糖纸在阳光下亮晶晶的,含在嘴里,连夏天的热都好像淡了几分。有一次,我看到她在柜台后面织毛衣,针脚歪歪扭扭的。她笑着说:“给我孙女织的,她下周要来这儿过暑假。”我看着她眼里的光,忽然觉得,这个夏天好像和以前不一样了。
真正让我觉得“特别”的,是那个傍晚。我又去便利店,却看到王阿姨坐在门口,眉头皱着。原来她孙女突然发烧,儿子儿媳在外地,她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想起妈妈说过,发烧要先物理降温,就赶紧回家拿了退热贴和体温计。我们一起给远在外地的阿姨打电话,按照医生的嘱咐喂药、擦身体。直到夜里十点,小妹妹的体温降下来,王阿姨才松了口气,拉着我的手说:“多亏了你,不然阿姨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那天晚上,王阿姨送我回家,路灯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蝉鸣依旧,晚风却带着凉意。我忽然明白,这个夏天的特别,不是因为冰镇西瓜,也不是因为悠长的暑假,而是因为我遇到了王阿姨,从她给我的那瓶酱油开始,我学会了接受善意,也学会了传递善意。
后来,小妹妹回了老家,王阿姨依旧在便利店里忙碌。每次路过,我还是会进去打个招呼,她依旧会给我一块薄荷糖。只是现在再含着薄荷糖,心里会多一份温暖——原来一个夏天的相遇,能留下这么久的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