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导学案

资源简介

7 藤野先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人物简短对话来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重点)
学习活动
一、自主先学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 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2.背景介绍
1902年4月,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在此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9年,鲁迅由日本回国。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 京,到厦门大学任教。1926年10月12日,鲁迅在厦门大学写下这篇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生活的文章,作为对藤野先生的永久的怀念。
3.文体知识
现代散文是同小说、诗歌、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作适当的艺术加工。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一是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二是指散文的写作方法灵活多样,叙事、写景、状物……各呈异彩,不受时空限制。“神不散”指所运用的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即围绕某个线索组织材料,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
散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
回忆性散文是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记叙和描写的散文。
4.给加点字注音及根据词意写词语。
挟( ) 樱花( ) 宛如( ) 掌故( )
落第( ) 呜呼( ) ( ) 凄然( )
解剖( ) 绯红( ) 畸形( ) 不逊( )
诘责( ) 教诲( ) 匿名( ) 油光可鉴( )
杳无消息( ) 抑扬顿挫( )( ) 深恶痛疾( )
: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 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文中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
5.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朗读,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每部分大意。
(1)在文中画出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了解鲁迅在日本留学的经历。
(2)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一个4字小标题),再概括文章内容。
二、合作探究
1.跳读课文,浏览6-10段,在文中画出藤野先生的相关描写的语句,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结:运用 手法,以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位 的学者形象。
2.仔细阅读第11-23段,思考:作者选取了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哪几件事?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藤野先生有着怎样的伟大品质。
具体语句赏析示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概括事件: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
语言细节:“每一星期”(频率高);“从头到末”“都” “不但……连……也……”“一一订正”(范围广);“许多” (数量多);“添改”“增加”“订正”(方式多);“一直继续”(时间长)。
伟大品质:治学严谨、认真负责。
三、交流展示
四、拓展延伸
白描本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画法。作为文学表现手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手法。找出文章中白描的句子,并说一说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五、检测反馈
完成同步练习积累运用。
六、小结
【方法总结】
①概括事件,要找到关键动词,并用“陈述对象+陈述行为”的格式表达。
②品析人物形象,要从细品语言细节开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7 藤野先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
2、通过事件感受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尊心。(难点)
学习活动
一、自主先学
阅读课文1-3段,思考:鲁迅到日本的第一站是东京,但是后来为什么去了一个不大的市镇——仙台呢?
结合具体的语句试分析鲁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的原因。
二、合作探究
1.作者去了仙台。结合已学知识及注释,联系作者当时的处境,说说他沿途为何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方。
2.细读第5段,在文章画出作者受到了怎样的优待,并思考作者对所受到的优待持怎样的态度。
3.在仙台,鲁迅颇受优待,还遇到了一位良师,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鲁迅在藤野先生的帮助下一定能够实现自己学医救人、救国的理想。可是,鲁迅先生最终却离开了仙台,放弃了学业,选择了一条以笔为匕首的道路,这是为什么呢?试概括导致鲁迅离开仙台的两件事。
思考:这两件事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呢
补充材料:
(1) 大背景:日本在甲午战争和庚子之役后,国富民强,青年受的是军国主义教育,受到狂热的民族主义思想影响,在他们眼中,那时的中国是弱国。
(2) 小背景:在仙台医专中,有些人认为中国人是低能儿,学西洋医学不可能及格,他们不能容忍一个中国人的学习成绩在一百多名日本学生中居中,因此对藤野先生精心辅导中国学生的行为心生不满。
(3)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三、交流展示
四、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微光与暗夜:藤野先生的人格照耀》
对比点:“微光”象征藤野先生个体所代表的良知、正直、无偏见的人性光辉,“暗夜”象征当时日本社会的歧视氛围、中国国民的麻木状态以及作者内心的迷茫压抑。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如何在“暗夜”环境中熠熠生辉,他的行为如何成为鲁迅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撑点,并思考个体人格力量与社会黑暗的对抗关系。
五、检测反馈
完成同步练习类文阅读。
六、小结
鲁迅身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进步而屡遭侮辱时, 一位伟大的老师以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帮助给他的人生带来了重要影响。同学们,我们今天见证了藤野先生和鲁迅之间的师生情谊,感受到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特有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现在的我们正处于美好的新时代,青年学子更应该怀揣一颗爱国之心,关心祖国命运,为中华的崛起而努力而拼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微光与暗夜:藤野先生的人格照耀》
鲁迅临终之际,病榻前犹有微光摇曳:藤野先生那张背面写着“惜别”的旧照片,悬于墙壁,亦悬于心尖——他托人遍寻恩师消息却终不得见,成了生命最后的巨大遗憾。这遗恨如夜雾般弥漫,最终也吞没了那盏灯。这令人痛心,更引人深省:那藤野先生究竟拥有何等力量,竟能成为先生心中永难熄灭的星火?
