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精诚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全面抗战的艰苦岁月中,《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重要报纸,不仅传递战况与政策信息,也成为团结民心、鼓舞斗志的文化堡垒。其所刊载的旧体诗歌,既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格律传统,又在题材、语言与功能上做出了显著创新,成为抗战文艺中一种兼具艺术性与战斗性的独特文体。这些诗作以民族命运为背景,以现实事件为素材,以大众接受为导向,真实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苦难与抗争。
旧体诗长久以来被视为文人雅士抒怀言志的载体,语言凝练、格律严谨,却也因之与普通民众有所隔阂。面对抗战时期宣传动员的迫切需要,《新华日报》有意推动旧体诗的转型,使其在保持基本韵律美感的同时,融入更鲜明的现实内容和更通俗的语言表达。这一调整不仅拓宽了旧体诗的题材范围,也拓展了其读者群体。
在内容层面,这些诗歌紧密呼应抗战时期的重大事件与社会情绪,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感。它们不再拘泥于传统诗词中常见的山水田园或个人情愫,而是以笔为枪,以诗作旗,呐喊民族救亡之志。例如邓颖超在《敬悼新升隆轮廿五位死难烈士》中痛斥日寇罪行,冯玉祥以《捉汪》一诗怒斥汉奸行径。董必武的《挽嘉义新四军通讯处涂、罗十烈士遇难》则借“东邻凶狡甚,蓄意灭中华”等诗句,既哀悼烈士,也表达对敌人与内奸的切齿之恨。
艺术形式上,这些诗作体现出“守正与创新”的双重特点。一部分作品延续了五言、七言、词牌等传统体式,注重押韵与节奏。另一方面,不少诗人主动放宽格律限制,引入白话词汇和自由句式,增强诗歌的可读性和传播力。陶行知的《新华日报二周纪念》即为典型,全诗以“炮里闻呱呱,今天两岁了”这样朗朗上口的白话起句,比喻生动、语言简练,却依旧在结尾升华主题,实现雅俗共融。这种“文白交融”的语言策略,可谓传统诗歌现代化的一次重要实践。
《新华日报》刊载的旧体诗不仅在当时发挥了宣传鼓动、凝聚人心、批判现实的重要作用,也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价值。它们打破了旧体诗创作长期由文人主导、偏重艺术自足的传统,使其走出象牙塔,介入历史现场,成为抗战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王雪娇 李俊生《抗战中的旧体诗—〈新华日报〉抗战旧体诗研究》)
1. 下列对本文论述《新华日报》旧体诗“历史价值”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其独特的文体形式,真实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民族苦难与抗争,成为了抗战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B. 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的成功创新,完全取代了新诗在抗战宣传中的地位,成为当时最主流的文艺形式。
C. 为传统诗歌注入了新的时代活力,拓展了其社会功能与影响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价值。
D. 改变了旧体诗长期由文人主导、偏重艺术自足的传统,使其走出象牙塔,介入到抗战的历史现场之中。
2. 文中通过具体诗作例证来阐述观点,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引用邓颖超悼念烈士的诗作,是为了展现诗歌在抗战时期承担起了哀悼同胞、控诉敌人暴行的新功能。
B. 列举冯玉祥《捉汪》一诗,意在证明旧体诗的音韵格律之美在抗战宣传中仍发挥着最主要的艺术作用。
C. 分析陶行知为报社纪念所作之诗,旨在展示诗人如何用白话语言起句,实现雅俗共融的创新性实践。
D. 选择多位身份不同的诗人的作品,表明了旧体诗的转型是抗战时期一种跨越阵营的广泛文艺现象。
3. 如果运用本文的观点来评价一首抗战时期的旧体诗,下列哪种解读最不符合文中的观点?( )
A. 一首采用传统七律格式,但内容描写了前线将士英勇作战的诗歌,体现了“守正与创新”的结合。
B. 一首以谴责日寇暴行为主题,并在民间广为传诵的旧体诗,发挥了团结民心、批判现实的社会功能。
C. 一首语言白话化,没有任何格律约束,直白呼吁民众参军的诗,代表了旧体诗转型的最终形态。
D. 一首由文人创作,但表达了全民抗战决心,并刊发于《新华日报》的旧体诗,打破了传统旧体诗抒情主题的局限。
4.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新华日报》旧体诗歌在“守正”与“创新”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百合花
茹志鹃
①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通讯员,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他现在大概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②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③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
④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⑤“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⑥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⑦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⑧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⑨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①“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节选自《百合花》)
