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百合花》课件(共5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百合花》课件(共5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0张PPT)
百合花
茹志娟
茹志鹃(1925年——1998年),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浙江杭州。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
她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有《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禅院》《百合花》等短篇集
茹志鹃与女儿王安忆
关于作者: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茹志娟
难以忘怀,不能忘怀
1957年前后,茹志鹃的丈夫王啸平被错划为“右派”。丈夫处于岌岌可危之时,茹志鹃却无法救他,而且由于她与丈夫在具体的工作问题上常常站在同一战线上,她也不得不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一遍一遍地检讨自己的思想 。在承受着政治氛围和紧张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无形压力的同时,她不无感慨地回忆起战争年代的同志关系,回忆起1946年那个中秋夜以及在解放战争中遇到的各种人和事。
二、看背景
小说基本常识:
一、定义: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二、人物:主要人物、次要人物。
三、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四、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五、分类:
1.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小小说)
2.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仙侠、武侠、科幻、悬疑、古传、当代、玄幻小说等小说;
3.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4.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小说阅读的步骤:
一、读题目:题目的含义、题目的作用
二、读背景(社会环境)
三、析要素
1、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2、人物:主要人物、次要人物
3、情节:
(1)线索:线索物、线索事/单线、双线(明暗线、主次线、并行线)
(2)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
(3)人称和视角
(4)谋篇布局技巧:伏笔、铺垫、照应、悬念、留白等
四、品语言
五、探主旨
liào
qián
chǒu

niù
初读效果检测:
(一)读准加点字的音。
撂( ) 木讷( ) 憨( )厚
搭讪( ) 嬷( ) 挟( )
磕( ) 瞅( ) 执拗( )
虔( )诚
发髻( ) 忸怩( )
尴尬( )
shàn
hān


niǔ ní

gān gà
jiā
掌握下列字词:
1、张皇:
2、忸怩:
3、憨憨:
4、执拗:
5、尴尬:
6:讪讪:
7、虔诚:
难为情的样子。
恐慌,慌张。
(神色、态度)不自然。
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傻气,难为情。
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恭敬有诚意。
一、读题目
作者以“百合花”为题的用意何在?
带着以下几个问题阅读课文,通过对文本其他要素的解读来回答:
1、“百合花”在文中出现在哪些地方?本意是什么?
2、“百合花”有无寓意?
3、“百合花”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
浏览课文,找出关于故事发生的背景的语句。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
二、读背景
时间:
地点:
人物:
顺序:
线索:
时间顺序
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1946年中秋
战火纷飞的小乡村
我、通讯员、新媳妇
基本信息
【知识拓展二】小说中采用第一人称写作角度的优势和局限
优势:
①方便主观的心理的描写,代入感强烈,易于抒情。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
②使小说更具真实感。让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
③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局限:
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
三、析要素——情节找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开端:通讯员带我去包扎所途中的事
2、发展: 通讯员和我去借被子
4、结局: 新媳妇为通讯员献出并盖上自己的新被子
3、高潮:总攻开始,通讯员牺牲,新媳妇给通讯员缝衣
小说三要素之情节
情 节
开端:带路
发展:借被
高潮:牺牲
结局:献被
1~23段
24~43段
44~57段
58~59段
小说三要素之情节
小说三要素之人物
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1)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等;
(2)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其方式主要有:
①借助次要人物陪衬烘托
②借助物象陪衬烘托
③借助环境陪衬烘托
【知识拓展一】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作用?
1.对情节的作用:推动情节的发展
2.对主题的作用:通过人物形象(尤其是主要人物)的塑造来表现主题
3.对社会的作用: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能对当代社会的思想产生影响能给带来人们带来某种启示
整体感知(从大处着手)
怎样梳理一个人物的形象?
细节描写(从小处着手)
侧面描写(从他人他物着手)
通讯员的人物性格也在不断展现
小说三要素之人物
这时,我看见他那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顶多有十八岁。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惶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我拼命忍住笑,随便地问他是哪里人。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原来他还是我的同乡呢!(8段)
神态描写
腼腆羞涩
拘谨局促
小说三要素之人物
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29段)
动作描写
可爱执拗
心系群众
对比手法
“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40段)
小说三要素之人物
从事件中表现通讯员的人物形象
和“我”相处,保持距离,表现拘谨
腼腆羞涩、憨厚朴实
借被子时被拒,后又想送回去
可爱执拗、心系群众
掩护群众和伤员牺牲
舍己为人
请找出小说中的预伏和照应,并指出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
预伏和照应:
(1)两次写通讯员枪简里插的树枝和野花;
(2)两次写给“我”开饭时吃的两个馒头;
(3)四次写衣服上被门钩撕玻的衣洞;
(4)三次写新媳妇的印有百合花的被子。
作用:
不仅能使作品在情节发展上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而且能使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
从细节中表现通讯员的人物形象
舍己为人
侧面描写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54段)
从侧面表现通讯员的人物形象
在文章的前面部分刻画小通讯员对同志十分关心有何作用?
明确:
①表现小通讯员的善良与淳朴,展现人性光辉。
②为下文小通讯员的牺牲做铺垫。在取得总攻胜利的前夕,为了保护担架队员英勇捐躯,表现了他对革命和人民群众的无限忠诚。
大家分析并总结新媳妇的人物形象。
帮忙后援
热心执着
两次写到缝衣服上的破洞
借出被子
献出被子
年轻美丽、娴静羞涩
关心革命、热心助人
真挚善良
形象:
作用:
次要人物
乡干部(25段)
外貌、动作描写。
写出了基层干部工作的艰苦与繁忙。
1、对主要人物起烘托、对比或反衬作用。
2、推动情节发展。
3、暗示社会背景。
4、渲染氛围。
5、升华主题。
我对小通讯员的情感前后是否有变化
“生起气来”——通讯员一下“把我撂下几丈远”(5)
“发生了兴趣”——总和我保持丈把远的距离(6)
“越加亲热起来”——艰难而有趣的对话(11)
“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同乡”———— 和“我”一起把被子借来之后(40)
战斗打响,不断有伤员被送到包扎所的时候——我”
挂念着通讯员的安危
怀着崇敬的心情怀想他——通讯员身负重伤被送到包扎所时
次要人物
形象:热情大方、活泼开朗,具有勇敢革命精神的女战士
作用:
次要人物