在遇见藤野先生之前,青年鲁迅的世界几乎沉没在冰冷的黑暗里:祖父因科场案身陷囹圄,家道如危楼般轰然倾塌;父亲又被庸医误治而亡,少年鲁迅奔走于药铺与当铺之间,尝尽世态炎凉与冷眼讥笑。当他策马南京旗营遭满人掷石辱骂,跌得头破血流之时,那痛楚已非仅仅来自肌肤——他骤然惊觉自己依旧是家国离乱中的奴隶,屈辱的烙印深深嵌在民族身份之上。
东渡日本后,这耻辱感非但没有减弱,反被“清国人是下等动物”的喧嚣所放大。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鲁迅是唯一的中国人,也成了众矢之的。
恰在此刻,藤野先生如一束微光刺破浓雾,照亮了这苦闷灵魂。当藤野先生俯身逐字逐句修改鲁迅的笔记,一丝不苟,连文法错误亦细心标注——那红笔的批注,恰似血滴落在纸页,又像火种落入了冰窖。这尊重与关怀在举国轻蔑的寒流中,温暖得近乎奢侈。
而后那场电影课上的画面,更是将鲁迅的屈辱推至顶峰:银幕上同胞被日军斩首,而麻木的看客亦是同胞;日本学生的狂呼“万岁”与“中国必亡”的断言,声声如刀。鲁迅指甲深深嵌入掌心,却无力反驳。正是在这被整个民族沉疴压垮的窒息时刻,藤野先生曾给予的尊重之光,竟成了支撑他转换航道的最后微亮:“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决绝誓言,恰如寒夜中借着那微光点燃的火炬,从此照亮了“弃医从文”的漫漫征途。
离别之后,两人竟各自困于“不敢相认”的遗憾藩篱之中。鲁迅自觉“状况无聊,怕使恩师失望”,而藤野先生彼时正经历着人生低谷:遭解聘后辗转于乡村诊所,生活窘迫。当他从儿子手中接过鲁迅文集,得知周君已成文坛北斗,自己却不过一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医生时,那份沉默里饱含多少复杂况味?他叮嘱儿子“不要声张”,这“拒绝”背后,是同样沉重的自尊与难言。
可微光虽弱,其力却足以穿透生死的厚幕。病榻上的鲁迅,目光始终不曾离开墙上那张“惜别”照片;而藤野先生得知鲁迅死讯,对着报纸上遗像“举过头顶,拜了几拜”。后来药商高价求购诊所药品时,藤野先生严词拒绝后,对儿子郑重嘱托:“你们记着,中国,乃是将文化教给日本之先生”——这迟来的箴言,将个人恩情升华为对文明根源的敬畏,那微光已悄然照亮了家国疆界。
鲁迅先生仙逝已近九十载,而藤野先生当年点起的那簇微光,却如不息火种在灵魂深处传递。这光芒早已跨越师生小爱,成为文明互鉴与人性尊严的永恒象征。它昭示我们,即便在最窒息的暗夜,一丝不苟的尊重、一束真诚的微光,都足以重新点燃生命之火——这火种一经点燃便永不熄灭,在岁月长河中终成照亮前路的炬火。当黑暗似乎即将吞没一切,请记得藤野先生案头那盏灯如何映亮鲁迅的笔尖:微光虽弱,亦可成炬;每一次真诚的点燃,都是对历史深渊最有力的抵抗与对人性星空最虔诚的仰望。
8 回忆鲁迅先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校对”“深恶痛绝”“不以为然”等常考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内容(重点)
学习活动
一、自主先学
1.作者介绍
萧红(1911—1942年):原名张迺(nǎi)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萧红全集》第二卷(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在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后,萧红在鲁迅的关爱和帮助下来到上海,得到了鲁迅生活、文学上的大力扶持,与鲁迅一家结下深厚情谊。她是鲁迅精心培育的文学青年之一,受鲁迅影响很大。
鲁迅去世之后,萧红曾多次在文章中抒发对他的哀悼之情。本文是萧红在鲁迅去世三年后所写,兼具史料和文学价值。
文体知识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人物的生平事迹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人物传记的特征有两个:一是真实性,二是文学性。
4.给加点字注音及根据词意写词语。
舀( ) 揩( ) 碟( ) 捆( )
咳嗽( ) 调羹( ) 绞肉( ) 薪金( )
校对( ) 草率( ) 抹杀( ) 疙瘩( )
瞿秋白( )  阖( ) 深恶痛绝( )
:比喻时常发生。
:指对某人或对某事物厌恶、痛恨到极点。
:指不认为是对的。
: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
5.整体感知
文中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14个片段,这14个片段就像一张张照片,将一个生活化的鲁迅先生展现在读者面前。试着梳理并概括每个片段的内容,并说说它们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形象特征。
二、合作探究
根据表格小组合作交流不同身份的鲁迅分别有什么特点?
三、交流展示
四、拓展延伸
研究鲁迅与同时代重要人物(如瞿秋白、胡风、冯雪峰、茅盾、郁达夫等)的交往故事,了解其思想交流与相互影响。阅读他们的往来书信或相关回忆录。
五、检测反馈
完成同步练习积累运用
六、小结
鲁迅先生的形象板书:
父亲:
丈夫:
长者:
朋友:
师者:
斗士: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8 回忆鲁迅先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者语言细腻的特点,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难点)
2.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难点)
学习活动
一、自主先学
从文中看,鲁迅先生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让学生萧红印象深刻呢?鲁迅先生又拥有怎样的个性特征呢?