材料二:
小说《百合花》的作者茹志鹃以清新、俊逸的笔触,开创了战争题材作品的一种全新风格。她并非通过宏大的战争场面来表现英雄主义,而是巧妙地截取了战争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聚焦于一位小通讯员和一位新婚少妇之间围绕一床百合花被展开的平凡故事。作品用极其含蓄、细腻而又充满诗意的笔调,描绘了两位青年男女之间未曾言明却无比真挚的情感,深刻揭示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情深和普通人身上所散发出的人性光辉。
舞剧《百合花》的创作团队深刻领会并牢牢踩稳了这一文学的“台阶”。他们深知,这部小说的灵魂不在于情节的曲折,而在于其独特的情感内核、诗化的文学风格以及生动传神的细节。编剧王安忆(茹志鹃之女)在改编时,牢牢把握住了“百合花被”这一核心意象,它不仅是贯穿故事的线索,更是纯洁、美好与牺牲精神的象征。导演和编导则致力于将文学语言转化为舞蹈语言,将小说中含蓄的心理活动和细腻的情感波动,通过优美的肢体语汇和丰富的舞台调度外化出来。
正是基于对原著文学精神的这种深刻理解和尊重,舞剧才成功地站在文学的“台阶”上,进而寻求并达到了舞剧艺术独有的审美境界。
(节选自方家骏《踏着文学台阶寻求舞剧独有的审美境界》)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担架员“睁大了眼盯着我”以及“给我挂匾”的恳求,从侧面写出了小通讯员受伤之重与战士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B. 新媳妇两次“短促地‘啊’了一声”,第一次是认出通讯员时的惊讶,第二次是得知他英勇牺牲缘由的震惊与痛惜。
C. 作者用“细细地、密密地”描写新媳妇缝补破洞的动作,主要表现了她对小通讯员的自责和作为农村妇女的勤俭持家、女红技艺的精湛。
D. 结尾卫生员与新媳妇关于“被子”归属的争执,凸显了新媳妇内心巨大的悲痛以及她已将通讯员视为亲人的深厚情感。
6. 下列对小说《百合花》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我”(女文工团员)的有限视角展开叙述,因为视角限制,小通讯员牺牲的情节则是通过担架员的转述。
B. 小说中“馒头”这一细节描写,表现物在人亡的伤痛,营造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表达效果。
C. 小说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写战争后方包扎所的故事,情感更为细腻,且丰富拓展了战争写作空间。
D. 担架员“全体队员给你挂匾”的誓言和新媳妇“是我的”呐喊,强烈抒发对英雄的崇敬,具有宣传鼓动效果。
7. 材料二认为,小说《百合花》的精华在于“两位青年男女之间未曾言明却无比真挚的情感”。分析小说节选部分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8. 材料二提出,舞剧是“牢牢踩稳了这个文学的‘台阶’”。请简要分析这个“文学的台阶”在材料一中如何体现。
二、古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子产有疾。谓子太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太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太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遇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选自《左传·子产论政宽猛》)
9.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唯有德者A能以宽B服民C其次D莫如猛E夫F火烈G民望而畏之
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玩,指“玩弄、轻视”,与《爱莲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的“玩”词义相同。
B. 疾,可引申为“急速”,与《三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疾”词义相同。
C. 济,指“调剂、补充”,与成语“同舟共济”中的“济”词义不同。
D. 迩,指“近处”,与成语“闻名遐迩”中的“迩”词义相同。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子产以“火烈民畏”与“水弱民玩”构成对比,通过比喻论证生动阐释宽政难行的道理,说理透辟。
B. 子太叔未听从子产遗训,执政后改用宽政,结果郑国盗贼蜂起,直至他改用猛政,盗患才平息。
C. 孔子引用《诗经》中的句子,分别阐释了“施宽”“纠猛”“致和”三种治国策略的具体做法与效果。
D. 全文通过子产立论、太叔践行政令、孔子评价总结,层层递进地阐述了“宽政优于猛政”的观点。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2)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13. 子产和孔子都论述了“宽”与“猛”的关系,但二人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禁。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描绘出小院春风吹拂,庭草泛绿,柳芽初绽的早春景象,以生机勃勃之景暗示春天的接续轮回,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B.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中,词人凭栏良久却无言,借不变的竹声新月,与往昔对比,强烈地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
