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短歌行》课件(共3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短歌行》课件(共3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导入
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葬身火海;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进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唐太宗广纳贤才,开创 “贞观盛世”。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重视人才!
三国时魏武帝曹操也是非常重视人才的,他广纳贤才,建立魏国,三分天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短歌行》,看看他的“人才观”。
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短 歌 行
曹操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结合注释,把握诗歌内容
2、充分理解诗中典故的原意、诗人借典故委婉表达的内心情志,以及典故的表达效果
3、结合诗歌背景与诗人生平,体会诗歌的复杂感情
课前预习检测——识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职业成就:
政治家(丞相):北方屯田,兴修水利 ,用人唯才
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
文学家(诗歌领袖):建安风骨的领袖,与其子曹植、曹丕合称“三曹”。
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统一天下。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曹操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一天,曹操酒宴文武百官,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他感此景持槊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课前预习检测——知背景
课前预习检测——晓常识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课前预习检测——晓常识
歌行体 :古代诗歌体裁,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
长歌比较热烈奔放、慷慨激昂;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浅唱,微吟低徊,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短歌行》既有短歌“微吟低徊”的特色,又有曹操独自的“慷慨悲凉”的风格。
学习任务一:
诵读诗歌,结合注释,
了解文意,把握情感
找出文章诗眼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
边喝酒边高歌,人生的岁月有多少。
生命如晨露转瞬即逝,逝去的时光实在太多!
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心中的忧愁却难以遗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豪饮美酒。
有学识的才子们啊,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在原野吃着艾蒿。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参考译文
当空悬挂的皓月,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
心中深深的忧思,喷涌而出不能停止。
远方宾客穿越纵横交错的田路,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参考译文
诗眼: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学习任务二:
围绕诗眼“忧”,曹操“忧”什么?
以何解“忧”?
所“忧”为何?
第一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但并没有软弱消沉,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第一层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慨?
第二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第二层借《诗经》表达诗人什么心情?
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到心念旧恩”四句句意呼应第二层,乃是想象贤才归己时的欢快场面。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第三层
这一层中作者运用怎样的手法?所表达的情感有哪些?
第四层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前四句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
后四句先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然后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本层有何深层含义?后四句表明作者的什么愿望?

人生苦短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求贤不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功业未就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招揽贤才一统天下
因此,本诗主题为:抒发作者因时光易逝、功业未就而产生的苦闷心情和招纳贤才、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
探究展示

忧什么?
何以解忧?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忧人生苦短
忧贤才难得
忧功业未就
唯有杜康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所忧为何?
统一天下。

短歌行
激昂
情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建功立业的宏愿。
学习任务三:
诗人是如何抒发“忧”情(艺术手法上)?
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朝露比时光的短暂,引出人生命的短暂。表达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以明月比贤才,表达诗人思贤若渴的情感。
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起兴,引出下文“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表明优待贤才的态度。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士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惟恐贤者不来归附的焦虑。
1、运用比兴的手法
2、用典
指在诗歌中直接或间接地用前人诗文名句(语典)、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寓言故事(事典)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用典的作用:
1、言简意丰,耐人寻味,增加诗歌丰富性,生动性。典雅性,更富有文学性。
2、使诗歌语言精炼,典雅。
3、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郑风.子衿》
你那青青的衣领啊,
我悠悠牵挂的心。
即使我不去找你,
难道你就这样断绝音信了吗?
姑娘思念爱人
曹操思念贤才
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小雅·鹿鸣》
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表达诗人招纳贤才的热情。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在原野吃着艾蒿。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管子.形解诸子喻山水》
说明自己希望广纳贤才。
海洋不拒绝任何水流,因而能成就它的辽阔;大山不拒绝任何泥土石块,因而能成就它的险峻,开明的君主不满足于手下的人才,所以能成就他手下众多人才。
4、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吐哺”— 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贤士。
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诗人以周公自比,表示要虚心待贤,使天下的人才心悦诚服地归顺他。
学习任务四:
结合本诗,分析曹操是怎样的诗人形象?
诗人形象
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有爱才礼贤的博大胸襟,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
全诗前面部分写得沉郁悲凉,后面部分写得慷慨激昂。作者的情感有低沉,有起伏,更有高亢,集中体现了建安时期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
小结
本诗通过宴会上的歌唱,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感慨,表达了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古诗中用典题答题步骤与提示
1、点明手法。
2、解释典故,用了…的典故或化用了…的诗句。
3、表达效果,委婉含蓄地写出了…或表达了…感情,使诗歌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释:⑴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柳州:今属广西。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⑵城隅:城角。多指城根偏僻空旷处
  ⑶楚客:指战国时楚国大诗人屈原。屈原爱橘,曾作《橘颂》,对桔树的美质作了热情的赞颂。皇树:即橘树。
  ⑷ “不学”句:说的是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为吴丹阳太守时种柑谋利的事
  ⑸木奴:指柑橘的果实。 ⑹喷雪:形容白花怒绽。
当堂检测
问题:本诗歌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加以具体赏析。(6分)
我亲自种植黄柑二百株,春天到来时枝叶青翠,城西北隅一派碧绿。
我像屈原一样喜爱这天生的美树,不学李衡那样把柑树当作木奴来谋利。
多少年才能闻到那像喷雪般白色的花香?又是谁来摘下那像垂珠般的果实呢?
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那一天,它的美味还能够让我这个老叟滋养受益。
答:①运用典故。(2分)(点手法)
②颔联用了屈原爱柑橘的典故,表明他爱柑橘是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引起了雅兴,而不是像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那样,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2分)(解释典故)
③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橘树的喜爱之情,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品质,言简意丰(表达效果)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年,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在这首诗里,曹操是如何看待生命现象的?(2分)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历来为人称道,请作简要赏析。(3分)
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
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
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
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参考答案:
1.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着清醒的认识,生命终将结束,但是一个人只要有远大的志向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就可以让短暂的生命有意义。(2分)
2.诗人以老了的千里马自比,表现了自己豁达乐观的精神状态,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