请同学们再次速读课文,圈画出文中让你感触最深的语句,并做好批注。
二、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课文内容谈谈本文寄寓了萧红对鲁迅怎样的情感?
链接材料一
1934年,萧红与萧军从青岛来到上海投奔鲁迅,鲁迅热心地接待了这两位贫困、寂寞的文学青年。鲁迅在他自费出版的“奴隶丛书”中出版了萧军的一部小说和萧红的《生死场》,并亲自为之作序。作为老师,鲁迅先生对学生萧红无论是在做人还是做学问方面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正如王孟白教授在纪念萧红的诗中写道:“女儿原有英雄气,文采偏从鲁迅风。”作为朋友,鲁迅及夫人许广平所流露出的亲情和友情,抚慰着萧红孤寂的受过挫折的心灵。鲁迅对她来说是思想上、创作上、生活上的良师益友。
萧红对鲁迅的感情非常深厚。鲁迅逝世时,萧红正在日本,她立刻写了一封感人的信给萧军,让他替自己劝慰许广平,代她送一个花圈。此后,在组诗《沙粒》,散文《鲁迅先生记(一)》和《鲁迅先生记(二)》,以及《拜墓》诗中抒发了对鲁迅的哀悼之情。三年后,萧红写出了她最成功的纪念鲁迅的作品——《回忆鲁迅先生》。
链接材料二
又过了三个月。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七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
十七日,一夜未眠。
十八日,终日喘着。
十九日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上的。
——《鲁迅先生记(一)》
2.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交流展示
四、拓展延伸
1.阅读下面这首诗,感受鲁迅先生的精神。
自题小像
鲁 迅
灵台①无计逃神矢②,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注释】①灵台:心。②神矢:爱神的箭。
【赏析】这是一首言志诗,诗人运用顿挫跳跃的笔法,有曲折、有波澜、有起伏地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抒发得深刻真切。全诗先写诗人热爱祖国的感情;继写由热爱而引起对处在“风雨如磐”之中的祖国的忧虑;再写由忧虑而感到“寄意寒星荃不察”,觉察到自己的心意不能传递给祖国同胞,于苦难中将他们唤醒,心情不免有些沉重;最后跃上一个新的高峰,激昂慷慨,热血沸腾,迸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最强音,充满着激励的力量。
2.推荐阅读《一面》《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交流不同人物眼中的鲁迅先生形象。
五、检测反馈
完成同步练习
六、小结
这篇回忆录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待人接物、休闲、夜里写作、病中工作等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他幽默爽朗、平易近人、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拓展阅读
一面
作者:阿累
一九三二年,就是一·二八那年的秋天我在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当卖票的。
一天中午,我赶到虹口公园去接班,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六路车早班的最后一趟还没回来——还要等半个钟头的样子。心里想:到内山书店去吧,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因为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钟头,已经使我困软得象一团棉花了。
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他们说得很快,听不清说些什么。有时忽然一阵大笑,像孩子一样的天真。那笑声里,仿佛带着一点“非日本”的什么东西;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象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象得到了保证似地,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我先看那后记(我读鲁迅先生的书,一向是这么读法),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开了:书没有切边。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先生,这本书多少钱?”对于同情中国的内山老板,我总是带着敬爱和感激叫“先生”的,虽然并没有什么根据。
他殷勤地点头,嘴里“Ha,ha,”着,接过书翻了翻底页:“一块四。”一杯冒着热气的茶放在我左手的桌角上了。
像我,穿着一身黄卡叽布的工人制服,嵌着“Conductor!XX”蓝磁牌的制帽歪戴在后脑勺上,平素看惯了西装同胞的嘴脸,现在忽然受着这样的优遇,简直有点窘了起来。
我不好意思地笑一下,鞠了一个“半躬”,摸摸里衫上的衣袋——里面只剩一块多钱,那是我和一个同住的失业工友那几天的饭费。我有些懊悔自己的莽撞了。我红了脸说:“贵了。”
他没有注意到我的窘相,扬着眉毛,一半正经一半好像故意逗人笑似地用他那肥厚的手掌在书上拍一拍,又用粗短的手指“嗤啦嗤啦”捻那张灰绿色厚布纹纸的封面:“哪里贵?你看这纸……”
很厚的洋纸,印得很清楚,相当厚的一大本书。摸在手里,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
“你买一本吧,这书是很好的。”