C.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写笙歌未散,酒杯还在,还可以喝酒。春天到来,池面冰开始融化,承接上片,申述当年笙歌饮宴之乐。
D. “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禁”通过描写烛火明亮、香气暗淡、画堂幽深的室内环境,直接抒发了词人因思念故国而难以承受的痛苦。
15. 俞平伯评:“后主之作,多不耐描写外物。此词却以景为主,写景中情,故取说之。”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词中“景”与“情”的关系。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1小题,10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先描写仰望之景,后描写俯瞰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爱人的分离,“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句流露出无尽的忧伤,秦观《鹊桥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则表现出达观的心态。
(3)李煜《虞美人》中写遥忆金陵宫廷,慨叹物是人非,充满无限怅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涉江采芙蓉》中,表达女主人公由花思人,由欢乐转为悲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尚书大传·大战篇》中记载“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诗经·邶风·静女》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表达了这种情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6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具有拯救人类文明、捍卫人类正义、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大,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配合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行动,( 甲 )。这一彪炳史册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今天,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展开壮美画卷并呈现出无比光明灿烂的前景,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同时,前进道路不可能一马平川,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念,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近代以后,尽管屡遭列强侵略、凌辱、掠夺,但中国人民不是从中学到弱肉强食的强盗逻辑,( 乙 )。①中国没有称王称霸的基因,②始终以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③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④需要以宽广胸襟超越隔阂冲突,以博大情怀关照人类命运。⑤国际形势无论如何变化,⑥中国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17. 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B.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C.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芣苢》)
D.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18. 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划线句“敢教日月换新天”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尽管草丛里的“纺织娘”“油葫芦”总在鸣叫着提醒他。(《哦,香雪》)
B. 消息忽然停顿了,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地回答“在打”,或是“在巷战”。(《百合花》)
C. 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
D. 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探界者”钟扬》)
19. 在文中括号内(甲、乙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甲: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
20. 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阅读材料第三段,结合第一单元所学的诗歌,以“致和平”为题,创作一首短诗。
