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景美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株洲市景美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株洲市景美高中高二年级2025年秋季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卷
时量 75 分值 100
一、选择题(16×3=48分)
1.《左传·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记载:“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辅佐)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
A. 原始民主传统影响尚存 B. 分封制度逐渐瓦解
C. 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D. 贵族政治开始确立
2.《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命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材料反映了秦始皇旨在(  )
A. 改革前代的历法及服色 B. 极力丰富皇帝制度内涵
C. 炮制一整套的繁文缛节 D. 赋予秦朝建立的合法性
3.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 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 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C. 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D. 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
4.明代皇帝的诏敕文书,在“诰”“誓”“命”等基础上增加了“谕旨”。清代初期,细化为“谕”和“旨”,雍正时又独创了“寄信谕旨”,该谕旨大多由军机大臣按照皇帝旨意撰拟,由皇帝修改,不走正常程序发出,且极为机密迅速。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
A. 皇帝独尊的政治地位最终确立 B. 皇帝对国家机器驾驭能力得到提高
C. 君主权力运行受到极大的挑战 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矛盾激化
5.约公元前8世纪,斯巴达实行共餐制。公民用餐在公共食堂而不是在家里,王和普通公民同桌而食,公民如不参加共餐制即丧失公民权。斯巴达此举(  )
A. 扩大了公民大会的权力 B. 消除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C. 促进了民主制度的发展 D. 强化了公民的集体观念
6.神圣的王权诞生于王朝统治者和教会之间的契约。教会与统治者共享训练有素的人员,也共享他们提供的专业知识和服务,并且在宗教问题和神圣权力仪式上,教会向统治者提供咨询意见。同时教会希望统治者维持基督教的认同,保护教会,促进正义与和平。这表明(  )
A. 教会强化对人们的控制 B. 王权与教权长期并立
C. 封君、封臣制度的形成 D. 王权进一步得到强化
7.1832年,英国首相格雷组阁时,13名阁员中有12名是贵族出身。1837年,英国首相墨尔本组阁时,贵族阁员下降为5人。1845年,英国首相德比组阁时,内阁阁员中的“平民”比贵族多了一倍。能够解释此现象的是,英国(  )
A. 议会改革满足了平民参政 B. 两党政治扩大了民主的范围
C. 宪章运动争取了普选权利 D. 工业革命推动民主政治完善
8.民国初年,“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党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一党籍”。1913年2月,国会选举结果揭晓,国民党大获全胜。随后袁世凯开始极力遏制政党力量,3月宋教仁被刺身亡,11月国会被迫停止议事,1914年1月部分留京议员被袁世凯遣回原籍。这说明民国初年(  )
A. 政党政治成为时代主流 B. 民主共和道路十分艰难
C. 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D. 军阀割据破坏民主政治
9.观察下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机构关系”图,解读正确的有(  )
①边区参议会、政府、法院并立制衡 ②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边区政权建设适应了土地革命的需要 ④边区政权建设是抗日民主制度的体现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0.“一条鞭法”是明代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由桂萼在嘉靖十年提出,之后张居正于万历九年推广到全国。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一条鞭法”(  )
A. 实现了从税人到税地的转变 B. 有力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彻底解决了明政府的财政困难 D. 促使政府加紧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11.汉朝的察举制按照四科标准分类,以“德”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据此可知,汉朝的察举制(  )
A. 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B. 扩大了统治集团阶级基础
C. 有助于选拔多样治国人才 D. 实现了中央对选官的控制
12.2022年10月20日,特拉斯正式宣布辞去英国首相一职,成为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首相,只有45天。英国天空新闻频道编辑阿兰·麦吉尼斯在社交媒体上大发感慨:“我儿子已经见证了4位财政大臣、3位内政大臣、两位首相……他才4个月大。”尽管英国频繁倒阁,但它的国家机器运转正常,社会并未失序。结合所学,这是因为(  )
①英国实行文官制度,通过考试录用并有任期;②文官在政党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公开参与政治活动;③英国实现了政治和管理分离,保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④政务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长期任职。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13.从1931年举办的第一届公务员高等考试开始,国民党中央就要求考试院在各类考试中,根据各门考试性质的不同,在考试的不同阶段中加试“党义”(包括三民主义、建国大纲、建国方略、中国国民党重要宣言及决议案)。这一措施旨在(  )
A. 维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B. 促进公务员制度的现代化
C. 保证公务员队伍的稳定 D. 提高公务员行政管理效能
14.周代,礼乐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祭祀和敬神有吉礼,朝聘会盟有宾礼,行军打战有军礼,丧亡殡葬有凶礼,婚冠饮宴有嘉礼。周代重视礼乐文化旨在(  )
A. 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 B. 构建优秀的传统文化
C. 完善国家的典章制度 D. 弘扬儒家的礼治思想
15.《北魏律》中“存留养亲”制度规定:对犯“十恶”死罪或应判处流、徒刑的罪犯,若家有祖父母、父母年老或疾病而无其他男丁侍养者,得停止或免除刑罚的执行,返家侍养其亲。这表明北魏(  )
A. 法律与伦理道德相结合 B. 奉行外儒内法治国理念
C. 法律开始具有人文情怀 D. 法律丧失公平公正原则
16.1385年,明政府恢复乡饮酒礼,明确要“叙长幼、论贤良、别奸顽、异罪人”,规定“其坐席间,年高有德者居于上,高年淳笃者并之”。那些“有过犯之人”,“虽年长财富,须坐于众宾席末,听讲律受戒谕”。明政府的做法(  )
A. 加强了对基层民众的教化 B. 激化了宗族内部的矛盾
C. 顺应了农村地区宴饮习俗 D. 背离了儒家的纲常伦理