我真踌躇起来了;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买一本放在床头,交班回来,带着那种软绵绵的疲倦躺着看这么几十页,该多好!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内山老板大概这时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本话,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
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原是瓦片头,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好心肠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综着的抚摩似的。
“是的。”我低低地说。
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八分体的字:《铁流》。
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他是谁?对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那样诚恳的劝告?我一进门的时候原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
“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
我低了头——头脑里轰隆轰隆的。我不敢看他的脸。我听见他在问我:“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
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把它蹦出来。
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就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
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宝贵的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
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明:“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公司为防止我们“揩油”,衣衫上一只袋都没有缝)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这事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了艰苦,受尽了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就是在我被人随意辱骂、踢打……的时候,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这样我就更加坚强起来。
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于计算的;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写下了上面的话。
一九三六年十月
作者简介
笔名阿累,实名朱凡,(1909.1.7-1987.1.8),原名朱宗仁,又名朱一苇,朱石青,江苏省涟水县河网乡人。1909年元月7日(农历12月16日)生。1930年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次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不久加入共青团,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投身民族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1月参加新四军,在军部工作。兹后担任过特支书记、新四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新民主报》社长、苏浙皖区天北专署专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胶东地委宣传部长等职。
湖南和平解放后,朱凡同志历任省文教厅长、教育厅长、省委宣传部长、省委委员、湖南师范学院筹委会主任、湖南大学校长、省社联主席等职,为湖南的教育事业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做了大量工作。1982年离休,享受副省级待遇。1987年1月8日在长沙逝世,终年79岁。
此文写于1936年10月鲁迅逝世的时候。1932年的秋天,作者阿累在自己青年时代和鲁迅有过一次见面,此文即是以这次见面为内容,真实再现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品格。
此文从艺术上看,其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雕刻家那种细腻的笔触,多方位、多角度地刻画鲁迅的崇高形象,艺术地再现鲁迅的音容笑貌,使读者有亲切贴近之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就在伯父去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随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爱。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 ”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 ”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 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有一年的除夕,我们全家都到伯父家里去了。伯父买了许多爆竹和花筒给我们。我们都胆小得很,没有一个人敢放,伯父和爸爸就替我们放。他们每人捧了一大堆,走到天井里去。我们掩着耳朵,躲在玻璃门后面,睁大了研究望着他们。四扇玻璃门,我们三个和海婴一人占一扇。伯母和妈妈站在我们旁边。
