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5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5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0张PPT)
教师:小小洁
日期:xx.0x.2x
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
长沙
1.反复朗读,注意重音与节奏,体会本文语言的精炼、准确。
2.分析艺术手法,感受词人豪放雄奇的风格。
3.找出意象,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学习目标:
课文导读

字词学习

课文解析

课后思考

目录
课文导读

解题
词牌
曲词的名称
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沁园春·长沙
标题
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因配乐歌唱,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因句式不齐,又名“长短句” 后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又称为“诗余”,还有人称之为“乐府诗”。
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
文学常识
《东坡乐府》 、《稼轩长短句》
字数:小令:58字以内;如李清照《如梦令》
中调:58-90个字;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李煜《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苏轼《蝶恋花·春景》等。
长调:91个字以上。柳永《雨霖铃》《望海潮》
片段:单片: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
双片:两段,也叫调或阕或遍,上片下片,前阕后阕;
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
词的分类
毛泽东(1893——1976),中国现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作者介绍
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情感、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在漫长的岁月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风靡了整个革命诗坛,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贺敬之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诗篇。

字词学习
百舸(gě) 橘子洲(jú)
遒(qiú) 峥嵘(zhēng róng)
携(xié) 遏(è)制
漫江(màn) 寥廓(liáo kuò )
挥斥(chì) 惆怅(chàng)
生字生词
沁园春·长沙
作者: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整体理解、感知本文的内容。
上片:眼前所见: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下片:由景及人: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课文赏析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岁月峥嵘图
中流击水图
此句交待了哪些内容?
时间——寒秋。
地点——橘子洲头
环境——湘江北去
游者——独立
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此句的正确语序应该是什么?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句子解析
独立寒秋图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
李白“独坐敬亭山”的闲适;
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隐逸;
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超脱;
志士常有悲秋之叹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诗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黄巢《不第后赋菊》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共七句。
群山中重重叠叠的树林遍染红色,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的船只争相行驶,雄鹰在天空展翅高飞,鱼儿在江水中欢快地畅游。
“看”领起了哪几句诗歌??诗人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秋色图?
句子解析
在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漫山红叶、碧透的江水、争流的百舸、长空的击鹰、水底的游鱼。
(1)“万”“遍”“层”“”漫“百”等词可见数量之多,范围之广、重重叠叠,表现出景色的壮美。
(2)“争”“击”“翔”分析,自然景象昂扬奋进,生机勃勃、充满生命活力。
(3)红绿辉映,色彩绚丽、多姿熊猫的湘江秋景图。
整体感知
湘江秋景图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远近相间
俯仰并用
动静结合
由点到面
山之多,红之广,林之密,染之透,水之盛,水之清。
争之热闹,飞之矫健,游之轻快。
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例如: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如王维《渭城曲》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意象

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意象
诗歌的意象
景物
意象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古藤、老树、
昏鸦、瘦马……
断肠人在天涯
诗人的情
凄苦愁楚
“有语之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
意象
从空间:远近结合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空中的雄鹰,
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动静结合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竞相向上生机勃勃
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
《沁园春 长沙》意象
以壮景
抒豪情
万物霜天竞自由
在深秋季节里,作品为什么没有充满萧杀、伤感的情调,而是如此的色彩绚丽,生机勃勃?
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作者不是普通的一介书生,而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杰出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又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诗歌充满豪情壮志。(知人论世)
整体感知
4、面对如此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问题?诗人为何会发出这样一问? 反映了诗人什么情感?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的革命形势日益高涨,工农运动蓬勃兴起,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各派政治势力对革命领导权的争夺更为激烈。
——这表明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整体感知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这两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忆往昔,携来百侣曾游,(度过了)(稠)许多峥嵘岁月。
(2)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过渡作用。
句子解析
“同学少年”有着什么样的形象?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相关词句 形象特点
风华正茂 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
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激流勇进,甘为中流砥柱
年龄气质 (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
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课文探究
突出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年轻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间接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刻画这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课文探究
 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一设问句与上阕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课文探究
《晋书祖逖传》:“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中流击楫
拓展
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
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发问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课文总结
这首词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上阕:绘美景(景中寄情)
下阕:抒豪情(情中有景)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火热的革命情怀,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峥嵘岁月图
主宰国家命运,改造旧世界的革命豪情和凌云壮志
结构图
上片:
睹景抒情
交代时间、地点、环境(独、寒)
湘江秋景图
山、林、江、舸、鹰、鱼
远近、俯仰、动静、点面
数量、范围、色彩、力度
抒发感慨: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万类霜天竞自由
绚丽多彩
生机盎然
下片:
忆人述志
由景及人:携来百侣曾游
回忆往昔
同学少年
战斗岁月
年龄气质
精神面貌
活动志趣
设问作答: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博大胸襟
深沉思考
风华正茂
激浊扬清
蔑视权贵
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课外拓展
课外阅读
(1)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2)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雪。——《忆秦娥·娄山关》
(3)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念奴娇·昆仑》
(4)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5)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6)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7)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8)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9)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
(10)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周恩来《赤光的宣言》
革命的赤光,
从北俄腾起,
惊醒了
冬虫般蛰伏的被压迫阶级,
震动了
春蚕般茧缚的世界殖民地,
封建余孽,
国际的强盗,
更被他照的原形毕露。
夜已阑,天将晓,
赤色之光,
早在东方闪动了。
休忘记
远的土耳其,
近的印度。
是呵!
要寻求
自由,
独立,
原只有接近赤光,
走向世界革命的大道。
起,起,起,
我们的朋友!
周恩来《无题》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朱德《太行春感》
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
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
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
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
陈毅《赣南游击词》
天将晓,队员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
日落西,集会议兵机。交通晨出无消息,屈指归来已误期。立即就迁居。
夜难行,淫雨苦兼旬。野营已自无篷帐,大树遮身待晓明。几番梦不成。
天放晴,对月设野营。拂拂清风催睡意,森森万树若云屯。梦中念敌情。
休玩笑,耳语声放低。林外难免无敌探,前回咳嗽泄军机。纠偏要心虚。
叹缺粮,三月肉不尝。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捉蛇二更长。
满山抄,草木变枯焦。敌人屠杀空前古,人民反抗气更高。再请把兵交。
讲战术,稳坐钓鱼台。敌人找我偏不打,他不防备我偏来。乖乖听安排。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
勤学习,落伍实堪悲。此日准备好身手,他年战场获锦归。前进心不灰。
莫怨嗟,稳脚度年华。贼子引狼输禹鼎,大军抗日渡金沙。铁树要开花。
1、上联:寥廓江天引壮志
下联:
2、一天清晨,太阳花开了,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上边,闪出三朵小花,一朵红,一朵黄,一朵淡紫色。乍开的花儿,很艳丽,很夺目。
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意懒。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将 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 给新的花蕾,自己 在一旁,聚积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的年代。
(1)填上三个人格化的动词;
(2)用两个比喻句改写划横线的句子。
自由辩论
我们这些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青年,与毛泽东他们那个时代的革命青年想比,我们究竟缺什么?
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与历史使命感
深远而雄浑的思想气魄
少年有大志,一生能大为。青年应该敢为人先立大志,从进入高一开始早起步,踏实奋进。
课外拓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