二、材料题(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王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摘编自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18世纪英国)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1760年乔治三世即位,他把乔治一世时起几乎一直在执政的辉格党人赶下台,开创了一直延续到1830年的托利党人独霸的局面。……革命民主主义者潘恩的批评最为深刻,他说:“尽管我们十分聪明,曾经对专制君主政体关门下锁,但同时我们也十分愚蠢,曾让国王掌握了钥匙。”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虚君制的逐步形成》
(1)依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4分)
(2)从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角度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中华民国确立的政治制度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8分)
(3)据材料三,概括18世纪英国国王拥有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进一步分析近代以来英国政治制度演进的基本趋向。(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礼法合治”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反复检验而形成的治国理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礼法合治”思想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宝贵结晶,对当代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礼法合治”思想推翻了礼治与法治的敌对状态,开创了礼治与法治、道德教化与刑罚惩罚相统一的理念,为促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马伟霞《中国传统“礼法合治”思想及其对全面依法治国的启示》
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史相关知识,围绕“礼法合治”自行拟定一个论题,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我国古代社会初期(即战国及其以前),在官吏的物质待遇方面,一般采用分封的形式,按奴隶主贵族的尊卑等级封予一定的土地和奴隶(或奴仆),以在该领地上的剥削收入供其支配享用。战国时期产生了封建官吏俸禄制度,当时各国的俸禄大多采用实物(主要是粟),其标准和计量单位也不统一,秦朝开始才有了统一的俸禄制度。与秦汉相似,隋唐时期官吏也分品级,唐代百官除正常的俸禄外,还可按月领取俸料,所谓俸料包括厨食料(如薪炭)、衣服料(如绸缎)、办公料(如纸笔)等。 ——摘编自柏铮主编《中国古代官制》
材料二 明代官俸制度的最终确定是在洪武二十五年,“令公、侯、伯皆给禄米,论功定数,责成他们各归旧赐田于官”,把核定官俸与文武官员的品、阶、勋相结合,根据官制统一按月发放官俸。官俸折钞始创于明太祖,全面施行则从明成祖开始。与唐宋时期的厚禄相比,明代的俸禄可谓相形见绌,不可同日而语。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总结明亡原因时说道:“今日贪取之风,所以固胶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
——摘编自张兆凯、陈长泉《论明代俸禄制度演变的原因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官俸制度产生的原因,并概括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官俸制度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官俸制度与以往相比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8分)
历史答案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A D D B D B D B D B
11 12 13 14 15 16
C B A A A A
二、材料题
17.(1)趋势: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2分)
原因:诸侯享有较大的独立性,实力日益壮大,周天子势力衰微。(2分)
(2)进步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民主化进程。(4分)
不同: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维护君主专制;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则反对君主专制,维护民主政治。(4分)
(3)权力:部分立法权;控制内阁,掌握行政权。(4分)
基本趋向: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君主立宪体制不断完善。(2分)
18.(16分)礼与法、德与刑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相辅相成。
礼法合治思想是古代中国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反复检验而形成的治国理念,对古代中国乃至现代中国治理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主张通过道德礼仪教化百姓,重视民生民意,如“为政以德”“仁政”,但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时代,其思想没有落到实处。而法家思想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在其指导下,秦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极端重刑主义统治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秦王朝因暴政短暂而亡。
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倡“德主刑辅”,认为道德教化与刑罚惩罚都是统治的手段,两者结合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他的主张被汉武帝接受,汉代开始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此后,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唐朝礼法结合,明清乡约教化和法律合流,无一不体现礼与法、德与刑相结合的国家治理特征,对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发挥了重大作用,对今天中国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参考意义。
综上所述,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的约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调发力,共建和谐社会。
19.(1)原因: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分封制的崩溃瓦解;铁犁和牛耕的使用、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士阶层的崛起;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逐渐取代;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6分)
特点:以实物俸禄为主;标准渐趋规范和统一;俸禄形式多样。(4分)
(2)变化:把官俸与文武官员的品、阶、勋相结合,根据官制统一按月发放;俸禄渐薄。(4分)
影响:减少了财政开支,缓解了财政压力;有利于对官吏的有效管理和考核,一定程度树立了廉政的仕风;加深了吏治的腐败和政治的腐朽;加重了百姓负担,扩大了社会矛盾,导致了明朝的灭亡。(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