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通县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高二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D考查先秦时期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周世卿世禄下,权力和职位主要是在家族内部传承,等级森严,社会流动性差,而战国时期各国重用非宗室人才,打破了血缘关系的束缚,使得社会各阶层的人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治理,这表明传统的宗法分封制度受到了冲击而逐渐瓦解,故选D项。专制王权的高度发展通常表现为君主对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绝对控制,权力高度集中,决策独断专行等,而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人才选拔方面的变化,没有直接涉及专制王权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且古代中国专制王权高度发展是在明清时期,故排除A项;家国同构建立在宗法制和分封制基础之上,战国时期分封制趋于瓦解家国同构局面也基本瓦解,故排除B项;这些出身低微之人崛起更多的是基于他们的才能、智慧和机遇,与儒家伦理的关系并不紧密,故排除C项。2.A考查秦朝的廷议。根据材料可知,参加廷议的既有位高权重的三公九卿,又有博士,这有利于提高国家决策的合理性,故选A项。材料并没有提及儒生的政治待遇,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权力的制衡问题,故排除C项;只是进行廷议商讨国家大事,不一定会强化中央集权体制,故排除D项。3.A考查唐朝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可知,通过门下省的“复审”与“涂归”,草拟的政令被详细审查,增强了合理性和准确性,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故选A项。唐的这种制度设计是为了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同时也是为了保障皇权的有效行使,而不是削弱皇权,且唐朝三省六部制下皇帝对政令有最终决定权,故排除B项;“复审”和“涂归”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杜绝”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C项;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中,尚书省主要负责执行政令,材料中没有体现“尚书省”的地位下降,故排除D项。4.D考查明朝的君主专制。在“皇帝一丞相”的“一对一模式”中,丞相作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拥有相当大的权力。丞相可以统筹各部门事务,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形成制约。而后,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在政务上直接由皇帝面对六部,形成“一对多模式”这一变化意味着皇帝需要直接处理更多的政务,皇权在行政事务中的直接影响力扩大。“皇帝一内阁、司礼监”的“一对二模式”使皇帝可以通过控制内阁和司礼监来掌控朝政。内阁和司礼监之间也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平衡两者之间的权力,从而更有效地加强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排除B项。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决策机构,无决策权,故排除A项;明代中枢政治结构的演变是皇权不断强化的过程,权力始终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而非权力下移,故排除C项。5.C考查清朝政治制度。根据材料“督抚总制百官,布按二司皆其属吏,应首列督抚”“疆臣奏事,虽直达天听,必经部核乃办。其批交之奏,虽经奉准,部臣仍得奏驳撤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提高并明确督抚在地方管理中的主导地位,促进了其向固定化、地方官制化方向发展,并最终完成其制度化建设,使督抚成为综治一方的封疆大吏,但是督抚等地方大吏行政还须受中央部院的核查和监督,这体现了清权力运行具有分权与集权相结合的特征,故选C项。“官员行使特权”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A项:B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机构的控制,故排除D项6.A考查雅典政治。古代雅典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的职责设置充分反映了主权在民的执政理念,即公民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拥有广泛的权力,故选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材料仅体现出这些机构的职责,未体现机构地位的提高,故排除C项;当时雅典仍为奴隶社会,并未突破原有社会性质,故排除D项」7.D考查中世纪的教权与王权。根据材料“751年,法兰克王国宫相丕平在教皇的支持下登上王位,而后丕平把罗马周边地区献给教皇”“提出日月论,设立两大尊位,较大的主管灵魂,较次的主管肉体,二者分别代表教皇、君主的权力”“1309年,腓力四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的阿维农城,史称“阿维农之囚”,使教皇成为法国国王的御用工具”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世纪教权的衰落和世俗王权的强化,故选D项。A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等级森严”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B项;“民主政治”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C项。8.A考查美国民主政治。根据材料可知,这些现象折射出美国政治体制是一个权力分散的多元制衡体系各种权力分支、政治团体和社会力量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政治生态。这种体制的目的是防止任何单一的权力中心主宰国家事务,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美国在制度设计中,在权力制衡和政府效率之间做出了权衡。它优先考虑权力制衡和民主参与,认为这是保障自由和民主的关键。即使这种选择可能会导致政府决策效率的降低,但美国政治体制的维护者认为这是实行民主制度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故A项正确。美国的政治制度仍然是以间接民主为基础,通过选举代表来行使权力。因此,美国的分权制衡主要体现了联邦制与间接民主的结合,故排除B项;美国民主是有产者的民主,黑人、印第安人没有与白人同等的权利,故排除C项;D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故排除9.B考查民国政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的“猿猴”代指袁世凯,他左手持“民主”,右手持“君主”,但“不离根本”,表明其在共和制度掩盖下实行专制的企图,这与民主共和的时代潮流背道而驰,故选B项。漫画中并未揭示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行为,故排除A项:漫画并未涉及革命派内部的分裂情况,且“分崩离析”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漫画与“社会基础”无关,故排除D项。10.A考查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可知,《训政纲领》规定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代行国家最高权力,国民政府在其领导下执行政务,且二者通过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连接,形成国民党一党主导权力运行的架构。即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运作中,权力高度集中于国民党,并非真正实现民主宪政,而是借“训政”名义,行国民党一党专制独裁之实,故选A项。材料中国民党垄断权力,国民政府依附于国民党,这种党治模式是对政治民主化的阻碍,故排除B项;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只是近代政党政治实践中的一个案例,不能说明近代政党政治彻底失败,故排除C项;孙中山的训政理念强调训政是向宪政过渡,最终要还政于民,让民众参与国家治理,但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运作是国民党独揽大权,与孙中山训政理念内核不符,故排除D项【高二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26-T-136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6-T-136B-历史da.pdf 高二历史.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