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课题: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的文学地位、纪传体通史特点,掌握战国后期秦赵对峙的历史背景,积累文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准确翻译重点语句。
2、梳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核心故事,理清文章以时间为线索的叙事脉络,明确事件间的因果关联。
3、赏析文中刻画人物的手法(如矛盾冲突、细节描写、反衬),分析廉颇“勇猛率直、知错能改”与蔺相如“智勇双全、顾全大局”的形象特点。
4、体会“廉蔺和好”背后的爱国精神,理解个人恩怨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培养以大局为重的价值观念。
二、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积累:
司马迁是西汉(朝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代表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鲁迅评价其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史记》,“列传”是《史记》的体例之一,主要记载历代诸侯、勋贵及特殊人物的事迹,与“本纪”“世家”“表”“书”共同构成《史记》的完整体系。
2、历史背景与核心概念:
战国后期,七雄中秦国实力最强,采取 “远交近攻” 政策企图吞并六国;赵国因有廉颇、蔺相如两位重臣,在军事与外交上有效抵御秦国,维护了国家尊严。
“完璧归赵”中“璧”指和氏璧,是赵国的国宝;“负荆请罪”中“荆”指荆条(/带刺的灌木枝条),是古代的刑具,体现廉颇认错的诚意。
3、文言基础预习: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因:通过,经由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度:推测,估计;特:只,不过
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查看
设九宾于廷 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这里指外交礼仪中负责接待的官员
三、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梳理叙事脉络
1、阅读全文,按“故事名称—核心事件—人物表现—事件作用”梳理文章结构,完成表格。
故事名称 核心事件 蔺相如表现 廉颇表现 事件作用
完璧归赵 秦国索要和氏璧,蔺相如出使秦国,智斗秦王,最终完璧归赵 识破秦王诈谋,设计智取璧,义责秦王,冒险归璧 未直接参与,为后续军事支撑铺垫 展现蔺相如智勇,初步确立其外交地位
渑池之会 秦王邀赵王渑池相会,借机羞辱赵王,蔺相如针锋相对捍卫赵国尊严 要求秦王击缶,以命相胁维护赵国体面 陈兵边境作后盾,预设“立太子为王”应对不测 巩固蔺相如地位,凸显廉蔺军事+外交的配合
负荆请罪 廉颇不满蔺相如位高于己,扬言羞辱,蔺相如避让;廉颇醒悟后负荆请罪 以国家利益为重,主动退让,不与廉颇争列 知错能改,肉袒负荆登门谢罪 体现二人爱国情怀,达成“刎颈之交”
2、文章开篇介绍廉蔺二人“一贵一贱”的身份(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蔺相如“为宦者令缪贤舍人”),有何作用?
通过身份地位的鲜明对比,既交代了二人的初始背景,又为下文“廉颇耻居相如之下”、扬言羞辱蔺相如埋下伏笔,推动后续“负荆请罪”情节的发生,使矛盾冲突更具合理性。
(二)文本研读:分析人物形象与手法
1、结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分析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具体体现。
品质 故事场景 具体表现
智慧 完璧归赵:识破秦王诈谋 见秦王“无意偿赵城”,以“璧有瑕”为由取回璧;要求秦王斋戒、行九宾礼,为归璧争取时间;归璧后义责秦王“未尝有坚明约束者”,既明辨是非又留有余地
勇敢 完璧归赵:与秦王对峙 “怒发上冲冠”,扬言“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以死捍卫和氏璧;面对“就汤镬”的威胁,毫无惧色,从容说理
智慧 渑池之会:应对秦王羞辱 秦王令赵王鼓瑟并记史,蔺相如以“颈血溅大王”相逼,要求秦王击缶,对等维护赵国尊严
勇敢 渑池之会:直面强秦压力 身处秦国朝堂,孤身面对秦王及群臣,不惧强权,寸步不让,迫使秦王妥协
2、文中运用反衬手法刻画人物,请举例分析其效果。
①以秦王的“贪欲、欺诈”反衬蔺相如的“机智”:秦王索要和氏璧却无意偿城,言语轻慢(如在章台会见蔺相如、令美人相伴),尽显虚伪;而蔺相如识破诡计、从容应对,凸显其智慧。
②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反衬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廉颇因“位在廉颇之右”而扬言“必辱之”,心胸褊狭;蔺相如则“不肯与会”“引车避匿”,坦言“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凸显其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豁达。
(三)写法鉴赏:品味艺术特色
1、文章如何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
①赵秦矛盾(外部冲突):如“完璧归赵”中秦强索璧、赵两难抉择,“渑池之会”中秦王羞辱赵王,这些冲突将蔺相如置于险境,使其“智”与“勇”得以充分展现;②廉蔺矛盾(内部冲突):廉颇不满蔺相如地位,从“扬言羞辱”到“负荆请罪”,冲突的化解过程既凸显廉颇“知错能改”,也强化蔺相如“顾全大局”,使二人形象更立体。
2、赏析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睨柱”(完璧归赵中蔺相如取回璧后斜视柱子):一个“睨”字,既写出蔺相如对秦王的轻蔑,又暗含随时准备“碎璧”的决心,神态逼真,尽显其镇定与勇敢;②“肉袒负荆”(负荆请罪中廉颇赤裸上身、背着荆条):细节直击视觉,生动体现廉颇认错的诚意与磊落胸怀,比单纯的语言描写更具感染力;③“怒发上冲冠”(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愤怒):夸张化的细节,形象展现蔺相如捍卫国家利益时的激昂情绪,强化其“勇”的特质。
(四)文言知识巩固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宁许以负秦曲 负:使动用法,使……承担
(2)臣请完璧归赵 完:使动用法,使……完整
(3)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先:意动用法,以……为先;后:意动用法,以……为后
(4)左右欲刃相如 刃: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2、翻译下列特殊句式(注意状语后置、宾语前置)。
(1)以勇气闻于诸侯(状语后置)
(廉颇)凭借勇气在诸侯各国闻名。(“闻于诸侯”即“于诸侯闻”)
(2)何以知之(宾语前置)
凭什么知道这件事呢?(“何以”即“以何”)
四、课堂小结与拓展
主题总结: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的核心主旨。
文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塑造了蔺相如智勇双全、顾全大局的贤臣形象与廉颇勇猛率直、知错能改的名将形象,赞扬了二人以国家利益为重、摒弃私怨、团结协作的爱国精神,彰显了个人品格与国家命运的紧密关联。
五、课后作业
以“我眼中的蔺相如/廉颇”为主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结合文本具体事例分析人物品质,可联系现实谈启示。
示例:我眼中的廉颇是一位“磊落的勇者”。他起初因地位问题扬言羞辱蔺相如,尽显武将的直率与骄傲;但当听闻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言论后,能放下身段“肉袒负荆”登门谢罪,坦言“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这份“知错能改”的坦诚尤为可贵。在现实中,很多人因碍于面子不愿承认错误,而廉颇用行动证明:正视错误不是软弱,而是对集体利益的负责。这种“有错即改”的态度,无论是对个人成长还是团队协作,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