要求:①至少运用一个意象来象征和平与发展;②融入材料中“伟大复兴”或“光明前景”所蕴含的情感基调;③诗歌不少于4行,不超过8行。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第一单元的青春之歌犹在耳畔:毛泽东“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壮志,闻一多“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铁凝笔下香雪对山外文明那份执着而纯真的向往。第二单元又为我们展现了劳动的丰碑:袁隆平毕生耕耘让“稻菽千重浪”,张秉贵于方寸柜台“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无数普通劳动者用双手创造价值、塑造文明。
有人说,青春是梦想,是激情;劳动是实干,是耕耘。青春的梦想,需要通过坚实的劳动去实现;劳动的汗水,也因青春的注入而闪耀着非凡的光彩。
请以“青春与劳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你的见闻与经历,也可以阐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定立意,明确文体;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不得套作、抄袭;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 B 2. B
3. C 4. (一)守正的表现:
①延续传统体式、保留韵律美感:在语言上注重凝练与韵律,继承古典诗词的审美传统,维持其艺术性。部分诗作严格遵循五言、七言、词牌等古典诗歌格律形式,保持押韵与节奏的规范性。
②继承抒情传统:虽题材转向现实,但仍通过诗性语言表达情感与志趣,延续“诗以言志”的古典精神。
(二)创新的表现:
①题材现实化:突破传统山水田园、个人抒怀的局限,以抗战重大事件(如烈士悼念、斥责敌寇)为素材,增强时代性与现实感。
②语言通俗化:主动引入白话词汇与自由句式(如陶行知“炮里闻呱呱,今天两岁了”),提升诗歌的可读性与传播力,贴近大众接受需求。
③功能社会化:将诗歌从文人雅趣转化为宣传动员工具,发挥凝聚民心、批判现实的作用,推动旧体诗介入历史进程。
【答案】5. C 6. D
7. ①通过动作细节描写表现:新媳妇为牺牲的通讯员“缝衣洞”“献新被”的行为,是她唯一且终极的情感表达方式,此时无声胜有声,将情感推向高潮。
②通过语言描写表现:新媳妇“啊”字,背后蕴含着对小通讯员牺牲的惊讶与痛惜。
③通过对核心物象的寄托表现:“百合花被”是情感的载体。新媳妇献被的“执拗”则完成了情感的升华与寄托。寄寓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的痛悼、崇敬,美好的军民情。
8. ①虚化人物,大多是普通人。人物刻画也不追求英雄式的浓墨重彩,而是通过细腻的细节(如通讯员的羞涩、新媳妇的笑)来展现普通人身上的人性光辉。
②淡化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散化结构,叙事节奏舒缓,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如通过担架员的转述淡化小通讯员牺牲场景的壮烈。
③象征性的核心意象。小说精心构筑了“百合花被”这一核心意象。它既是贯穿情节的关键实物,更是纯洁心灵、美好情感和神圣牺牲的象征。
④语言清新自然,富有诗意。将残酷的战争故事包裹在一种抒情性的叙事之中,奠定了作品温暖而崇高的基调。
⑤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如新媳妇结尾部分的动作语言细节描写。
⑥主题往往隐去或淡化生活苦难,展现人情美、人性美,表达对美好人性的向往。
【答案】9. CEG 10. B
11. D 12. (1)(子太叔)发动步兵去攻打萑苻盗贼,把他们全部杀了,盗贼(才)稍微平息。
(2)等到子产去世,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仁爱精神的继承者啊。”
13. ①子产侧重“择人施政”:他认为“宽”或“猛”的选择取决于执政者的德行水平。“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德行不足者则“莫如猛”。
②孔子侧重“辩证调和”:他在子产基础上提出“宽猛相济”的原则,认为“宽”与“猛”不是固定选择,而是应根据治理效果(民慢则纠之以猛,民残则施之以宽)动态调整、相互补充,最终目标是达到“政是以和”的和谐状态。
【答案】14. D 15. ①借乐景抒哀情。如“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词人描绘春风拂院、庭草泛绿、柳芽初绽的生机春景(乐景),却以之反衬自身被俘后的孤寂与亡国之痛(哀情),用乐景衬哀情,强化了情感的悲怆。
②借乐景抒哀情。“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词人描绘笙歌未散,酒杯还在,春风解冻池面的生机盎然之景,反衬词人此时已沦为亡国之君的物是人非之苦。
③借哀景抒哀情。“烛明香暗画堂深”深夜画堂深沉,营造孤寂的氛围,表达词人年岁老去、思念故国的愁苦。
16,。【答案】 ①. 鹰击长空 ②. 鱼翔浅底 ③. 两情若是久长时 ④. 又岂在朝朝暮暮 ⑤. 雕栏玉砌应犹在 ⑥. 只是朱颜改 ⑦. 采之欲遗谁 ⑧. 所思在远道 ⑨. 匪女之为美 ⑩. 美人之贻
【答案】17. A 18. B
19. ①. 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 乙:而是更加坚定了维护和平的决心
20. ②修改为:始终把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或:始终以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⑤修改为: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
21. 示例
致和平
金色的麦穗垂向大地,
如熔铸的剑戟沉入历史的河流。
年轻的脚步跨越隔阂的深渊,
在黎明的风中播种星斗。
22.略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