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短评课件(共3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短评课件(共36张PPT)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文学短评
高考新题型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短评的基本特点
2、学习写作文学短评的基本方法
3、学会解答高考“文学短评”相关试题
文学短评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具体的作家、作品为评论对象,并就对象的某一点进行深入品析和阐发,进而得出某个评论性观点。它既有议论性,又有文学性,是理、情、文的统一。
一、写作方法和过程
1.读懂作品
精读作品,找出作品中画龙点睛的句子,认真揣摩、品味作品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段落,明确文章的主旨,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层次,力争有较深的感受和独到的发现。阅读作品时可回忆作者生平、创作风格、写作背景等知识,以助探知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目的,从而准确把握作品的主题。
2.选准角度
  认真阅读题干,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经验来定。也就是说,要选择自己有所研究的、有所体会的、把握得最准确的、能够评好的角度来写。
3.安排好结构
  写作时一定要注意文学短评结构的完整,短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通常情况下,一般采用“总—分—总”“总—分”“分—总”的结构模式。
4.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
在文学评论中,“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个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
二、写作角度与常用术语
1.评论作品的主题思想
主要是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常用的评论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
2.评论作品的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的形象是指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思想情感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及其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二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
3.评论作品的艺术手法
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叙述方式、描写方式、抒情方式等。
(1)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2)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前后照应等。
(3)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4)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
(5)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工笔白描等。
(6)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
景等)。
(7)修辞手法。修辞手法主要指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借代、双关、反问、设问等。
4.评论作品的构思技巧
(1)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一个方面到几个方面等。
(2)文章线索,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感情、时间、空间为线索,等等。
(3)文章结构,如层次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整体布局(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等。
(4)选材特点,如真实典型、源于生活、时鲜亲切等。
5.鉴赏作品的语言
鉴赏作品的语言,一是要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二是要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三是要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
高考真题 & 教材链接
【2023年新高考I卷】
小说《给儿子》(作者陈村)第9题: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6分)
[2023·新课标全国Ⅰ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给儿子
陈 村
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
典题演练
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
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你能看到村子了。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气。
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
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
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
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
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
一片”,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
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①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
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推净,这样头便显得长了。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时而这么一甩,甩得很有点味道。
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发光,
连麦芒都刺不透它。他们不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们原先比你还白。现在,他们和你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父亲当年一样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
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
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
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
②你会爱的。
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③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
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
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1984年8月5日
(有删改)
高考真题
【2023年新高考I卷】
小说《给儿子》(作者陈村)第9题: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6分)
高考引路
9、甲组答案示例:
①本文表面上是对未来的想象,想象儿子长大后到自己曾经生活过的乡村进行一次研学旅行,
②其实是一位父亲对过去生活的深情回忆;
③而文章主旨与成长相关,希望年轻一代能在父辈的生活脚印中找到生命之重,能更接地气地成长。
评分参考细则
1.能指出“未来”的意涵:儿子未来的某次旅行;能结合文本,且能关联未来(2分)
2.能指出“回忆”的意涵:父亲过去的经历;能结合文本,且能关联回忆(2分)
3.能指出“成长”的主题。重温父亲的成长,期待儿子的成长;(2分)
【拓展】散文中物象的作用解题思路:
1.分析物象特点: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物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二是物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三是物象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物象作用:(1)主体物象作用。作用:①线索作用,把众多材料组织在一起;②象征作用,它象征某种意蕴,隐含主旨;③衬托作用,在写人散文中借物写人,衬托人物形象;④寄托作者感情。
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
9、乙组答案示例
① 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② 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河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
③ 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
评分参考
找出“河流(物象)”在文本内容或结构(线索)的重要性给 2分;思考“河流”的意义(内在品质和思想感情)给 2分
高考引路
新教材
必修上册 P69
高考真题 & 教材链接
新教材
必修上册 P70
属于文学评论的分支。一种精短的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等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
文学:是指评论对象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具体的文学作品。
短:是指它篇幅短小精悍,字数一般是数百字,千字以内。
评:文体是议论文,要求观点鲜明、结构完整、叙议结合,以议为主。
特点: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评论角度小,叙要精简,议要独到,叙议结合,以议为主。
要求:观点鲜明、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语言流畅。
什么是文学短评?
高中生写文学短评,一般只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简单评论,且囿于字数,2023年I卷只要求写短评的思路。命题者一般会提供大致方向(角度)或若干关键词,考生只需“依葫芦画瓢”,且回归、结合文本,思维应有边界,而不宜太分散。写文学短评并非“新鲜题”,和做一般性文学鉴赏题,有很多相通之处,甚或没有太大差别。
教育部考试中心《2023高考试题分析》:高中生不必将文学评论看 得过于“高大上”,似乎那是文学评论家的专属领地;其实,从个人的 阅读出发,将那些最触动你的东西找出来,加以思考和分析,将其表达 出来,就是文学评论。这样的文学评论与读后感有什么不同?那就是, 评论要在读后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需要有一个从感性感受到理性分析的自觉提升。
因而备考时,也平常心对待,不必做过多或过深的专业研究。
高 考 要 求
写宋江在浔阳江遇险,金圣叹有一段批语:“此篇节节生奇,层层追险。节节生奇,奇不尽不止;层层追险,险不绝必追。”
评点情节的惊险性和传奇性。
它们是从哪个角度进行评价的
活动探讨
它们是从哪个角度进行评价的
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文有正衬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是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是正衬也。”
评点作品中塑造人物的技巧。
活动探讨
文学评论的角度:
情节(细节)、
形象(人物)、意象(景物)、
手法(技巧)、叙事手法
结构(布局)、
环境(氛围)、
主题(思想)、情感(态度)、
语言(风格)、
选材角度……
考查的文本:
现代文(小说散文)阅读
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文本
精选角度
定好结构
叙议结合
细致
宜小
明晰
精到
方 法 点 拨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时代·精明·艰难。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生存。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活动2、类题延展(金太阳11月联考)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时代·精明·艰难。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生存。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甲组答案示例:
①在那个特定的时代,经济凋敝,市场萧条,人们无钱消费,店铺生意难做 。
②林先生做生意很精明,百般讨好顾客,善于揣摩顾客心理;经营方法灵活多变,模仿上海大商店的办法,极力多促成几笔生意。
③林先生的生意做得非常艰难,整日辛苦,营业额有限,还有人赊账 。三个月来生意清淡,还要承担捐税和债务利息 。
(答出“时代经济凋敝”、“林先生精明”、“生意艰难、时局艰难”等关键词给1分,能够结合文本进行相关分析,每答对1点给2分。)
活动2、类题延展(金太阳11月联考)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时代·精明·艰难。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生存。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11月金太阳联考)
乙组答案示例:
①林先生为了店铺的生存想尽了办法,他百般讨好顾客,揣摩顾客心理;采取灵活的经营方法,模仿上海大商店的办法,极力多促成几笔生意 。
②但生意难做,店铺的生存艰难。林先生整日辛苦,营业额有限,还有人赊账 。三个月来生意清淡,还要承担捐税和债务利息,店铺的生存艰难,难以持续 。
③当时人们普遍生存不易 。朱三太舍不得买一块麻纱白手帕,乡下人只在集市上看看。
(需围绕林先生的店铺生存角度作答,以及普通人们生存角度作答)
活动2、类题延展(金太阳11月联考)
“关键词”类文学短评
围绕关键词评论,对文本进行了内容再现以及分析。
一定要“贴着文本写”,学生在写作时切忌假大空
总结归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