爸爸放的爆竹,声音真大,可怕极了,虽然关紧了门,掩住了耳朵,也照样听得见。我们紧张极了,气都不敢透一口。
爸爸放完爆竹,轮到伯父放花筒了。火花在我们眼前飞舞,艳丽的色彩映照在伯父的脸上。我突然注意到他脸上的表情,那么慈祥,那么愉快,眉毛,眼睛,还有额上一条条的皱纹,都现出他心底的欢笑来。那时候,他的脸上充满了自然而和谐的美,是我从来没看见过的。
有一天黄昏,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爸爸妈妈拉着我的手,到伯父家去。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怎么了 ”爸爸问他。
“先生,”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没留心,踩在碎玻璃上,玻璃片插进脚底了。疼得厉害,回不了家啦!”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拉车的感激地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去了。两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
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伯父逝世以后,我见到他家的女拥阿三。阿三是个工人的妻子,她丈夫失了业,她愁得两只眼睛起了蒙,看东西不清楚,模模糊糊的像隔着雾。她跟我谈起伯父生前的事情。她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9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点。
2.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内容,并思考批注中提出的问题。
3.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重点)
4.分析文中南仁东的思想品质和体会作者的情感。(难点)
学习活动
一、自主先学
1.作者简介
王宏甲,当代文学家、著名学者,福建建阳人。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2004年首批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中国图书奖、解放军全军新作品一等奖等。所著《智慧风暴》《新教育风暴》对中国新世纪教育转型产生重要影响。2016年在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长征》中担任电视总撰稿。
2.背景资料
“中国天眼”(FAST)是我国自主建造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位于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由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天眼:南仁东传》主人公科学家南仁东在2017年9月15日因病逝世,享年72岁,2017年11月17日中宣部向全社会发布南仁东先进事迹,追授他为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王宏甲接到创作一部反映南仁东生平事迹的长篇报告文学的任务。
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王宏甲赴南仁东生活学习工作过的地方,深入采访,在一次次的访谈中,王宏甲看到生命并不因为身体的逝去而消失,在深入的采访后,他深深感到南仁东是一个天文学家,他的学识远远超过天文学,他写到:“国家需要千千万万的青少年成长为南仁东那样的赤子,我必须写,写好一部长篇。”
3.根据拼音写汉字。
(1)初三那年,一位老师发现了南仁东身上的qián zhì 。
(2)正是这ɡān ɡà ,让他对什么叫“一丝不苟”yán sī hé fènɡ 有了深刻的认识。
(3)反复shāi xuǎn 出的一百多个地点大多位于贵州大山深处,人迹罕至,南仁东坚持每个都要去实地考察。
(4)夜宿山乡,点起gōu huǒ ,南仁东和同事们坐在火堆边仰望星空。
(5)工程的推进速度,令很多心存疑虑者chēnɡ mù jié shé 。
(6)南仁东mù dǔ 了馈源舱升空的全过程。
(7)他平静地摆摆手,大家看到他,已经rè lèi yíng kuàng 了。
(8)在这里,这个有30个足球场那么大的超级望远镜球冠反射面yī lǎn wú yú 。
(9)你们青年人zhāo qì pénɡ bó ,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二、合作探究
任务一: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1.在文章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文段之间有一些空行,这些空行将文章划分为了五个部分,请大家再读课文,梳理这五个部分分别讲述了南老哪五段人生经历。
2.结合全文分析从“看星星”的往事写起,有什么用意