1、通过“我”的细腻而有层次的感情变化(生气、兴趣、着恼 亲热、爱上、后悔、心跳、强忍泪水、想推开沉重)中逐步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侧面烘托了主人公的形象。
2、小说由“我”的所见所感展开,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整个故事。
4、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使主题更鲜明。
5、女性视角:独特的女性视角是这篇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主动找通讯员搭话, 甚至问他有没有娶媳妇等,凸显主人公性格特点,以及带有女性特征的细微观察,使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
文中两次回忆故乡
“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11段)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47段)
内心深处对故乡共同的情谊与眷恋,使我们的心灵有共通之处。
战争中的“深交”——“我”与通讯员
心理描写
战争中的“深交”——“我”与通讯员
“我拉开一个重彩号的符号时,“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我定了下神才看到符号上写着×营的字样。啊!不是,我的同乡他是团部的通讯员。但我又莫名其妙地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49段)
短暂的相处,却有潜意识的担心,是“我”内心深处对通讯员的认可与关怀。
战争中的“深交”——新媳妇与通讯员
两次写到缝衣服上的破洞
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59段)
认可
崇敬
高洁纯粹的感情
小说三要素之环境
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二、渲染气氛。
三、烘托人物的心情。
四、推动情节的发展。
五、深化作品主题。
六、交待人物活动、成长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环境特有)
作用:
二、读环境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
小说三要素——社会环境
这段场景描写增添了一种诗情画意,舒缓紧张的氛围,表达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小说三要素之环境
这段场景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人物的心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45段)
小说三要素——自然环境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新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4段)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此处景物描写出现在残酷的战斗之前,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表现了“我”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热爱生活朝气蓬勃
“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7段)
“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42段)

伏笔
深入探究细节描写——枪筒子里的东西
这一细节一方面写出了通讯员的朴实、腼腆、执拗,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在情节上为第二次出现作铺垫。
“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高低不肯,挟着被就走”(33段)
“他已经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40段)

伏笔
这一细节写出了小通讯员天真质朴、回部队时的快乐
深入探究细节描写——衣服上的破洞
这一方面印证了牺牲的就是通讯员,照应上文铺垫下文,另一方面写现新媳妇和“我”为此而万分痛惜的心情。
“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52段)
“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55段)

伏笔
深入探究——细节描写
是要把这种深情通过那细密的针脚注入英雄穿的衣服里,使新媳妇的感情得到一次升华。
明知已无实用意义,为什么新媳妇还缝补通讯员衣服的破洞,把结婚用的新被子垫放到他的棺木中
深入探究——细节描写
这是无法控制的深挚情感的倾泻:
一是无法补救的歉疚之情
二是对舍己救人的英雄战士无比崇敬、悲痛的感情。
三是对这个年轻可爱生命骤然离去的痛惜之情、深情悼念。
1.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
2.推动情节发展,前后呼应,波澜起伏;
3.渲染烘托环境气氛;
4.点明和深化主旨。
细节描写的作用
思考:标题为何不用《百合花被》?
本文题目《百合花》以借代手法指印有百合花的被子。
百合花,素有“云裳仙子”之称,具有清丽、纯洁、淡雅等特点,既可以象征新媳妇的纯真、善良与友善,也象征小通讯员的淳朴、真诚和高尚,还可以象征纯洁美好的军民鱼水情,还能够象征舍己为人的人性美。。
百合的种头由鳞片抱合而成,取“百年好合”“百事合意”之意,中国自古视为婚礼必不可少的吉祥花卉。
百合花的含义
1、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33段)
2、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53段)
3、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的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56段)
第一层意思:指百合花的被子,是新媳妇的心爱之物。
第二层意思:指像百合花一样纯洁的感情。
百合花的作用
①以“百合花”为题,点出文章中的重要内容和相关情节线索;(情节)
②以“百合花”的纯白来象征人民战士、人民群众的高尚情操;(人物)
③以“百合花”作结,有利于揭示文章主旨,即有利于表现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主旨)
主题
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美好高尚情操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诗化小说
概念:诗化小说,是一种追求诗美效果的小说。是小说和诗融合、渗透后出现的一种边缘体裁。特征:重意象、重象征、淡化情节,利用环境描写、场景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段营造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氛围,进而凸显小说主题。
听雨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场景描写、细节描写体现出了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和人性美,展示了残酷的战争也没有泯灭人们追求真善美的主题,这篇小说主题的营造绝不仅仅依靠故事情节,而更依赖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
写作特点
二、细节描写(善用伏笔)
四、对比手法
一、从平常生活中表现人物
三、心理描写
对比手法
和平与战争的对比
3、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我”、医生和卫生员的态度对比
2、树枝、野菊花和枪杆的对比
理智与情感的对比
1、人物相处前后的情感态度的对比
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形象
小说更有张力,更有感染力。
作业
1、非常学案、同步练习册做到学过的地方。(自我订正)
2、预习《哦,香雪》,完成《哦,香雪》非常学案,给所有段落标上段号,思考《哦,香雪》物象的象征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