任务二:细读品味,分析形象。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南仁东的人民形象,并说说文章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任务三:弘扬精神,学以致用。
南仁东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学习传承,作为中学生的你,你觉得你应该在什么方面践行他的这种精神呢 请你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谈一谈你的做法。
三、交流展示
四、拓展延伸
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勤勉而顽强地钻研,永远可以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罗伯特·舒曼
五、检测反馈
完成同步练习。
六、小结
本文概括了“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南仁东从少年求学、青年时的工作,到主持的伟大工程正式落成启用的经历,着重展现他为“中国天眼”建成付出的巨大努力,表现了南仁星坚持理想、永不服输、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高贵品格。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0 美丽的颜色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点。
2.分析居里夫人的人物形象,了解传记文学中引用传主的话语的作用。
3.学习传记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的写作特点。(重点)
4.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坚韧执着、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感受科学家的人格魅力。(难点)
学习活动
一、自主先学
1.作者简介
艾芙·居里:法国科学家比埃尔·居里与玛丽·居里的次女。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人物传记作家。1937年,在母亲居里夫人去世三周年之际,她出版了《居里夫人传》一书,在法国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2.背景介绍
《居里夫人传》是作者在母亲去世三周年之际写成的。该传记详细叙述了居里夫人的一生,也介绍了其丈夫比埃尔·居里的事迹,并着重描写了居里夫妇的工作精神和处世态度。书中引用了居里夫妇的许多信札和日记,书的最后还附录了居里夫人一生所得奖金、奖章的情况以及她所得的名誉头街和居里夫人年表,是一本很翔实的个人记录。
3.给加点字注音及根据词意写词语。
微妙( ) 燥热( ) 沥青( ) 窒息( ) 吹嘘( )
荧光( ) 简陋( ) 炽热( ) 踱步( ) 轮廓( )
酸渍( ) 铀矿( )
骤雨猝至( )( ) 筋疲力尽( ) 小心翼翼( ) 和颜悦色( )
:温度高,极热。炽,(火)旺。
: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因缺氧或呼吸系统障碍,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
二、合作探究
1898年12月26日,玛丽·居里与皮埃尔·居里向法国科学院宣布,他们发现了镭元素。为纪念镭元素被发现以及更好地弘扬科学精神。我校将出版一本居里夫人的纪念册,现面向全校征集设计稿,班级决定以艾芙·居里撰写的《美丽的颜色》为依据,参与纪念册的设计。
(纪念册需包含“美丽的故事”“美丽的镜头”“美丽的话语”三部分)
任务一:速读课文,概括美丽的故事
纪念册第一部分“美丽的故事”是关于居里夫人的故事,请同学速读课文,说说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提示:概括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 1898-1902年
地点
人物
事件 成功提取了
试着找出概括居里夫妇提取镭的过程的两个词语,作为“美丽的故事”的关键词。
任务二:研读课文,寻找美丽的镜头
1.为充实纪念册的内容,你会将哪些镜头放入纪念册中呢 请说说理由。(方法提示:请结合阅读提示中“作者像一个摄影师,充满深情地将一个个镜头展示出来。我们仿佛置身于残破的棚屋,看到居里夫妇忙碌的身影,感受到科学发现的艰辛,也领略到科学家的坚守与乐观”来回答)
2.跳读课文,从文中勾画出体现提取镭的过程中“艰苦”和“快乐”的语句。
3.通过了解这段艰苦而又快乐的时光,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居里夫人 请结合文中语句加以分析。
句式:居里夫人具有 (用四字词语概括)的精神品质。从文中 (句子)可以看出。
任务三:细读课文,捕捉美丽的话语
1.请你细读课文,找一找文章中有没有居里夫人的话语能够与上面的镜头相匹配。
2.大量地引用了传主的原话,这在以往的人物传记中是很少见的。那么出现这些引用,究竟有什么作用
三、交流展示
四、拓展延伸
1.这篇文章在选入教材之前,曾经有三个题目——《镭的发现》《伟大的发现》《美丽的颜色》,你最喜欢哪一个 结合下面的资料,说说理由,并将你喜欢的标题,作为纪念册的名称。
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
2.推荐阅读《居里夫人传》
五、检测反馈
完成同步练习。
六、小结
今天我们制作了居里夫人的纪念册,我们不仅了解了居里夫人的故事,我们还感受到了科学家精神中的“美丽的颜色”。如果我们能像居里夫人一样,保持一颗好奇心、宁静心和执着心,何须担心看不到“美丽的颜色” 何须担心看不到绝美的风景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